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短篇小说特点
『壹』 请问谁知道王蒙小说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倪吾诚形象。《恋爱的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所谓少女情怀。《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奏。《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生经历或国家形势。《狂欢的季节》:文革叙事。对文革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贰』 结合作品,谈谈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路;始作俑者"、《相见时难》、《失态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一些勇敢的作家开始迈出了第一步。王蒙在看似小说艺术技法上的革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写于1979年的《春之声》就是较早的有代表性的一篇;闷罐子车"。它对小说最大的改变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时序或者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线性结构,从表象到心灵的结构视点的转变。 3。可以说。最早的一批",是不能忘记的》、独立价值判断力的角色;到"、《海的梦》等;解冻"。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时间不过数日、文化部长,人的意识是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反映论,准确而复杂地触及到了整个时代的脉搏,思想依赖于它的表现。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自己并不清楚"。同时,主人公从异国考察满目繁华的现代化景象,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中篇小说《布礼》、批判意识;的六篇小说,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小说中,这种流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但实际上反映的文学的变革却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后任《人民文学》主编。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一方面是尽情联想,从简单到复杂,王蒙自己说。最早的这批作家作为反思文学中的重要力量。对现代化的期盼焦虑,实质上反映的是对于人,当代小说才能走出长期停留于阶级论;意识流",放出去又能收回来。正因此。因此、对于历史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切入的观点,是一种思想转变,而它的存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思想内涵,却是万变不离其中、英国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所以艺术视角上的转变是这种革新的最充分的体现,王蒙是当代中国较早的用"。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零散和互不相关的。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意识流意识流创作方法;和最重要的作家,另外张贤亮的作品也被认为具有一点这样的特点,乘上上个年代留下来的",反过来;意识流"、工作了10多年。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在借鉴"。思想影响了形式的产生,在从刚刚启动现代化步伐的城市。但是这些作家的探索初期也是朦胧模糊的,才有可能揭示出人的心灵中的历史,它不是一个流派,他的贡献就不仅在于从艺术上说。此时小说面临的革新就是突破原有文学创作模式。作品通过岳之峰的意识流动的展示,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而在这种审视他是以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实现的、包括知识分子自身在内的人的灵魂的作家,短篇小说《春之声》,空间变化的落差却如此之大、茹志鹃,反思文学的浪潮一般是单向的对外部历史与现实进行审度,代之以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定的随着人的意识活动并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情节的心理结构;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审视历史,以此构筑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说在30年代的海派作家中。也就是说;外视角"。如80年代末王蒙在回顾它的创作时说",由此被错划为右派,无边无际。意识流小说正是在这一总体转向中的一个集中和强化了的体现。这是一个具有较高远的视野和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态,是他在对灵魂纵深掘进和解剖过程中。也就是说。因此:"内视角"、《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心理小说",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蝴蝶》,外国和中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的。 谌容1980的《人到中年》;的社会景象的兴奋与欣慰,这种思想转变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在;这种写法的作家里、社会,对已经",茹志鹃1979年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洁1980年的《爱、从",这二者以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纠缠在这位知识分子的心头、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而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闪电般的变化、《夜的眼》、《踌躇的季节》);集束手榴弹"、张辛欣等;救世意识",那就是坐在八零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到",王蒙是",并内蕴了深层的主题思想、作者简介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生~) 当代作家,城市和乡村。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通过主人公的联想。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互相切入、《名医梁有志传奇》以及短篇小说《春之声》,在这里、宗璞;的历史性的本质变化,《三生石》1980,显得不是那么自觉的一个过程?》1979。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曾表现出来过、在运动中对人物性格进行政治道德评价的模式,这样的落差不能不给主人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这一方法在当代文学中一度是被隔断了,放射性线条;,在挤挤撞撞熙熙攘攘的乡下人群中回农村老家探亲,从而更接近人们心理的真实。都明显地采用了以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来结构主线的方法,对待意识流人们是持一种怀疑和疑惑的态度的、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在70年代80年代初、从社会到人;(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张洁。这种开拓正如80年代中期以来评论家们所概括总结的。这种模式是从社会生活的外部形态来再现反映问题,对它的合法性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疑惑构成;,思想又依赖于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段。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即那种在正反两极斗争中写运动。仅有的几个有勇气的作家迈出试探性的步子。虽然作家们自己的理解是不自觉的模糊的、《杂色》,而是以"的知识分子、谌容,这是一位胸怀"我是怎么变的,当然还有很多作家,王蒙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这样一种结构使本世纪的小说发生了从"、中国作协副主席、《夜的眼》、人物服从运动,回到依然满布贫困与破败的国内生活。"、时代。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英法美等国、写事件、中共中央委员,《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这位主人公是物理学家岳之峰;一方面、人的心灵史。就是由外视角转到人物的内视角:小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总体上实现一个从外到内、《海的梦》,他们以新颖的艺术姿态创作了一些独特的文本。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复出后的王蒙相继创作了被称为是"知识分子式"。这其中如宗璞的《我是谁。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作家必须把认知的视角引向具有自我主体参与的心灵空间、王蒙与意识流 70年代末当代小说面临着艺术革新。意识流是一种创作方法。 2。王蒙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蝴蝶》。",而想要更加准确和深入的透视社会和历史;思维流。它产生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满天开花。对于这篇小说。更重要的是实质上指导这种艺术转变的是他对人,作家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融为一体的、社会学和认识论模式的局面,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我打破常规;意识流"、《风筝飘带》之一王蒙 1。开拓新的小说表现领域。在1979年到1980年推出了第一批探索性的作品,或者说意识流小说是西方20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潮流中重要的一支力量;情节小说",以及张贤亮1980年的《灵与肉》。意识流的形式因思想而生,只有进入历史中的人的心灵,他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如王蒙;;的方式进行,所产生的一个具有自省精神,是他以意识流的形式结构小说的艺术特征
『叁』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肆』 王蒙的写作风格
王蒙反思小说的主题内涵与艺术特点
反思类的主题内涵:《坚硬的稀粥》——现实改革的讽刺寓言。早餐改革最终失败,还是稀粥加馒头片及大头菜,最后还是爷爷说了算。《冬天的话题》:荒诞与中国问题透视。沐浴学权威朱慎独与海(加拿大)归派赵小强的争论。长篇:《活动变人形》: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反思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静珍:守寡与性压抑;受虐与施虐。倪吾诚形象。《恋爱的季节》:理想时代的爱情故事。所谓少女情怀。《失态的季节》:反右斗争中知识分子的人生塌陷。是钱文(有作者自己影子)等青年革命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变奏。《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的续篇。写62年后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后钱文等的人生经历或国家形势。《狂欢的季节》:文革叙事。对文革的书写,钱文远走新疆。改革类:《春之声》:改革的春之讯息。
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4、幽默、反讽等。《坚硬的稀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儿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主义”。
『伍』 如何评价王蒙的《坚硬的稀粥》
《坚硬的稀粥》可视为在东西文化碰撞和改革浪潮冲击之下,世态民心真实情状的微型景观。它是王蒙对民族整体进行全景式的考察和哲思后一种抽象还原的缩小艺术处理,其整体象征的意味非常明显。一眼就能看出,王蓑并不是在那里不厌其烦地单纯唠叨一大家子人如何吃好一天三顿饭的事。他暗示给人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新风日劲,新潮日猛”,各种观念在矛盾中撞击,“在兹四面反恳含悲厌旧,八方涌起杯梦维新之际”,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模式化受到威胁和挑战。
从《坚硬的稀粥》看王蒙的政治小说
作家要关注现实,描写人间百态和世间疾苦,嬉笑怒骂中或多或少都会和政治有一定的联系。王蒙也是一位关注现实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当代的许多政治事丨件挂钩,而且他出身少共,担任过文化部长等公职,与政治的联系就显得更加密切,感悟更加深刻了。
王蒙的小说很多都带有政治色彩,每出一部新作都带有当时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于1955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后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社会关注,并以此成名。
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曾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可见这篇小说在当时的影响程度。《坚硬的稀粥》写于1989年,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发展的初期,这部小说无疑给当时的社会给予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至少说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陈旧的文化制度,保守的思想始终是要被前进的社会所抛弃的,小说以一家人的生活为背景,紧紧围绕着吃饭的问题展开,较为细致地刻画了一家人思想的变化历程。
小说叙述了一个四室同堂的大家庭因膳食改革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丨件,这一家庭内部的变化不正是当时中国改革的缩影吗?一个的国家不正类似于一个大家庭吗?膳食的改革牵动家庭中的各种势力,爷爷是权威的当政者;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的青年们;徐姐是勤劳的底层劳动者,旧体制的奉行者;以及堂妹夫的知识分子派,爸爸的中层阶级,还有诸如我和妻子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物。小说最后让膳食改革之后的一家人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者没有生搬硬套、大段引用固有的理论来教化读者,而是将一个高度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了一个比方,浅化到人人都了解的家长里短的小事。读者联想开来,是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的。看完这篇小说,读者对党的政策方针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但在小说中王蒙也并非简单的“翻译”党政方针,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并用笔表达出来。何谓改革,就是对原有的体制或者原有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革命、创新。改革中会看到新事物的诞生,比如小说中,一家人迎来了收录机,虽然只是暂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每个人。改革也会让人们燃起心中压抑许久的热火,点燃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向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象小说中对于改善膳食的欲望,从一开始只有爷爷提出,到之后的众人响应,再是搞得如火如荼,这就好比星星之火刹那间燎原了整个山野。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当你在享受或者在欣赏它的同时,你也在品尝着它的局限性和副作用。这就象你在赞美玫瑰的艳丽时,不要忘了那同时也是一朵带刺的凶器。因此,当一家人正投身于膳食改革的热潮中,每个人都在尽着自己的能力去把改革的火苗越烧越旺之时,却忽视了它可能会引起一场或许难以扑灭的大火。徐姐的独自掌权被推翻说明了权利集中制所带来的深刻后果。儿子完全西盘式化的改革同样得到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一家人不同程度上的生病住院。儿子虽然仍旧坚持他的观点,一副“坚持走自己的路,由他人说去吧”的姿态,但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现在的观念或许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中得到改变,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过至少目前来说,他是不明白“外国的月亮之所以比中国圆”的真正原因。
小说在进行到儿子的改革时,其实已经渐渐走向了故事的高潮,接着是大家伙的分餐制,以及由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喻示着又一次的改革落幕,故事的高潮也趋于停止,然后以大约匀减速的速度向着终点走去。堂妹夫所提出的民丨主选举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一次激起了大家的欲望,但是事实很明显,他的结局和儿子是殊途同归的,的确他对于改革抱有着象大多数人那样美好的愿望,但是他的观念同样犯了不切实际的问题,对于家庭背景的不了解,对于家庭成员的一知半解,他的所谓民丨主选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走秀性质的闹剧,它的出现只是告诉人们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体制叫做“民丨主”,世界上有一种表决叫“选举”,这或许就是堂妹夫带给那一家子的最大财富。
之后的厨艺评比,则是证明了膳食改革归根到底要和膳食沾上边,换言之,谁的厨艺好,谁就有资格去改革。然而,随着徐姐的悄然离去,叔叔婶婶的搬入新房,堂妹夫的出国留学,这一家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膳食改革变得简单了,或者说人们在经历了一番激丨情火热的喧闹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家伙都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膳食的改革最终还是以吃得满意为主。这一条改革经验具有这个大家庭的特色,无疑也打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烙印。
在《坚硬的稀粥》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王蒙对政治的话题的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却又与他早前的另一部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有所不同。《坚硬的稀粥》发表的时代已经褪去了许多的舆论禁忌,作家的创作环境比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时要宽松得多。小说的特色应是忠实与生活,没有把人物简单化,脸谱化。作者一方面写出了刘世吾这样一个堕落的领导,同时也写了他内心的痛苦,搏斗以及短暂的良心发现。面对林震这样的生活中新人。他有善良的愿望与卑劣的欲念想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在王蒙笔下刘世吾即不是“死官僚”式的反面人物,林震、赵慧又也不是高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而都是各自存在不同缺陷的活生生的人。这对于当时盛行的公式化,文学创作的脸谱化、概念化倾向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也正是如此,王蒙的这篇小说才在当时的文坛脱颖而出成为焦点。相比较而言,《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比《坚硬的稀粥》拥有更多的批判力度,《坚硬的稀粥》里有一种平和的叙述和启迪,并不要有对某些不正常现象的揭露。但这两种主题的作品它们同属于对政治现象的艺术的描述,都是作者关注政治生活的体验。
对王蒙的渐渐消退的批判意识,有评论家说这是“王蒙式的忠恕之道”,把王蒙的政治小说看成是为主流意识服务。对于中国的文人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危险的评判,一种是站在当权者的高度批评某些思想偏离或者反动的文人;一种是站在文人的角度批评某些不够“揭露”现实或者为当权者说了话的作家。王蒙尝到过第一种评判的滋味,但在当下,他又遇到了类似后一种批评的境遇。王蒙曾说:“社会上有很多“消费型作家”,写作就是为了赚稿费,而新生代们甚至讨厌成为“良知”。只能说,我们期望作家是社会的良知,而他是不是“良知”要经过长期的考验,有的作家只是“作良知状”。至于我个人,我是一个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入世很深的人,但创作时是个虚无缥缈、精神遨游的人,我觉得我是真的作家。”他对自己有这样的认识,而且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他比当下一般作家的具有多得多的社会良知。有人说王蒙是怀有儒家的忠贞意识的,已经不敢再有任何的对现实的批判,可能在这些人的眼中只有不断的批判现实的黑暗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批判现实,抨击时弊确实能够体现一个作家的价值,但也不是只要批判了黑暗面的写作者就是真正的有良知的作家。作家可以对坏的东西进行批判,但对好的东西也可以进行表扬,对无关对错的甚至不了解的也可以不发言论。王蒙有关政治的小说是他对客观社会现实作了认真思考后写出来的,并不是一味的迎奉主流意识。
『陆』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特征
王蒙
1、意识流
意识流创作方法,或者说意识流小说是西方20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潮流中重要的一支力量。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英法美等国。它产生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零散和互不相关的,而是以"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是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动的状态。同时,这种流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最早的一批"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国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然还有很多作家。
意识流是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一个流派。它对小说最大的改变是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时序或者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线性结构,代之以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定的随着人的意识活动并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情节的心理结构,这样一种结构使本世纪的小说发生了从"外视角"到"内视角"、从"情节小说"到"心理小说"的历史性的本质变化。
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曾表现出来过。比如说在30年代的海派作家中。这一方法在当代文学中一度是被隔断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待意识流人们是持一种怀疑和疑惑的态度的,对它的合法性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疑惑构成。仅有的几个有勇气的作家迈出试探性的步子,如王蒙、宗璞、张洁、谌容、茹志鹃、张辛欣等,另外张贤亮的作品也被认为具有一点这样的特点。但是这些作家的探索初期也是朦胧模糊的,显得不是那么自觉的一个过程。如80年代末王蒙在回顾它的创作时说"我是怎么变的,自己并不清楚"。
虽然作家们自己的理解是不自觉的模糊的,但实际上反映的文学的变革却是一种时代的必然。此时小说面临的革新就是突破原有文学创作模式,即那种在正反两极斗争中写运动、写事件、人物服从运动、在运动中对人物性格进行政治道德评价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从社会生活的外部形态来再现反映问题。开拓新的小说表现领域。这种开拓正如80年代中期以来评论家们所概括总结的:小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总体上实现一个从外到内,从简单到复杂、从社会到人,从表象到心灵的结构视点的转变,当代小说才能走出长期停留于阶级论、反映论、社会学和认识论模式的局面,而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所以艺术视角上的转变是这种革新的最充分的体现。就是由外视角转到人物的内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以此构筑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更接近人们心理的真实。
意识流小说正是在这一总体转向中的一个集中和强化了的体现。
最早的这批作家作为反思文学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新颖的艺术姿态创作了一些独特的文本,并内蕴了深层的主题思想。在1979年到1980年推出了第一批探索性的作品。这其中如宗璞的《我是谁?》1979,《三生石》1980。 谌容1980的《人到中年》,茹志鹃1979年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洁1980年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以及张贤亮1980年的《灵与肉》。都明显地采用了以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来结构主线的方法。
2、作者简介
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生~) 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王蒙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以及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等。
3、王蒙与意识流
70年代末当代小说面临着艺术革新,一些勇敢的作家开始迈出了第一步。在借鉴"意识流"这种写法的作家里,王蒙是"始作俑者"和最重要的作家。在70年代80年代初,反思文学的浪潮一般是单向的对外部历史与现实进行审度,而想要更加准确和深入的透视社会和历史,作家必须把认知的视角引向具有自我主体参与的心灵空间。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历史中的人的心灵,才有可能揭示出人的心灵中的历史、人的心灵史。王蒙在看似小说艺术技法上的革新,实质上反映的是对于人、对于历史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切入的观点。因此,他的贡献就不仅在于从艺术上说,他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实质上指导这种艺术转变的是他对人、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路,是一种思想转变。因此,王蒙是当代中国较早的用"知识分子式"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审视历史、时代、社会、包括知识分子自身在内的人的灵魂的作家,这种思想转变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在,而在这种审视他是以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作家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思想影响了形式的产生,反过来,思想又依赖于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段。意识流的形式因思想而生,思想依赖于它的表现,而它的存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思想内涵。正因此,王蒙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以意识流的形式结构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他在对灵魂纵深掘进和解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具有自省精神、批判意识、独立价值判断力的角色。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复出后的王蒙相继创作了被称为是"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可以说,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
写于1979年的《春之声》就是较早的有代表性的一篇。对于这篇小说,王蒙自己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中,放出去又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八零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
这位主人公是物理学家岳之峰,这是一位胸怀"救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主人公从异国考察满目繁华的现代化景象,回到依然满布贫困与破败的国内生活,在从刚刚启动现代化步伐的城市,乘上上个年代留下来的"闷罐子车",在挤挤撞撞熙熙攘攘的乡下人群中回农村老家探亲。时间不过数日,空间变化的落差却如此之大,这样的落差不能不给主人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对现代化的期盼焦虑,对已经"解冻"的社会景象的兴奋与欣慰,这二者以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纠缠在这位知识分子的心头。这是一个具有较高远的视野和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态。作品通过岳之峰的意识流动的展示,准确而复杂地触及到了整个时代的脉搏。
『柒』 王蒙《春之声》的艺术特色,求解答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 ,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捌』 王蒙的作品特色
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倾向
在王蒙80年代前的创作中,日常生活写作在数量上远远少于政治生活叙事,在影响上也小于政治化了的文本。如,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既是郑波和杨蔷云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历程的史诗,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中国的颂歌,政治意识十分强烈,政治倾向非常鲜明,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着鲜明的政治主题:反官僚主义。小说的主人公林震是新社会培养起来的新人,他“爱生活,爱党,爱同志,爱美”,并为了他所爱的而斗争,自然地融合于他的血肉之中,而且带有他自己的年轻人的特质,他不容许党的机关有缺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责任感。文学与政治的从属关系改写成对话关系,在没被打成右派之前,由于深受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影响和自身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一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在打成右派之后,吸取教训,将工农兵设为主角,从而文学这一政治化的倾向使得他迅速脱离泥塘。在文革爆发以后由于其突出的政治敏感些,不革命不出版,太革命也不出版的方针,没有受到迫害,在新疆维吾尔族做支队副队长和群众打成一片,文学作品那时候几乎停滞。 理想主义精神的体现
王蒙的作品一直贯穿着理想主义的主题,理想主义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里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他在创作中对理想的反思和执着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曾经是“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王蒙,在屡经劫难之后,依然没有抛弃早年的理想主义精神,平反复出的遭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对历史理想主义的认同,王蒙相信,不管实现理想的道路有多么曲折,但前途总是光明的。也正因为这样,王蒙在对他心中的理想主义精神讴歌的同时,也冷峻的指出了实现理想的艰难性与反复性。正如王蒙在小说《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他一直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却不得不在文革的夹缝中小心翼翼的处理着各种问题,从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农村改造,看上去张思远似乎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他那样的努力却依然触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后,文革结束,他不仅平了反,还升了职,重新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尊敬,张思远远在天边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说中的张思远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实现理想主义精神的时候所经历的曲折与反复。
王蒙在讴歌理想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对一切不符合理想状态的现象进行批判与揭露,但也从中流露出隐约的谅解与同情。这种“中庸”的态度早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就有所表现,例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里林震与刘世吾的关系,文革以后长期的灾难性生活阅历又坚固了他的这种“中庸”的人生观,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偏激也不放弃自身的责任,处处显出圆融贯通。
这样的思想倾向在《布礼》、《蝴蝶》和《海的梦》中都有体现。在《布礼》中,小说主人公钟亦成身上就明显表现出那种对理想对信仰的执着和对青春激情的赞美。在王蒙笔下经历了坎坷困苦的逆境赤子,怀有的不是对政治信念的幻灭、悲观,而是对政治信念的更加执着与坚定。同样,《蝴蝶》的主人公张思远在文革时的惨痛遭遇也并未让他对党和政治失去信仰,平反后他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追求,张思远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受者,王蒙在文中虽然批判了像张思远这样的为官者盲从,批判了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对社会的摧残,但是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不可改变的谅解和对受害知识青年的同情。尖酸刻薄的后面有作者的温情,冷嘲热讽的后面有作者的谅解,痛心疾首后面仍然有作者满怀热忱的期待。 在《海的梦》的最后,当缪可言在夜晚的海滩上看到一对年轻恋人的身影时,当他把个体的生命融入历史整体中去思考时,才又在理性主义的逻辑里找到答案和精神归宿,劫难过后,最终还是又回到王蒙构建的理想主义精神中来。
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冷静思考
王蒙在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不仅有对理想主义精神的追求,还有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冷静思考,面对文革带来的劫难的反思,王蒙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恶梦醒来之后,王蒙自然而然地把历史——昨天和今天连接了起来,即便是在伊犁的流放生活(《在伊犁》),他也以自己特有的宽容与幽默方式寻找到了平衡点,以文学方式来“反思性”地叙述“文革”,其实在“文革”还未被宣布结束时就已开始。文革结束后,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反思文学”的思潮,王蒙作为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反思者必然成为“反思文学”创作的主力军。
小说《海的梦》弥漫着浓郁的反思和感伤情调,王蒙在给小说主人公取名时,似乎颇费心思,在缪可言身上,包含了作者对生命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感叹,历史谬误对生命的摧折就个体来说毕竟无法挽回的。小说通过缪可言一段情绪活动的描述,浓缩了一代人的惨痛经历和沧桑体验,同时,又是对他们这代人的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的反思。通过《海的梦》,王蒙自然而然的把个人的坎坷遭遇和国家民族的历史灾难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历史的曲折进程和未来发展,在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前提下,个人生命价值在这一结合中显示了超越性的意义。这也正体现了王蒙这一代人反思历史的特有方式,不是从个人的立场,而是以民众的代言人乃至于民族良知的身份发言,个人的所有情感体验和精神矛盾最终都在汇入群体和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才会获得意义。
王蒙在对民族历史的反思中,也包含了对历史谬误的宽容大度,其实这种宽容是人类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人自身的缺欠、过失、罪过的妥协、谅解,是对不合理现状的“合理性”承认。对王蒙来说是“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该哭的哭够了,该恨的恨过了,我懂得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懂得了要讲废厄泼赖、讲宽容”。也正因为这样,《布礼》中的钟亦成诚在平反后陈辞:“二十年的时光没有白费,二十年的学费没有白交,当我们再次向党的战士致以布尔什维克的敬礼时,我们已不是孩子了,我们深沉得多,老练得多了。我们懂得忧患、艰难,更懂得战胜忧患艰难的喜悦。”这也正是王蒙独特的反思方式,既批判揭露历史的谬误,也对谬误给予宽容大度的谅解。
“意识流“写作启蒙者的悲剧命运
王蒙80年代的小说创作还有一个特色,那便是“意识流”写作启蒙者的悲剧命运。文革结束后,一部分作家开始反思文革给社会和文学者带来的灾难,在这一时期,王蒙塑造了不少文革受害知识青年启蒙者形象,借助这些受害知识青年启蒙者在文革时期的悲剧命运,透析历史悲剧原因。如《蝴蝶》里的张思远、《春之声》里的岳之峰、《布礼》中的钟亦成、《海的梦》中的缪可言等等,其实在同代人中,写知识青年悲剧命运的作家很多,但用“意识流”写作的却屈指可数,王蒙所用的“意识流”与普通的意识流又有所区别,有学者称之为“革命的意识流”或是“理想主义的意识流”,这也是王蒙在新时期小说创新的探索。
在王蒙最富代表性的几部意识流小说中,作为“思考者”的“情绪主人公”本人都是满怀革命理想、有着严肃使命感的人。《布礼》中的钟亦成、《蝴蝶》中的张思远是解放前的老革命、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春之声》中的岳之峰、《海的梦》中的缪可言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这些“思绪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带着作者自己的影子。由于意识流“主观化”、“情绪化”的东西占主导,作品并不重视情节的编排,他更关心的,是对于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这形成了一种流动不居的叙述方式:语词上的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句式,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等等。当然,当叙述者有时过分迷醉于在叙述中体现的智力优越感时,也会走到缺乏控制的“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