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书评

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书评

发布时间: 2022-07-01 09:13:36

⑴ 詹姆斯·乔伊斯的生平

詹姆斯·乔伊斯
爱尔兰作家 ,诗人 。1882 年2月2日生于都伯林信奉天主教的家庭,1941 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 。先后就读于都柏林大学克朗格斯伍德学院、贝尔沃迪尔学院和大学学院,很早就显露出音乐、宗教哲学及语言文学方面的才能,并开始诗歌、散文习作。他谙熟欧洲大陆作家作品,受易卜生影响尤深,并渐渐表现出对人类精神世界特殊的感悟及对家庭笃信的宗教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习俗、传统的叛逆。1902年大学毕业后,曾与当时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有所接触,不久即成为其对立面。同年,迫于经济压力及为摆脱家庭宗教和自身狭隘环境的束缚,自行流亡到欧洲大陆,先后在法国、瑞士、意大利过着流离的生活,广泛地吸取欧洲大陆和世界文化的精华。1905年以后,携妻子儿女在意大利的里亚斯特定居,带病坚持文学创作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平与作品
1882年2月2日,乔伊斯(James Joyce)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乔伊斯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有一大群弟弟妹妹,但他父亲偏爱这个才华横溢的长子,“不论这一家人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吃,也给他钱去买外国书籍。”他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接受天主教教育,学习成绩出众,并初步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和语言,1902年6月,乔伊斯毕业于都柏林大学学院,获得了现代语学士学位。10月2日,他登记到圣西希莉亚医学院修课。可是,在这里只念到11月初就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了学业。1904年,他偕女友诺拉私奔欧洲大陆,从此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长及一生的流亡生涯,中间仅仅点缀着短期的回乡探亲,1911年后便再也不曾踏上爱尔兰的土地。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1939年巴黎沦陷,12月他带着家眷疏散到法国南部。1940年12月17日,乔伊斯夫妇把患精神分裂病的女儿露西亚留在法国的一家医院,狼狈不堪地逃到瑞士的苏黎世。第二年的1月10日,乔伊斯因腹部痉挛住院,查明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13日凌晨去世,终年59岁。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詹姆斯•乔依斯于1904年1月7日,在他母亲逝世之后4个月起在都柏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10年。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乔伊斯通过斯蒂芬•迪达勒斯的故事,实际上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并且饶有趣味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斯蒂芬•迪达勒斯本人恰恰就是他力图逃避的都柏林世界所造就的,都柏林无形中报复了反叛的青年艺术家。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布卢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篇小说《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乔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世界在四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在此框架中展开庞杂的内容。书中暗喻《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甚至自造词汇,通过夸张的联想,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
除上述三部作品,乔伊斯还著有诗集《室内乐集》和剧本《流亡者》。�
在乔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思想是贯彻始终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刚届而立之年的乔伊斯就在致妻子诺拉的信中写道:“我是也许终于在这个不幸的民族的灵魂中铸造了一颗良心的这一代作家之一。”1936年,乔伊斯边读着英国版《尤利西斯》的校样边对弗里斯•莫勒说:他为了这一天,“已斗了二十年”。 乔伊斯从1914年着手写《尤利西斯》,但直到1918年美国的《小评论》才开始连载。最早的单行本是1922年在法国由莎士比亚书屋出版的。德(1927)、法(1929)、日(1932年出四分册,1935年出第五分册)译本相继问世后,美国版(兰登书屋,1934)也出版。然而对乔伊斯来说,最重要的是《尤利西斯》在英国本土的出版。也难怪他对丹麦诗人、小说家汤姆•克里斯滕森说:“现在,英国和我之间展开的战争结束了,而我是胜利者。”他指的是,尽管《尤利西斯》里对1901年去世的维多利亚女王及太子(当时〔1904〕在位的国王爱德华七世)均有不少贬词,英国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它一字不删地出版。
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乔伊斯进入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意识流”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随后便被借用到了文学领域。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就是意识流作品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20世纪中国文学曾受到西方意识流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意识流”这一概念进入中国语境经由两条路线:一条由西方先“流”到日本,再由日本“流”到中国;另一条则由西方直接“流”到中国。在时间上,前者稍早于后者。因此,我们在考察意识流进入中国之前,首先应当检查意识流是如何进入日本文化语境的。最早把乔伊斯介绍到日本的是当时活跃在日本和欧美的著名诗人野口米次郎(1875-1947)。他于1918年3月,在著名杂志《学灯》发表了介绍乔伊斯《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的文章《一个画家的肖像》。他称赞“这部小说是用英语写成的近代名作”。 另外,较早留下了关于乔伊斯记载的是芥川龙之介。他刊登在《三S》(《サンエス》1920年3月号)杂志上的文章《〈我鬼窟日录〉摘抄》谈到他曾购买丸善书店发行的《年轻艺术家的肖像》。并在1920年9月发表于《人间》杂志的《〈杂笔〉中的“孩子”》中这样谈到乔伊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无论如何看都是对儿童感受的直接述写。或者也许可以说是具有那种只要有一点感受就写下来的心情吧。但是无论怎样珍品就是珍品,像他这样写文章的找不到第二个。我想,读一读是有好处的。(8月20日)”
正因为如此,他后来还亲自翻译了《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的一部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密切,日本文坛对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关注和译介很快就被中国知识界注意到了。不过,日本人最初对意识流的介绍和把握并不准确。1933年由高明翻译的早稻田教授吉江乔松撰写的《西洋文学概论》便将普鲁斯特与乔伊斯归为超现实主义流派。朱云影在《现代》(第3卷第1期)上写了一则《日本通信》:“‘新心理派’以伊藤整等为代表,虽然出了几种同人杂志,理论宣传得颇热闹,但是作品简直没有,倒是翻译的朱易士(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非常畅销,正宗白鸟曾推森欧外翻译的《即兴诗人》为明治时代的最大杰作,那么这里也不妨认为《尤利西斯》为新心理派的杰作了。 ”
乔伊斯及其《尤利西斯》就这样经由日本来到了中国。
高明撰写的《一九三三年的欧美文坛》中有这样一段:“朱伊士在‘Transition’杂志上连载了‘Work in Progress’。在尝试着英语革命的点上,被人注目着。有时候把字连在一起,有时候利用句子所有的联想:看他的意思像是在表现上开一新境地。他也许是说,‘新的感觉需要新的字眼’吧?在那里同时附着新字辞解;因为在那文章里,不加解释,是没有理解的可能的。”文中“Work in Progress”指的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为芬尼根守灵》,该书1927年起在杂志上连载,1939年出版。在文章末尾作者注明道,本文“系根据1934年日本中央公论年报写成”。这又一次证明乔伊斯是辗转日本来到中国的。
中国文学界与乔伊斯作品
在《尤利西斯》出版的当年,在剑桥留学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就读到了这部作品,并在他的《康桥西野暮色》前言中称赞它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他以诗人特有的激情奔放的语言歌颂该书最后没有标点的一章:"那真是纯粹的'prose',像牛酪一样润滑,像教堂里石坛一样光澄……一大股清丽浩瀚的文章排傲面前,像一大匹白罗披泄,一大卷瀑布倒挂,丝毫不露痕迹,真大手笔!"
1922 年,茅盾先生在《小说月报》第13 卷11 号上撰短文介绍詹姆斯•乔伊斯的新作《尤利西斯》:新近乔安司(James Joyce) 的“Ulysses”单行本问世,又显示了两方面的不一致。乔安司是一个准“大主义”的美国新作家。“Ulysses”先在《小评论》上分期登过: 那时就有些“流俗的”读者写信到这自号“不求同于流俗之嗜好”的《小评论》编辑部责问,并且也有谩骂的话。然而同时有一部分的青年却热心地赞美这书。英国的青年对于乔安司亦有好感: 这大概是威尔士赞“A Portraitof the Artist as a YoungMan”(亦乔氏著作,略早于Ulysses)的结果。可是大批评家培那(Arnold Bennett) 新近做了一篇论文, 对于Ulysses 很不满意了。他请出传统的“小说规律”来,指责Ulysses 里面的散漫的断句的写法为不合体裁了。虽然他也说:“此书最好的几节文字是不朽,”但贬多于褒,终不能说他是赞许这部”。
3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掀起第二次高潮,大背景下零散的乔伊斯介绍文字略见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两篇不长的专论,乔氏的短篇“Counterpart”也首次完整地翻译过来。两篇专论立足点全然不同,因此所描述的乔氏亦判然有别。第一篇评述是费鉴照撰写的《爱尔兰作家乔欧斯》。⑧此文不曾预设乔是进步的或者颓废的,持论比较客观。费文介绍了《杜白林人》和《画像》,重点放在《游离散思》(即Ulysses) 上。费文尝试解读乔,少数地方略见切入,但总体不成功(篇幅短是一个原因) ,围着乔伊斯转一圈而已。此文认为《尤》“是一部包罗近代世界的一切———政治,宗教,实际,人道主义等等的作品”,有很多优点,但认为不能说该书是一种“新的”,而且有明显的缺点: 一是“重局部而忽略整个的谐和”,二是“注重人的肉体方面,而忽略精神方面”。虽然以今天的角度看,费所说的缺点属于误读,但费是读过原著来尝试批评的。费文的缺点是下功夫不够,将乔当作一般作家来阅读,说到底是缺乏真正的兴趣。
另一篇专论是周立波1935 年5 月6 日在《申报•自由谈》上揭载的《詹姆斯乔易斯》。文章前半部分比较客观地介绍了乔氏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乔的生活道路,其创作的流变与发展;主要的评述基本符合事实,但认为《画像》“没有独创的地方”。文章的后半部分问题却很大。周看乔伊斯的出发点,与苏联出版的《英国文学史纲》里的观点完全一致,连所用的基本贬词(如“颓废”) 也完全相同。从中可以看出他受苏联文学批评的影响。苏联在1935年首译《尤》,只选译第一至第十节,刊苏联《世界文学》杂志,因此可以认为,立波写此文跟苏联选译《尤》有关,其资料来源来自苏联,并没有立波自己的意见,立波本人也未读过原著,lv 因此连误读亦无从说起,误读的源头在苏联。周立波与早期茅盾、徐志摩、费鉴照、赵景深、赵家璧、杨昌溪等人的评述或译述有很大不同,从影响源方面看,后者的基本观点是西方的,前者则是苏联的,前者武断主观,后者的批评充满迟疑和困惑,批评对象把握不住,语焉不详之处甚多;前者则是清楚明白的持否定态度。周立波此文的观点在40 年代后半、以及50 —60 年代逐步演成压倒一切的主调。
傅东华译的《复本》(即Counterpart) 当为乔氏小说的首次汉译。译文前有译者以否定的笔调写的约四五百言的简介,译文本身有傅一贯的流畅,内容大致查看下来亦无甚大不妥。在那一期的《文学》(2 卷3 期) 上还刊出中年乔伊斯的相片一帧和漫画一幅。
中国另一次对乔氏作品的翻译,是一份影响似乎不太大、只出了10 期的文学刊物《西洋文学》。这份创刊于1940 年的刊物为乔伊斯作品在中国再次试探性登陆做出过重要贡献。该刊在1941年推出“乔易斯特辑”,内有乔易斯像、乔的诗选、短篇《一件惨事》和《友律色斯》(Ulysses) 插话三节,还有翻译的爱德蒙•威尔逊( Ed2mund Wilson) 的《乔易斯论》。该刊还在“书评栏”里发了署名兴华的书论,介绍1939 年才问世的《斐尼根的醒来》。据该刊主要编辑之一张芝联介绍,该杂志内容“百分之九十都是译文”,从它推出的托尔斯泰特辑、叶芝特辑和乔伊斯特辑来看,从它发表译作的译者队伍来看,这个短命的杂志其实在当时算得上一份高品位译文杂志,它与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徐志摩等主编的《新月》一样,同具一份学人的高雅格调,惜乎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在翻译文学史上以及现代文学期刊史上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949 年后至1978 年30 年间,连上面这种“杂碎”似的介绍几乎都见不到了,即便是偶尔提到,乔伊斯也像是一具散发着恶臭的腐尸。
1950年11月,朱光潜先生在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起源》译后补记里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朱先生虽没有直接评论本书,但否定了哈拉普视《尤利西斯》是运用传统的一个最好说明,而且是几个世纪文学发展最高峰的观点。1964年袁可嘉在《文学研究集刊》第一期上发表的《英美意识流小说述评》,对《尤利西斯》也持批判态度。
1978 年创刊的《外国文艺》享有一份光荣,即该刊在1980 年第4 期上发了3 篇乔伊斯短篇小说,即《死者》(王智量[ 智量]译) 、《阿拉比》和《小人物》(宗白译) 。3 个短篇选目出手不凡,其中前2篇是世界文学的短篇精品。这大概是新时期发表的对乔氏作品最早的译介。
该书初版半个世纪之后的1979年,钱钟书先生在所著的《管锥编》(第一册的394页)中用《尤利西斯》第十五章的词句(乔伊斯将yes和no 改造为nes,yo)解释了《史记》中的话。1981年,袁可嘉等人选编的《外国现代作品选》第二册关于意识流的部分收入了《尤利西斯》第二章的中译,并附有袁本人的短评,对于该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重新给予了肯定。
资深翻译家黄雨石先生默默工作,他译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已由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出版。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乔氏作品单行本,亦是大陆译介乔伊斯的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1984 年10 月,孙梁译的《都柏林人》7 个短篇加上宗白等人人的其他8篇译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以《都柏林人》之名出版。
80 年代最早的《尤》选译,是金 译的第二章,收入袁可嘉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二册(上) ;5 年后《世界文学》揭载金译《尤》的第二、六、十章和第十八章片断; 越年,百花出版社推出《尤》的选译本,并且增加了第十五章的片断译文。这些是中国第二次《尤》的选译,是在研读的基础上选译的,量与质均较高。
九十年代中叶,意识流开山之作、长篇巨著《尤利西斯》有了两部全译本:萧乾、文洁若合译的由南京译林出版社于一九九四年出版;金盽所译的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至1996年)。

图书网: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10819/book_49925306.html
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127453
http://www.llxb.cn/books/151/1517464.html
http://i.mop.com/yaxinchen/blog/2005/09/14/471920.html

⑵ 怎么评论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啊

这不是我写的,是格非写的,比较权威了……当然,第一个问题不能完全回答
——————————

如果让我从世界范围内挑选10篇最好的短篇小说,我想我一定会选《阿拉比》。
记得有一年在广州,我和苏童在宾馆里聊天,说起彼此珍视的短篇小说,我们不约而同第一个想到的,竟然就是《阿拉比》。我认为苏童喜欢《阿拉比》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自己的写作中,曾有一时期写出了不少可爱的乡村少年形象,我觉得那些形象是真实而令人难忘的,和乔伊斯一样,它复活了我们自己对于少年生活的许多记忆,或者说记忆、情感和想象的片断,而且我也觉得,苏童的文笔与写《阿拉比》的乔伊斯也有几分相似,有点漫不经心,大大咧咧,但却充满了诗意。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有一位学生在听过我的课后,回去读了《阿拉比》,但有一个问
题始终在折磨她:乔伊斯为什么在《阿拉比》的开头要写“教士”,这个“教士”与整个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而且,作者多次写到街上的房屋,写到各种各样的气味,写到灯火、雨、玻璃窗和花坛,在我的这个学生看来,作者没有必要这么唠唠叨叨,完全可以更简洁一点。她的另一个问题是,她一点也没觉得这篇小说有什么了不起,或者说有什么感人的地方。我记得那天她说了很多意见,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作者的文笔为何那样琐碎(为何东拉西扯),他那样做是否有必要。第二,这篇小说有何意义,我们阅读这样的故事究竟能获得怎样的愉悦或教益?
为了回答她的第二个问题,我记得我给她讲了一个小故事,我知道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我在上海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孩老爱往金沙江路的百货商店跑,常常买回来一些牙刷、牙膏和香皂,他并不缺少这些用品,可他总是不断地购买这些无用的东西,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获知了他的一个小小的秘密,他喜欢那个柜台的女售货员。
说“喜欢”也许不确切,说“爱情”又有点过分,他是只满足看她一眼,最好,能够与她说上一两句话。当他和我成了好朋友之后,我常常看见他吃着饭,两眼就发直,嘴里还不住地喃喃自语:“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和她说上一两句话。”后来,知道他秘密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同学们遇见他,往往第一句话就问:“怎么样,金沙江路的百货商店去过了吗?”他也并不怎么生气,往往红了脸,不声不响地走开了。当然他最终也没有和她说上话,直到毕业,他还是想着这个售货员。

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就是乔伊斯笔下的那个“我”,女售货员就是曼根的姐姐,而这个真实的故事就是《阿拉比》。我常常想,假如我的这个朋友犹犹豫豫地来到柜台饯,从牛仔裤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币,心怀鬼胎地对那个漂亮的女售货员说:买一块肥皂,而售货员说,“你要买什么牌子的肥皂?”,只消这一句话,我的朋友就得救了,他会不会象《阿拉比》中的那个少年一样,泪水夺眶而出?

现在我试着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乔伊斯在这篇小说中也使用了他自己称之为“卑琐”的文体,东拉西扯,漫不经心,我觉得他这样处理语言,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尚未发生,小说中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少年人忧郁而狂乱的想象或幻想。小男孩为什么喜欢曼根的姐姐?因为他想跟她说话,喜欢她走起路来左右摇晃的辫子,喜欢她站在栏杆前被月光照亮的身影,她的棕色有碎花的裙子,身体的曲线,搁在栏杆上的手以及裙子的镶边。当他看不见她的时候,她的名字就是秘密的快乐的中心;他捧着圣餐杯,在做祷告或唱赞美诗的时候,她的名字也会脱口而出,继而热泪盈。小男孩为什么要去阿拉比市场?是因为她第一次跟她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了这个词,Araby,这个词从此具有了魔力,它的音节在静谧中隐隐回响。

乔伊斯在叙事中的漫不经心,恰好迎合了小男孩内心的忧郁和空,他“爱上”了曼根的姐姐,并没有十分具体的理由,这种爱之所以产生,是与少年的游戏,街道的目光,雨,这些物象和环境分不开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死去的教士?因为教士居住过的后客厅注定了要与曼根的姐姐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是记忆和想象的策源地,是
观察恋人的理想场所。简洁而琐碎,这是乔伊斯的叙事的特点,在本篇中,却是恰到好处,少年的青春冲突就是那么简单、美妙、漫无边际,充满了忧伤。

⑶ 关于詹姆斯 乔伊斯的问题

一八八二年 三月二日生于都柏林南郊拉斯马因兹一个信天主教的家庭中。
其父约翰·乔伊斯(1849一1931)是税务专员,与妻子米莉·简(1859一1903)共生有四男六女,乔伊斯为长子。

一八八六年(4岁)英首相葛莱斯顿的《自治法案》未获通过。

一八八八年(6岁)九月一日入基德尔县沙林斯市的克朗戈伍斯森林公学,校长是天主教耶稣会会长康米神父。乔伊斯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

一八九0年(8岁)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巴涅尔失去自治联盟主席职。

一八九一年(9岁)因父亲失业,乔伊斯于六月间退学。同年十月, 巴涅尔去世,乔伊斯出于对巴涅尔的同情,写了一首讽刺诗《希利,你也这样!》。希利是爱尔兰自治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中的领袖,本与巴涅尔关系密切,但在关键时刻却与巴涅尔决裂。

一八九三年(11岁)经康米神父介绍,乔伊斯于四月六日入了贝尔维迪尔公学三年级。这座学校也是耶稣会所创办的,他一度想当神父。十九世纪以来,在都柏林形成了以叶芝、格雷戈里夫人及辛格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他直接间接受影响。通过友人,他也受到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然而给予他更强烈影响的是,十九世纪末出现在欧洲文学中的自由思想。中学毕业前,他就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

一八九七年(15岁)获全爱尔兰最佳作文奖。

一八九八年(16岁)九月入皇家大学都柏林学院,专攻哲学和语言。在校期间博览群书,为了读他最钦佩的作家易卜生的原著,学了丹表文和挪威文。

一九00年(18岁)一月二十日,在学院的文学及历史协会发表讲演,题目是《戏剧与人生》。四月一日,英国文学杂志《半月评论》发表他的关于易卜生作品《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的评论:《易卜生的新戏剧》。此文获得年过七旬的易卜生的称许,使乔伊斯深受鼓舞,从而坚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决心。

一九0一年(19岁)十月,写《喧嚣的时代》一文,批评爱尔兰文艺剧院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费出版。

一九0二年(20岁)夏天,结识叶芝和剧作家格雷戈里夫人。十月获学士学位,入圣塞西莉亚医学院,因交不起学费而缀学。十二月初赴巴黎,下旬回都柏林。

一九0三年(21岁)一月十七日再度离开都柏林,二十三日抵巴黎, 靠写书评和教英语糊口。四月十日,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回国。八月十三日,母亲去世。在都柏林结交奥利弗·戈加蒂。

一九0四年(22岁)开始写自传体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 二月二日决定把它改写为长篇小说。三月至六月底,在多基一座私立的克里夫顿学校代课。六月十日,散步途中结识诺拉·巴那克尔,一见钟情。十六日(布卢姆日)傍晚,两人首次幽会。这个期间写了后来收入《都柏林人》的一些短篇,发表在当地报刊上。用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笔名,在八月十三日的《爱尔兰家园报》上发表短篇《姐妹》。九月九日,与戈加蒂一道住进沙湾的圆形炮塔。同住的还有戈加蒂的友人萨缨尔·特连奇(牛津大学学生)。十九日,因不喜欢戈加蒂,遂离开炮塔,回到父亲的家。十月上旬偕诺拉赴大陆,联系好在瑞士教英语的职务。途经巴黎,十一日抵苏黎世。然而教职落了空,十一月初改赴波拉的伯利兹语言学校任教。波拉在的里雅斯特(当时属于奥地利)以南一百五十英里外。

一九0五年(23岁)三月,转到的里雅斯特的伯利兹语言学校任教。 七月,因教职有了空缺,把胞弟斯坦尼斯劳斯叫了来。同月,长子乔治亚出生。十二月三日,将《都柏林人》原稿十二篇(后补加三篇)寄给出版家理查兹。

一九0六年(24岁)七月底赴罗马,在银行任通讯员。九月三十日在致斯坦尼斯劳斯的信中谈到短篇小说《尤利西斯》的设想。 主人公是住在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但他当时并未把这个短篇写出。四月以来,就改写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问题与理查兹鱼雁往还。九月三十日收到拒绝出版的信。

一九0七年(25岁)三月五日辞去银行的工作,七月回的里雅斯特,仍在原校任教。五月,早年写的抒情诗集《室内音乐》出版。 七月,长女露西亚·安娜出生。他辞去教职,个别教授英语。

一九0八年(26岁)三月,将辛格的《骑马下海人》(1904年上演的悲剧)译成意大利文。五月底,患虹膜炎。

一九0九年(27岁)为了交涉《都柏林人》出版事宜,七月回到都柏林,住在父亲家,并与蒙塞尔出版社签订《都柏林人》出版合同。九月里回到的里雅斯特。十月又返回都柏林,在四个企业家赞助下,十二月间开设沃尔特电影院。

一九一0年(28岁)一月二日,在妹妹艾琳的陪伴下,回到的里雅斯特。七月,把闹亏损的沃尔特电影院出让给人。

一九一一年(29岁)二月九日,蒙塞尔出版社来信,要求将涉及爱德华七世的记述一概删除。大约在这个时候,他把《斯蒂芬英雄》的原稿丢进火炉,幸而妹妹艾琳在场,给抢了出来。

一九一二年(30岁)七月最后一次回爱尔兰。与蒙塞尔出版社的谈判破裂。九月十一日活字版被拆掉。当夜,乔伊斯携全家人离开都柏林。在回到的里雅斯特的路上,他针对出版家罗伯茨写了一首讽刺诗《火口喷出来的瓦斯》。

一九一三年(31岁)在列沃帖拉高等商业学校(的里雅斯特大学的前身)教书的同时,继续个别教授英语。十二月十五日,经叶芝介绍,艾琳拉·庞德来信叫他寄作品去。

一九一四年(32岁)经庞德的介绍,自二月二日起,至次年九月号为止,在《唯我主义者》杂志上分二十五次连载《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一月二十九日,理查兹同意出版《都柏林人》,该书于六月十五日问世。当月,开始写《尤利西斯》第三章。

一九一五年(33岁)六月下旬移居苏黎世。继续个别教授英语。经庞德、叶芝等人奔走,获得皇家文学基金的津贴。

一九一六年(34岁)经《唯我主义者》主编哈丽特·维沃尔鼎力协助,《都柏林人》以及《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在美国出版。

一九一七年(35岁)二月,青光眼复发。二月十二日,《写照》的英国版由伦敦的唯我主义者出版社出版。八月十八日,右眼动手术。

一九一八年(36岁)经庞德介绍,在美国《小评论》杂志三月号上开始连载《尤利西斯》。五月,剧本《流亡者》的英国版《格兰特·理查兹》和美国版(休布修)同时问世。与友人克劳德·赛克斯共同创立英国演员剧团,夏季到洛桑、日内瓦等城市巡回演出王尔德的《名叫欧纳斯特的重要性》,并于九月间在苏黎世公演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以及另外一些英国戏剧。

一九一九年(37岁)自五月起,哈丽特·维沃尔开始在经济上资助乔伊斯,一直延续到他去世后办理丧事为止。八月七日,《流亡者》在慕尼黑上演。十月中旬返回的里雅斯特,又到列沃帖拉高等商业学校教书。

一九二0年(38岁)在庞德的劝说下,决定移居巴黎,七月八日抵巴黎。 十一日结识莎士比亚书屋的西尔薇亚·毕奇。八月十五日,诗人T·S·艾略特等二人来访。十二月二十日完成《尤利西斯》第十五章。

一九二一年(39岁)《小评论》杂志因连载《尤利西斯》,在纽约被控告刊载猥亵作品被判有罪。四月十日,与西尔薇亚·毕奇签订《尤利西斯》出版合同,征集一千部的预约。预约者有叶芝、庞德、纪德、海明威等。五月间在友人家与马塞尔·普鲁斯特晤面。十月二十九日,《尤利西斯》的原稿完成。

一九二二年(40岁)在生日(2月2日)那天收到《尤利西斯》的样本。八月携妻赴伦敦,初次见到哈丽特·维沃尔。因目疾恶化,急忙回巴黎。开始构思《芬尼根守灵夜》。

一九二三年(41岁)三月十日,着手写《芬尼根守灵夜》。

一九二四年(42岁)三月,《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的法译本出版,改名《迪达勒斯》。《尤利西斯》法译的一部分刊载在《交流》杂志上。四月,《大西洋两岸评论》刊载《芬尼根守灵夜》开头部分。当年,维吉尼亚·吴尔夫出版小册子《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对乔伊斯的作品表示支持。哈佛·葛曼所著《詹姆斯·乔伊斯最初的四十年》出版。

一九二五年(43岁)二月十九日,纽约的涅瓦弗德剧场上演《流亡者》。在《克莱帖里昂》七月号上发表《芬尼根守灵夜》第五章。

一九二六年(44岁)二月十四、十五日,伦敦的摄政剧场上演《流亡者》。

一九二七年(45岁)抒情诗集《一分钱一首的诗》由莎士比亚书屋出版。《尤利西斯》的德译本问世。

一九二九年(47岁)二月,《尤利西斯》法译本出版。四月二十五日,儿子乔治亚作为男低音歌手首次登台演唱。女儿露西亚神经出现异常症状。

一九三0年(48岁)《尤利西斯》德译本出版第三版。十二月下旬, 受乔伊斯本人之托,哈佛·葛曼着手写其传记。斯图尔特·吉尔伯特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由费伯与费伯出版社出版,他强调了此作的古典主义性格与象征性。(此书的修订本出版于1952年。)

一九三一年(49岁)四月,携妻女赴伦敦。七月四日是父亲约翰的生日, 乔伊斯选定这一天在伦敦与诺拉正式结婚。自从一九0四年不顾父亲的反对与诺拉私奔,已过了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其父亲在都柏林逝世。

一九三二年(50岁)二月十五日,孙儿斯蒂芬·詹姆斯·乔伊斯出生。《尤利西斯》日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乔伊斯本人认为属盗印,但按日本版权法,外国作品只享有版权十年。

一九三三年(51岁)十二月六日,纽约的乌尔赛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并非猥亵作品。

一九三四年(52岁)一月,为了确保版权,纽约的兰登书屋抢先出版一百部《尤利西斯》。弗兰克·勃真所著《詹姆斯·乔伊斯与〈尤利西斯〉的创造》由伦敦格雷森与格雷森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于一九六七年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五年(53岁)七月,女儿露西亚的神经病发作,致使乔伊斯做了一星期恶梦,不断地为幻觉困扰。

一九三六年(54岁)七月,将露西亚以前写的《乔叟入门》作为她的生日(6月26日)礼物出版。十二月,《诗集》出版。

一九三七年(55岁)十月,《年轻内向的斯特列拉》在伦敦出版。

一九三八年(56岁)十一月十三日,《芬尼根守灵夜》完成。乔伊斯动员友人们做校对,年底校完。

一九三九年(57岁)五月四日,《芬尼根守灵夜》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

一九四0年(58岁)十二月十七日,迁居到苏黎世。哈佛·葛曼的《詹姆斯·乔伊斯》出版。

一九四一年(59岁)一月十日,因腹部痉挛住院,查明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十三日凌晨去世。十五日葬于苏黎世的弗林贴隆坟地。《伦敦泰晤士报》刊载了一篇对乔伊斯缺乏理解的悼文。T·S·艾略特立即写文章表示抗议,并在《地平线》杂志三月号上发表《告鱼书》一文,进一步反击。维吉尼亚·吴尔夫接到讣告,感慨系之。(她于同年3月28日也自杀身死。)这一年,哈利·莱文撰写了《詹姆斯·乔伊斯》一书,肯定了乔伊斯在欧洲文坛的地位。

他开创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先河,在西欧反犹排犹之际,作者偏偏以布卢姆这样一个匈裔犹太人为《尤利西斯》的主人公,
并把他塑造得既富于同情心,又可敬可亲,这本身也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挑战。

⑷ 如何理解《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

这15篇故事,以写实和讽刺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都柏林中下阶层的生活,瘫痪和死亡贯穿全书。在同样的底色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集中描绘了一个忧郁敏感、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成长起来、具有艺术家气质的青年形象。通过青年之口,乔伊斯表达了自己对宗教、艺术和人生的观点。后来,这个青年继续成长,走进了意识流宏篇《尤利西斯》之中。因此,阅读此书,将有助于阅读《尤利西斯》。

⑸ 詹姆斯·乔伊斯作品特点

《伊芙琳》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特色
【摘要】:《伊芙琳》是乔伊斯的代表作,其创作内容和创作方法上的传统与创新成分贯穿于乔伊斯的整个写作生涯,体现了他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 伊芙琳 詹姆斯·乔伊斯 现实主义 都柏林 象征主义 创作风格 尤利西斯 弗兰克 传统与创新 相结合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詹姆斯·乔伊斯是英国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ses,1922)以其独特的手法和崭新的风格为他赢得了蜚声欧美文坛的盛誉,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另辟蹊径,特别是《尤利西斯》离经叛道的艺术形式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中心和

⑹ 乔伊斯主要创作是什么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1920年起定居巴黎。其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其作品结构复杂,用语奇特,极富独创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描写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显示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以大量内心独白描述人物心理及其周围世界。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悲观。后期作品长篇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借用梦境表达对人类的存在和命运的终极思考,语言极为晦涩难懂。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近郊拉斯加地区的一个富裕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系祖上曾是科可市富庶的商贾。1887年,乔伊斯的父亲约翰·乔伊斯开始担任都柏林公司的征款员一职,于是乔伊斯的家庭搬迁由拉斯加区搬迁至布雷区。乔伊斯于1888年进入“伍德小学”就读。这是位于基尔戴尔郡的一所寄宿学校。然而四年之后,因为他的父亲已经无力再负担学费,他却不得不离开这所学校。辍学之后,乔伊斯曾经接受过短暂的家庭教育,并就读位于北里士蒙大街的基督教兄弟会学校。1893年,乔伊斯转入贝尔维德中学。尽管乔伊斯一直就读于基督教会学校,在16岁那年他却和天主教决裂。然而,基督教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却对作家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⑺ 讲讲你喜欢的文学作品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写的主要是中下层阶级的生活,无耻的流浪汉,生活卑微的小职员,没有结婚的老女仆......他们没有光辉的事迹,没有高尚的精神,他们庸庸碌碌,麻痹瘫痪。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揶揄讽刺的,但与此同时,乔伊斯的笔触却是克制的、优雅的、艺术感的。以文学性的笔调描述最普通的人的生活,文字上有美感,思想上有深度。

⑻ 乔伊斯短篇小说集怎么样

上学的时候学了《阿拉比》,头一次发现意识流的小说也可以这么好看。 阿拉比的意象运用太精彩了。。昏黄的色调,死胡同,枯萎的苹果树。。还有曼根的姐姐,被光环......

⑼ 说一说你觉得最值得推荐的短篇小说集

最值得推荐的莫过于,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

一、乔伊斯的「意识流」

1、现如今对于每一位像样的作家,「意识流」都是一项必备的技巧。然而在乔伊斯们开创它的年代,连嗜好文学和酒精的爱尔兰本地人都无法理解他们,《都柏林人》9年都没找到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2、好不容易出版了第一年只卖出去5本。但幸好这没有损害乔伊斯的信念,反倒让他的才华有增无减。他有充足的耐心等待不朽,又能在不朽面前保持理智。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关注信懿V,了解更多有趣有料的育儿干货。

⑽ 寻乔伊斯代表作品与简介

乔伊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包括塞缪尔·贝克特、托马斯·品钦、威廉·博罗斯在内的诸多年轻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伊斯的影响力甚至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在《芬尼根的苏醒》一书中,乔伊斯自创了“夸克”(Quark)一词,这个词后来被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吸纳,被用来命名一种基本粒子。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曾经专门就《尤利西斯》的语言风格写过一本专著,而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则就《芬尼根的苏醒》写出哲学著作。在如今的都柏林,6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布鲁姆日”(布鲁姆为《尤利西斯》的主要人物),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尔兰文学家。近些年来,对“布鲁姆日”的庆祝也逐渐的超越了都柏林一城的范围,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城市。

翻译过《尤利西斯》的中国作家萧乾曾在《瑞士之行》中表示:“这里躺着世界文学界一大叛徒。他使用自己的天才和学识向极峰探险,也可以说是浪费了一份禀赋去走死胡同。究竟是哪一样,本世纪恐难下断语。”
乔伊斯主要作品
室内音乐 (诗集,1907)
都柏林人 (短篇小说集,1914)
流亡 (剧本,1915)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小说,1916)
尤利西斯 (小说,1922)
芬尼根的苏醒 (小说,1939

热点内容
都市修魔杀戮完本小说 发布:2025-09-12 23:48:34 浏览:860
免费小说下载异世界的美食家 发布:2025-09-12 23:41:41 浏览:575
都市小说燕京世家 发布:2025-09-12 23:40:28 浏览:693
重生网游大公会的小说 发布:2025-09-12 23:35:09 浏览:327
言情小说大全免费下载网 发布:2025-09-12 23:28:38 浏览:285
李杰的经典小说 发布:2025-09-12 23:27:27 浏览:70
男人变心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9-12 23:18:29 浏览:326
有什么现代言情完结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12 23:12:50 浏览:5
描述如何打副本的网游小说 发布:2025-09-12 23:04:44 浏览:615
36张短篇小说 发布:2025-09-12 22:49:07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