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優秀短篇小說今夜霜降
⑴ 我想要史鐵生的簡介,謝謝
史鐵生(1951- ),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男,漢族,北京人。1958年如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小學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初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著名作品
《我與地壇》
《秋天的懷念》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插隊的故事》
《務虛筆記》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記》
《奶奶的星星》
《來到人間》
《合歡樹》
《病隙碎筆》
《毒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鍾聲》
《午餐半小時》
《我的丁一之旅》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猜法》
《中篇1或短篇4》
作品總目
(截止至2002年)
1. 插隊的故事(小說)
《午餐半小時》4000 —《花溪》80年9期
《沒有太陽的角落》—《小說季刊》80年4期
(註:此《小說季刊》即後來的《青年文學》《沒有太陽的角落》初發於《未名湖》和《今天》,《小說季刊》發表時名《就是這個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3000《青年文學》83年1期
《插隊的故事》83000————《鍾山》86年1期
《老屋小記》13000—————《東海》96年4期
附錄:《幾回回夢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學》83年
《季節的律令》—《黑明攝影集:走過青春》
2.來到人間(小說)(約136000字)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5500 ——《當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註:此篇曾名《牆》,初發表於《今天》4期)
《綿綿的秋雨》7500 ———《中國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鴨》83年4期
《在一個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鴨》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學》84年5期
《來到人間》14000 ————《三月風》85年9期
《車神》5500 ———————《三月風》87年1期
《禮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附錄:汪政 曉華的評論
3.宿命的寫作(散文隨筆)(約140000字)
《隨想與反省》6300 ———《人民文學》86年?期
《答自己問》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語》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運設計》15000 ———――《天涯》90年9期
《隨筆十三》15000 —————《收獲》92年6期
《游戲 平等 墓地》6300 —《當代作家評論》92年
《給楊曉敏的信》3800 —————?
《謝幕》1000 —————《小說月報》92年?期
《沒有生活》1600 ———————?
《愛情問題》10000 —————《鍾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讀書》94年6期
《記憶迷宮》3000 ————————《今天》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學》94年11期
《熟練與陌生》2000
《宿命的寫作》1800
《文學的位置或語言的勝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給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內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無病之病》2000———《學術思想評論》第2輯
附錄:許紀霖的評論
4.散文 隨筆(約127000字)
《秋天的懷念》1000 ——廣州《南風報》81年?期
《合歡樹》2000 —————《文匯月刊》85年6期
《我的夢想》2000 ———《中國殘疾人》89年1期
《文革記愧》4000 ————《東方紀事》89年1期
《我21歲那年》10000 ———《三月風》91年?期
《我與地壇》15000 ———《上海文學》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種》92年?期
《牆下短記》4000 ――――――《今日先鋒》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誠》2000 ———————《北京日報》96年
《外國及其它》7000 —《華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說死說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關廟的回憶》6000 —《人民文學》99年10期
《病隙碎筆1》25000 ————《花城》99年4期
《病隙碎筆2》25000 ———《天涯》2000年3期
《給李健鳴的三封信》11000—《鍾山》2000年4期
附錄:萌萌的評論
5.小說(約165000字)
《毒葯》15600 —————《上海文學》86年10期
《我之舞》20400 ——————《當代》86年6期
《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 的猜法》23000——《收獲》88年6期
《小說三篇》20000 ———《東方紀事》89年2期
《中篇1或短篇4》37000 ——《作家》92 年4期
《關於一部以電影作舞台背景 的戲劇之設想》47000——《鍾山》96年4期
附錄:郭春林的評論
6.《第一人稱》(小說)(約140000字)
《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42000———《文學家》84年3期
《命若琴弦》16500 ———-《現代人》85年2期
《原罪宿命》30500 —————《鍾山》88年1期
《鍾聲》10000————————《鍾山》90年3期
《第一人稱》10000 —————《鍾山》93年1期
《別人》14000 ———————《花城》94年1期
《死國幻記》10000 ———《北京文學》99年8期
《兩個故事》7000 —————《作家》2000年2期
附錄:孫郁的評論
《務虛筆記》(長篇小說)約410000字——《收獲》97年1-2期
7.《務虛筆記(上)》(1-9章)
附錄1:鄧曉芒的評論
8.《務虛筆記(中)》(10-16章)
附錄2:張檸的評論
9.《務虛筆記(下)》(17-22章)
10.《我的丁一之旅》
青梅煮酒論鐵生
▲史鐵生故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
·他的著名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深圳中學生楊林在文章的鼓勵下,走出了車禍帶來的陰影,以《生命的硬度》奪得了一個全國作文大獎。
▲史鐵生對命運獨特的看法
人家讓他拜佛,他不拜。因為,佛不能使他癱瘓的雙腿站立起來,因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稱其為佛。他認為佛之本義乃「覺悟」,是一個動詞,是行為而非絕頂的一處寶座。
人家讓鐵生算命,他不算。因為,如果命好則無須算,「好」自會來;如命不好,更不必算,樂得活一天高興一天,省卻明知前程險惡,還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災難,成天戰戰兢兢,何苦!高人說能「為你避災」,鐵生也不信,因為那就是命運無定了,其所「算」,乃是妄說,還算它干什麼?
但史鐵生似乎又「信命」。他說:「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難道一個人所走的路不都是「這一條」路?但這並非不要把握「命運」。鐵生的奮斗精神和創作實踐證明了他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人。他只是不強求什麼,不做慾望的奴隸,因為慾望是無邊的,人哪有完全「心滿意足」的一天!
我以為新時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鐵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達,也最真誠的一個典型。他是個殘疾人,他曾幾次為此而悲觀欲自殺,但當他終於覺悟到無差別便不成 為世界時,他便坦然「接受」了殘疾之軀,「接受」了自己與別人的差別,並努力做一個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賞鐵生釋然面對苦難的大度徹悟。他說:「苦難消滅自然也就無可憂悲,但苦難消滅一切也就都滅。」所以,人是萬不可追尋什麼絕對的公平,永遠的利益以及完全無憂無慮的所謂「幸福」的。沒有無憾的人生——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走進不同尋常的史鐵生
史鐵生,就是這樣一個被嚴重忽視的人物。他一度被列入所謂「抵抗投降」者的行列,但這不蒂是一種嚴重的誤讀,史鐵生的姿態與其說是抗議的、批判的,不如說是沉思的,建設的...
我喜歡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
鐵生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和自然的感悟,構成了真正的哲學。他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的感覺...
▲生命里的殘疾與愛情
我是史鐵生——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這話有點怪,好像我除了是我還可以是別的什麼。這感覺一直不能消滅,獨處時尤為揮之不去,終於想懂:史鐵生是別人眼中的我,我並非全是史鐵生。
多數情況下,我被史鐵生減化和美化著。減化在所難免。美化或出於他人的善意,或出於我的偽裝,還可能出於某種文體的積習——中國人喜愛贊歌。因而史鐵生以外,還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渾沌的我。這樣的我,連我也常看他是個謎團。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歸案卻非易事。總之,他遠非坐在輪椅上、邊緣清晰齊整的那一個中年男人。白晝有一種魔力,常使人為了一個姓名的牽掛而拘謹、猶豫,甚至於慌不擇路。一俟白晝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來,姓名脫落為一張扁平的畫皮,剩下的東西才漸漸與我重合,雖似朦朧縹緲了,卻真實起來。這無論對於獨處,還是對於寫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環境。
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
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而這樣的找,後來發現利於此一鐵生,利於世間一顆最為躁動的心走向寧靜。
我的寫作因此與文學關系疏淺,或者竟是無關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嘮叨;走得孤單寂寞,四下里張望;走得怵目驚心,便向著不知所終的方向祈禱。我僅僅算一個寫作者吧,與任何「學」都不沾邊兒。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尤其需要公認。數學、哲學、美學,還有文學,都不是打打鬧鬧的事。寫作不然,沒那麼多規矩,痴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當然,文責自負。
寫作救了史鐵生和我,要不這輩子干什麼去呢?當然也可以干點別的,比如畫彩蛋,我畫過,實在是不喜歡。我喜歡體育,喜歡足球、籃球、田徑、爬山,喜歡到荒野里去看看野獸,但這對於史鐵生都已不可能。寫作為生是一件被逼無奈的事。開始時我這樣勸他:你死也就死了,你寫也就寫了,你就走一步說一步吧。這樣,居然掙到了一些錢,還有了一點名聲。這個愚頑的鐵生,從未純潔到不喜歡這兩樣東西,況且錢可以供養「沉重的肉身」,名則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虛榮。待他孱弱的心漸漸強壯了些的時候,我確實看見了名的荒唐一面,不過也別過河拆橋,我記得在我們最絕望的時候它伸出過善良的手。
我的寫作說到底是為謀生。但分出幾個層面,先為衣食住行,然後不夠了,看見價值和虛榮,然後又不夠了,卻看見荒唐。荒唐就夠了么?所以被送上這不見終點的路。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四十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這兩種消息幾乎同時到來,都在他二十一歲那年。
一個滿心准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麼說,這一招是夠損的。我不信有誰能不驚慌,不哭泣。況且那並不是一次光榮行為的後果,那是一個極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覺醒來,看看天,天還是藍的,看看地,地也並未塌陷,可是一舉步,形勢不大對頭——您與地球的關系發生了一點兒變化。是的,您不能有以腳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磨擦。
不錯,第一是坐著,第二是躺著,第三是死。好了,就這么定了,不再需要什麼理由。我慶幸他很快就發現了問題的要點:沒有理由!你沒犯什麼錯誤,誰也沒犯什麼錯誤,你用不著悔改,也用不上怨恨。讓風給你說一聲「對不起」嗎?而且將來你還會知道:上帝也沒有錯誤,從來沒有。
我記得,當愛情到來之時,此一鐵生雙腿已殘,他是多麼地渴望愛情呵,可我卻親手把「不能進入」寫進了他心裡。事實上史鐵生和我又開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寢食不甘味,他說能,我說不能,我說能,他又說不能。糟心的是,說不能的一方常似凜然大義,說能的一對難兄難弟卻像心懷鬼胎。不過,大凡這樣的爭執,終歸是鬼胎戰勝大義,稍以時日,結果應該是很明白的。風能不戰勝雲嗎?
山能堵死河嗎?現在結果不是出來了?——史鐵生娶妻無子活得也算愜意。但那時候不行,那時候真他娘見鬼了,總覺著自己的一片真情是對他人的坑害,坑害一個倒也罷了,但那光景就像女士們的長襪跳絲,經經緯緯互相牽連,一坑就是一大片,這是關鍵:「不能」寫滿了四周!這便是殘疾最根本的困苦。
這不見得是應該忍耐的、狹隘又渺小的困苦。失去愛情權利的人,其他的權利難免遭受全面的損害,正如愛情被貶抑的年代,人的權利普遍受到了威脅。
說殘疾人首要的問題是就業,這話大可推敲。就業,若僅僅是為活命,就看不出為什麼一定比救濟好;所以比救濟好,在於它表明著殘疾人一樣有工作的權利。既是權利,就沒有哪樣是次要的。一種權利若被忽視,其它權利為什麼肯定有保障?倘其權利止於工作,那又未必是人的特徵,牛和馬呢?設若認為殘疾人可以(或應該,或不得不)在愛情之外活著,為什麼不可能退一步再退一步認為他們也可以在教室之外、體育場之外、電影院之外、各種公共領域之外……而終於在全面的人的權利和尊嚴之外活著呢?
是的是的,有時候是不得不這樣,身體健全者有時候也一樣是不得不呀,一生未得美滿愛情者並不只是殘疾人呵!好了,這是又一個關鍵:一個未得獎牌的人,和一個無權參賽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
可是且慢。說了半天,到底誰說了殘疾人沒有愛情的權利呢?無論哪個鐵生,也不能用一個虛假的前提支持他的論點吧!當然。不過,歧視,肯定公開地宣布嗎?在公開宣布不容歧視的領域,肯定已經沒有歧視了嗎?還是相反,不容歧視的聲音正是由於歧視的確在?
好吧,就算這樣,可愛情的權利真值得這樣突出地強調嗎?
是的。那是因為,同樣,這人間,也突出地強調著殘疾。
殘疾,並非殘疾人所獨有。殘疾即殘缺、限制、阻障。名為人者,已經是一種限制。肉身生來就是心靈的阻障,否則理想何由產生?殘疾,並不僅僅限於肢體或器官,更由於心靈的壓迫和損傷,譬如歧視。歧視也並不限於對殘疾人,歧視到處都有。歧視的原因,在於人偏離了上帝之愛的價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會功能去衡量,於是善惡樹上的果實使人與人的差別醒目起來。榮耀與羞辱之下,心靈始而防範,繼而疏離,終至孤單。心靈於是呻吟,同時也在呼喚。呼喚什麼?比如,殘疾人奧運會在呼喚什麼?馬丁·路得·金的夢想在呼喚什麼?都是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殘疾與愛情的消息總就是這樣縈縈繞繞,不離不棄,無處不在。真正的進步,終歸難以用生產率衡量,而非要以愛對殘疾的救贖來評價不可。
但對殘疾人愛情權利的歧視,卻常常被默認,甚至被視為正當。這一心靈壓迫的極例,或許是一種象徵,一種警告,以被排除在愛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愛情的不熄夢想,時時處處解釋著上帝的寓言。也許,上帝正是要以殘疾的人來強調人的殘疾,強調人的迷途和危境,強調愛的必須與神聖。
▲去找史鐵生
我在新年的頭上專程去一次北京,為的是和史鐵生做個談話,用在《收獲》的專欄上。本來早該去了,因為年底忙亂,因為他和我的身體都要挑一個恰當的時候,還因為我說的等2001年再去飛機栽下來也是21世紀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談了,回來了。
我和史鐵生談的話題是"生存還是不生存",也就是"愛與死是永恆主題"中的那個"死"。我相信我倆對死的心得要比別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來要打開的話頭因客人的來訪未能展開。那樣也好,死總是排在生的後面的,明天再談。當日晚上我們去一個叫孔乙己的飯店吃飯。來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陳徒手等哥們,到了那裡還有我熱愛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國式的環境中,祝賀一聲他的50大壽就開始吃了。他那天抽煙,喝一點點酒,說一點點話。他說一上午不敢動彈,把精力攢下來了。他說座山雕也是50歲。他說要健康不說長壽了吧。
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鐵生。在他那裡坐兩三個小時,吃頓飯。他們夫婦邀我住他們家,我總推辭了。我來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說話,可是他的身體禁不住客人的打擾。他的截癱,他的腎臟萎縮,用他的話說,發動機和輪子都壞了,維持身體的運行很累。每周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不由分說地打斷他的生活和思維。
除了他的體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煙,我和他的談話與常人無異。談得很快樂。殘疾其實並不缺少什麼,只是不能實現罷了。他常常想得比人們深入透徹,他有自己的理由和節律。他是小說家,我喜歡讀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他把自己看輕了,才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史鐵生通常並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題下諸多奧義。別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從腿開始思想,體察心靈。他常常糾纏在那些排遣不開的命題,時間長了,成為習慣和樂趣。他的想法都是經過推理論證的,有明晰的線索可尋。可是,聽他說話的人,因為自己的好腿好腎,常常哼哼哈哈的,懶得跟從他的思維。他更多被閱讀的是《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命若琴弦》。那樣的故事只有他能寫。讀時候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讀史鐵生的文章,和他談話,都不會越讀越狹隘。他腎虧卻沒有陰濕之氣。他很艱難地從生存的窄縫里走出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種嘲弄自己之流的快樂。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樂。經過那道窄縫之後,快樂肯定不再張揚,應該稱為喜悅了。他是用喜悅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滅。許多游戲和他無緣,他不再迷失,可以觀賞自己,觀賞上帝的手藝。
我最後想說的是陳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們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記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種忘憂的笑,忘我的笑,來去自由的笑,讓看見的人也喜悅的笑。沒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資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著,燦爛又本分地笑著。有了她的笑,那個凝重的50歲的史鐵生再沒有裝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這樣,一會兒笑盈盈一會兒沉甸甸。
我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護送。也許下次到北京去見史鐵生,我也要坐個輪椅了。我們將討論輪椅的牌子,談論足球的偉大,言說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負責地說,本人即便已經坐上輪椅,依然可以春心盪漾,可以不依不饒,可以尖酸刻薄。當然,更可以在一個個深夜,擺放好自己,默讀史鐵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氣息。
⑵ 史鐵生簡介150字以內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⑶ 鐵凝的代表作有什麼
鐵凝主要著作有:《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鐵凝,姓屈,女,1957年9月生,籍貫河北省趙縣,高中學歷,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84年成為河北省文聯專業作家,1986年出任河/北/省文聯副/主/席,1996年開始擔任河北/省/作/協/主/席,2006年11月出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河北/省作/協/名/譽主//席
。籍貫河北省趙縣,生於北京,四歲回保定。父為油畫及水彩畫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母親是聲樂教授,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鐵凝為長女。人稱文壇「美女作家」,也有人稱她是「女性主義」作家。 鐵凝曾為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06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說《哦,香雪》、《第十二夜》、《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對面》、《永遠有多遠》、《一千張糖紙》等100餘篇、部,以及散文、隨筆等共400餘萬字,結集出版小說、散文集50餘種。1996年出版5卷本《鐵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卷本《鐵凝作品系列》。作品曾6次獲包括「魯迅文學獎」在內的國家級文學獎;另有小說、散文獲中國各大文學10餘項。由鐵凝編劇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以及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部分作品已譯成英、俄、德、法、日、韓、西班牙、丹麥、挪威、越南等多國文字。
創作經歷
1975年高中畢業,因酷愛文學,放棄留城、參軍,自願赴河北博野縣農村插隊。同年《會飛的鐮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文學集。該小說是鐵凝高中時的一篇作文,後被認為是其小說處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農村務農4年,此間寫出《夜路》《喪事》《蕊子的隊伍》等短篇小說,發表於《上海文藝》《河北文藝》等文學期刊。
1979年調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冬,參加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會議期間拜望茅盾、張天翼等前輩。
⑷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有哪些他們的作者分別是誰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1985年 三部長篇小說)
《黃河東流去》(上下集)李准
《沉重的翅膀》 張潔
《鍾鼓樓》 劉心武
李准
中國作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蒙古族。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余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余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陽解放後不久,到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任語文教師,同時開始寫作。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上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熱烈反響。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說,描繪了50年代前期處於劇烈變革中的農村的社會風貌。1954年,李准開始從事專業創作,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寫出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發表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塑造了一個勇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的社會主義農村新人的形象,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由作家本人改編成電影《李雙雙》上映後,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華縣屈庄落戶,在那裡生活4年,創作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李准在創作小說的同時,寫過20部電影劇本,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及《高山下的花環》等,這些作品多次獲獎,在中國當代影壇占據主要位置。他的小說和電影劇作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
當代女作家。中共黨員。美國文學藝術院榮譽院士,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四、五、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名譽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授予的育特殊貢獻作家。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三頂國家獎的作家,並創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連冠」紀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獲得兩次茅盾文學獎的作者。
張潔
原籍遼寧撫順,生於北京,幼年喪父,從母姓。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裡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長篇散文《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綠革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義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 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北京市第三屆文學藝術獎,《小說選刊》2001—2002年優秀長篇小說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二屆女性文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 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2005年,長篇小說《無字》獲第6屆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唯一榮獲兩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家。
劉心武,筆名劉瀏、趙壯漢等。1942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後定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起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87年赴美國訪問並在13所大學講學。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11月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鍾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1985年發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後發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
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並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表,十多年來堅持從秦可卿這一人物入手解讀《紅樓夢》,開創出「紅學」的「秦學」分支。
1995年後開始嘗試建築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出版《材質之美》。
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鍾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班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大獎。
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30種。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表、出版。
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作,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首獎。後又發表《愛情的位置》、《醒來吧,弟弟》、《我愛每一片綠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等小說,曾激起強烈反響。出版有短篇小說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劉心武短篇小說選》,中篇小說《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說集《綠葉與黃金》、《大眼貓》、《都會詠嘆調》、《立體交叉橋》、《5·19長鏡頭》,中篇小說集《如意》、《王府井萬花筒》、《木變石戒指》、《一窗燈火》、《藍夜叉》,紀實小說《公共汽車詠嘆調》,長篇小說《鍾鼓樓》(獲全國第二屆茅盾文學獎)、《風過耳》、《四牌樓》等,還出版有散文集、理論集、兒童文學等作品以及8卷本《劉心武文集》,劉心武對生活感受敏銳,善於作理性的宏觀把握,寫出了不少具有社會思考特點的小說,作風嚴謹,意蘊深厚。
⑸ 賈平凹的( )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滿月兒》。
《滿月兒》是2012年8月1日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平凹。本書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本書作品展示了一幅幅農村新人、新事動人的生活畫面。
《滿月兒》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收入了《一雙襪子》、《彈弓和南瓜的故事》、《隊委員》、《曳斷繩》、《荷花塘》、《滿月兒》等短篇小說60篇。
其中《滿月兒》在1978年榮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這些作品展示了一幅幅農村新人、新事動人的生活畫面。
(5)1983年優秀短篇小說今夜霜降擴展閱讀:
賈平凹,1952年出生,陝西丹鳳人。陝西作協主席,中國書協會員,當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廢都》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他是一位當代中國最具叛逆性、最富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中國和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被譽為「鬼才」。
⑹ 張潔的個人個人資料資料
中文名
張潔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雲南
職 業
CCTV節目主持人
⑺ 史鐵生的簡介和代表作
一、簡介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二、代表作
1、《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在 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為史鐵生。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2、《務虛筆記》
《務虛筆記》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收獲》雜志上,同時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
3、《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 是2008年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作者是史鐵生。
(7)1983年優秀短篇小說今夜霜降擴展閱讀
史鐵生個人評價
1、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在漫長的輪椅生涯里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像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人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恆,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裡寬厚地微笑——韓少功評
2、史鐵生完成了許多身體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對於人的命運和現實生活的沖突,沒有停留在表面進行思考,而是去拷問存在的意義。——鄧曉芒評
3、史鐵生絕對是新時期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過作品傳達思想,而是引導讀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義——王又平評
4、史鐵生當然是優秀的。因為他是個殘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別的作家所沒有的一股靜氣。史鐵生的作品過於關注生死、宗教、信仰等問題,有人對這一點持保留意見,但我覺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評
5、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傑出的作家,更是一個偉大的人。——莫言評
⑻ 史鐵生現在干嗎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後,於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後主要從事文學創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製作家.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後工作於街道小廠時的經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另外,余華的短篇小說《我的故事》與陳軍的中篇小說《禹風》、蘇童的短篇小說《棚車》(各三萬元)獲二等銀獎。《老屋小記》和《務虛筆記》獲得《作家報》1996年十佳小說獎。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
⑼ 史鐵生有哪些小說和散文
小說:
1、《務虛筆記》
是輪椅上的史鐵生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他半自傳式的作品。隔著咫尺的空間與浩瀚的時間,作家將帶著讀者凝望生命的哀怨與無常,體味歷史的豐饒與短暫。
這是作者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行文優美、凝練,情感真摯、厚重,且好讀,處處透映著一種對人世滄桑的如泣如訴、似幽似怨的傷感與領悟。
2、《我的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於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
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啟示。
散文:
1、《秋天的懷念》
中國當代作家史鐵生於1981年創作的散文。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
全文語言平淡、文字朴實,沒有經過精心的編織與雕琢,但卻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2、《合歡樹》
是史鐵生懷念母愛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語調,按時間順序分別敘述了作者十歲那年由自己作文獲獎引發的一件事情、二十歲母親為他治病和鼓勵他寫小說的事情以及三十歲以後對母親的那種壓抑在心裡、讓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這篇文章被選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系列《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材中。
3、《我與地壇》
是史鐵生文學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對母親的後悔,對於中學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秀文章。
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4、《病隙碎筆》
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著智慧和安詳。
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里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這樣強調是恰當的。然而,史鐵生在40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5、《記憶與印象》
是當代文學大家史鐵生的散文質朴通透,蘊含深刻的生命哲理,被譽為中國文壇最美的收獲。《記憶與印象》是一部構思獨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優美,以飽含深情的細膩筆觸講述了故鄉、故人、故事。
一篇篇極精彩的凡人小傳,連綴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間戲劇,京味濃郁,動人心弦;完整展現了作者的成長歷程和坎坷心路。
⑽ 史鐵生的哪兩個作品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2、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網路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