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中短篇小說市民形象
『壹』 老舍小說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徵如何體現他文化批判的意圖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貧民形象,老舍在描繪時都含有批判現實主義特色的社會悲劇意識。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老舍從文化的角度來表現一部分中國人之面貌,從而發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存在及中國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說善於從很細微的方面寫城市市民的生活、處所等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加以概括,最寬泛而最恰當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這樣一種「文化型」的作家。
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從老舍作品中關於「北平文化 」的藝術展示來看,它是一個當代的多層面的復合體,它至少有三個層面:
(一)傳統文化。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陞官—「權」是這一層的深層內核。在舊中國,三公九卿、王侯將相,龐大的官僚機構壟斷了一切社會精神與物質文化,這一社會政治制度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已不僅僅是「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的「事業格式」的影響,而已經是從「事業格式」到思想作風、人生趣味、自我意識各個方面。結果便構成了一種「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的傳統心態,這便產生了兩方面的惡果:一是中國知識分子對政治權威結構的依附不僅是一種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內在的心理依附。他們扯裙帶、找後台、賣國求榮、賣官鬻爵。二是知識者普遍的不學無術。「輕自然、斥技藝」,不僅成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北平這樣的帝王之都形成了一種因不學無術而並發的充斥著鑽營、無聊、敷衍、文牘主義症狀的官場文化。
(二)外來文化。這主要是指殖民文化,一種獨特的東方式的資本主義文化形態。「錢」是這一文化的「國魂」。由於中國近代社會從1840年以後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帝國主義除了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外,同時西方文化也逐漸滲入到中國文化中來,中國文化是在被動的、屈辱的、被侵害者的地位上進入了一個東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時代,雖然如此,西方文化既有其精華,又有其糟粕。
(三)風俗文化。這主要是指作為家族制度、養育方式、行為心理等日常細故存在的民習風俗,它是北平文化的形態主題。在以往的老舍研究中,對於老舍的風俗化傾向大致有如下兩種理論闡釋。其一,認為老舍主要目的是「運用民俗風情塑造人物……而他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決不把所描寫的那一幅幅異彩紛呈的風俗畫生硬的『嵌入』作品,也不僅僅是作為渲染生活的氣息一種點綴,而是由表及裡,深入開掘,按著獨出心裁的藝術構思把民俗用來描寫環境」;其二,認為「在老舍小說里強調這種地方性,用意很深。除藝術上的需要外,在許多場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傳統這種總的意圖出發的」。在風俗文化中,老舍以封建婚姻關系的虛偽本質、由家庭倫理到國民性、民族性格的改造問題以及社會禮儀作鋪墊,向人們展示市民的形象,挖掘出風俗文化深層的思想內涵。
這三個層面是互補互滲的,在現實生活中,是渾然一體的。在老舍的作品中,這三個層面總是被綜合地反映出來。不徹底清除這些封建時代的沉積物,不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就不能改變中國人民的命運,所以只有三個層面的結合才能真正反映出市民文化的意蘊。老舍最關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運以及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北平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人格是緊密相聯的,老舍的小說正是以「北平文化」為基礎,刻畫了眾多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有的史書將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大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貧民形象,這種劃分是符合老舍創作特點的。但無論哪一類的市民形象,都含有批判現實主義特色的社會悲劇意識。這種悲劇意識主要表現在人物與環境、時代的不能合拍或者人與人在性格、志願上彼此不能相容,這里強調了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悲劇。
老派市民有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文化習俗。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嚴格支配著老派市民的行為方式,使他們在個人獨處或與人交往時都成了極守規矩、極講禮節的典型。新派市民在繼承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特點之外,並沒有吸取西方文化中進步的東西,而是專門去做形式上的模仿或做劣性的吸取。首先表現在婚姻觀念、行為方式上模仿西方形式,老舍對此進行深刻的批判。其次,在北平文化中,我們已提到「金錢」是「殖民文化」的「國魂」。而新派市民處處實行「錢本位」的人生哲學和極端利己主義的處世態度。最後,老舍對西方「個性解放」、「自由戀愛」一直持否定態度。
有一部分市民受傳統文化優質因素的影響,對西方文化也不像老派市民那樣一味加以排斥,他們的思想意識比較開放,具有勃發、進取、實乾的精神,這就是老舍所描寫的「理想市民」形象。老舍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通過理想市民的悲劇性來揭露整個民族的可悲,從而喚起人們的覺醒,尋找前進的方向。
有一部分市民既具有老派市民的傳統色調,又具有理想市民的某些人格,而唯獨缺少的是新派市民的「現代意識」,這就是老舍筆下城市貧民的形象。而在這一形象中,老舍寫得最多就是車夫的形象。《老張的哲學》中趙四是老舍小說中最早的車夫形象。
總而言之,四種市民形象的悲劇命運是他們所處的那個社會「賜予」的,他們只在極其狹窄的天地里苟且地活著,又默默地死去;他們只能按照社會為他們安排的樣子去忍受生活的折磨,直到把生命完全耗盡,才是他們苦難的盡頭,雖然在一定程度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他們大多數處於被動地位,只要沒有傷害到自身利益,他們是不會關心到國家的命運,因為他們根本找不到民族衰敗的根源。老派市民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新派市民阿諛奉承,投降賣國,理想市民雖有反抗意識與行動,但由於黑暗勢力的強大與行為方式的缺陷,並未改變社會現狀,城市貧民更是逆來順受,他們都以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來反映當時病態的社會制度與悲哀的民族精神。
老舍作為一位現實主義作家,既批判了帶有強烈封建意識的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文化風俗,又揭露了在新舊交替時代中包含的悲劇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眾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態度,又反映出這種批判本身的正義性與落後性。老舍不給人們廉價的「光明」與「希望」,他總是以悲慘的命運揭露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寫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樣被毀滅的,向我們展示出一幅真實的畫面。這也表現出老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徹底否定」,對此不抱有任何幻想與希望。
『貳』 老舍小說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幾類人物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在老舍的作品中,作者為我們構築了一個豐富而獨具特色的「市民世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三類形象來構成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
A.「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這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表現得最為深刻和成功的形象。這類形象的特點是: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只是「鄉土中國」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鄉下人」。這里所說的城裡人/鄉下人,不是他們的戶籍概念,而是表明他們身上的文化符號。城市和鄉村,從理論上說代表著現代和保守,所以有的人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的文化本性並沒有城市化,也就是說並沒有接受城市裡的現代觀念的影響,而固執地延續著鄉土中國的傳統觀念。他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舊派」的,保守而閉塞。
《二馬》中的老馬,是一個奴才式的人物,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生活得過且過……這個人物身上,表現出了和阿Q相近的品格。(注意和魯迅的比較:鄉村/城市;徹底否定甚至偏激/溫和、批判、眷戀;風俗畫/全方位)
《離婚》中的張大哥,知足認命,墨守陳規,他小心翼翼地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的「變」。他的使命和職責是「做媒人和反對離婚」,因為他認為離婚就是對既有秩序的破壞,而他一生的事業就是調和矛盾,「湊合」著過日子。這種由婚姻觀念而延伸出的人生哲理和文化觀念就是封閉和自足。當然最後的失敗,實際上也就是「老中國的兒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學的破產以及他們想順應天命而不得的悲劇。
《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爺的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當日本人打到北京時,他也就是堵上自己家的院門,准備好糧食和鹹菜;依然准備過生日;依然不忘「禮節」;(P74)「逢節他要過節,遇年他要祭祖」,他沒有什麼奢望,只要求消消停停地過不愁吃穿的日子,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安度晚年和全家太平。甚至可笑地認為日本侵略是看上了盧溝橋的獅子,因為日本人愛佔小便宜。
應該注意的是教材中提到的《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也屬於老派市民形象這一點。這個形象跟巴金《家》中間的覺新的形象比較類似,他們雖然在年齡和知識結構上已經和老派的人不同了,但他們由於家庭的角色和身份的不同,(長房長孫),承擔的家庭的重任決定了他們的性格中包容了較多的傳統成分,因此往往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一種尖銳的矛盾,表現出了現代意識和傳統思想的困擾。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他能夠意識到為國盡力的責任,但又不得不忍辱偷生,他鼓勵和支持弟弟出走,去投入抗日斗爭,但自己卻不能同行,他得留下來「盡孝」。「他好象是新舊文化中的鍾擺,他必須左右擺勻,才能使時刻進行得平穩准確」。祁瑞宣的矛盾和痛苦是在「盡忠」和「盡孝」二者不能兼得,而本質是他內心深處的文化沖突,因而只能在徘徊矛盾中苟且偷生。
對於這些「老派市民」形象,作者主要通過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態,批判傳統文化的落後性,也寫了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進程。
作者對於他們的態度是體現了對傳統文明的批判。這種批判主要是表現出對我們民族保守、落後、封閉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批判,是對國民性弱點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老舍的批判態度和魯迅不同,他沒有魯迅那樣偏執和鋒芒畢露,不激進,不追趕潮流,同時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也是抱著一種非常謹慎甚至排斥的態度。
B.「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張天真(《離婚》),蘭小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對於新派人物的描寫,主要寫其虛榮、淺薄、墮落,蘊涵著對西方文明包括對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後引進的新潮所進行的反思與批評;作者對這類形象的描寫,採用的是漫畫化,諷刺。因此,對於這類形象作者的諷刺意味十分濃重。
這與作者對老派市民的態度又不同,對於後者,老舍是抱著既有批判,又有同情的態度來寫的,盡管有的帶有悲劇意味,有的具有強烈的矛盾心理,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十分生動,表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而對於前者,作者的鄙視和不屑的態度十分鮮明,傳統文明在他們手中失落了,道德失范、價值混亂,主要體現在他們這些洋派的人物身上,盡管這種批判比較膚淺,也不免類型化的傾向,但中間包含了他對傳統文明既是批判,又有失落感和對西方文明反思和憤激的心情。
C.「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趙四(《老張的哲學》),趙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丁二爺(《離婚》)等。
這類形象,常常體現老舍傾向傳統的道德觀。老舍往往在對新派市民的描寫中表現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所產生的文化變異與分裂,但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這種理想就表現在他所塑造的理想市民身上。當然主要目的是為了探尋一條中國文化轉型的出路,因此文化批判和文化選擇就帶上了一定的啟蒙主義色彩,這一點也可以跟魯迅進行比較。
老舍對理想市民的塑造,就文化立場而言,是建立在傳統的道德觀基礎上的。一般表現為「俠客兼實幹家」的形象。鋤暴安良的俠客(《老張的哲學》中的王德、《四世同堂》中的錢吟秋等),身上帶有中國文化的道德力量(如《四世同堂》中的天佑太太、韻梅的形象。)民族骨氣和操守,成為老舍理想的化身。
關於老舍筆下的老派市民形象和新派市民形象的用意,其內涵則在於他們寄託著老舍的一種理想,是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變遷與分裂的圖景時,在對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後,仍然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的結果,他希望這些"俠客兼實幹家"的正派市民能為社會鋤害,從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也使作品變得更有思想啟發意義。當然,這也正說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
D.「城市貧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洋車夫祥子、老馬、妓女小福子(《駱駝祥子》),老巡警(《我這一輩子》),拳師沙子龍(《斷魂槍》),洋車夫小崔、剃頭匠孫七(《四世同堂》),藝人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這個形象系列集中體現了老舍與下層人民之間的深刻聯系。
在這個形象系列中,同樣也貫穿了作者批判、排拒資本主義文明的主題。《月牙兒》中表現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生活,是兩種文化觀念的悲劇。母親的「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的生活經驗與女兒「戀愛神聖」、「婚姻自由」的新潮觀念的矛盾,是不同文化在同一環境中的演繹。但最終作者表現的結局,是女兒新潮理論的破產,向母親靠攏。這樣,老舍對西方文明中的所謂個性解放做出了他自己的獨特的判斷。——在沒有生存權的社會中,窮人處於飢餓狀態的時候,愛情就只能是買賣。女兒的悲劇表明了作者對西方文明的批判。而貧民形象的內涵,一方面貫穿著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來時興的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潮的主題,另一方面更是從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關系這一角度,體現了作者對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認識,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分析《駱駝祥子》(注重祥子悲劇的多重含義)
在過去的一般評論中,祥子三起三落的命運,是作為一個小生產者想實現自己並不過分的理想,反映了他淳樸、安分的生活理想,但在社會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到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圖景。
但如果更深入一步進入到文化分析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破產了的農民不斷在城市中市民化,進而被拋入流氓無產者的行列,並不斷經歷精神的毀滅。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城市文明與人性之間的關系。樣子的命運就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淳樸青年在現代城市文明中經歷的道德墮落和心靈腐蝕的悲劇。樊駿在《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中就明確談到「祥子被剝奪的,不僅是車子、積蓄,還有作為勞動者的美德,還有奮發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小說中重點表現的是他「精神上的毀滅」,是人物身心受到摧殘和折磨。
這是老舍「批判國民性弱點」總主題的集中表現。
祥子的形象是一個個人奮斗者的形象,他在不斷的城市化的過程中,不斷為金錢所腐蝕,因此他才會形成自身固有的缺點: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要賺錢,(P79),因此也就孤獨、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對於祥子來說,他所處的環境是人倫畸形的環境,人和車廠——虎妞;大雜院——二強子;白房子——小福子;構成祥子生活軌跡的每個點,而每個變態的人倫和人性扭曲,都使得祥子不斷向地獄靠近,最終他只有沉淪,只有徹底地在放縱和墮落中完成自身的最終命運。
實際上,老舍在作品中是從兩個側面表現他的文化審視的,那就是城市文明中的「慾望」——情慾、財產貪欲;和城市中的人倫關系中的「丑惡」——自私、貪婪、麻木、變態……因而表現了作者對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憂慮。
掌握的要點在於"城與人"的關系,也就是說,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沖突"。在老舍看來,祥子的悲劇在於病態的城市文明對人性的傷害,因而在這部小說中,老舍又正是通過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因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時,又試圖?從道德審視"的角度對現代文明病的病源進行了探討。
『叄』 老舍小說中四類市民的形象特徵是什麼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貧民形象。
城市貧民形象,就是第四類。
城市貧民形象以北京的平民或貧民等城市中下等的百姓為主,有拉車的、賣菜的、縫補漿洗衣服、娼妓、乞丐等等。
希望能夠幫到你。
『肆』 老舍作品中的老市民形象人物都有哪些
老舍先生作品中老派市民有: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四世同堂>等等。
『伍』 老舍的市民形象有什麼文化內涵
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有三種: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底層市民。
老派市民因循守舊、保守自私,是傳統文化糟粕面的縮影,比如《二馬》里的老馬,他在倫敦經商,骨子裡信的卻還是東方風水那一套,自己是商人,卻鄙視商人。比如《離婚》里的張大哥,他信奉中庸之道,反對離婚,認為離婚通通是不好的,更對人們廉價的奉承和迎合感到飄飄然。再比如《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爺,以為只要有三個月的糧食就准能熬過日軍入侵,同情錢默吟一家,卻又不敢去探望。
新派市民追求不同,個性迥異。第一類新派市民是老舍心中理想國民的楷模,比如李景純和錢默吟,有知識有理想,敢犧牲敢抗爭。第二類是老舍含淚鞭笞的「中間人」,比如《離婚》里的老李和《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他們接受了西方新思潮洗禮,卻又被中國傳統倫理所束縛,成為不論不類的中間人。第三類是市井庸民。
底層市民是老舍作品中十分常見的角色,他們受盡凌辱,是忍辱負重的典型。他們代表著生存和倫理的矛盾——比如《月牙兒》中的「我」和媽媽,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媽媽」用盡一切努力讓「我」學知識學文化,而空有知識和報負的「我」,卻在生存與理想相沖突時,走上了母親的老路。駱駝祥子也是這樣的典型例子。這些底層市民雖然卑微渺小,但他們的心理活動和一言一行卻表現出老舍內心對於生活最純真最美好的期盼,老舍借著他們,向人們展示出舊社會的可怕,也借著他們,傳遞著自己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陸』 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
"老派市民"形象系列: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新派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張天真(《離婚》),蘭小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趙四(《老張的哲學》),趙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丁二爺(《離婚》)等.
"城市貧民"形象系列:洋車夫祥子,老馬,妓女小福子(《駱駝祥子》),老巡警(《我這一輩子》),拳師沙子龍(《斷魂槍》),洋車夫小崔,剃頭匠孫七(《四世同堂》),藝人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人物形象內涵
所謂人物形象內涵,是指作者描寫這些人物的用意.
老舍筆下的正派市民形象,其內涵則在於他們寄託著老舍的一種理想.是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變遷與分裂的圖景時,在對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後,仍然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的結果,他希望這些"俠客兼實幹家"的正派市民能為社會鋤害,從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貧民形象的內涵,一方面貫穿著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來時興的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潮的主題,另一方面更是從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關系這一角度,體現了作者對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認識,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老舍的創作視點
文化對人性與人倫關系的影響
與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學通常採用的對現實社會進行階級分析的方法不同,他關注的始終是文化對於人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
對老舍來說,市民社會中階級的劃分或者上流下層的劃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對於人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創作視點.
老舍在批判傳統文明時所表現出來的失落感與對"新潮"憤激之情交織的復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