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明鏡台耿龍祥
⑴ 為什麼說"百花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小陽春
在「雙百方針」的影響下,1956年以後文學界出現了突破僵化教條、類似於蘇聯文學的「解凍」,文學創作取得了一定豐收,形成了建國後十七年文學短暫的「百花時代」,催生了一批有人道主義傾向的作品,如宗璞的《紅豆》、陸文夫的《小巷深處》、鄧友梅的《在懸崖邊上》鼓舞了一批來自「五四」新聞學傳統下的老作家的創作,如周作人沈從文等,出現了一批揭示社會主義內部矛盾的創作,如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等,文藝理論和批判出現解放思想,獨立思考的新氣象,如秦兆陽《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巴人《論人情》、錢谷融《論「文學與人學」》。
⑵ 百花文學的作品影響
《在橋梁工地上》。當時主持這份雜志編務的副主編秦兆陽在「編者按」和本期「編者的話」中,給予很高評價,說「我們期待這樣尖銳提出問題、批評性和諷刺性的」、「像偵察兵一樣、勇敢地去探索現實生活里的問題」的作品,已經很久了。後來,這份雜志又刊發同一作者的在文學界有更大反響的特寫《本報內部消息》及其續篇。這一年的9月,《人民文學》還刊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註:小說原稿經秦兆陽作了修改,發表時,篇名也由《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改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文革」後王蒙的選集、文集,這一短篇由作者恢復為原篇名。小說修改的具體情況,參見《關於〈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人民日報》1957年5月8日)。這篇作品,在1956年底和次年年初,引發了在《文匯報》、《文藝學習》等報刊上的熱烈爭論。在此前後,短篇小說《辦公廳主任》(李易)、《田野落霞》、《西苑草》(劉紹棠),《蘆花放白的時候》、《灰色的篷帆》(李准)、《沉默》(何又化,即秦兆陽)、《入黨》、《明鏡台》(耿龍祥)、《美麗》(豐村)、《紅豆》(宗璞)、《改選》(李國文)、《小巷深處》(陸文夫);特寫《被圍困的農莊主席》(白危)、《爬在旗桿上的人》(耿簡,即柳溪)、《馬端的墮落》(荔青);詩《一個和八個》(郭小川未公開發表)、《草木篇》(流沙河)、《賈桂香》(邵燕祥);以及話劇(岳野的《同甘共苦》)、雜文等。他們在革命中獲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關於理想社會的實現的承諾,但他們逐漸看到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在新的思想形態與社會制度中發現裂痕。他們從前輩作家那裡繼續了承擔「社會責任」的「傳統」,並從蘇聯的同行那裡接過「寫真實」、「干預生活」的口號。他們的這些創作,從表面上看,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趨向。一種是要求創作加強其現實政治的「干預性」,更多負起揭發時弊、關切社會缺陷的責任。這些質疑和批評現狀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喚當代已經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識。另一種趨向,則在要求文學向「藝術」的回歸,清理加在它身上過多的社會政治的負累。後一種趨向,在內容上多向著被忽視的個人生活和情感價值的維護和開掘。這兩種看起來正相反對的趨向,事實上,在作家的精神意向上是互為關聯的。社會生活的弊端和個人生活的缺陷,其實是事情的兩面。而個人價值的重新發現,也正是「革新者」探索、思考外部世界的基礎。
⑶ 百花運動是什麼越具體越好!
中國的百花運動,即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雙百方針)的政治運動
受過「五四」洗禮的中國文藝界,歷來有成為時代號角和鼓手的使命感,大規模經濟文化建設高潮的即將到來,再次激發出文藝家們的政治熱情,他們希望成就文學藝術上的一番事業。中共知識分子會議鼓舞了他們,蘇聯「解凍文學」思潮的興起,也激發了中國作家。他們開始對文藝界的沉悶和文藝的蕭條公開表達不滿。
這時為了鼓勵 中國文化建設 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
⑷ 簡述百花文學的特徵
百花文學就是百花齊放的意思,百花文學里有好多題材的文學。
⑸ 什麼叫 百花文學。
1956年左右毛主席提出在文學創作領域要「百家齊放,百家爭鳴」。這之後出現的一系列的文學作品就被稱為百花文學。
網路上應該很詳細,網路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