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
Ⅰ 明代是短篇小說的興盛時期,著名的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的作者分別是誰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短篇小說集及擬話本集的合稱。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為明代馮夢龍。
「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凌濛初。
Ⅱ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2)明代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Ⅲ 明清小說的明代小說
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說主要有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兩大類。
明代的長篇小說按題材和思想內容﹐又可概分為五類﹐即講史小說﹑神魔小說﹑世情小說、英雄傳奇小說和公案小說等。 代表性作品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
《三國演義》以陳壽《三國志》為藍本﹐經各家說話人熔裁敷演﹐由羅貫中於元末明初寫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崗改定的。此書生動描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最後司馬氏統一天下的復雜歷史﹐結構宏偉﹐場面壯觀﹐人物眾多。有些人物頗具特色﹐成為某一類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但總的來說﹐《三國演義》重於敘述歷史事件而薄於文學創造﹐人物有類型化的傾向﹐語言半文半白﹐顯示出由歷史向文學嬗變的痕跡。
《水滸傳》或題施耐庵著﹐或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描述北宋宣和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樑山﹐「替天行道」的雄壯故事。宋江事史載甚略﹐宋人話本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滸故事已在民間流傳﹐至《大宋宣和遺事》記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泊﹐已略具《水滸》雛形。水滸故事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由文人加工寫定成書的。《水滸傳》情節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敘事中刻畫人物﹐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成為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但虛構成份多於《三國演義》。它是中國第一部用通俗口語寫成的長篇小說﹐在文學史和漢語史上都有很高價值。
神話小說《西遊記》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經的事跡﹐由吳承恩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該書想像豐富﹐手法浪漫﹐語言詼諧﹐是白話小說中獨樹一幟的優秀之作。書中塑造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和膽小自私的豬八戒兩個受人喜愛的文學形象﹐孫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眾敢於同惡勢力作斗爭﹑不怕困難等優秀品質的藝術概括﹐也寄託了人民戰勝邪惡勢力的美好理想。
刊行於明萬曆年間的《金瓶梅詞話》在白話長篇小說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擺脫英雄與神怪的傳統題材﹐轉而表現現實日常生活的創始之作。作者題蘭陵笑笑生﹐前人疑為王世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龍﹑李開先﹑賈三近諸說﹐但均缺乏有力證據。該書籍《水滸傳》中西門慶﹑潘金蓮故事為線索﹐演成百回長書﹐雖假託宋代﹐反映的卻是16世紀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語言﹐描摹人情世態細致傳神﹐語言潑辣生動。但書中對官僚地主放縱肉慾頗多自然描寫﹐影響了這部書的價值與流布。 此外﹐較著名的明代長篇小說還有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郭勛的《皇明英烈傳》﹑許仲琳(或曰陸長庚)的《封神演義》﹑董說的《西遊補》﹑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均在中國文學史占據一定地位。
明代描寫冤獄訴訟的公案小說的興起﹐是明後期社會政治腐敗的產物。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無名氏著《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余象斗著《皇明諸司公案》等﹐歌頌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況鍾等。但多追求情節離奇曲折﹐藝術上較粗糙﹐多夾雜迷信描寫﹐並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同時在思想內容上也往往夾雜著鬼神迷信和封建說教。明代的短篇小說主要是白話短篇小說,白話短篇小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明人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是摹擬學習宋元話本的產物,故被稱為「擬話本」。現存最早的明人輯印的話本集是《清平山堂話本》。收集白話短篇作品較多而且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明末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三書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人的擬話本兩部分。其後,凌濛初模仿「三言」創作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均為擬話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比長篇小說更直接更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其中愛情婚姻題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這類作品反映了市民階層的進步的愛情婚姻觀念,批判了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性,歌頌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爭。
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黑暗政治,寫出了人民的苦難。另有些擬話本描寫了小商人和手工業者的生活和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擬話本承襲了宋元話本的傳統,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生動曲折,感情色彩鮮明。它藝術手法更加成熟,特別是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更加趨於豐富細膩。比較優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玉堂春落難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 《醉醒石》、 《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說,是沿著唐宋傳奇的線索發展而來的。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的《剪燈余話》、邵景瞻的《覓燈因話》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寫法上模仿唐宋傳奇,缺乏創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響遠不及白話短篇小說。
Ⅳ 明清小說的顯著特點是什麼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
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是兩千年宗法君主集權社會的晚期,周秦兩制交集的制度一如秦漢以來之慣常,不過秦制尤其昭彰,其弊端也因此被有識之士批評,謀求變革聲音此起彼伏,如清初顧炎武即稱自己所處的時代「已居於不得不變之勢」。
在晚清和民國初,突破模式,中國歷史上的工業文明——大變革為目的的民主黨開始,和明清時期的中間這個偉大的價值轉向國內前夕特徵是資本主義萌發和早期啟蒙文化,國際條件,現代西方文化進入中國。
然而,「萌芽」微弱,「覺悟」稀少。明清主流文化延續了秦漢以來的正常狀態,而揚基化的文化變革則潛伏著。所謂「常數」包含著「變」,「變」包含著「常數」。
傳統文化為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明清小說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繼承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拓展上進行了創造性的闡發。
傳統文化為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明清小說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繼承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拓展上進行了創造性的闡發。
(4)明代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擴展閱讀:
顯著的影響
同時在思想內容上往往摻雜著鬼神迷信和封建說教。明代短篇小說以白話短篇小說為主,白話短篇小說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明代白話文短篇小說是對宋元白話文的模仿和學習的產物,因此被稱為「擬文」。
現存最早的智記對話集是清代平山堂。明末,馮夢龍編輯了《三言》(啟迪天下,一般之言警示天下,恆言喚醒天下)。
《三書》由宋元文本和明代模擬文本兩部分組成。後來,凌夢初模仿三炎創作了這兩幅作品,合稱「二牌」。
兩者都是模擬文本。摘要「三言」和「二拍」是明代白話文短篇小說的代表。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比長篇小說更直接、更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其中,關於愛情和婚姻的作品尤為重要。這些作品反映了公民進步的婚戀觀念,批判封建倫理的非理性,贊美青年男女為婚姻獨立和幸福生活而奮斗。
他的一些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邪惡黑暗的政治和科舉腐敗,描寫了人民的苦難。另一些則描述了小商人和手工藝人的生活和思想,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它們繼承了宋元敘事的傳統,通常具有故事情節強烈、情節生動、情感色彩鮮明的特點。其藝術手法更加成熟,特別是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趨於豐富細膩。
Ⅳ 明代小說的短篇小說
明中葉以後,隨著宋元話本的整理刊行,文人摹擬話本而創作白話短篇小說之風日盛。今存最早的明人輯印的話本集,是嘉靖年間洪楩編的《清平山堂話本》,分《雨窗》、《長燈》等6集,每集10卷,每卷1篇,共收話本60篇,故全書總名為《六十家小說》;今存15種。又萬曆間熊龍峰刊印的話本今存4種。以上兩種話本集都包括宋元話本和明代擬話本在內。收集作品較多而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天啟年間馮夢龍編輯的《喻世明言》(初題《古今小說》)、《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每集收話本40篇。包括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兩部分。明末凌濛初仿「三言」創作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則基本上是凌氏創作的擬話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面。其中愛情婚姻題材佔有重要地位,表現了對愛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對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批判,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樂小舍拚生覓偶》、《玉堂春落難逢夫》等。在《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篇中,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愛情婚姻觀念。譴責薄倖男子也是這類小說表現的重要內容。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政治的黑暗,是明代擬話本的一個重要主題。描寫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生活與思想的作品,顯示了明代擬話本新的思想特色,比如歌頌小商人的勤勞誠實、互相幫助的友情以及對發財致富的追求等。這是市民階層力量壯大和在社會上活躍的表現,是明中葉以後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產物。但「三言」、「二拍」中的擬話本,美化統治階級、宣揚封建禮教、張皇鬼神迷信等充滿糟粕的作品,也佔了相當數量。擬話本在藝術上大體保持了話本小說的特色,如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完整、注意刻畫人物性格等。但也有不同之處: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都趨於豐富細膩,篇幅也明顯增長;而在口語運用和生活氣息上則明顯地遜於話本小說。
除「三言」、「二拍」外,明人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種,成就都不高。如魯迅所指出的:「明人擬作末流,乃誥誡連篇,喧而奪主,且多艷稱榮遇,回護士人,故形式僅存而精神與宋迥異矣。」(《中國小說史略》)但其中也有一些篇章,文筆生動,形象鮮明,於人情世態的描繪中,呈現出封建社會生活大量不合情理的事物。
Ⅵ 明代是短篇小說的興盛時期,著名的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的作者分別是
三言二拍》包括馮夢龍的《喻世明言》、《醒世恆言》和《警世通言》以及凌檬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每一部分都分上下冊,每一冊都有十萬字之多,整個「三言二拍」就可謂洋洋上百萬字.
《三言》原稱「古今小說」,本意就是包括了宋、元、明三代的作品.下百二十篇小說里,有宋、元、明三代的「小說家」話要屯有明代人用話本體寫的通俗小說;有說話人、書會才人的舊本,也有文人擬作的新篇.它包羅古今,融會場也間作品和文人的創作或再創作,前人統稱之為通俗小說或話本小說.
Ⅶ 章回小說產生的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章回小說的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它的雛形時期。
其模板是唐末俗講和宋元講史話本。這時的俗講和講史話本為了講述方便,開始採用分卷分目的形式。
第二階段是它的初起期。
其模板是創作於元末明初、刊刻於明代中葉以後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平妖傳》、《忠義水滸傳》等。這些小說往往以歷史上的真人真事為故事核心,加進了不少群眾和作家的創造;形式上比以往的講史話本更長,由主要供說話人作為說話底本而變成主要供普通讀者閱讀。
第三階段是它的成熟期。
代表模板是明中葉以後的大批章回小說,如《西遊記》、《金瓶梅》等。這時的章回小說情節更加復雜,人物和事件描寫也更加細膩。但在體裁上仍然保持著「講史」的敘述痕跡。到了明末清初,章回體才得到最後的完善。
章回體的文體特徵:
1、藝術特徵——因為通俗小說的前身是說書藝人講述故事,講述故事基本上是訴諸聽覺,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說在藝術上嚴格的可敘述性。
2、形式特徵——章回小說在形式上採用散韻結合的方式,保留著早期講史的痕跡。其中散文是主體,韻文是過渡。
3、敘事特徵——在敘述方面,它很注意說與聽的關系。絕大多數章回小說前面都有一個入話。注意保存講說的痕跡。三是為了吸引讀者的興趣,章回體小說常常採用「賣關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節的關鍵之處戛然而止,以調動聽眾或讀者對情節的急切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