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的特點
❶ 歐亨利短篇小說的特點是............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❷ 小說巨匠歐亨利小說的特點具有獨一無二性嗎
世界范圍內,有三名傑出的作家被評為短篇小說巨匠,他們分別是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以及美國的歐亨利。作為美國短篇小說的鼻祖,歐亨利簡介中是如何介紹他的,從歐亨利簡介中,可以看出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一生究竟經歷了什麼?翻閱歐亨利簡介,世界對於歐亨利的評價又是怎樣的?
歐亨利,本名叫做威廉·西德尼·波特,歐亨利是他的筆名。他出生於1862年9月11日,在度過了近四十八個春秋後,於1910年6月5日與世長辭。歐亨利的出生並不好,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但是由於父親生活的無節制和酗酒的惡習,導致了家庭財政常常入不敷出,家境十分貧困,在母親去世後,歐亨利便改由姑姑和祖母撫養,因為家庭的原因,歐亨利被迫於高中時中斷學業,成為葯店的學徒工只為養活自己。
歐亨利的一生並不平靜,幼年時的困苦、成年後的挫折、愛人的離世、生活困頓給歐亨利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但卻因為如此,歐亨利也從不平靜的生活中獲得了許多靈感,這些靈感使他的創作才思泉涌,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成為美國最為有名的短篇小說家。在歐亨利的創作之路上,他的第一任妻子阿索爾·埃斯蒂斯給與了他重大的鼓勵。
歐亨利的作品,因其幽默的講述方式,獲得了世界的贊美,成為了美國獨特的小說家,並成為世界三大小說巨匠之一。
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背後都經歷了眾多的磨難,這些磨難串聯成了一個個鮮活而生動的故事。作為美國的短篇小說之父,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的歐亨利,他的一生充滿了曲折和艱辛,這些經歷同時也是他最為寶貴的財富,是他創作的原始素材。
❸ 歐亨利小說特點
所謂「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但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❹ 莫泊桑歐亨利契科夫的短篇小說各自特點以及風格是什麼
1、莫泊桑
特點:(1)在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並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論小說》),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2)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
風格:現實主義小說藝術。
2、歐亨利
特點: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只有到了最後一刻,「謎底」才最終解開,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即「歐·亨利式結尾」。
風格:世態人情,並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
3、契科夫
特點: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他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
風格:現實主義。
契科夫:
(4)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的特點擴展閱讀:
三人的短篇小說:
1、莫泊桑
《羊脂球》《俊友》《項鏈》《一生》《溫泉》《歸來》《我的叔叔於勒》等。
2、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一作賢人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帶傢具出租的房間》《愛的犧牲》《心與手》《二十年後》等。
《感恩節的先生們》
3、契科夫:
《給博學的鄰居的一封信》《皮靴》《馬姓》《凡卡》《迷路的人》《預謀犯》《未婚夫和爸爸(現代小品)》《客人(一個場景)》《名貴的狗》《紙里包不住火》《哼,這些乘客們!》《普里什別葉夫中士》《獵人》《哀傷》《胖子和瘦子》、《喜事》《在釘子上》《勝利者的得意洋洋》《小公務員之死》《不平的鏡子》等。
❺ 歐亨利小說創作特點
1、特點
①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②歐·亨利的小說通俗易懂,其中無論發生了什麼,發生在何處,也無論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寫的都是世態人情,並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
③歐·亨利小說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
④歐·亨利對惡具有同樣的敏感,他把美國這個名利場上的把戲看得十分透徹,那些「叢林中的孩子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巧取豪奪,行的都「叢林法則」。
⑤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
2、人物簡介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時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紀初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並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
❻ 請幫我概括莫泊桑,契科夫,歐亨利短篇小說的特點!
因為超過了可輸入回答的上限,所以我刪了一些不重要的,請諒解。
莫泊桑
他的長篇小說《漂亮朋友》,《一生》躋身名著之林。而他的短篇小說更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莫泊桑生於法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小熱愛文學,後求學巴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戰爭結束後,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始寫作,並受到文學大師福樓拜的指點。1880年《羊脂球》使莫泊桑一舉成名。
莫泊桑的創作生涯甚為短暫。自1880年後便病魔纏身,但他憑著自己的毅力,勤奮筆耕。1892年因精神病送往醫院,笠年與世長辭。在短短的十餘年中,他發表了300多部中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1部詩集,3部游記。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藝術風格別樹一幟。他觀察深刻,見解獨到,描寫手法逼真自然,尤擅長運用簡練語言勾勒人物形象,是之躍然紙上。就連對他頗有微詞的作家紀德爾不得不坦言,莫泊桑「不失為一個卓越完美的文學巨匠」。
歐亨利
真實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
筆 名:歐·亨利
職 稱:美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大師之一。
1862年9月11日,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歐·亨利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小鎮。父親是醫生。15歲在叔父的葯房裡當學徒。五年後去得克薩斯州一個牧場放牛。1884年後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1896年,銀行發現缺少一小筆款子,歐·亨利因涉嫌被傳訊。他卻取道新奧爾良去拉丁美洲避難。1897年,回國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曾擔任葯劑師,並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寫作短篇小說,於《麥克呂爾》雜志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
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他曾以騙子的生活為題材,寫了不少短篇小說。作者企圖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會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級的騙子,成功的騙子。歐·亨利對社會與人生的觀察和分析並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較淺薄,但他一生困頓,常與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別出心裁的藝術手法表現他們復雜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都可列入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贊嘆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他還以准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
契科夫
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務員之死》、《苦惱》、《萬卡》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❼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有什麼寫作特色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從各個角度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描寫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頌揚了他們的真誠愛情和友誼、自我犧牲的高尚行為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他小說的結尾採取喜劇的形式,表達深刻的社會內涵、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升華,並進一步指出這種現實的不可逃避性。以活潑的談話式文體寫成並以出乎意料的結尾為特徵,這種風格的短篇小說也被稱為「歐·亨利結尾」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像《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於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說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兩難的處理和意外的結局往往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專門是為幽默而幽默的。綁架孩子的歹徒被頑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寧可倒貼錢把孩子護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復一日地製造幽默,竟變成了一個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終在殯儀館的後房中才得以告別塵世的愚蠢,重新恢復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歐·亨利顯然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寫道:「我的笑話的性質是和善親切的,絕不流於諷刺,使別人生氣。」這句話也適用於歐·亨利本人,他諷刺,但不流於諷刺,他的嘲諷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時能令人震驚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如《生活的陀螺》和《鍾擺》那樣,它們體現了歐·亨利透視生活的能力。歐·亨利的語言本身也充滿了誇張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劇性的作用,使大眾讀者更能接受。
❽ 歐·亨利小說的特點
行文簡潔流暢,語言幽默風趣,內容蘊涵諷刺意味,結尾往往出人意料,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的結尾"
內容梗概
麥琪的禮物
妻子黛拉和丈夫吉姆在紐約過著貧困的生活,每天都要仔細計算努力節儉才能勉強度日。但聖誕節快到了,黛拉非常想給吉姆買一件禮物,買一件好的、稀罕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件多少能配得上他,讓他稱心如意的東西。黛拉認為只有這樣的東西才能讓吉姆快樂,才配得上她對吉姆的愛情。不過現實是殘酷的,黛拉只有一塊八毛七分錢,而她所希望的東西至少要20塊。不過她想出了辦法,那就是賣掉她引以自豪的,又是吉姆最喜歡的一頭美麗的
長發--他們兩個的珍寶之一。他們的另一個珍寶是吉姆祖傳的懷表。黛拉用頭發換來了20塊錢後,經過仔細尋覓。終於找到了一條樸素高雅的白金錶鏈,配吉姆的表非常合適,花了21塊錢。回到家後她開始擔心吉姆是不是還會覺得她漂亮,因為她現在頭上燙著短短的的發卷。吉姆終於回來了,並用一種奇怪的目光盯著她,然後讓她打開一個小包--吉姆給她的禮物--一套嵌著寶石的玳瑁梳子,黛拉夢想中的梳子,正好用來裝飾她美麗頭發的梳子。然後她把表鏈給吉姆看,但吉姆已經用不著表鏈了,他把懷表賣了給黛拉買了梳子。雖然他們的好意落空了,但這並不是一個因事與願違而令人遺憾的結局,黛拉和吉姆之間體貼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彼此最珍貴的禮物,所以歐·亨利把它命名為麥琪的禮物,是神聖的,充滿愛的,寓意深遠的禮物。
警察與贊美詩
蘇比在紐約過著流浪生活,雖然身無分文,卻不願接受慈善機關提供的有失尊嚴的施捨。不過冬天快到了,蘇比不能再露宿街頭了,他計劃去布萊克威爾監獄度過3個月,在那不愁食宿又有意氣相投的人作伴。為實現理想蘇比必須先做點違法的事情,於是他砸碎了櫥窗的玻璃,可警察偏不認為是他乾的。他又去吃了一頓飯並告知侍者他沒有錢,不過他招來的是報復而不是警察。後又勾引一名少婦,希望警察會過來干涉,誰知這位少婦是一名妓女,蘇比好不容易才擺脫她。接下來蘇比大喊大叫,希望符合"擾亂治安"的標准,但警察不予理睬,他又對一個行人說對方的傘是他的,那人沒有反抗,把傘給了他,這樣蘇比的希望又破滅了。但蘇比在回家(某公園長凳)途中意外地在教堂窗外聽見了風琴師奏的贊美詩,內心產生了奇妙的變化,琴聲使他重新嚮往美好的一切,他看清了自己現在所過的是一種不光彩的日子。於是他下決心明天就去找份工作,要在世上活得像個樣子,但就在這時警察沒有任何理由就把蘇比逮捕了,並把他關進他原來最想去的監獄。在蘇比的故事裡,無論哪一種處境心願和命運都是相反的,命運捉弄他他卻無可奈何,表現了小人物生活的一種普遍的悲哀,以及不分是非,黑白顛倒的世道,同時作者對於蘇比這樣的人物也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和憐憫。
最後一片藤葉
紐約華盛頓西區住著一群窮畫家。蘇艾和瓊珊也住在這里。瓊珊在11月得了肺炎,醫生說只要她有求生的慾望就有康復的可能,但她卻對生活及自己都絕望了,她躺在床上數著窗戶對面院牆一株長青藤的葉子,她告訴蘇艾說,等到風雨把最後一片葉子吹掉,她就會離開人世,像凋零的落葉一樣。蘇艾無法讓她打消這個念頭,於是把瓊珊的想法告訴了住在樓下一位老畫家。這位老畫家也過著窮愁潦倒的生活,但總是堅持自己終有一天會畫出一幅傑作,他知道此事後也非常同情瓊珊,他平時就經常幫助和照顧這兩個姑娘。第二天,一場冷雨夾雪過去後,瓊珊發現藤上還剩最後一片葉子。後來北風又起,又下起了雨,但藤上那片葉子依舊在那裡,瓊珊從這片不落的葉子上找到了生命的希望,漸漸康復了。不過蘇艾告訴她,那位老畫家因肺炎去世了,生病前曾頂風冒雪出去作畫,畫的就是對面牆上那片不會落的藤葉,那片給瓊珊帶來希望的葉子。這位老畫家終於用生命畫出了一幅不朽的傑作。
❾ 歐亨利的作品的獨特藝術特徵
創作特色
從題材的性質來看,歐•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以描寫美國西部生活為主;一類寫的是美國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類則以拉丁美洲生活為對象。這些不同的題材,顯然與作者一生中幾個主要生活時 歐·亨利
期的不同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三類作品當中,無疑又以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數量最多,意義最大。 歐•亨利思想的矛盾和他作品的弱點,與他的創作環境有極大關系。即使在他已經成名,受到讀者廣泛歡迎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依然經常處於拮據狀態。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是為麵包而寫作的」。 [1] 歐•亨利因為他本身是一個窮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貧窮的勞動人民,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我認為,歐•亨利的小說之所以讓我喜歡,是因為他的小說,我們往往猜不出結果是什麼,而真正的結果會讓我們難以置信,這也說明了他豐富的想像力,歐•亨利的小說語言很生動而且很精練,他的短篇小說一開始就抓住了我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小說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詼諧之外,總有一些讓費人猜測的地方,他常常讓我們以為以邏輯思維就可以猜到的結局,卻往往情節一轉,使故事的結尾變的出人意料卻又合情合理,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被譽為「歐·亨利式結尾」,這也是歐·亨利最為出名的一個方面。《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內容很多:其中多為描寫一些小人物,描寫美國西部牧場,描寫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夢的小職員,以及一些城市的騙子,和對拜金主義者的嘲諷。盡管歐•亨利對於社會現狀總有不滿,可他也沒有放棄希望,因此,悲慘的故事和人物總會有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結局,也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微笑里的辛酸,諷刺里的悲哀和無可奈何。
編輯本段寫作特徵
歐·亨利的小說通俗易懂,其中無論發生了什麼,發生在何處,也無論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寫的都是世態人情,並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一般說來,驅使人們行動的慾望和動機是相當復雜的,但是歐·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對來說卻都比較簡單,動機也比較單一,矛盾沖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貧與富。這一方面大概因為美國是個平民社會,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貴族階級,既然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貧富就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時正值美國內戰後的「鍍金時代」,拜金主義盛行,坑蒙拐騙樣樣齊全,貪污舞泛濫成災,似乎只人能賺到錢便是成功,並不問問錢的來歷是否清白合法,難怪金錢的佔有程度便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與歐·亨利同時代的馬克·吐溫說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貧窮總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國,貧窮是恥辱。」歐·亨利筆下的芸芸眾生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金錢主宰的世界中,他們的處境動機,他們的的喜怒哀樂,大都與金錢的佔有有關,所以歐·亨利描繪的世態人情,無論是善是惡,都有某種美國式的單純。 歐·亨利小說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為了給丈夫購買一條白金錶鏈作為聖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發。而丈夫出於同樣的目的,賣掉金錶給妻子買了一套發梳。盡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是無價的。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年輕畫家頑強地活下去,老畫家於風雨之夜掙扎著往牆上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葉。他為自己的傑作付出生命的代價,但青年畫家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一個富人已經淪落到挨餓的地步,但他堅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節請窮朋友吃飯的職責。而剛吃飽飯的窮朋友為了使對方滿意,也忠實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們各自作出犧牲,為的是給他人一點安慰。所有這些都未必稱得上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們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善,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 歐·亨利對惡具有同樣的敏感,他把美國這個名利場上的把戲看得十分透徹,那些「叢林中的孩子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巧取豪奪,行的都「叢林法則」。殘忍遇到狠毒,小騙碰上大騙,強盜騙子縱然高明,卻仍然斗不過金融家,華爾街的經紀人是決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這種對財富的角逐中,人們的靈魂受到腐蝕,年輕的姑娘明明在飯館當出納員,卻偏偏裝腔作勢,假冒名門望族。忙忙碌碌的經紀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個金錢萬能的世界裡,父親的財神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刻製造一起交通堵塞,從而使獨生子獲得未婚的機會,愛神對此只能甘拜下風。 不過,歐·亨利筆下的善與惡並不那麼截然分開,涇渭分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個廣闊的中間地帶,其中存在著良心發現,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種種可能性。決定洗手不幹的保險箱盜竊犯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鎖在保險庫里的孩子,當眾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准備著跟警察再去蹲監獄。一個自慚形穢,背棄了情人男人,畢竟還能盡自己的努力,讓青梅竹馬的姑娘斷了對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開始生活。 歐·亨利的成功主要在於他善於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於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歐·亨利具有把情節剪裁得恰到好處的本領,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成功的關鍵。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像《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於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說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兩難的處理和意外的結局往往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專門是為幽默而幽默的。綁架孩子的歹徒被頑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寧可倒貼錢把孩子護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復一日地製造幽默,竟變成了一個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終在殯儀館的後房中才得以告別塵世的愚蠢,重新恢復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歐·亨利顯然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寫道:「我的笑話的性質是和善親切的,絕不流於諷刺,使別人生氣。」這句話也適用於歐·亨利本人,他諷刺,但不流於諷刺,他的嘲諷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時能令人震驚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如《生活的陀螺》和《鍾擺》那樣,它們體現了歐·亨利透視生活的能力。歐·亨利的語言本身也充滿了誇張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劇性的作用,使大眾讀者更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