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了第七屆什麼短篇小說獎
A. 賈平凹什麼作品獲第7屆茅盾文學獎
1、賈平凹《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秦腔》內容簡介
《秦腔》以兩條線展開,一條線是秦腔戲曲,一條線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兩條線相互糾結,在一個叫清風街的村莊里演變著近三十年的歷史。清風街有白家和夏家兩大戶,白家早已衰敗,但白家卻出了一個著名的秦腔戲曲演員白雪,白雪嫁給了夏家的兒子。夏家家族兩代人主宰著清風街,而兩代人在堅守土地與逃離土地的變遷中充滿了對抗和斗爭。三十年裡,清風街以白、夏兩大戶以及芸芸眾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中國社會大轉型給農村帶來的激烈沖擊和變化,給農民帶來的心靈驚恐和撕裂。
3、賈平凹簡介
賈平凹:1952年2月生於陝西丹鳳縣棣花村。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山地筆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妊娠》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商州三錄》《說話》《天氣》等,長篇小說《浮躁》《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古爐》等。
B.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都有哪些
一、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1、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農民作家周克芹所著的長篇小說,發表於《紅岩》1979年2期。
小說以1975年冬工作組來到四川農村開展整頓工作為背景,描寫老農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動亂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及農民的抗爭和追求。原是農村積極分子的許茂在是非顛倒的年代裡變得孤僻自私,暴躁不安。他的四女兒許秀雲的遭遇最為不幸。
2、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
《冬天裡的春天》是當代作家李國文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小說以某大型軍工動力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於而龍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游擊根據地查找暗殺自己妻子蘆花的兇手為線索,通過對他回故鄉三天之中的經歷、見聞、聯想、回憶等的敘述,概括了近四十年間的社會生活內容。
二、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1、李准《黃河東流去》
《黃河東流去》是李凖所著小說。該書作為李凖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飽含了作者巨大的心血。作品分為上下兩集,其中上集完成於1978年,下集完成於1984年,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該書以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潰退南逃的國民黨軍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淹沒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四十四縣,一千多萬人遭災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黃泛區人民從1938年到1948年經歷的深重災難和可歌可泣的斗爭。
2、張潔《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是現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1年。
《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女記者葉知秋寫了有關陳詠明改革的報告文學,反響很大,但有人借機造謠中傷鄭子雲。田守誠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與鄭子雲展開較量。
三、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1、路遙《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2、凌力《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是作家凌力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87年首次出版。
《少年天子》講述面臨明、清鼎革之際的嚴峻局面,順治勵精圖治,力求變革,但不斷受到朝庭保守勢力的阻撓,最終以政治上的失敗、愛情的幻滅,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小說結構嚴謹,風格凝重,語言流暢。
四、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1、王火《戰爭和人》
《戰爭和人》 是作家王火創作的長篇小說,1987年—1992年出版分為三部出版,1993年首次結集出版。
全書以三部獨立卻又互相聯系的的小說構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獨立成文,也可首尾相銜,分別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全書結構宏大,心理描寫豐富細致,情節引人入勝。
2、陳忠實《白鹿原》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
該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五、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1、張平《抉擇》
《抉擇》是當代作家張平著長篇小說,1997年首次出版。《抉擇》以現實生活中大中型企業的艱難為背景,描述了一群領導幹部腐敗和廣大群眾反腐敗的激烈斗爭。
《抉擇》展現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腐敗工作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塑造了李高成這樣一位對黨和國家的事業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為國家利益拋卻個人情義的反腐敗英雄形象,洋溢著一種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激揚澎湃之情。
2、阿來《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
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卻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並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展現了獨特的藏族風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
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1、熊召政《張居正》
《張居正》是熊召政創作的長篇小說,共有四卷,2002年結集出版發行。
《張居正》在現實主義的基調之上,作者又以飄逸的筆致,隨處布置點染一些浪漫主義的情節與人物,並用「木蘭辭」、「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等詞曲,總攝各卷的情調與韻味,使全書平添了一種蒼涼悲壯的詩意,這也是《張居正》一書的顯著特色。
2、張潔《無字》
《無字》是當代作家張潔創作的長篇小說,分為三部,2002年1月首次出版。
《無字》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雲際會,對20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
七、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1、賈平凹《秦腔》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秦腔》初版於2005年4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涉及其家鄉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
2、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
八、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1、張煒《你在高原》
張煒在《你在高原》中塑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獨具特色。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寧、曲兩家故事作為主線,講述了「高原」人們的生存方式,並在其中穿插了家族歷史與祖輩和父輩的悲劇人生。
2、莫言《蛙》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也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小說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朴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2)獲得了第七屆什麼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茅盾文學獎設立背景
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
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范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說。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C. 賈平凹的代表作有哪些,賈平凹獲得過什麼獎
賈平凹怎麼讀,賈平凹是當代著名作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但是他的名字常常被人讀錯,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賈平凹怎麼讀把。
1
賈平凹怎麼讀
賈平凹(讀音:jiǎ píng wā)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
2
賈平凹的凹為什麼讀wa
賈平凹曾在自己的自傳中說過,他名字最後一個字發wa,賈平凹的原名叫作賈平娃,這樣讀主要跟陝西方言有關。
3
賈平凹是誰
賈平凹是陝西人,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 ,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4
賈平凹的代表作有哪些
《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
賈平凹創作出版的作品有很多,其中以《商州》、《浮躁》、《廢都》、《白夜》、《秦腔》、《古爐》六部作品為代表作,賈平凹先生依然在繼續創作,未來還有更好更多的作品出版。
5
賈平凹獲得過什麼獎
2018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極花》(獲獎)
2012第二屆朱自清散文獎(獲獎)
2011施耐庵文學獎《古爐》(獲獎)
2008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秦腔》(獲獎)
2006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獲獎)
2005第三屆魯迅文學獎《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獲獎)
1997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廢都》(獲獎)
1989全國優秀散文獎《愛的蹤跡》(獲獎)
1987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浮躁》(獲獎)
1984中國作協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臘月·正月》(獲獎)
1978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滿月兒》(獲獎)
D. 賈平凹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賈平凹的作品有:《觀我》、《梅花》、《古爐》、《姊妹本紀》、《聽來的故事》、《遠山野情》、《小月前本》、《晚唱》、《秦腔》、《老生》、《浮躁》、《懷念狼》、《早晨的歌》、《逛山》、《製造聲音》等等。
賈平凹的本名叫做賈平娃,他是我國當代的傑出作家,他的文學成就最主要就是體現在小說創作上面,但是在散文方面也有著一定的成就。賈平凹的散文作品十分講求情操所致,自然為文。濃濃的詩情畫意也是他散文作品當中的一大特點。
賈平凹的小說作品非常注重對於自然意象的營造,神秘神秘現象的描繪也使得他的小說作品當中往往會含有一種神秘主義色彩傾向,這也就為他的作品添加上了一些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小說敘述上對自然的追求,讓賈平凹的小說作品當中具體敘述時做到了自然呈現。
(4)獲得了第七屆什麼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賈平凹是陝西人,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
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創刊《美文》。
1993年創作《廢都》。
2003年,先後擔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
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11年憑借《古爐》 ,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E.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的出處。
出處:馮驥才的《擇一城終老,攜一人白首》。
原文如下:
「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挽一簾幽夢,許一世傾城。
寫一字決別,言一夢長眠。我傾盡一生,囚你無期。
擇一人相愛,等一人終老。痴一人深情,留一世繁華。
斷一根琴弦,留一曲離別。我背棄一切,共度朝夕。
該句翻譯:選擇一個人一起白頭偕老,選擇一座城生死相戀愛終老此生,對愛情的執著於嚮往。
。
(5)獲得了第七屆什麼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擇一城終老攜一人白首》是楠小瓜寫的網路小說連載於雲中書城。
馮驥才,男,1942年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寧波慈溪縣(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畫家。
早年在天津從事繪畫工作,後專職文學創作和民間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動了很多民間文化保護宣傳工作。其創作了大量優秀散文、小說和繪畫作品。其並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大學課本,如散文《珍珠鳥》。
人物成就:
《感謝生活》《挑山工》曾獲法國「青年讀物獎」,並獲瑞士「藍眼鏡蛇獎」。
中篇小說《啊!》《神鞭》分別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
《炮打雙燈》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夏威夷電影節」和「西班牙電影節」獎,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餘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四十種。
2010年入圍「免網杯」中國文藝網路獎(中國網路代表最高榮譽)最佳作家候選人。
2017年12月,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頒獎,馮驥才《俗世奇人新篇》獲得短篇小說獎。
2018年8月11日,馮驥才的《俗世奇人》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參考資料:
馮驥才_中國作家網
F.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產生幾個獎項的獲獎作品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8月11日經過投票表決,產生了七個獎項的獲獎作品,其中北京作家石一楓的《世間已無陳金芳》獲中篇小說獎、寧肯的《北京:城與年》獲散文雜文獎、劉大先的《必須保衛歷史》和白燁的《文壇新觀察》獲文學理論評論獎。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此次魯迅文學獎獲獎的34部作品體現了過去四年來我國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所取得的成績,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繁榮發展的態勢。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周大新認為,四年之間,老中青作家不少人參與到中篇小說創作里,積極認識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獲獎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在思想上有新的發現,藝術上有新的突破。本屆短篇小說(含小小說)的參評作品數量在各門類中是最多的,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魯敏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近幾年短篇創作的活躍與豐盛。老將屢有佳作,新荷出手不凡,中堅更是繁花滿目。
G. 《俗世奇人》中的全部故事都是什麼
《俗世奇人》中的全部故事分別是:蘇七塊、刷子李、酒婆、死鳥、張大力、馮五爺、藍眼、好嘴楊巴、蔡二少爺、背頭楊、認牙、青雲樓主、小楊月樓義結李金鏊、泥人張、絕盜、小達子、大回、劉道元活出殯。
《俗世奇人》是馮驥才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書中所講之事,多以清末民國初天津衛的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在津門的民間傳說、奇人異事。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7)獲得了第七屆什麼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作為一部知名小說,《俗世奇人》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
馮驥才移植天津相聲語言的特點,在《俗世奇人》中運用大量的富於詼諧、嘲諷和節奏性的語言進行敘事,給小說籠罩上了一層「津味」色彩。如《死鳥》中有一段對賀道台伺候上司「心得」的描寫,堪稱經典,「摸透上司脾氣,知道嘛的時候說嘛,嘛的時候不該說嘛;挨訓時俯首帖耳,挨罵時點頭稱是……
就這種不是人乾的事,賀道台卻得心應手,做得從容自然。人說,賀道台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說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氣簍子,一條順毛驢,三腳踹不出個屁來,對嗎?」
這段宛如相聲開場白即「墊話」的敘事方式活生生地「畫出」了賀道台阿諛奉承、巴結上司的醜陋嘴臉。其中「嘛」、「撒氣簍子」、「順毛驢」、「三腳踹不出個屁來」等方言俗語的使用給小說增添不少喜劇效果,減少了閱讀時由於文化差異造成的隔膜,增加了親切感。
另外,馮氏小說語言「節奏性與音樂性都極強」,上述一段層次分明,第一層是伺候上司的「准則」,第二層是賀道台伺候上司的「天性」;而且每個小句舒緩自如,不急促,不突兀。這種別致的語言風格正如相聲語言一樣,富於節奏感。而《洋相》一篇則通過「抖包袱」的語言形式來諷刺崇洋媚外的中國人。
H. 俗世奇人中每個人故事簡介及人物性格,急求!!!!
1、蘇七塊,本名蘇金散,是一個醫術精湛,行醫規矩奇特,性格倔強但不失善良的人。蘇大夫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掛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
2、刷子李,刷子李是生活於市井裡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為他刷牆的技藝高超的故事。他充滿自信,豪氣千丈,同時又心細如發,對於小徒弟細微的內心活動體察入微。
3、《酒婆》是出自《俗世奇人》的一篇短篇小說,為該書19篇文章之一,作者是馮驥才。講述的是一個老女人一直喝酒館的假酒,樂在其中,可是有一天喝了良心發現的老闆賣的真酒後卻丟掉了性命,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4、賀道台:賀道台叫僕人們用桿子打,用磚頭砍,爬上樹抓,八哥在樹頂上來回蹦了一會兒,還不住地叫:「死鳥!死鳥!死鳥!」最後才揮翅飛去,很快就無影無蹤了。 自此,賀道台就得了「死鳥」的外號。而且人們傳這外號的時候,還總附帶著這個故事。
5、張大力:原名叫張金璧,津門一員赳赳武夫,身強力蠻,力大沒邊,故稱大力。津門的老少爺們喜歡他,佩服他,誇他。
6、馮五爺:馮五爺這一輩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幾位兄長遠在上海天津開廠經商,早早地成家立業,站住腳跟。惟獨馮五爺在家啃書本。他人長得賽條江鯽,骨細如魚刺,肉嫩如魚肚,不是賺錢發財的長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過的書,你讀上句,他背下句,這能耐據說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於他出口成章,落筆生花,無人不服。都說這一輩馮家的出息都在這五爺身上了。
7、藍眼:這看假畫的名叫藍眼。在鍋店街裕成公古玩鋪做事,專看畫。藍眼不姓藍,他姓江,原名在棠,藍眼是他的外號。天津人好起外號,一為好叫,二為好記。這藍眼來源於他的近視鏡,鏡片厚得賽瓶底,顏色發藍,看上去真賽一雙藍眼。而這藍眼的關鍵還是在他的人鳥上。據說他關燈看畫,也能看出真假;話雖有點玄,能耐不摻假。他這藍眼看畫時還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畫,雙眼無神;看真畫,一道藍光。
拓展資料: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創作的同名小說集。全書由18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各篇文字極精短,半文半白,帶有"三言兩拍筆意,作品的風格也接近古典傳奇色彩,取話本文學旨趣。書中所講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衛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人物之奇特聞所未聞故事之精妙嘆為觀止。
參考鏈接:網路-俗世奇人
I. 馮驥才的資料50個字!!!
馮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市,中國當代作家、社會活動家。1961年,畢業於塘沽第一中學。馮驥才的祖籍是浙江寧波,父親馮吉甫,浙江寧波人;母親戈長復,山東濟寧人;兄妹六人,排行第三,為長子。1943—1951年,住在天津市大理道115號,在此度過童年。1967年1月1日,與顧同昭在大理道松竹里2號結婚;11月,生子馮寬。1989年,父親病故。
(9)獲得了第七屆什麼短篇小說獎擴展閱讀:
2018年1月,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稱號;8月,憑借小說集《俗世奇人》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11月,出版非虛構作品《漩渦里》;12月,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小說書寫了對歷史和人性的思考。
2019年4月,憑借長篇小說《單筒望遠鏡》獲2019花地文學榜年度長篇小說獎。2020年5月,被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聘任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J.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被譽為什麼快!
馮驥才,中國當代作家、畫家、文化學者和教授。在文學上為文革後崛起的「傷痕文學」代表作家。1985年後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已出版各種作品集近百種。
近期獲獎
《蘇七塊》獲第七屆「茅台杯」《小說選刊》2015年度大獎(2016年)。
《俗世奇人新篇》獲2015-2016年度「第16屆《小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2017年)。
獲2015年度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頒發的優秀作家貢獻獎(2016年)。
《俗世奇人新篇》獲2015-2016年度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2017年)。 [32]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沒有詩?》被選為2016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美文(二等)、2016年度天津市新聞獎二等獎(2017年)、2016年度天津市新聞獎報紙副刊獎一等獎(2017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遠行,與異文明的初戀:馮驥才歐游手札》入選2017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2018年)。
文集《我的文化人生只修不改》入選中國出版協會文學好書榜(2018年3月榜單)。
《義大利讀畫記》榮獲《北京文學》2017年度「優秀散文」獎(2018年6月)。
《白洋淀之憂》獲2017年度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美文二等獎(2018年)。
《俗世奇人》(足本)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