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的短篇小说作品
A. 巴金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集
1、《英雄的故事》,1953
2、《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3、《复仇》,1931,新中国书局
4、《光明》,1932,新中国书局
5、《电椅》,1933,新中国书局
6、《抹布》,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7、《将军》,1934,生活书局
8、《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9、《沉落》(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10、《发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11、《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12、《还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13、《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14、《猪与鸡》,1959,作家出版社
15、《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作品久被翻译成各国文字,1949年之后再无长篇小说面世。妻子萧珊,1944年5月结婚。1983年3月起,巴金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直到去世为止。
(1)1949年以后的短篇小说作品扩展阅读:
主题思想
一、真善思想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后期,《火》《第四病室》《憩园》《寒夜》,都体现了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火》对抗战的直接描写,《第四病室》对社会底层黑暗的揭露,《憩园》对不平等社会的反思,《寒夜》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
二、批判封建
巴金的封建批判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在《家》中,巴金把封建家庭看作是黑暗专制的王国,又把高老太爷一类的家长视为“封建统治的君主”,很显然,他是明确地把“家”与“国”、“家长”和“国君“对应地联系在一起了,就是说,他己看清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国”与“家”的同质结构关系。
所谓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就是这一同质结构的最好说明。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国是扩大了的家,家是缩小了的国。不论在家还是在国,所实行的都是专制的家族统治,人处其中,受到同质结构关系的约制,使人性扭曲,个性不得张扬和发展。
所以,巴金“礼教的监牢”和“狭的笼”这些家的喻象也是指向封建国家的,他所创作的家庭小说是对整个家族制度进行批判的
B. 赵树理1949年~1951年的作品有哪些
小说《登记》、《 传家宝》、《田寡妇看瓜》,鼓词《石不烂赶车》。
《传家宝》写婆媳之争。《田寡妇看瓜》写中农田 寡妇以前看瓜是怕贫农秋生偷瓜,解放后秋生的南瓜大丰收,田寡妇再不用看瓜 了。这是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与赵树理以前的小说风格迥然不同。《石不烂赶车》 根据田间的民歌体叙事长诗《赶车传》改写,赶车知识丰富,对鼓词形式运用自 如,且比田间的原作生动而简练,是赵树理自鸣得意的一篇作品。《登记》是为 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赶写的一篇评书体短篇小说,也是当时受到的赞誉 最多的赵树理小说,被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后被改名为《罗汉钱》 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
C. 以前度过一本中国短篇小说集 是从1949到1980年代左右 有没有人有印象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与题主描述类似的书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短篇小说选(1949-1979)》,全八册。后续几乎每年都会出一本。
孔夫子旧书网有卖的。
D. 建国初期有什么优秀的中短篇小说
1.诗歌
歌颂新中国,歌颂新生活,是建国初期诗歌的共同主题。在颂歌诗潮中,老一辈诗人更感到连绵战火之后自由与独立的可贵,他们的颂歌流露出激越的感激之情。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冯至的《我的感谢》,以及艾青、臧克家等的不少诗作都是其中的代表。在《新华颂》中,老诗人写道:"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诗句虽然流于浮泛,但作为当代诗歌的开篇之作,无论从表达内容还是形式的散文化上,都具有先行的意义。此外,艾青的"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全世界都庆贺新中国的诞生",石方禹的"祖国,我因你的名字满身光彩"等诗句,都生动地展示了建国之初人们普遍的感受和心情。
对旧时代苦难与斗争的回忆,对祖国和平与幸福的捍卫,也成为本时期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李季的长诗《报信姑娘》写了一位为救游击队侦察员而牺牲自己的女英雄。李冰的《刘胡兰》也有一定影响。乔林的《白兰花》和冯至的《韩波砍柴》,在描写旧时代苦难生活的作品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艺术成就。
在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中,未央的《枪给我吧》、《祖国,我回来了》,是广为传诵的名作。李瑛的《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田间的《给一位女郎》,张永枚的《新春》,都热情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献身精神和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
此时的诗歌还全面反映并歌颂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新生活。李季的《玉门诗抄》、《生活之歌》,表现了石油战线的劳动者们忘我的精神,作者也因此有了"石油诗人"的美誉。在表现新生活的作品中,"生活抒情诗"尤其引人注目。闻捷的《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是这类作品的最成功代表。李瑛的《戈壁日出》,邵燕祥的《到远方去》,严阵的《江南曲》,梁上泉的《高原牧笛》,公刘的《西盟的早晨》,也都颇具特色、
老诗人艾青把目光投向世界,创作了一组国际题材的诗歌组诗《南美洲的旅行》和《大西洋》,在炽烈的感情下蕴含深邃的哲理,传达出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2.散文像新生活带来诗歌创作的繁荣一样,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也涌现出来。"朝鲜通迅"是建国后散文的第一批成果。影响最大的是魏巍的作品,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感情真挚,格调高昂,一时间举国传颂。其他如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杨朔的《鸭绿江南北》,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等,都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志愿军英雄和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此类题材的作品结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等。
反映工农业建设蓬勃发展的报告文学也很突出,如艾芜的《屋里的春天》,柳青的《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靳以的《到佛子岭去》,秦兆阳的《王永淮》,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等,并结集有《祖国在前进》、《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抒情散文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冰心的《小桔灯》,杨朔的《香山红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日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作品,或歌颂理想、情操,或描绘河山、景物,均以新的时代精神、优美的文笔和洒脱的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中的精品
众多质量上乘的作品的出现,使当代散文创作呈现出第一次高潮,为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大丰收奠定了基础。
3.小说
建国初,小说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类题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民主革命斗争的,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孙犁的《风云初纪》,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水滴石穿》,刘澍德的《桥》等。表现工业题材的有: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草明的《火车头》等。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和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则显示了建国后少数民族文学的最初成果。
《保卫延安》和《三里湾》代表了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保卫延安》首次成功地以长篇形式表现军事题材,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小说描绘了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的几次战役,气势恢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的形象,这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第一次出现在当代文学作品里。赵树理的《三里湾》第一次描写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小说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写人们的日常生活事件,真实地反映出合作化运动初期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观念,揭示了合作化运动引起的农村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恋观和道德观的变化,同时也表明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等人物形象,因为来源于生活,使人倍觉亲切。这在建国初的小说创作中是很难得的。
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是"十七年"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以宝成铁路建设为背景,写了一对经历过硝烟战火的老战友,在和平建设时期面对新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心态。作者把对人物心灵的探幽置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大环境中去观照,既使人物思想冲突有现实依据,又展示了广阔的时代风貌。作品情绪昂扬,以抒情笔调为主,同时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其现实针对性也是很明显的。
孙犁的《铁木前传》写的是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及其儿女两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情感。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誉为"一部诗的小说或小说的诗"。
总体来看,建国初的小说创作处于发展的酝酿期,中、短篇创作更活跃一些。原因是中、短篇样式用来反映现实生活更易于把握,更灵活。这一时期的小说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受时代大背景影响,创作过分追求政治功能的弊端已初露端倪。譬如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单方面追求崇高,对历史厚度和内蕴的深度挖掘不够。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因紧跟形势而在艺术锤炼上显得欠缺。这为日后小说发展出现"左"的倾向埋下了根芽。
E. 1949至今的当代小说有哪些
1、姚雪垠:《李自成》
2、古华:《芙蓉镇》
3、魏巍:《东方》
4、莫应丰:《将军吟》
5、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6、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5年)获奖名单:
1、刘心武:《钟鼓楼》
2、张洁:《沉重的翅膀》
3、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获奖名单:
1、路遥:《平凡的世界》
2、凌力:《少年天子》
3、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孙力 余小惠:《都市风流》
荣誉奖
1、肖克:《浴血罗霄》
2、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获奖名单:
1、陈忠实:《白鹿原》
2、刘斯奋:《白门柳》
3、刘玉明:《骚动之秋》
4、王火:《战争和人》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获奖名单:
1、阿来:《尘埃落定》
2、王安忆:《长恨歌》
3、张平:《抉择》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获奖名单:
1、熊召政:《张居正》
2、张洁:《无字》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4、柳建伟:《英雄时代》
5、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名单:
1.麦加《暗算》
2.贾平凹《秦腔》
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4.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届,2011年
2011年矛盾文学奖共5部:
张炜的《你在高原》
刘醒龙的《天行者》
莫言的《蛙》
毕飞宇的《推拿》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ps : 推荐 平凡的世界 少年巴比伦
F. 1949--1978年的中国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越具体越好,谢谢
戏剧有老舍、田汉、曹禺等的作品和文革的革命样板戏,诗歌有郭小川、贺敬之等的政治抒情诗,散文有魏巍、吴晗等的新闻和杂文等。
这里主要说小说。
杜鹏程《保卫延安》
刘流《烈火金刚》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铁道游击队》
曲波《林海雪原》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红日》、
《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等《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周立波《暴风骤雨》
王愿坚“红军长片系列”小说《党费》、《过草地》、《七根火柴》、《丰碑》等。
文革十年文学一览表http://..com/question/97733468.html真全面啊!
小说:
老舍《正红旗下》
《艳阳天》
附: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获奖名单:
1、姚雪垠:《李自成》
2、古华:《芙蓉镇》
3、魏巍:《东方》
4、莫应丰:《将军吟》
5、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6、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5年)获奖名单:
1、刘心武:《钟鼓楼》
2、张洁:《沉重的翅膀》
3、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获奖名单:
1、路遥:《平凡的世界》
2、凌力:《少年天子》
3、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孙力 余小惠:《都市风流》
荣誉奖
1、肖克:《浴血罗霄》
2、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获奖名单:
1、陈忠实:《白鹿原》
2、刘斯奋:《白门柳》
3、刘玉明:《骚动之秋》
4、王火:《战争和人》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获奖名单:
1、阿来:《尘埃落定》
2、王安忆:《长恨歌》
3、张平:《抉择》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获奖名单:
1、熊召政:《张居正》
2、张洁:《无字》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4、柳建伟:《英雄时代》
5、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名单:
1.麦加《暗算》
2.贾平凹《秦腔》
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4.周大新《湖光山色》
G. 1919年--1949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学作品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2、《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当时老舍觉得该题材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新文学诞生以来,胡适、鲁迅等作家都先后写过人力车夫,但都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表达对车夫的同情,并未深入其内心和灵魂深处去体味车夫的人生。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
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1937年1月,小说在《宇宙风》连载。
4、《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5、《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
H. 1949年到1965年,我国较为知名的中篇小说作品有哪些
从1949年到1965年,这期间我国发表的中篇小说,大约有四百余部。较为知名的有《铁木前传》(孙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来访者》(方纪)、《水滴石穿》(康濯)、《归家》(刘澍德)等。
I. 请列举1949到1978年间的著名小说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
翻一下当代文学史吧
J. 当代文学时期(1949-现今)有那些著名的作家、作品 作品请注明长篇OR中篇OR短篇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同时他也是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鲁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散文诗集《野草》(1927),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
鲁迅的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集》等15部。《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灯下漫笔》、《祝福》、《药》、《阿Q正传》等被选入教材。
2、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作家、学者和民主战士。召散文《荷塘月色》被选入教材。
3、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同时,他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读(伊索寓言)》被选入教材。
4、汪曾棋(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胡同文化》被选入教材。
5、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作《再别康桥》被选入教材。
6、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作《水》被选入教材。
7、艾青,现代著名诗人。诗作《我爱这土地)被选入教材。
8、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诗人,其诗作《赞美》被选入教材。
9、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他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集。散文《故都的秋》被选入教材。
10、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散文《灯》被选入教材。
1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作品《<鲁迅诗稿>序》被选入教材。
12、沈从文(1902--1988),湖南风凰人,现代作家。作品《边城》(节选)被选入教材。
13、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其剧作《雷雨》片段被选入教材。
14、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小说《骆驼样子》、《四世间堂》,剧作《茶馆》、《龙须沟》等。其剧作《茶佑》被选入教材。
15、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剧作家,物理学家。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等。剧作《三块钱国币》被选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