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小说精髓与特点
A. 你对于毛姆的作品有什么独到的认识
毛姆有很多代表作,如《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但比起这些小说,我更喜欢他的传记和随笔,比如《毛姆读书随笔》、《作家笔记》。
《毛姆读书随笔》是毛姆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汇集了毛姆对欧美文学的评点和梳理,对哲学、侦探小说、诗歌创作的论述,以及对一些著名作家生平经历、家庭背景、创作之路及其作品的的论述与点评。读完这本书,不禁为毛姆的博读多识而震颤,为他的八卦、幽默而心生愉悦,也会为他的犀利毒舌既感无奈又欣然受之,这或许就是毛姆的魅力所在吧。
写在最后:如果你对文人作家的八卦感兴趣,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如果你正在为如何写出精彩的文学评论而发愁,那么这本书是你的不二宝典;最后的最后,如果你不知该读些什么书,那么不要犹豫,好好看看这本书吧!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悦读悦旅(ID:Mu4330)。
B. 毛姆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长篇小说《刀锋》是其代表作,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C.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小说(作品)的写作风格
他的文字,初看非常平淡,但是越读越有味道,流畅、聪明,毫不乏味。去CNKI上面搜吧,有研究他创作风格的论文。
============================
毛尖老师写的毛姆:必须是个情人
关于毛姆,有许多真真假假的传说,有些是他自己在有生之年制造的,比如,19世纪末年轻女子求偶的唯一条件是,对方喜欢毛姆的作品;有些是书商、剧场和好莱坞炮制的,比如,1908年,看到他的戏同时在伦敦四家剧院上演,萧伯纳身心抓狂;有些呢,是他的狂热读者投票的,1956年,BBC调查谁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渴望见到的人,毛姆!
不过,真也好,假也好,发生在毛姆身上的事情够他再活十个世纪,尽管皇家宴会上,连女王都想躲着他吃饭,知道他写不出好话来,除非你是小男童。哎呀,毛姆真是欢喜小男童,他老婆因为他身边的小混蛋杰拉尔德丢了夫人席位,而小杰的后任艾伦则忌妒从仰光一路到海防的那些小混蛋,说毛姆把他的心撒在远东了。
且慢,艾伦的醋言倒是恰到好处地说出了《客厅里的绅士》的好。说此书是毛姆的游记,那绝对不会错,而且他自己也证实,“它是一册穿越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不过呢,如果把毛姆视为“在路上”的先驱作家进行阅读,把他那既精神又物质、既灵魂又肉身的路线纳入英美文学地图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在当代依然引起我们强烈八卦兴趣的作家,掩藏在游记中的这些个毛姆分身,随着时间流逝,似乎开启出了越来越广阔的传记空间和文本价值。呵呵,让我们数一数《客厅里的绅士》中,出现了多少个男童,而在《西班牙主题变奏》中,他又是如此罕见正面切入了同性恋问题,就能感觉得到,这个老男人情不自禁的时候实在有看头啊!
当然,如果只在同性恋问题上纠缠毛姆,那是王八看绿豆,虽然我也不特别愿意用“想象的异邦”这样的后现代理论来理解他笔下的远东和西班牙,但当艾伦凄凉地说出,毛姆把他的心撒在远东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欧洲客厅看成远东卧室的一个镜像。
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家,很多出入两个世界,也描写两个世界,比如亨利·詹姆斯,但毛姆明确表示看不上大作家詹姆斯,认为他是“连土语和客厅用语都分不清的拙劣写字匠”。对詹姆斯的评价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但毛姆对“土语 ”和“客厅用语”的区分显然出自他的意识形态,而从这种区分出发,他对景栋对暹罗的感情,的确是由衷的表白:“令我有兴趣形诸文字的,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它们予我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西班牙主题变奏》的尾声,几乎就是激情的最高级表达:在西班牙,人就是诗歌,是绘画,是建筑。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哲学。
《西班牙主题变奏》像是一部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示范之作,毛姆悠游小说林,出入大剧院,上得厅堂,入得厨房,阳春白雪到九个高音C,然后笔锋一转回到肉菜饭、烤乳猪,完全是眼下时髦的文化研究写法,但又完全没有文化研究的习气,因为毛姆笔底有人。而当他用人的笔墨描述欧洲男和远东女的故事时,我简直想掩住这些章节不让李银河看到,因为故事主人公会赤裸地撞在现代枪口上。
故事很简单,驻缅甸的一个英国男人爱上了一个缅甸女子,男人非常爱女人,女人爱不爱男人,我们不是很清楚,反正女人要求和男人结婚,但是男人不愿意,因为娶她的话,他就得在缅甸呆一辈子。他还是想回英国,回老家,想埋在英国的教堂墓地。书中有这样一段:“我想脚下踩着英国乡镇的灰色人行道,我想可以走去跟屠户吵一架,我想逛逛旧书店。我想小时候就认识我的人在街上跟我打招呼。”
看到这里,真是有保护毛姆的冲动,如此政治不正确的感情太经不起女权经不起殖民理论的体检,但我保证,如果我们光顾着当批评家,那小说最深处的精神意义就会和我们擦肩而过。
1941年,衣修午德遇到毛姆,后来在给福斯特的信中,他说,毛姆让他想到贴满标签的旅行箱,只有上帝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很显然,虽然衣修午德搞不清他的旅行箱里是什么,但作为上帝的读者很清楚:要理解爱情必须是个情人。
于是,毛姆毫不犹豫地上路,他的风格既是极简派,又很巴洛克,而两者又彼此说明互相拆解。反正,对于聪明绝顶的毛姆而言,关于写作,根本没有灵感这回事,你必须上路,必须是个情人,这个,也可算他对读者的要求。-
D. 毛姆的小说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1897年,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小说主要有反映现代文明扼杀艺术家个性和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讽刺文坛不良现象的《寻欢作乐》等,长篇小说《刀锋》是其代表作,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E.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人物思想
对毛姆而言,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在创作小说时,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成为毛姆关注的焦点。生理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让他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人性.从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复杂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恶兼容的结论。因此在创作时,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各具特色。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带着19世纪传统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批判意识进入20世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追问人性的价值。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语境中呈现,并在语境中生成意义,反过来又构成语境中的一道风景。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19世纪传统价值现的反叛与否定,又无可奈何的眷恋与缅怀;既有对风园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反驳与批判,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共鸣。
这些互为矛盾的因索充分体现了文化语境与作家创作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构成毛姆小说的二重性特征。表面上,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进行揭露;在更深层面上,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毛姆这种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
针对各种各样的小说。“教化论”与“宣传论”。毛姆明确提出了反对观点。他认定艺术的目的是娱乐。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一定要为读者提供愉悦的享受。他极力反对将小说当成讲坛的陋习,认为“让读者以读小说可以轻松获取知识“是一种误导,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而读小说就是为了寻开心,“假如读一本小说很辛苦的话,那还不如干脆别读了。”为此,他甚至提倡大篇幅的跳读或者对原若进行大胆删减,因为这样能够在不毁损原著大致精神的基础上,有效增添阅读的快感。
毛姆本人常因写作非经世致用的文字而被评论家们贬入二三流,他对受到“全然罔顾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诟病的契诃夫自是惺惺相惜,“作家的职责就是叙述事实然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定夺该如何处置”,而不应鼓动艺术家去解决问题。毛姆在此厘定了作家与社会改革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界限,反对将小说当作“布道的讲坛”,因为好的小说自己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举意义,就如契诃夫“超脱个人悲喜”地描写生活,却让人“强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一场暴力革命”。
而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当下最迫切现实问题的读者,毛姆建议他们不要读小说而是读专业著作,他也提醒想要理解客观世界的读者,最好别去看那些独树一帜的作家,而去读那些平庸的作家,因为才气越大个性越强的作家,他的人生图画就越是光怪陆离,而平庸作家正因其平庸反而能把周围环境描写得更忠实。而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保罗·莱奥托受到毛姆这般推崇(《三位日记体作家》),未必好受。但毛姆把他们定位为“日记体作家”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无可救药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有限视角和自鸣得意反而成就了他们编年史作家的地位。
F. 替小说家操心:毛姆的短篇小说到底好在哪里
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树。他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短篇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G.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怎么样
发了很长时间看完这本小说集,一方面看得时候也同时在看其它的书,另一方面觉得小说集要分开看,看完几篇歇一段时间,慢慢再看。 在看毛姆这篇小说集的同时,也看着他的读书随笔和月亮与六便士。觉得他实在是一个真诚、有趣的老头。看他的读书随笔,听他评论名著的好坏,可以知道他青睐何种题材的小说,知道他喜欢用何种手法去创造一个故事。然后对照到他的小说,去解构他的创造意图是个很有趣的事。 这本小说集里的故事都是现实主义,正像他认为的:作家应给读者一个完整、紧凑、戏剧性的故事,他的小说都做到了,也做得很出色,启承转合,往往到结尾还有出乎意料的转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初读时,读到《蒙德拉古勋爵》(我觉得这是这本小说集里最好的一篇)时,完全被震撼了,是怎么的一种心理,让人执著地在梦中杀人。还有《不屈服的女人》《午餐》《蚂蚁与蚱蜢》等,都是立意翻新,十分洞析人性。 与毛姆一样,认同不可知论,所以他的小说表达出的思想与我高度契合,读罢觉得又有趣又受益。 有一点不喜欢的是:虽然毛姆提倡小说要简洁,但我觉得这部小说集里的一些小说还不够简洁,稍显啰嗦,揣测他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故事看起来更真实吧,但我倒是无所谓真不真实,读起来爽就好。
H. 求毛姆短篇小说精髓与特点
毛姆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的一员,他经历过社会底层的生活,结交过社会上层的圈子,他对社会每个阶层的心理都有准确的把握,在毛姆的小说中,他是大众的观察者,善于写自己眼中的生活,小说描写的故事透露出的“无我”却处处是“有我”的影子,应该说他既想超然于现实,又不能脱身于现实。。。
I. 毛姆的主要作品有些什么,它们反映了什么现象
毛姆的主要作品有戏剧《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揭露了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堕落生活。小说主要有反映现代文明扼杀艺术家个性和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讽刺文坛不良现象的《寻欢作乐》等,长篇小说《刀锋》是其代表作,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