山葯粥是短篇小說嗎
⑴ 橘子 芥川龍之介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游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游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龍之介的小說始於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後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1925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毒自殺,享年35歲。
作品目錄:
·前言 ·代前言 ·鼻子
·山葯粥 ·猴子 ·煙草和魔鬼
·戲作三昧 ·袈裟與盛遠 ·蜘蛛之絲
·地獄變 ·桔子 ·沼澤地
·魔術 ·舞會 ·羅生門
·老年的素盞鳴尊 ·奉教人之死 ·秋山圖
·莽叢中 ·阿富的貞操 ·報恩記
·山鶩 ·六宮公主 ·虱
·手絹 ·龍 ·女性
·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 ·一塊地 ·海市蜃樓
·水虎(中篇) ·侏儒的話(中篇) ·蛙
·火男面具
⑵ 羅生門每個章節有聯系嗎
羅生門每個章節都有聯系的。
《羅生門》全書一共218頁,本書收錄了《羅生門》、《竹林中》、《地獄變》、《鼻子》、《山葯粥》、《河童》、《侏儒的話》7篇廣為人知的經典名篇。作者芥川龍之介(1892-1972)日本文學大家,以創作短篇小說聞名。
他的小說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學。他用自己的獨特的寫作方式將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而且通過描寫「小惡」、「惡」、「最惡」的人物印象,慢慢給讀者的心理帶來沖擊。
在利己主義影響的基礎上,不管是違反道德還是損害別人利益,無論哪個都是利己主義者達到自己願望的踏腳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壞事的同時為了自尊,會把過錯都推到外部環境和別人身上。
⑶ 《文豪野犬》中的文豪們分別都是誰
我為大家列舉了一些有關文豪,如下。文豪野犬是由骨學會在2016年4月推出的,有許多日本歷史上的作家。但是,除了名字之外,這部作品的內容和核心與這些偉大的作家沒有什麼關系,但它在促進年輕人文學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每一位文學英雄的出現,都讓我這個對日本文學知之甚少的人忍不住大喊萬歲,然後向我周圍的人推廣他們的生活。如果你因為這個工作而查找一個或多個大人物的信息,然後找到他們的作品去閱讀,動畫的目的甚至已經實現了。為什麼我這么確定?因為從作者的筆名來看,也必然是他的願望,從側面推廣和發展文學,促進文學的普及和發展。
"藝術第一"的思想是他畢生的追求。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他所燃燒的不是周圍的人,而是燃燒他生命的木柴,以達到藝術的獨特偉大和不朽。忍受痛苦中的善良和夢想,也許是他那耀眼的天才所在!以上均為個人觀點。
⑷ 芥川龍之介介紹及作品簡表
芥川龍之介
--------------------------------------------------------------------------------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游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游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龍之介的小說始於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後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1925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毒自殺,享年35歲。
--------------------------------------------------------------------------------
作品目錄:
·前言 ·代前言 ·鼻子
·山葯粥 ·猴子 ·煙草和魔鬼
·戲作三昧 ·袈裟與盛遠 ·蜘蛛之絲
·地獄變 ·桔子 ·沼澤地
·魔術 ·舞會 ·羅生門
·老年的素盞鳴尊 ·奉教人之死 ·秋山圖
·莽叢中 ·阿富的貞操 ·報恩記
·山鶩 ·六宮公主 ·虱
·手絹 ·龍 ·女性
·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 ·一塊地 ·海市蜃樓
·水虎(中篇) ·侏儒的話(中篇) ·蛙
·火男面具
⑸ 哪些書有助於理解人性
一般來說只要是心理學的書都可以幫助你理解人性。而我只推薦一本,因為這本書真的太重要了,你看完這本書以後,你可能就會如魚得水,然後碾壓周圍人,這本書就是《影響力》。
利用這個原理還可以做一個事情,如果想要別人答應自己的要求,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因為這么做對方會覺得你已經做出了讓步,不想為難他,而如果他再拒絕他就會特別難受,覺得自己太小氣,即使想拒絕也無法說出口。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買下這本書,認真的反復閱讀吧,會讓你受益無窮~
我是大頭書生,一個每年讀書100本,一讀書就頭大的閱讀者,歡迎一起交流溝通。
⑹ 羅生門 原文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以下是對短篇小說《羅生門》的解析以及它的作者芥川龍之介的相關資料:
首先是《羅生門》的解析
羅生門位於朱雀大道南端,可以說是京都的門戶了。芥川讓他的故事這兒上演,就等於扼住了日本國的咽喉,讓它翻翻白眼,讓它露出醜態。《羅生門》就是這樣一部簡短的強盜心史,芥川以細膩的筆法畫出了一個強盜的蛻變過程,我們由此可以看到:人性中的惡一點點上升,最終取代了最初的猶疑。
時間很短:某日傍晚。
地點很小:羅生門內。
人物很少:家將和老太婆。
情節很簡單:家將在羅生門「避雨」,發現一拔取死人頭發謀生的老太婆,便也來了「勇氣」,剝奪了她的衣服揚長而去。
「避雨」是整個故事的前提,也是整個故事的支點。
小說第一句就從「避雨」切入:
「某日傍晚,有一家將,在羅生門下避雨。」但是作者接著就說,羅生門雖為交通要道,卻因連年天災荒涼不堪,成了狐狸和強盜的窩點,甚至成了拋棄無主屍體的地方。「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里來了。」也就是說,即使下雨天,肯到羅生門來避雨的,也只有家將一個人。這家將穿的是洗舊了的寶藍襖,右頰還有一個大腫皰——這樣一個落破的人,坐在羅生門的台階上,「茫然地等雨停下來」。他為什麼「茫然」?擔心雨下得太大太久?顯然不是。
當時京城一片蕭條,家將已被多年老主人辭退了。作者解釋得很清楚:
「說是這家將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後,他也想不出要上哪裡去。」「所以家將的避雨,說正確一點,便是『被雨淋濕的家將,正無路可走』。」家將「無路可走」,並非被雨逼的,「明天的日子怎樣過」才是根本原因。所以,他要在「無辦法中求辦法」,而要「在無辦法中求辦法」,只有「不擇手段」。而「倘若不擇手段」應該怎麼辦?「家將反復想了多次,最後便跑到這兒來了。」直到這時,家將來羅生門「避雨」的目的才算明了:原來這廝要「走當強盜的路」。當然,這個時候,他的強盜之路還停留在「倘若」的階段——
「可是這『倘若』,想來想去結果還是一個『倘若』,原來家將既決定不抉手段,又加上了一個『倘若』,對於以後要乾的『走當強盜的路』,當然是提不起積極肯定的勇氣了。」家將已失業四五天,幾天下來,沉睡在內心的強盜意識漸漸蘇醒,而現在,雨正好給了他一個借口,使其可以跑到羅生門尋找機會。當然,這時的家將的還是消極的、猶豫的,至於他會「打了一個大噴嚏,大模大樣地站起來」,不過是刻意擺出的一副坦盪盪樣子,不過是裝腔作勢罷了——幾個「大」字其實正暴露他內心的卑瑣和怯意。有一種譯本在這里以「慵懶」取代了「大模大樣」,兩種譯法似乎相去甚遠,不知哪個更為確切。單從「慵懶」看,似乎只顯示了一種表面現象,難道家將來羅生門只是為了避避雨,只是為了安安靜靜地睡一覺?顯然不是。但是既來到羅生門,家將總還是不甘心,所以他作出在此過夜的打算,上樓了。
「樓上即使有人,也不過是些死人。」家將既然這樣判斷,為什麼還那麼留意腰間的刀,不讓它脫鞘出來?可見家將是害怕弄出動靜,否則,這個穿著草鞋的人,就不用「像貓兒似的縮著身體,憋著呼吸窺探上面的光景」。在另一譯本中,這句話譯為「像貓一般蜷縮著身子,摒息地窺視著樓上狀況」,比較起來,「蜷縮、摒息、窺視」顯然不如「縮著、憋著、窺探」具有動感,「縮著身子」與前文「大模大樣」對應,家將開始露出真正的「小」了,而「憋著呼吸」比「摒息」要傳神得多,想想那家將也憋得怪難受的,還得鬼鬼祟祟地往「窺探」。看來家將確實心懷鬼胎,否則他怎麼會這樣走近那些「死人」?在我看來,家將不過是在試探著尋找同類的氣味而已。
果然,家將上樓後,首先遭遇到的便是強烈的屍臭,這讓他本能地掩住了鼻子。緊接著,家將先後產生了三種心理/生理的交互感應:
家將發現屍首堆里會蹲著一個老婆子,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情感奪去了嗅覺,對他來說,腐屍的臭味暫時聞不到了,因為他全部注意力都投到老婆子身上了;看到老婆子在窺探一具女屍的臉,家將既恐怖又好奇,因此一陣激動,結果連呼吸也忘了;看著老婆子一根一根地拔下女屍的頭發,家將的恐怖又一點點消失,轉而怒氣一點點上升——對一切罪惡的反感愈來愈強烈,所謂「惡劣之心」(譯作「憎恨邪惡的感情」似更明確)如松明般烘烘地冒出火來。
這種情形使家將的正義感突然回光反照:
「此時如有人向這家將問起剛才他在門下想的是餓死還是當強盜那個問題,大概他將毫不猶豫地選擇餓死。」面對拔死人頭發這不可饒恕的罪惡,家將已忘記剛才自己還打算當強盜呢。當然,這里只是暫時的忘卻。這時家將扮演了一個大義凜然的小丑角色。可是讓家將感到意外的是,老婆子對他的威脅毫無反應,「像啞巴似的頑固地沉默著」。這倒讓家將冷卻了似火的「怒氣」,變得和氣了。
老婆子回答了:拔了頭發,是做假發用的。
這樣的答復「竟是意外的平凡」,使家將「一陣失望,剛才的怒氣又同冷酷的輕蔑一起兜上了心頭」。家將為什麼會「輕蔑」?也許老婆子的說法不是他所預期的大罪惡?老婆子的辯解更進一步消解了家將的「惡劣之心」,也徹底消解了他做人的底線。
於是,家將的怒氣化為勇氣。這是剛才在門下所缺乏的勇氣,是不同於剛才逮住老婆子的另外一種勇氣:
「他不但不再為著餓死還是當強盜的問題煩惱,現在他已把餓死的念頭完全逐到意識之外去了。」所以老婆子的話剛說完,家將便「譏笑」,下定了決心,立刻跨前一步,搶走了老婆子的衣服。強盜就這樣產生了。
……A(女人)把蛇肉曬干當干魚賣→B(老婆子)拔A(女屍)的頭發做假發賣→C(家將)搶B(老婆子)的衣服……
在「A→B→C」這一鏈條中,罪惡總被諒解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由:「不這樣干(做惡)就得餓死,沒有法子嘛。」而以惡對待惡往往又使後惡者心安理得,甚至有一種成偽正義的快感。《羅生門》揭示了人性中隱藏的兇相怎樣一點點顯露的,同時還表明:強盜不會承認自己的罪惡,強盜總能為罪惡找到借口,要麼掩蓋,要麼否認,要麼耍賴。因為天災,因為人禍,因為信仰喪失,因為餓著肚子——這樣他就不必為自己的惡行承擔罪過,甚至可以大大咧咧地指責受害者。
芥川龍之介在小說結尾說:「誰也不知道這家將跑到哪裡去了。」從倭寇到日本鬼子,其強盜行徑當然不是一個羅生門所能遮蔽的了,不過,日本還有一個靖國神社,這個供奉著甲級戰犯的地方,成了日本人消解罪惡、滋養罪惡的「羅生門」。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說過,日本人自1945年以來很少做出努力,使鄰國減少對他們的怨恨,日本人缺乏認罪感。比如,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就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他雖承認日本過去對中國有過侵略行為,但堅持「上次世界大戰及戰前日本的所有行為不能都斷定為『侵略』」。
早在八十五年,芥川龍之介就看透了日本人的這幅德行,所以他寫《羅生門》,讓日本強盜在自己的國門現身說法。
以下則是芥川龍之介的生平簡介以及主要作品的相關資料:
《羅生門》作者 芥川龍之介(日本)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是一個送奶工人的兒子。他剛出生媽媽即患上精神病,他被舅舅撫養大。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通過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羅生門》。夏目漱石讀到後,非常贊賞,對他多方關懷。在夏目的關懷下,1916年他發表了《鼻子》。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他發表《地獄變》,講述了一個戰國時期的殘酷故事,通過畫師,畫師女兒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純粹的藝術和無辜的底層人民受邪惡的統治者的摧殘。
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報社的記者前往中國四個月,這次任務非常繁重。在任務的壓力和自身壓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種疾病,並終生不愈。回到日本後。1922年他發表了《竹林中》。作品與柯林斯的《月亮寶石》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採集的各方的證詞與說法。不同的是《月亮寶石》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合卻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圓其說。整個作品彌漫著壓抑,彷徨,不定向的氣氛。這反應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後,由於病情惡化,芥川龍之介常出現幻覺,當時的社會形式也右轉,沒有言論自由。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壓抑,如《河童》。1927年芥川龍之介繼續寫作隨想集《侏儒的話》,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兩句話,但意味深長。7月24日作家自殺身亡。
1935年芥川龍之介自殺去世8年後,他的畢生好友菊池寛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獎「芥川獎」(芥川賞),現已成為日本最重要文學獎之一,與「直木獎」(直木賞)齊名。
1950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將芥川的作品《竹林中》與《羅生門》合而為一,改編為電影《羅生門》,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使日本電影走向世界。此後,「羅生門」更成為對於撲朔迷離的、各方說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詞。
主要著作
老年 1914年
羅生門 1915年
鼻子 1916年
山葯粥(芋粥) 1916年
煙草和魔鬼(煙草と悪魔) 1916年
戱作三昧 1917年
蜘蛛之絲(蜘蛛の糸) 1918年
地獄変 1918年
邪宗門 1918年
魔術 1919年
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1920年
杜子春 1920年
火神(アグニの神) 1920年
竹林中(藪の中) 1921年
軌道列車(トロッコ) 1922年
玄鶴山房 1927年
侏儒的話(侏儒の言葉) 1927年
河童 1927年
齒輪(歯車) 1927年
西方人(西方の人) 1927年
⑺ <羅生門>的作者是誰其生平還有什麼作品
羅生門 作者:芥川龍之介(日本)
1892年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是一個送奶工人的兒子。他剛出生媽媽即患上精神病,他被舅舅撫養大。1913年他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期間開始寫作。畢業後通過教授英文和作報紙編輯維持生計。1914年他發表了《羅生門》。夏目漱石讀到後,非常贊賞,對他多方關懷。在夏目的關懷下,1916年他發表了《鼻子》。這段時間他也開始創作俳句。1918年他發表《地獄變》,講述了一個戰國時期的殘酷故事,通過畫師,畫師女兒等人的遭遇。反映了純粹的藝術和無辜的底層人民受邪惡的統治者的摧殘。
1921年芥川龍之介作為大阪每日新聞報社的記者前往中國四個月,這次任務非常繁重。在任務的壓力和自身壓抑作用下,他染上了多種疾病,並終生不愈。回到日本後。1922年他發表了《竹林中》。作品與柯林斯的《月亮寶石》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採集的各方的證詞與說法。不同的是《月亮寶石》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林中》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合卻又有很大矛盾,但是又都能自圓其說。整個作品彌漫著壓抑,彷徨,不定向的氣氛。這反應了作者本人迷茫的思想。自此以後,由於病情惡化,芥川龍之介常出現幻覺,當時的社會形式也右轉,沒有言論自由。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壓抑,如《河童》。1927年芥川龍之介繼續寫作隨想集《侏儒的話》,作品短小精悍,每段只有一兩句話,但意味深長。7月24日作家自殺身亡。
[編輯]
其他
1935年芥川龍之介自殺去世8年後,他的畢生好友菊池寛設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學新人獎「芥川獎」(芥川賞),現已成為日本最重要文學獎之一,與「直木獎」(直木賞)齊名。
1950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將芥川的作品《竹林中》與《羅生門》合而為一,改編為電影《羅生門》,在國際上獲得多個大獎,使日本電影走向世界。此後,「羅生門」更成為對於撲朔迷離的、各方說法不一的事件的代名詞。
[編輯]
主要著作
老年 1914年
羅生門 1915年
鼻子 1916年
山葯粥(芋粥) 1916年
煙草和魔鬼(煙草と悪魔) 1916年
戱作三昧 1917年
蜘蛛之絲(蜘蛛の糸) 1918年
地獄変 1918年
邪宗門 1918年
魔術 1919年
南京的基督(南京の基督) 1920年
杜子春 1920年
火神(アグニの神) 1920年
竹林中(藪の中) 1921年
軌道列車(トロッコ) 1922年
玄鶴山房 1927年
侏儒的話(侏儒の言葉) 1927年
河童 1927年
齒輪(歯車) 1927年
西方人(西方の人) 1927年
⑻ 如何理解芥川龍之芥的《山葯粥》一文
雖然這篇相對於《羅生門》和《竹林中》來說,傳頌度並沒有那麼高,但仍不失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山葯粥》講述的是一個其貌不揚、尖嘴猴腮,為人蔑視,生活得像一條狗的五品武士,他畢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對山葯粥有著深深的執念,如果能讓他飽餐一頓山葯粥,對他來說,就是人生最大的美事了。這時,正好出現了一個人,說可以滿足五品的願望。
這個人就是利仁,一位高官的兒子,利仁也是一位職位很高的官員的女婿。當利仁把堆得房檐高的山葯擺在五品面前時,五品的食慾一下就沒有了。
當利仁把幾大鍋山葯粥不懷好意地擺在五品面前讓他喝的時候,當五品一碗又一碗山葯粥灌進肚子里,直到他吃不下還得吃的時候,雖然晴空萬里,但五品卻身上發冷,沖著裝滿山葯粥的銀鍋打了個大大的噴嚏。
小人物的悲哀
五品是一個最不起眼、最平凡的存在,相貌、品格、家庭、身份,在所有方面,在所有人眼裡,五品是不值一提的。他是別人戲弄的對象,活得渾渾噩噩,像把他喝的酒換成尿這種事,已經屢見不鮮。每當這時,五品只是弱弱地反抗一句:「不要這樣啊,你們。」
比他地位低的商販們,也對總是穿得寒磣,行為猥瑣的五品嗤之以鼻,連小孩們都看不起他。
⑼ 芥川龍之介《山葯粥》寓意
《山葯粥》高度凝煉地闡述了理想永遠存在於追求之中,一經實現隨即幻滅這個人生課題。要想掙脫人生困境,尋找生命意義,就要不斷追求新的目標。生命不止,奮斗不息!
五品是一個底層武士,生活困苦窘迫,受盡眾人的嘲笑和捉弄,連小孩子也取笑他。人格遭到肆意的踐踏,像狗一般生活在周圍的輕蔑之中,彷彿生來就給人作賤。
他被欺辱時不停央告道:「莫如此啊,各位仁兄!」,泣血的乞求聽來讓人不禁落淚。從五品那張營養不良、面帶菜色、木訥遲鈍的臉上,透露出這是一個飽受塵世逼迫的「人」。
即使五品如此卑微之人心中也懷揣著一個夢想――飽餐一頓山葯粥,他就是為了這個盼頭而活。然而可憐的是,五品這個讓他可以忍受一切苦難,支撐他活下去的夢想,無意間卻被人發現並為其實現了。於是,珍藏於心的小小幸福也在瞬間幻滅了。
一個將軍利仁聽到了五品的願望,主動提出為他實現夢想。他們過了一村又一鎮,走了一天,來到了利仁的府上。這時候的五品盼望中有一絲不安,既渴望喝到山葯粥又希望這一時刻不要太快到來。當他看到席上堆積如山的3000根五尺三寸粗的大山葯時,不知怎的胃口就倒了一半。
烈烈紅焰後,漫然如同海水般裝了滿滿一鍋的山葯粥端到面前時,五品就如同看見真龍的葉公一般,瞬間沒了胃口。眼前的山葯粥並不是五品心中的山葯粥,而是「可怕的山葯粥」。五品想到自己,就為了喝這口粥,巴巴的一路長途跋涉而來,心中悵然若失。
原本是望不到盼不來的珍饈,最後竟是以近乎折磨的方式硬逼著灌了下去。
利仁的所謂「仁慈」,不過是對五品又一種方式的作踐和戲弄,甚至是對他最致命的打擊,因為他掐滅了五品對生活最後的嚮往,把他唯一的夢想也給奪走了。
殘酷的現實讓五品意識到,他願意豁出一輩子去實現的願望在利仁他們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兩個階層之間巨大的鴻溝是無法逾越的。他的人生一敗塗地。
作者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 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偷盜》、《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橘子》、《一塊地》以及《秋》等。
(9)山葯粥是短篇小說嗎擴展閱讀:
芥川龍之介擅於寫短篇,從《羅生門》、《鼻》、《山葯粥》、《地獄變》再到《河童》等作品,其文本素材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日本古籍《今昔物語集》或中國神話傳說;
芥川眼光獨到,從中挖掘出與人性幽微處相契合的元素來,以此創造了很多優秀的小說,在題材選擇上往往有托古喻今的色彩。
《竹林中》是芥川龍之介中後期的代表作,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既是過往文風的集大成,亦頗有開創性。
芥川的筆調一貫是帶著積滿煙塵的滄桑感的,修辭凝練美麗,像傍晚飄散著夜霧的花圃,別有一番奇詭濃艷的姿態。文風又似乎像是一副華麗唯美的浮世繪,刺在美人背上;
隨著輕紗墜地,漸漸袒露,燈火闌珊,皎月初升之時,月光流淌而下,美人側目一笑,驟然露出她的青面獠牙,呼啦一聲撕開血肉,扯下精緻華美的畫皮,毫不客氣地透射出森然鬼氣。
這就是芥川龍之介了。
⑽ 請哪位大俠幫幫我
芥川龍之介
--------------------------------------------------------------------------------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小說家。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鷗外的作品。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科。學習期間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先後兩次復刊《新思潮》,使文學新潮流進入文壇。其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確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學畢業後,曾在橫須賀海軍機關學校任教,旋辭職。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職,但並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身份來中國旅行,先後游覽上海、杭州、蘇州、南京、蕪湖、漢口、洞庭湖、長沙、鄭州、洛陽、龍門、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游記》(1921)和《江南遊記》(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龍之介所寫短篇小說先後六次結集出版,分別以《羅生門》、《煙草與魔鬼》、《傀儡師》、《影燈籠》、《夜來花》和《春服》6個短篇為書名。
龍之介的小說始於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後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1925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1927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同年7月由於健康和思想情緒上的原因,服毒自殺,享年35歲。
--------------------------------------------------------------------------------
作品目錄:
·前言 ·代前言 ·鼻子
·山葯粥 ·猴子 ·煙草和魔鬼
·戲作三昧 ·袈裟與盛遠 ·蜘蛛之絲
·地獄變 ·桔子 ·沼澤地
·魔術 ·舞會 ·羅生門
·老年的素盞鳴尊 ·奉教人之死 ·秋山圖
·莽叢中 ·阿富的貞操 ·報恩記
·山鶩 ·六宮公主 ·虱
·手絹 ·龍 ·女性
·大導寺信輔的前半生 ·一塊地 ·海市蜃樓
·水虎(中篇) ·侏儒的話(中篇) ·蛙
·火男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