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俊短篇小说免费阅读
『壹』 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及点评
1、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
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
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
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
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
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2 《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
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
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
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
3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
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
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
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
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
4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
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
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5 《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
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
6 《心灵史》(张承志著)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
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
7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
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
8 《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9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0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
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
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
这10部作品确实都是好书,上大学的时候老是推荐过,值得看。
『贰』 贺绍俊的主要著作
贺绍俊曾先后出版有《文学批评学》、《文学中的性爱描写》、《鲁迅与读书》等著作多部;撰写理论评论文章近百万字,分别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全国性刊物上。编辑有《知青小说》,这是全国第一本知青小说集,从学术角度总结了知青小说。

『叁』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十部文学作品是哪些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
由上海市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活动,已推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现分别给予点评。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
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
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
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
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
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
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
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
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
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
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
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
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
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
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
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
《心灵史》(张承志著)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
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
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
《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
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
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
『肆』 外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
作家邱华栋提出的疑问是:“网络文学是中国的独特现象,是中国特色。美国的网络如此发达,怎么我从来没有听说美国有什么网络文学?”[11](p1)网络文学在中国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兴起并繁荣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学一直处于政治同化的进程之中,文学的娱乐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中国的通俗文学传统在大陆一直是处于一种暗流的状态,大学中文系给学生开讲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没有通俗文学、通俗作家的概念,文学的探索性、思想性,对人性的深度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广阔描写是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网络文学不以思想含量见长,而以机智性、幽默性、娱乐性赢得读者。而通俗文学在中国的读者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接受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热潮和改革开放之后对国外影视大片的引进,在国内年轻的读者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网络恰好给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平台,并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多元共生的局面。
自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之时,网络文学研究的文章、著作也越来越多。有关网络文学的研究已有多人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省地社科基金项目的经费资助。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相继出版了《电脑艺术学》、《电子艺术学》、《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超文本诗学》、《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互联网艺术》、《互联网艺术产业》等著作。近年来,在网络文学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者欧阳友权,先后出版《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等专著,主编“网络文学教授论丛”、“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他还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组建了网络文学的研究团队,2005年成立了“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搜索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以“网络文学”为题的研究论文,1999年为2篇,2000年为18篇,2001年为34篇,到2008年1月,总数已达700余篇。到2008年为止,以网络文学作为选题的已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已达50多篇。网络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内容开始进入各种版本的当代文学史,各大高校相继开设“网络文学”课程。一批批网络作品专集、选集、丛书、“年度最佳网络文学”等不断涌现并火爆图书市场。2007年12月2日,陕西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网络文学也受到了众多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贾平凹、王安忆、王朔、阿城、余华、陈村、马原等众多知名作家,以及雷达、白烨、贺绍俊、李敬泽、孟繁华、陈晓明等批评家都相继参与各种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奖。
近年来,网络人气作品出版后的销量一再创新高,网络作家萧鼎的《诛仙》销售近200万册,新浪网第四届原创文学大赛都市言情类金奖作品《夏玄雪》首印数即达50万册[19],网络原创文学成为出版社新的竞争资源。面对网络文学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网络文学的研究有很多的不足。
首先是网络文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而不是作为文学个案来研究。早在2001年前后,《山花》杂志开办“联网四重奏”,刊登一些网络作者的文章,如张虎生、邢育森、心有些乱、朱珐、早早,请来张柠、徐坤、潘军、刘恪、余未人等青年作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评论,从已发表的作品评论来看,大多数是浮光掠影的印象式评点,且大多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批评意味,缺乏深入的学理性的分析。蔡骏、慕容雪村、安妮宝贝、宁财神、李寻欢、今何在、明晓溪、萧鼎、当年明月等作家已经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基本上没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相关的作家专论、作品专论只能见到有限的几篇,这与他们的创作成就是不相称的。
其次是网络文学的研究队伍主要来自文艺学专业出身,在有关网络文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只有有限的几篇的作者是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这导致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偏重理论,而对网络作家、作品作出深入分析的研究文章很少。很多研究者对网络文学作品是持批评态度的,所持的建设性态度也大多是从学理出发的,欧阳友权、南帆、黄鸣奋等人的网络文学研究偏重网络文学的理论建构,相关的作家、作品只是少量的充当其理论框架的例子,一些重要的网络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没有进入其研究的视野。《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的马季对网络文学追踪多年,2008年1月,马季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马季的研究介于学术评论与新闻追踪报道之间,其视野开阔、资料性强,而其思想性相对较弱。
其三、网络文学研究落后于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在于其研究的难度大。中国目前有数千家文学网站,这些网站到底刊发了多少文学作品,目前无从得知,初步估计,国内文学网站每月推出的新作就达上万部,仅以2008年8月12日晋江原创文学网公布的网络作品出版的情况来看,2004年到2008年,晋江原创文学网刊发的原创作品已出版图书197部。这么庞大的数量堆积,对于研究者的阅读精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就一些走红的网络作家来说,也大多是多产作家,蔡骏出版了小说15部,蔡智恒出版了小说8部,安妮宝贝出版了小说10部,研究几个作家相关的作品就是几十部。
其四、网络文学研究的另一难度来自于网络文学本身。由于网络文学是粗放经营,很多人都认识到网络作品文学性含量不高,这带来很多批评家不屑于涉足网络文学研究。当年严家炎在北京大学开设金庸的研究课程,曾遭人取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通俗文学作家只有张恨水、金庸等人得到了研究界的重视,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通俗文学作家基本是一片空白。根据媒介对文学特质的影响,网络文学呈现出明显的通俗文学特征,如在作品的主题上,包含了言情、玄幻、悬疑、历史、军事、都市等题材,在写法上,更是通俗文学的大发展。青年批评家吴俊认为网络媒介充当并胜任了新的文学资源和新的文学经验平台,并由此产生出了新的文学,当代文学史因网络媒介的诞生进入了另一种系谱。“媒介形式(也即写作形式)改变了,(导致了)精神的资源和价值系统也改变了。这是一代自发地告别了经典文学传统、出身另类旁门而有着新的文学渊源的作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介(电子网络媒介)文学所体现、标志的作家代际区分和更替意义,远要比以往的作家或文学的代际区分和更替意义深刻,甚至,极端地比较起来,以往的作家或文学的代际区分和更替,几乎毫无意义。——或许是夸张,新媒介文学更有开创自己的文学史的‘理论’可能。”[20](p184)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研究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和新的眼光,简单的指责和印象式的批评是研究者所要警惕的。
『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
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
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
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
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
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
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
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
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
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
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
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
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
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
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
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
《心灵史》(张承志著)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
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
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
《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
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
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
『陆』 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
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
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
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
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
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
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
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
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
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
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
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
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
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
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
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
《心灵史》(张承志著)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
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
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
《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
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
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
这个是别人总结的,我觉得还比较靠谱,就给楼主粘过来了
『柒』 贺绍俊:读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txt全集下载
贺绍俊:读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上的严重错位,民办教师承担着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重任,却不能像公办教师一样获取社会的承认。因此,转正的焦虑并不能损害半点民办教师的道德品质,却是社会不公在教育上的聚焦点。显然,刘醒龙在写作《凤凰琴》时,就存有了为民办教师讨一个公道的社会责任心。民办教师制度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为了有效地普及教育而产生的制度,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大量的民办教师活跃在广袤的乡村,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并没有完全享受教师的待遇,却担负起了中华民族最神圣也最艰巨的农村教育的重担。有人形容民办教师是“教书的农民,种田的教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府逐步在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但主要政策是将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一直到新世纪前夕,民办教师的制度基本被取消了,其中不要忽略小说《凤凰琴》所起到的推进作用。那么,刘醒龙要在《凤凰琴》的基础上做什么样的主题延伸呢? 刘醒龙要做的事情是以文学之碑铭刻下民办教师的历史功绩。省……
『捌』 贺绍俊的介绍
贺绍俊,男,1951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玖』 求推荐几部知青小说。
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绿帽水怪、似水流年等)、莫言的蛙、生死轮回。较矮油苏童的河岸,梁晓声的。
『拾』 余华的哪两部作品被选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部作品
由上海市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活动,已推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现分别给予点评。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
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
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
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
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
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
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
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
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
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
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
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
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
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
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
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
《心灵史》(张承志著)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
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
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
《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
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
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