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星期一故事集是短篇小说吗

星期一故事集是短篇小说吗

发布时间: 2022-06-29 02:40:12

⑴ 日本作者‘星期一’的简介

是“星新一”把?
星新一(1926-1997),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以微型小说著名,作品最大特点是构思巧妙。在公司濒临破产之际,星新一那种暗淡忧郁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虽然星新一并非彻底的悲观消极的厌世主义者,但坎坷多艰的经历却使他具备了一种对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其作品在作品收在《星新一作品全集》中。他被称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极短篇之神”。其作品被誉为“科幻的徘句”,“新编一千零一夜”,“人生必读书”。星新一微型小说在全球累计印数已突破1亿册,可谓妇孺皆读,老少威宜。 其名被日本漫画家青山刚昌引用为《名侦探柯南》男主角工藤新一。

⑵ 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都有哪些短篇小说

这有

⑶ 《星期一故事集》

应该是日本超人气超有名的短篇小说作家 星新一 吧
作品网址是http://www.goldnets.com/author/2/20182.html

⑷ 星期一故事集

B

⑸ 柏林之围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两篇脍炙人口的小说,篇幅都不大,却囊括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家。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经历了战争生活,目睹了法国战败的惨状,受到了人民爱国精神的感染,使都德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的创作源泉。他每星期发表一篇短篇小说,合在一起共三十多篇。1873年,这部短篇小说集以《星期一故事集》(又译《月耀日故事集》)出版,即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结晶。

这部小说其中有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场台球》等,显示了作者爱国主义新的创作境界。这组作品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这两篇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万6千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枪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忿怒。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最后一课》通过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感受,描写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令学校改教德语的暴行,以及当时人民对祖国的留恋和热爱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爱国精神。《柏林之围》通过主人公儒夫上校的个人悲剧,描写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描写普法战争,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反映此类主题的作品,作家往往少不了着力揭露敌人烧杀淫掠的暴行,和刻画人民群众英勇顽强的抗敌斗争。但是,深谙短篇小说艺术的都德,却别具一格,表现同一主题,他却以不同角度选取多样化的题材,并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敌人的疯狂和人民的反抗。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这两个短篇在选材上独具特色,即只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件,选取极平凡却又含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典型片断,来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主题。这两篇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场面。《最后一课》选择受战争损害最大、受侵略者摧残最深的地区—阿尔萨斯一个乡村学校所发生的故事,作为小说题材,反映普鲁士人对占领区人民进行文化侵略,不准他们再教法语,而改教德语这一政治事件,揭露普鲁士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罪行,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柏林之围》通过一个瘫痪老军人的故事,把巴黎被围的残酷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表现了法国人民深沉的亡国痛苦,又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感情。都德正是抓住了普通人物在特定条件下热爱祖国的非凡表现及崇高感情,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取材新颖,思想深刻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异常感人。

对于读者来说,乡村小学校的日常生活,上课,下课,贪玩小学生的逃学真是司空见惯;退役老军人在病中的美好幻觉,进攻,追击,攻占敌国的都城并非不可思议。然而,小说从平凡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这一堂课,这一位老军人的幻觉,却是极不平凡的题材:此时此刻,大家对“最后一课”的依依不舍,使祖国语言仿佛成了祖国尊严的化身,人们沉痛庄严地向祖国语言告别;巴黎沦陷,老军人垂危时刻的梦幻的破灭,气氛是那样的严肃、悲壮,巴黎人民被揉碎了的心在流血。以一斑而见全豹,阿尔萨斯人民亡国之恨,巴黎百姓陷城之苦,被淋漓尽致描写了出来。这些都是法国战败后的惨状,它仿佛是阿尔萨斯人同祖国分离的缩影,巴黎沦陷时法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就在这样平凡的题材中,都德表现出了这样深刻的社会内容,最自然最真实地流露出了法国人民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都德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组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的俏皮小学生,迟到或者逃学,在他已经习以为常。学习不用功,回答不上老师的课堂提问,对于他更是家常便饭。可是当他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国土的沦亡,以后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道理,却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憎爱分明的懂事儿童。“祖国”,已成了他唯一的思想。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言一行,无不与祖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刚刚尚觉沉重讨厌的课本,一下子变成像舍不得分手的老朋友,因为那上面是祖国的语言,它就标志着“祖国!”新发的字模上都是美丽的花体字,上边全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在小弗朗士眼中,它们好像是一面面小国旗。刚入学的初级小学生不会写字而在专心画“一横一竖,”似乎那也算是法国字。甚至从屋顶上鸽子咕咕鸣叫声里,小弗朗士也联想到侵略军该不会强迫它们用德语唱歌。所有这些,都蕴藏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交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作品的另一主人公哈墨尔先生,他是一个热心教育,热爱祖国,对学生严厉的老教师。他在这所学校辛勤教书四十年,这里的草木房舍,物物件件,他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亲手栽的啤酒花也绕着窗口爬上了屋顶,他一旦离开这里怎能不伤心!所以,当他接到命令不能再教法语,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上最后一课的庄严时刻,他身着礼服,结上领结,戴好丝帽,那么严肃、庄重。这最后一课,他也一反严厉的常态,对学生是异常温和。对于小弗朗士的迟到,他非但未责备,反责备起自己。他用祖国语言“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牢记祖国语言,以唤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这堂课,他讲得特别耐心,恨不得在离开前,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灌塞给学生。讲完这最后一课,该下课放学了,他一句告别之类的话也难以说出,只是奋力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充分表现他的高度爱国热忱。小弗朗士和哈墨尔先生的思想、言行、举止的刻画描写,无不和爱国主义思想密切相关,和爱国主义主题紧紧相连,其选材真可谓匠心独到。

这两篇小说的题目也别具一格,含义深刻。“最后一课”使人见题思义,它直接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意义。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学校不能再教法语,法国人民沦为异国奴隶,丧失了自己的国籍,不能学习自己的语言,这真是千古恨事。作者就是通过这最后一课”反映法国人民的悲愤心情和爱国精神,以教育亡国的人民不要忘了祖国,必须牢记祖国语言,为驱逐敌人,恢复国土而努力。题目的作用在此,小说的主旨也在此。《柏林之围》名为“柏林之围”,实为“巴黎之围”,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象中的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着小说的主题。

这两篇小说的每段每句和每个情节都是和其题目紧密关联,相互呼应的。小说的开头即开门见山,直接切题。如《最后一课》的第一段:“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一课”已为下文产生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和题目“最后一课”相呼应。在全文中,“最后一课”共出现过四次,都有深刻含义。特别是小弗朗士发自内心的独白:“啊!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这是小弗朗士目睹了“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后,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强烈感叹,这深切有力的语言,概括了他的全部感受,抒发出他心里已蕴藏着的强烈的爱与恨,交织着悲和愤,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最。后以“课上完了……去吧。”作结,既是和开头相呼应,也是和题目相呼应,这里,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小说也在这里戛然而止,余意无穷,耐人寻味。

《柏林之围》开头同样真接点题:“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香榭里舍林荫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巴黎被围的情景,巴黎沦陷的惨状历历在目,千疮百孔,满地弹坑,不由使人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小说接着由这位老军人—儒夫上校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巴黎被普鲁士人围困攻陷的悲惨现实,而正面描写的却是儒夫上校想象中的法军节节胜利,直到攻克柏林,凯旋而归。两相对照,尽管人们会对儒夫老人的可怜幻想惨然失笑,但也不能不为老人的美好意愿产生敬仰之情。小说最后以“一支黑压压”的普鲁士军队进入巴黎,身着军服,站在高楼阳台上欢迎法军凯旋归来的儒夫上校发现了德军,发出“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这一声惨叫,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结束。巴黎沦陷,儒夫上校死亡,这位老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跃然纸上。

富有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是都德这两篇小说的又一突出特点。作者十分擅长对人物进行符合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用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两篇小说都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柏林之围》虽然开头一段和其后各段的“我”是两个人,但还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最后一课》以主人公小弗朗士自述,本身就便于描写心理活动,不仅表露出“我”的心灵,同时还以“我”的感受描述了哈墨尔先生的心理活动;《柏林之围》以韦医生叙述懦夫老人的故事,通过“我”(指韦医生—笔者注)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动。作者在分别描写这一小(小弗朗士)二老(哈墨尔先生和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动时,处处准确地把握住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从而使这些形象十分真实、生动。充满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也是都德这两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自称是一副“感觉的机器”的都德,具有“点金之术”,极善于用敏锐的感觉处理素材,普通的、无生命的事物,经他用人物的感觉这个“金指”一点,一下子就变成活生生的吸引人的东西。

《最后一课》开篇,作者就通过小弗朗士的独特心理感受描写了上学路上的自然景色:“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这一切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

温暖的天气,在林边啼叫的鸟儿。甚至普鲁士兵的例常操练,都被点染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那样“吸引”人。同样,对于哈墨尔先生任教和生活了吗十年的教室和院子的描写,也是溶进了小说人物的深厚感情:“四十年来,他就一直待在这个地方,老是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只有那些条凳和课桌因长期使用而变光滑了;还有院子里那株核桃树也长高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他就要离开眼前的这一切了,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的事啊!”

由于小弗朗士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哈墨尔先生被迫离去的沉痛、依恋心情,所以,他眼里教室内的课桌、椅子,院子里的核桃树、啤酒花,都带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都好像对老主人的离去充满惜别之情,怎能不使人感动!

特别精彩的是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老师认真地教,学生认真地学那一段环境描写:“每个人是那么专心!教室里是那么肃静!这情景可真动人。除了笔尖在纸上划写的声音外,听不到任何别的声响。这时,有几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谁也不去注意他们,就连那些最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专心专意在划他们的一横一竖,好像这也是法文……”

在这里,不仅直接描写了周围环境的安静,把孩子们珍惜祖国文字,专心致志地认真学习的心情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衬托出了小弗朗士那种孩子式的爱国思想感情。《柏林之围》中景物描写也不乏其例。小说一开头就写了一场围城战给巴黎留下的惨状:“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世界闻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够凄凉!

儒夫上校煞费苦心为自己选择的能够参观法国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的住所,他房间内摆满着自己所心爱的拿破仑时代的遗物,向外看,受到巨大的鼓舞,向内看,得到莫大的安慰。特别是令人瞩目的那些“黄袍夫人”的画像,她们的高贵身份,端庄风度,最能唤起人们对1806年—法军粉碎第四次反法“神圣同盟,”攻克柏林,拿破仑一世彻底征服普鲁士,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的美好回忆。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就突出地体现了他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更烘托出了他这位老军人特有的爱国性格。

还有使儒夫上校致死的普鲁士军队进城的那段景物描写:“……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在那边,就在凯旋门的后面,有一片听不清楚的嘈杂声,在初升的太阳下,一支黑压压的队伍开过来了……慢慢地,军盔上的尖顶在闪闪发光,耶纳的小铜鼓也敲起来了,在凯旋门下,响起了舒伯特的胜利进行曲,还有列队笨重的步伐声和军刀的撞击声伴随着乐曲的节奏!……”作者“景物描写感情化”的特点。

所有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不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德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这两篇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服饰的描写:“……我们的老师这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常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头上戴着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身服装是他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

这样,就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哈墨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如《柏林之围》中对儒夫上校的外貌描写:“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一头卷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

寥寥几笔,就将一个爱国老军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对烘托“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的“老顽固”性格有很大作用。’特别是这位瘫痪老人把普鲁士军队进城想象为法军凯旋而归。而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意志力和突如其来的生命力站立起来,并穿戴得极其齐全的几笔白描,更是使这个形象呼之欲出:“……第二天早晨,正当普鲁士军队小心翼翼地沿着从玛约门到居勒里宫的那条长街前进的时候,楼上那扇窗子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顶军盔,腰挎马刀,穿着米尔霍特手下老骑兵的光荣而古老的军装。……”

至于随着虚构的进攻战的节节“胜利”,“捷报”传来时儒夫上校病情的好转,精神的变化,这一切细节都是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来的,既简洁又生动,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饱满,性格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都非常新颖别致,干净利索,余韵无穷。《最后一课》在“最后一课”结束后,作者出人意外地不去描写众多的人物的反应,没有表面地去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绪,而只写了哈墨尔先生的一动、一静:他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奋力在黑板上疾书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接着就站在那里,头靠墙壁,不说话,用手表示—“课上完了……去吧。”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几个有力的大字,这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俨然似一尊浮雕的造型,寥寥数笔,就把哈墨尔先生强烈、复杂的情绪表露无遗,也把小说的思想境界推向了一个高峰,使那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久久地激荡在读者心中……

《柏林之围》的结尾也颇有深意,极为干练。普鲁士军队的进城,虚构的“进攻战”和“柏林之围”真相大白,儒夫上校幻想破灭,他的精神骤然崩溃,于是猝然丧命。儒夫老人的爱国心和荣誉感得到最后的升华,悲剧的气氛达到高潮。切肤的亡国之痛,炽烈的爱国之情,不能不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不能不使遭受异族侵略和他国统治的亡国人民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并没有展示像雨果《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包涵着气象万千的社会内容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它虽不是惊涛拍岸的大海,却是碧波粼粼的小湖。都德以饱含感情的笔端,以自己所熟悉的普通人为描写对象,选择足以表现社会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小中见大,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表现出深刻重大的主题。

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炼,重大的主题和题材,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洗炼简洁的风格,朴素无华的语言,这一切使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不失为小巧玲珑,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坛珍品,经久流传,至今仍可供我们欣赏和借鉴,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⑹ 童话短篇小说吗

星期一

凤仙花森林的阿丽丝说过:在蒲公英镇外,有一口叫做幸福的泉。

我决定去寻找这口泉,大约是七月间的事情。
对我来说,做一个决定并不容易,我是拖拉的人,那时候,被学习,工作,事业,爱情,所谓这些林林总总压得喘不过气,突然知道有这么一种不劳而获的东西,当即交了辞呈。

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才发觉并无头绪,阿丽丝只是说,有。并没告诉我,在哪里。
那么,好吧。所有的事都已经起程,因为,我们已经在路上。
背上我那不算大的行囊,前往凤仙花森林,那是蒲公英镇外唯一还像是可以藏着什么的地方。

森林不大,不过也够我走很久的。
走进森林的时候,突然发现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星星点点的光和影。夏天,并不属于这里。透亮的清凉,被树影送抵心怀。
有很多不知名的花啊草啊的,长得很茂密。无论是否开放。想起来以前女友屡屡教我认识它们,我总是敷衍了事。不过,不认识,也没有关系啊,只要,美丽,就好。

林子里安静着,只有我沙沙的脚步,偶然有飞鸟掠过,并不为我停留。
我的眼睛追逐着这新奇的一切,这被我们忽略的,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切。
看到有小兔子路过,我匆匆追了上去,眨眼就消失了。也许,对它来说,我才是它生命中的过客罢。

走了大半日,有些累,坐在一棵大树下时,脑门上一凉,居然是露珠呀。露珠沿着我的鼻梁直直滑落,滴在唇上,是森林的感觉。不甜,但沁人。
我想,这,是不是幸福的泉呢?沁人心脾的清新?
我不知道。
可是,露珠只能在森林里存在,我怎么把幸福带回家呢?

继续上路,我听到了哗哗的水声,是条小溪么?那么,它的源头,是不是那口幸福的泉啊!
想到这里,不禁激动起来。一跑着去了,只是,想早一点找到幸福的我,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我。
水声渐渐清楚,可是,我却发现森林慢慢在我的背后消失。
等我终于看到那条快乐歌唱的小溪时,我已经站在蒲公英镇上了。
那是镇子和森林的交界。
或许,离开这象梦一样的森林,需要的是这样一条忘川,不属于现世的幸福,不是我能把握的。

我又回头。
只是,还不死心。
在林子里寻找了一天的我,又累又饿,疲惫不堪地躺在草地上,我想,幸福在哪里。
可是我忘了问自己,幸福,是什么。

星星朝我使劲眨眼睛,小兔子请我参观她的新家,树爷爷说,露珠弟弟真调皮,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片绿叶。半梦半醒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有潺潺的水流,有丁冬的水滴,有雾气氤氲缭绕在我身边。
轻轻地呼吸,胸中充满了这温柔的情绪。
我突然并不再想着那口泉,那一刹的宁静,让我的心田,被真正滴入了一滴甘泉。
最大的宁静,就是那可遇不可求的幸福。

我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森林还是森林,阿丽丝并不在,我要回去了。
幸福,是落在手中那刹那的宁静。

作者:Alex

《天上有一朵云》郑渊洁/著

自从羊群里有了小羊羔后,牧羊人不再寂寞了。
那个稚嫩的小生命是在上周的星期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牧羊人起初并未注意小羊羔,可当他看到她第二眼的时候,他的心灵被震撼了——纯洁、美丽、透明……所有这类形容词都通过小羊羔的形体争先恐后摩肩接踵地挤进他的脑海里。
小羊羔的出现给牧羊人的生命带来了活力,使牧羊人那本已被尘世弄得精疲力尽的身心再度燃起了青春之火。牧羊人感到奇怪,以往的上百万元遗产没给他带来幸福,一只小羊羔却使他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可见终生追逐金钱的人实在是干着一件与追逐美好的人生南辕北辙的蠢事。
牧羊人比以往起得更早,他带着他的羊群寻找肥沃水灵的草地。他愿意为羊群提供最鲜美的食物,他喜欢看青草为羊群肌体里每一个细胞提供能源的过程,他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促进自己生命之外的生命新陈代谢的人是幸福的人。有了小羊羔以后,牧羊人更深刻地体验到这种感觉。
小羊羔也很喜欢牧羊人,她知道他的价值,她理解他为什么要绞尽脑汁为羊群寻找最好的青草。她感激。她兴奋。通过他,她懂得了生命的含义。
一天,小羊羔问牧羊人:
“你为什么喜欢我?”
“因为你像羊。”
“不是所有的羊都像羊吗?”
“有的羊像狼。”
……
过了一会儿,牧羊人问小羊羔:
“你为什么喜欢我?”
“因为你像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人吗?”
“有的人像狼。”
……
以某一种形式的生命投生到这个星球上,内容却又不像那种生命的形式,这是生命的悲哀。
只有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形式一致时,才是灿烂的生命。
两个这样的生命碰到一起,是上帝的恩赐。可惜上帝在这方面是吝啬的。牧羊人和小羊羔明白这一点,于是他们更加迷恋对方,更加珍惜上帝对他们的照顾。
羊群终于不能忍受牧羊人对小羊羔的偏爱了,嫉妒像病毒一样在羊群中迅速蔓延,它终于形成了风暴。
在这个星球上,热带风暴和台风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嫉妒的风暴。没有人给嫉妒风暴定级,但这次羊群对小羊羔刮起的嫉妒风暴应该是在12级以上。
这天中午,在草地上小憩的牧羊人醒来后,发现羊群中没有小羊羔。
的确没有。
牧羊人问羊群。
羊群告诉他,小羊羔跟一只狼走了。
牧羊人不信。
可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小羊羔的踪影。
牧羊人无论如何无法将小羊羔和狼联系在一起。
羊群告诉牧羊人,那只狼是披着羊皮带走小羊羔的。
寂寞和孤独卷土重来。牧羊人重新开始体验生命的无聊与痛苦。
幸福使生命变得短暂。
痛苦使生命变得漫长。
这短暂使生命地久天长。
这漫长使生命转瞬即逝。
牧羊人的世界支离破碎了。他终日怅然若失。草不再绿。水不再清。阳光不暖。月光不明。都因为一只小羊羔的到来与离去。感情是魔鬼,它能把同一个环境一会儿变成天堂,一会儿变成地狱。
牧羊人在地狱里苦苦挣扎。
又是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牧羊人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发呆。
从天边飘来一群云朵,当云朵经过牧羊人头顶时,一片云朵离开伙伴,伫足停留在牧羊人头顶的上空。
牧羊人并未注意那朵云,可当他看她第二眼时,他浑身的血顿时沸腾了,那分明是他的小羊羔:洁白、水灵、温柔、腼腆却不做作,周身透着自然。
笑容又回到牧羊人脸上。草绿了,水清了。
“你回来了?”
“是的。”
“为什么?”
“离开你,世界对我来说是地狱。”
“哦。”
“我还像羊吗?”
“像云。”
“你该不喜欢我了?”
“我喜欢像自己生命形式的那种生命。有的云不像云。”
“还有不像云的云?”
“有的云像狼。”
……
晴空万里的蓝天下,伫足而立着一朵白云。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仰首坐着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和云娓娓交谈。世界变成了天堂。
嫉妒风暴无能为力了。嫉妒风暴登不了天,只能在地上肆虐。
从此,牧羊人每日和云在蓝天下约会,那朵云是他的小羊羔。
天上有这样一朵云。
地上有这样一位牧羊人。
生命更加短暂,短暂得地久天长。

⑺ 柏林之围文章简介200字

《柏林之围》(法文:Le Siège de Berlin)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撰写的短篇小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主人公是一位拿破仑帝国时期的老军人,他在普法战争爆发之后看到一次法军失败的战报而中风。他的孙女和主治医生为了挽救他的生命而编造了之后一系列法军胜利的消息。而最后,普鲁士人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巴黎时,老上校目睹了这一幕高呼“拿起武器”之后便倒地去世。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重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篇幅短小精悍,也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艺术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说都堪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的爱国主义名篇。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短小的篇幅,高度的精练,重大的主题和题材,生动饱满的人物形像,洗炼简洁的风格,朴素无华的语言,使这个短篇不失为小巧玲珑、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坛珍品,经久流传,不但至今仍可供我们欣赏和借鉴,而且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⑻ 《最后一课》选自哪

选自《星期一的故事》,这是一本短篇集,作者:法国,都德。
文集中大多反映“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除了《最后一课》,还有《柏林之围》等。

⑼ 都德星期一的故事 短篇小说

答案: 解析: 法 《小东西》 《雅克》 (《不朽者》) 《最后一课》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热点内容
总裁误宠替身甜妻小说类似小说 发布:2025-09-12 08:26:06 浏览:785
穿越霸道总裁高甜小说 发布:2025-09-12 08:15:59 浏览:604
七猫小说超短篇小甜文 发布:2025-09-12 08:15:47 浏览:161
最强医圣小说大结局 发布:2025-09-12 08:05:59 浏览:861
短篇细节超污小说母与子 发布:2025-09-12 08:00:55 浏览:757
重生成小孩风流的小说 发布:2025-09-12 07:56:49 浏览:208
免费的小说电子书下载张扬 发布:2025-09-12 07:55:23 浏览:68
特别污的短篇小说乡村 发布:2025-09-12 07:55:22 浏览:142
穿越言情完结小说纯爱 发布:2025-09-12 07:55:20 浏览:45
都是重生类小说 发布:2025-09-12 07:53:56 浏览: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