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人短篇小说
⑴ 灯塔看守人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中的灯塔的内涵
作为象征:在浩瀚、喧嚣和热闹的大海中孤独耸立的渺小灯塔,是守夜老人遗世独立的写照。
⑵ 神秘监狱关着十万人,却只有一人看守,是什么小说
《圣狱》
《圣狱》是作家“空神”的小说,该小说于2011年6月1日首发,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楚峰,偶然之间得到了一个可以升级的圣狱,历经无数年的努力,他的圣狱成了关押圣人的囚牢!
主要人物:
楚峰:圣狱在梦之世界时候称为是掌控石化成的,实际周宇联合各大虚无境界高手为了消除魔念而创造的。本为一普通的凡人,在帮助他的兄弟唐明时,得到了圣狱,从此开始了他的巅峰之路。实力:掌控者。心境:真我境界。
凤冰凝:凤族之人。与楚峰在大学相识。与楚峰相爱,但由于她强大的血脉力量,以及时间异能,其身体无法负荷,只有几年的寿命。最后楚峰用圣狱将其治好,楚峰第一个妻子。
(2)看守人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圣狱》语言描述平易隽永:语言构思上并无极力铺陈辞藻,采用华丽文采进行叙述,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进行渲染,达到哲理与内涵的有机统一,情感 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 情感与内容的共鸣,以平易见真知,以朴素刻情感内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平实的语言,哲理蕴含的内容,达到一种巧妙的散文升华,其语言功底不可不谓之深厚。
《圣狱》结构编排独具匠心:主要采用了双线式结构,明暗交织,情景交融,展现作者内心,命运的跌宕起伏与作者感悟,寓情于美,自然流畅。作者多变的艺术风格和高超驾驭文字能力跃然纸上。
⑶ 《灯塔看守人》的作者是谁
作者简介 · · · · · ·
亨利克·显克微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兰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1872年起起任《波兰报》记者。在嗣后十年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即是其中之一。
1872年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新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政论《旅美书简》、《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显克微支转向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1882—1886年,根据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史料,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1896年,发表描绘古罗马基督教徒悲惨生活情景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0年完成的长篇名著《十字军骑士》,取材于十五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联合抗击日耳曼十字军骑士团的斗争事迹,以格隆瓦尔德大战为背景,热情赞扬了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打败入侵者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虽受到宗教观念和人性论的影响,但它却是生动地再现了波兰人民的光辉历史,渗透着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失为波兰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19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给显克微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二十世纪后,显克微支的思想逐渐衰退,出现保守倾向。后期致力于写作最后一部小说《军团》,但未完成,1916年便在瑞士去世。
⑷ 契科夫短篇小说《第六病室》填空
我把整片文都发给你,自己找吧,加油!!
⑸ 可否请大家把余华、苏童、莫言、王朔推荐的各10篇...
余华: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当前最具实力的四位小说家余华、莫言、王朔、苏童联手推出的“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说家的洞察力和领悟力,选出了他们苦读和苦练数十年对自己创作影响最大的小说。读者可从中看到作家与作家间的心有灵犀或神合貌离,选家与选家之间的大相径庭或不谋而合,由此对这4位作家的个人文学特色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几位作家在各自书前“序”里,对自己所选的每一篇作品都进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报从中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余华:温暖的旅程 《青鱼》(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尔赫斯)、《傻瓜吉姆佩尔》(辛格)、《孔乙己》(鲁迅)、《礼拜二午睡时刻》(马尔克斯)、《河的第三条岸》(罗萨)、《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莱恩)、《鸟》(布鲁诺·舒尔茨) 我经常将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并不是他们应该在一起,而是出于我个人的习惯。我难以忘记1980年冬天最初读到《伊豆的歌女》时的情景,当时我20岁,我是在浙江宁波靠近甬江的一间昏暗的公寓里与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后,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边,在浙江海盐一间临河的屋子里,我读到了卡夫卡。谢天谢地,我没有同时读到他们。当时我年轻无知,如果文学风格上的对抗过于激烈,会使我的阅读不知所措和难以承受。在我看来,川端康成是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卡夫卡是文学里极端锋利的象征;川端康成叙述中的凝视缩短了心灵抵达事物的距离,卡夫卡叙述中的切割扩大了这样的距离;川端康成是肉体的迷宫,卡夫卡是内心的地狱。我们的文学接受了这样两份绝然不同的遗嘱,同时也暗示了文学的广阔有时候也存在于某些隐藏的一致性之中。川端康成曾经这样描述一位母亲凝视死去女儿时的感受:“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是一位出嫁的新娘。”类似起死回生的例子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同样可以找到。《乡村医生》中的医生检查到患者身上溃烂的伤口时,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红色的花朵。 这是我最初体验到的阅读,生在死之后出现,花朵生长在溃烂的伤口上。 据我所知,鲁迅和博尔赫斯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犹如山脉隆出地表,后者则像是河流陷入了进去,这两个人都指出了思维的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个不同方式。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这里选择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叙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学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已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摘自《温暖的旅程》,余华文。) 苏童:枕边的辉煌 《威克菲尔德》(霍桑)、《万卡》(契诃夫)、《羊脂球》(莫泊桑)、《傻瓜金佩尔》(辛格)、《纪念艾米莉的一朵玫瑰》(福克纳)、《阿拉比》(乔伊斯)、《第三者》(博尔赫斯)、(鸿鸾禧)(张爱玲)、《圣诞节忆旧》(卡波特)、《马辔头》(卡佛)。 谈及短篇小说,古今中外都有大师在此领域留下不朽的声音。有时候我觉得童话作家的原始动机是为孩子们上床入睡而写作,而短篇小说就像针对成年人的夜间故事,最好是在灯下读,最好是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玩味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的,如有骨鲠在喉,如果读出来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都没有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多么好! 当然前提是有那么多好的短篇可以放在枕边。 张爱玲是这个选集里唯一的一位汉语作家,需要澄清的是我并不认为她是在国产短篇小说创作中唯一青史留名者,我选《鸿鸾禧》,是因为这篇作品极具中国文学的腔调,简约的白话,处处精妙挑剔,一个比喻,都像李白吟诗一般煞费苦心。就像此篇中两个待字闺中的小姑子二乔和四美,她们为哥嫂的婚礼精心挑选行头,但张爱玲说,虽然各人都认为在婚礼中是最吃重的角色,但“对于二乔和四美,(新娘子)玉清是银幕上最后映出的雪白的‘完’字,而她们则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预告。”张爱玲小说最厉害的就是这样那样聪明机智的比喻,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作品是标准中国造的东西,比诗歌随意,比白话严谨,在靠近小说的过程中成为了小说。…… (摘自《枕边的辉煌》,苏童文。) 莫言:锁孔里的房间 《灯塔看守人》(显克微支)、《南方高速公路》(科尔塔萨尔)、《死者》(乔伊斯)、《普鲁斯军官》(劳伦斯)、《巨翅老人》(马尔克斯)、《公道》(福克纳)、《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乡村医生》(卡夫卡)、《桑孩儿》(水上勉)、《铸剑》(鲁迅) 我想一个好的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作家成熟后的产物。阅读这样一个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到这个作家的独特性。就像通过一个细小的锁孔可以看到整个的房间,就像提取一个绵羊身体上的细胞,可以克隆出一匹绵羊。我想一个作家的成熟,应该是指一个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所谓的风格,应该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或者像烟熏火燎的小酒馆,或者像烛光闪烁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的四川茶馆,或者像音乐缭绕的五星级饭店,或者像一条高速公路,像一个马车店,像一艘江轮,像一个候车室,像一个桑那浴室……总之是应该与众不同。即便让两个成熟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营造出的氛围也决不会相同。 第一次从家兄的语文课本上读到鲁迅的《铸剑》时,我还是一个比较纯洁的少年。读完了这篇小说,我感到浑身发冷,心里满是惊悚。那犹如一块冷铁的黑衣人宴之敖者、身穿青衣的眉间尺、下巴上撅着一撮花白胡子的国王,还有那个蒸气缭绕灼热逼人的金鼎、那柄纯青透明的宝剑、那三颗在金鼎的沸水里唱歌跳舞追逐啄咬的人头,都在我的脑海里活灵活现。我在桥梁工地上给铁匠师傅拉风箱当学徒时,看到钢铁在炉火中由红变白、由白变青,就联想到那柄纯青透明的宝剑。后来我到公社屠宰组里当小伙计,看到汤锅里翻滚着的猪头,就联想到了那三颗追逐啄咬的人头。一旦进入了这种联想,我就感到现实生活离我很远,我在我想象出的黑衣人的歌唱声中忘乎所以,我经常不由自主地大声歌唱: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前面是鲁迅的原文;后边是我的创造——呜哩哇啦嘻哩吗呼。长大之后,重读过多少次《铸剑》已经记不清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渐渐地我将黑衣人与鲁迅混为一体,而我从小就将自己幻想成身穿青衣的眉间尺,我知道我成不了眉间尺,因为我是个怕死的懦夫,不可能像眉间尺那样因为黑衣人的一言之诺就将自己的脑袋砍下来。…… (摘自《锁孔里的房间》,莫言文。) 王朔:他们曾使我空虚 《莺莺传》(元稹)、《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冯梦龙)、《驿站长》(普希金)、《献给爱丝美的故事》(塞林格)、《忧国》(三岛由纪夫)、《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毛姆)、《刎颈之交》(欧·亨利)、《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博尔赫斯)、《采薇》(鲁迅)、《他们不是你丈夫》(雷蒙德·卡佛) 基本上,当我空虚的时候,想要加倍空虚,我就读小说。在没有流行音乐安慰我们的时代,小说差不多是引导我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的唯一东西,总能满足我精神上自我抚摩的愿望,不跟人在一起也不惊慌。我的情感发育是通过小说完成的,那使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个瞬间超越了平凡的生活。总的来说,我读小说不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寻找教义,获得人生哲理指南什么的,正相反,是为了使自己更悲观。美好的东西在小说中往往被轻易毁灭,看得多了,便也怀疑现实。日常生活很平淡,心碎的体验一般来自阅读,习惯了,也觉得是难得的享受,又安全,进而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情绪,尤其见不得那些宏大辉煌标榜胜利成功的叙事,觉得大都是胡扯,自欺欺人,哪个人不是拼命挣扎,谁要你来激励?我不想变成畜生,很大程度上要靠优美小说保护我的人性,使我在衣食无忧一帆风顺中也有机会心情暗淡,绝望,眼泪汪汪,一想起自己就觉得比别人善良,敏感,多情以及深沉。很多时候,我还以为从小说中能发现人生的真相。 这就是我的阅读趣味,从小说中汲取堕落的勇气和抗拒生活的力量。话说的有点大,似乎又拿小说当先生当武器了,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密友,需要了,找人家聊聊,不需要了,也很久想不起来打个电话。 这里选的十个短篇小说都是曾令我有所感的。识者可以看出我的偏好,也无非是殇情和调侃两类,《莺莺传》《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驿站长》《献给爱丝美的故事》《忧国》可算殇情,《没有毛发的墨西哥人》《刎颈之交》《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采薇》《他们不是你丈夫》大都是调侃,卡佛略微正经一点,博尔赫斯玩的比较深。 (摘自《他们曾使我空虚》,王朔文。)
⑹ 《你往何处去》主要讲了什么
《你往何处去》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com/s/1i-JUbmWnIuB7j7lVfbTtaw
提取码:d4kr
该小说是在《波兰报》上发表讽刺小品和短篇小说,一鸣惊人。1876-1879年,赴美采访。回国后发表通讯集《旅美书简》和《为了面包》、《灯塔看守人》等短篇小说,揭露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体现了作家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⑺ 显克维奇的作品有哪些都描述了什么
显克维奇在大学期间已开始写作。1872年他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上发表了许多有关华沙生活的讽刺小品。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益》,反映波兰大学生的苦闷和彷徨。随后又出版了《沃尔齐沃皮包里的幽默作品》,这部作品是在波兰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势力迅速壮大的时期开始写作的,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乐观态度。
1876年,显克维奇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访问。《旅美书简》作为一本通讯集肯定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又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以及对人民的压迫和种族歧视。
1877~1880年,显克维奇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带有悲愤格调的作品如反映农村生活的《炭笔素描》、《音乐迷扬科》和《天使》,描写外国统治者压迫波兰人民的《家庭教师的回忆》和《胜利者巴尔泰克》,表明波兰侨民在美国的悲惨遭遇的《为了面包》和《灯塔看守人》,描绘美国印第安人遭受迫害和残杀的《酋长》和《奥尔索》。
19世纪80年代,波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沙俄和普鲁士在它们占领的波兰地区内推行同化政策,波兰人民深受苦难。显克维奇渴望找到一条能使全国人民团结对敌同时又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减轻人民痛苦的道路,他开始创作历史小说。
1883~1888年,他写出了3部曲。3部曲第1部《火与剑》取材于1648年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暴动。当时乌克兰是波兰贵族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赫梅尔尼茨基暴动的结果,第聂伯河以东的土地被沙皇俄国占领了。显克维奇站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反对外国干涉的立场上,揭露赫梅尔尼茨基为了私利,打着民族起义旗号,勾结外国侵略者分裂波兰的活动。但他没有把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暴动和乌克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武装起义区分开来,因而在谴责哥萨克暴动的同时,歪曲和丑化农民起义。第2部《洪流》写波兰人民反抗瑞典封建主侵略波兰的斗争。作者揭露了侵略者蹂躏国土、屠杀人民和大贵族的叛国投敌,歌颂了中小地主和广大人民齐心协力与敌人作斗争,以及他们的英勇精神。第3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描写波兰反抗土耳其—鞑靼人入侵的斗争,但作者却着重描写伏沃迪约夫斯基的个人爱情故事,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不及前两部。3部曲、特别是《火与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两部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即《毫无规则》(1891)和《波瓦涅茨基一家》(1895),其中流露出他对于贵族阶级往昔的“尊荣”的留恋,对它的没落之情惋惜和同情。
1896年,显克维奇发表了《你往何处去》。这部小说通过一个罗马青年贵族和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少女曲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的迫害。他由于这部小说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19世纪末叶,民族压迫加剧,显克维奇发表不少政论和演说,揭露普鲁士占领者推行的日耳曼化政策,著名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900)。这部小说则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描写了波兰和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入侵的斗争,是波兰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的韦维,并组织了“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军团》写19世纪初东布罗夫斯基领导的波兰军团的爱国活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但未写完,他便于1916年11月15日逝世。
⑻ 灯塔看守人主要内容
波兰人史卡汶斯基很早离开故乡,他一生参加过多场战争,老了应聘做灯塔的看守人。他在孤岛上开始了宁静而简单的生活,时常思念起故乡来。一天,他收到了一本来自波兰的诗集,美丽的诗篇使他心潮澎湃,哽咽不已。他一遍遍读着诗集,直到睡去,直到梦里回到童年故乡的怀抱……第二天,这位波兰老人因为失职而被解雇,只好再一次踏上漂泊的旅程。贴身携带的是那本永远割舍不下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