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相轻
① 《法国文人相轻史》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法国文人相轻史》(安娜·博凯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wHTZ4is91hPl8eQKfLBXJQ
书名:法国文人相轻史
作者:安娜·博凯尔
译者:一梧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0-1
页数:332
内容简介:
《法国文人相轻史》是一部讲述法国文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传记,讲述19世纪法国文坛鼎盛时期文人与大作背后的故事。作者遍览并大量征引了法国作家的著作、回忆录、书信、日记等史料,梳理了19世纪法国文人趣史,很多璀璨的世界名著竟是相轻的遗产。
《法国文人相轻史》原著副书名为“从夏多布里昂到普鲁斯特”,以貌似八卦、实则严肃的态度梳理了法国文人在情场、友谊、流派观点、利益冲突、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逸闻——梅里美爱上了司汤达的情人“蓝夫人”,龚古尔与左拉因妒生恨,巴尔扎克由于对圣勃夫《情欲》的仇恨写出了《幽谷百合》,左拉写信公开抨击雨果的浪漫主义,龚古尔兄弟公开嘲讽福楼拜,雨果、大仲马、维尼三大浪漫主义剧作家在巴黎戏剧界掀起了一场大对决,夏多布里昂、缪塞无情地阻挠年轻作家的成长,巴尔扎克容忍不了欧仁·苏的小说比自己的畅销,都德安排莫泊桑的戏剧演出结果搞砸了,梅里美与雨果因不同的政治主张展开了激烈探讨……这些典故构成了一部另类文学史。
作者简介:
安娜·博凯尔和艾蒂安·克恩均为法国高等师校毕业生,拥有文科专业教师资格,现分别任教于巴黎四大和巴黎某中学。另合著有《法国文人亲属史——从巴尔扎克到玛格丽特·杜拉斯》(Flammarion,2010)。
② 文人为什么要相轻有哪些悲剧
我觉得不但文人相轻,这后来学文科的人也相轻了,不是相亲。 “文人相轻” 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就是一个通病,我看不起你,你也瞧不上我,这主要根源在于文人都是书读多了养成了恃才傲物的性格。现在也有很多文人是相互轻视的,但是有的人是恃的实才,有些人恃的是嫉妒。 文学上的流派之争,门户之见就跟武侠小说里的帮派之争差不多,这些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如果文人像大熊猫一样,是珍稀动物,躲藏在深山密林之中,不通来往,肯定没有太多的是非。然而,称之为文坛的这块地方,常常有很多自我感觉好的文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好,都认为别人不如他好,于是,白眼相向,互不相能,针尖麦芒,各不退让。打过来,打过去,真是好不热闹。 说来你也许不信,当舅舅的把自己的外甥杀了,只是为了一首诗。 行凶杀人,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事情。而至亲骨肉,夺命相残,虽比较稀见,但此类刑事案件,未必不会发生。可为了这个无论如何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杀人,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在俄国,有通过决斗,想杀死对方,而自己却被对方杀死的诗人;在中国,有先拿斧头,杀死情人,然后又举起斧头,把自己砍死的诗人。这两位采取极端手段的诗人,情之所至,犹可理解。但唐代这位诗人舅舅,为一首诗的署名权,把同是诗人的外甥,置之死地,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翻开《全唐诗》,卷五十一,宋之问有一首《有所思》,卷八十二,刘希夷有一首《代悲白头翁》,除了第三句,宋的“深闺女儿惜颜色”,与刘的“洛阳女儿好颜色”,有六个字的微小变通外,其余悉皆相同。依拙见,就这点改动而言,名气大的宋之问,比较造作,远不如名气小的刘希夷。比较自然。正是这首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一桩出了人命案的笔墨官司。 据元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这个宋之问,就是刘希夷的舅舅。 曹丕在《典论》里分析过:“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使再好的作品,再大的作家,也不是无可挑剔的。他还说:作家难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因此,一些观点偏狭的作家诗人,意气用事,各较短长,彼此顶杠,信口雌黄的风气,也就是不以为奇的毛病了,于是,曹丕发明了“文人相轻”说,便成了数千年来的定论。 其实,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仅仅是“文人相轻”的话,甲看不上乙,乙看不上甲,或者,另外一个丙,对甲和乙的的作品大摇其头,而甲和乙对丙的文章,联合起来大撇其嘴,这种相轻,我认为不一定是坏事情。对一个有点出息的文人来讲,知道别人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件好事。问题在于有些人,乌鸦跳到猪身上,笑话别人的黑,而看不到自己其实也很黑,这类眼睛长在额头上,嘴巴撇在耳朵边的翘尾巴作家,也算是近年来文坛的一道风景线。 应该说,一位作家,唯其知不足,才肯进步,唯其怕落伍,才要奋斗,唯其有竞争,才不敢懈怠,这样,文学才能日新月异,百花齐放。若是小酒捏着,小烟抽着,小菜吃着,小女子睡着,如《颜氏家训》所说:“有一士族 ,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那样,甲誉乙为文坛泰斗,乙誉甲为文学大师,丙跳出来吹捧甲和乙文章传世,众人休想望其项背云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甲和乙也吹捧丙进入了文学史,甚至还能在KTV包间里与小姐耳鬓厮磨,荷尔蒙饱满,就业已不朽,传之万世云云……,作家要是都这样自慰自渎起来,恐怕文学的前途也无多大指望了。 因此,文人相轻,很可能成为文学较量的激化剂,似应提倡。但这种文学上的较量,一旦远离文学本身,借助于文学以外的种种手段,以达到压倒对手的目的,而成为文学的强者,结果,无非如宋之问收拾刘希夷那样,终究要遭到历史的嘲笑。 刘希夷,是个不太走运的诗人,《全唐诗》有他的一段记载: “希夷善琵琶,尝为《白头吟》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复似向谶矣!’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而以白头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 《全唐诗》是官方出版物,“或云”这两个字,就很有政府新闻发言人那种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口吻。文人笔下的《唐才子传》,这段史实,就写得率直真实,爱憎分明了。他说:“希夷天赋俊爽,才情如此,想其事业勋名,何所不至?孰谓奇蹇之运,遭逢恶人,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贾生悼长沙之屈,祢衡痛江夏之来,倏焉折首,无何殒命。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所较者轻,所失者重,玉迸松摧,良可惜也。况于骨肉相残者乎?” 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年青人苦思瞑想,写出了这首诗后,多少有些情不自禁,就拿去给宋之问看,想讨个好。他忘了他舅舅也是个诗人,而且还是有名气的老诗人,这可坏菜了。人一老,就容易倚老卖老,所以,老诗人,老作家,老演员,老交际花,有其可尊可敬之处,也有其可嫌可厌之处。你除了向他鞠躬外,万万不可招惹他。因为,他要张嘴,你没法听而不闻,他要伸手,你没法视而不见。所以,上海话里的“老娘舅”,其实是一句貌似恭谨的贬义词。现在,这位挺麻烦,挺不好对付的老先生,让刘希夷摊上了。 至少,他应该晓得,这位老娘舅,基本上是个马屁精呀!只不过因为此人甚不讲究口腔卫生,那时,又找不到什么口香糖,可以稍稍遮住口臭,因此,女皇武则天对他不感兴趣,何况他并非小白脸。他拍不上武则天,退而求其次,拍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大唐王朝,是个诗歌王朝,张易之做了莫明其妙的“控鹤史”这个官,总是有两首诗临场朗诵才是。宋之问就是凭借写诗献媚,以此混饭吃的。当娘舅的一看外甥这首好诗,连呼精彩;尤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让他拍案叫绝,“真亏你想得出来。”接着,便拉下那张老脸,对刘希夷说,“我的贤外甥啊,你的这首诗就留在我这里吧?” “舅舅,你这是什么意思?” “那还用问,此诗以后就算是舅舅的作品了。” “那怎么行!”刘希夷不甘心被他仗势强蛮的舅舅蹂躏,说什么不给老诗人这个面子。 《唐才子传》载:“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起初,我不大相信野史所说,后来,细细琢磨宋之问一生不怎么光明磊落的行状,倒也有可能干出这种事来。 《 新唐书》载他“倾心媚附(武后宠幸的)张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刘]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看来,他给别人当枪手惯了,窃别人的劳动成果为己有,也就顺手牵羊,不以为意了。《旧唐书》载他“及易之等败,左迁陇州参军,未几逃归,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子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问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薄,由此深为义士所讥。”从他捧着尿壶,尾随权贵的表演看,从他背叛朋友,出卖灵魂的行径看,把自己的外甥干掉,夺得这首诗的版权,并不是不可能的。 “文人相轻” 一旦到了“文人相嫉”的地步,尤其那些才情不如人,功力不如人,又不甘心不如人,更不服气不如人,一定要在文坛上出个头,露个脸的诗人,作家,评论家,以及什么也不是的文学活动家,恰巧手中握有一点权力,拥有一点本钱,在嫉妒心的邪念驱使下,便可能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地干掉对手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隋炀帝了。这个花花公子,酒色财气,香车美人,没有他所不拥有的,可他并不满足。觉得自己在文学的声望上,他还未能拔尖领先,登峰造极,而且,居然还有不逊于他的,或稍胜于他的,那还得了?据唐人刘所著的《隋唐嘉话》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燕衔泥’否?”又,“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独不下帝,帝每衔之,胄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 其实,宋之问已经获得了为上司,为领导,捧尿壶随侍左右的光荣,说明他在权力场中,既是能够出入客厅,也是能够进得卧室的核心人物。尿壶只有一个,犹如官印只有一枚,让你拿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而随着这种不避隐私的信任,将会有什么样的灿烂前景,肯定是不可限量的了。我估计,当他捧着那骚烘烘的尿壶,随控鹤史张易之身后走过来,一脸骄矜之色,是可想而知的。从当代那些捧尿壶的同行表情,以今观古,大概八九不离十。 看来,文人的胃口还是真够大的,鱼和熊掌,哪个都不想落,这个尿壶诗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外甥弄死,是不是受到隋炀帝杀薛道衡和王胄的启发?不得而知。但是,杨广杀掉文学对手以后,第一,他的诗就写得有长进,独占鳌头了吗?第二,他一只手能掩住当时人的嘴,能挡得住历史的判决吗? 文人相轻,或许无妨,文人相嫉,而且搞小动作或大动作,便是切戒的事情了。若真像隋炀帝或宋之问那样干掉自己的文学对手,也许你有可能赢得一时,但是你却百分百地失掉了永远,算算这笔账,也许会感到划不来的。
③ 介绍几本文学名著或小说
《约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罗曼•罗兰,这部小说创作于1904年至1912年间,他因这部小说一举成名,并获得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
《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基督山伯爵》(又称《基督山恩仇记》)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杰出作品.主要讲述的十九世纪一位名叫爱德蒙·唐泰斯的大副受到陷害后的悲惨遭遇以及日后以基督山伯爵身份成功复仇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使其成为大仲马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绿屋的安妮》 作者蒙格玛利,这部作品塑造了安妮这样一个聪明,活泼,天真,好说,倔强并富有想象力的可爱形象。大文豪马克.吐温赞誉作者:"你创造了自爱丽斯以来最讨人喜欢的少女。”作品记叙了一个孤儿安妮的故事: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身世十分悲惨,年幼丧母,不久后,父亲也离开了人世。生活在孤儿院的她鬼使神差的被爱德华岛上的一对老兄妹收养(他们原本想要收养一个男孩),起初他们相处的并不好,安妮还与老婆婆吵了一架。但是不久后,他们互相有了了解,开始真心的喜欢上对方。安妮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安妮还在学校里认识了黛安娜,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最终安妮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她梦寐以求的学院。作品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文中更有不少细致的风景描写,美不胜收,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飘》 作者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现念、政治态度,以至于衣着打扮等等,在小说里都叙述得十分详尽。可以说小说成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南方这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斯佳丽的个性以及她的爱情故事。她的爱情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不惜使用为人所不齿的狡诈伎俩。那么她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还那么引人入胜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真实。是小说所设置的情景下完全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况。真实的东西可能并不崇高,但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因而也更受读者喜爱。
《孤星血泪》(又名《远大前程》) 作者狄更斯,这是他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青年幻想破灭的故事。金钱使皮普从一个穷学徒变成阔少爷,也使他染上了上流社会的恶习,而背离了他原有的劳动人民的纯朴天性。没有了金钱,皮普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则恢复了自己的人性。狄更斯以他独特的方式,处理19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主题,突出了对金钱腐蚀作用的揭露。
以上是我比较喜欢的几部...
④ 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
鲁迅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集外集》;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
论文集:《门外文谈》。
(4)小说相轻扩展阅读
鲁迅文学特点
鲁迅小说文体的突出特点,是富有开创精神。
以《呐喊》、《彷徨》而论,作者根据不同小说内容的需要,为每篇作品精心寻找恰到好处的体式和手法:有的截取横断面,有的直现纵剖面,有的多用对话,有的近乎速写;有的采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记、手记体,有的采用由见证人回述的第一人称,有的则用完全由作者进行客观描绘的第三人称;有的抒情味很浓,有的讽刺性很强,有的专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种类极为多样。
正像沈雁冰当年《读〈呐喊〉》一文所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后来的《故事新编》,更属全新的大胆尝试。作者运用古今杂糅、时空错位乃至荒诞、夸张的手法,将神话、传说、历史上的人物还原于凡俗的环境中,寄托或庄严、或滑稽、或悲哀、或憎恶的诸种心态,这是鲁迅借鉴国外表现主义作品而做出的重要创造。
⑤ 如果多个优秀的作家一起写同一部小说会是什么样的作品
如果多个优秀的作家一起写同一部小说会是什么样的作品?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开篇先说观点:我认为多个优秀的作家同写一部小说是可行的。但这部小说的水准肯定不如这些作家各自的水准。
当然,市面上还是有一些不错的集体创作小说,也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
⑥ 钱钟书的《围城》有那么好吗我看了一半除了文人相轻以外没看出来什么
有人这么评价《红楼梦》——不过就是一个男的扎到女人堆的故事,封建没落啊,这种家族怎有不没落之理?
然后他跟我说:没落的东西,干嘛要看。
嘿嘿!!!
我看《红楼》也只是看到黛玉想去不知道什么园子里,那时候宝钗和其她的几个比较有身份的女小主都在里面,她们的丫鬟听到黛玉说要进园子,让她们开开门,也没看是谁,就说了她两句,结果黛玉心里就不舒服了。后来不忍心看下去,就没再看了,尤其是知道黛玉后来死了。
——————————————————————————
一部经典,是如何评定出来的?
为什么这样的一部书,最后被评为经典?
它讽刺了吗?好像没有,却又好像是有的。
作者爱里面的人吗?应该全部都是爱的,又可能夹杂着各种难以言说的情绪。
我只是一位读者,只是一位读者,读者的权利很大,比如到底要不要看一本书。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小说,很多作者为了聚人气,专门写些大家想要看的情节。这没什么不好不是吗?听说,像牛郎织女这样的故事也差不多是在这种情况下编出来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现代的营销手段,也可以说是古时候的茶馆文化,如果说的不能吸引茶客,那这位仁兄可以下岗了。据说另外两部名著也是这么诞生的——《三国演义》与《西游记》,听说西方的长诗也是这么来的,流浪诗人游走四方,把各地听到的故事进行整汇,最后变成了什么《荷马史诗》之类的作品(都带有半原创性质的意思吧)。
——————————————————————————————
到底能不能以读者的态度来判定一部作品的好坏呢?应该是可以的。
但这可以是唯一的指标吗?这~或许就很难说了。
——————————————————————————————
看出看不出,都没有关系,这都只是一部小说而已,就像读历史、读人物传记,到底有多少东西可以看出来,这更是没办法说的。
我觉得,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跟其阅读者、鉴赏者之间是需要缘分的。这种缘分谁都强求不来,有缘的读了收获了,没缘的读或不读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究竟是读者不好还是作者不好这样的问题。
就像于丹老师也会喜欢周杰伦啊,可是她喜欢的理由跟其他人的就不一样,她说那是因为周杰伦的歌有中国风。
或许也就是这样了吧。
⑦ 历史上有哪些“文人相轻”的段子
1.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2.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温子升、邢邵和魏收被称为北地三才,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但三人互相看不起,常常指责对方。尤其是邢邵和魏收。邢邵仰慕沈约而轻视任昉,魏收刚好 反其道而行之。于是邢邵公然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疎。魏收非 直模拟,亦大偷窃。”魏收大不受用,反唇相讥:“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
3.历朝历代,文人们不论贵贱,大凡都跳不出相轻的怪圈。贵者如文豪班固,贱者如鲁迅笔下的文丐孔乙己,在穷愁潦倒性命难保之际,还不忘以自己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而小看别人。古往今来,文界由于互相轻视而引发的纷争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如宋代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东坡就互相倾轧了大半辈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并逼死了老同学韩非。晚唐诗歌大家杜牧曾诋毁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击过苏轼等等。
⑧ 造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文人相轻的原因是多方面,这主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首先,在秦汉之后,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只能取悦权贵,谋取一官半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竞争,毕竟统治者不需要那么要的文人。这种竞争主要是以政治阴谋,相互打击为主。因为不会产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这种陋习得到延续和成熟,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至于武林中的事,自古就没有成气候,我们对武林的认识都是武侠小说中得来的,全是作者想像的,都是由文人写的,文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相互欣赏”的结果,就要通过武侠小说来展现那种“不相轻”的理想,所以“千古文人侠客梦”。
真实情况往往与小说完全相反,武林中的门派歧视比文人更厉害。
⑨ 关于仙侠修真小说中的修真境界
元婴等,其理论基础由道家丹鼎支流伍柳一脉而来
----恐怕属于歧路
而小说家没有真修实证的经验,故而会有空想之言
最早的小说可能为还珠楼主之蜀山剑侠系列
而且他吸食大烟的境界中还发明了“神光离合”
一词..........
我一度倾心道家丹决,埋首于数百丹决,以寻找真正的
《大成捷要》
最后发现,如不以禅家明心见性为指归,必致走上歧途
...... ---可以参见道家宗师吕洞宾,王重阳,张紫阳,刘海蟾,曹文逸,刘悟元,朱云阳等著作.........
至于百日筑基,回光返照等确实是修丹的步骤
精满不思欲--可练精化气
气满不思食--可以自动辟谷
....................
且道家火候等要诀不形于文字
“有饶君聪明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
之说
因涉及诸多问题,师傅在没有遇到真发无上道心
者,是不会传“最后一招”的...............
传人不当等于害人.........
至于这些术语,如果真有意修行
我有当年的笔记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是玩玩,那么不如会心一笑
============================
魔者磨也
如何修炼成魔?--自我折磨就炼成了
==============
成魔不如成仙,成仙
成仙不如挽救人心世道
==============
访道经过-剑仙(南怀瑾先生讲述 )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采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这时他的大弟子亦在旁边,这个人也是道士装束,我亦请他表演,但见他用鼻孔吼气,便看到他站立之处,周遭山土转即成尘飞扬。此二次表演都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异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学」闻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学问、见识广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见,其所著作的「厚黑学」,如其所说:「拨开黑的,让人见到真正的。」旨在讽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时候,就说在附近赵家仑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须三年的时间便可有成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浙江,所以亦欲授一逝籍弟子以报师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愿为引介。
于是我们坐「滑杆」下乡去拜访,相谈之下,连称「有缘」。老人见我对于飞檐走壁之事,心存怀疑,不大相信,他洒然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洒然来去自如。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并称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我当时考虑再三,复因恐怕自己志趣不专,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辞。后一路代觅可传的人,却没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挂念遗憾。
弃拳学禅
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着着可以致人死命。顿时感觉到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太极拳种式颇多,陈家的双边以及杨家太极,都曾习练,到现在还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后世学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学文亦是如此,这也是使我弃武学禅之主要动机。以上是我学武的经过,同时亦足证明我并非所谓的国术家。
⑩ 为什么文人之间会相轻
我觉得不但文人相轻,这后来学文科的人也相轻了,不是相亲。 “文人相轻” 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就是一个通病,我看不起你,你也瞧不上我,这主要根源在于文人都是书读多了养成了恃才傲物的性格。现在也有很多文人是相互轻视的,但是有的人是恃的实才,有些人恃的是嫉妒。 文学上的流派之争,门户之见就跟武侠小说里的帮派之争差不多,这些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如果文人像大熊猫一样,是珍稀动物,躲藏在深山密林之中,不通来往,肯定没有太多的是非。然而,称之为文坛的这块地方,常常有很多自我感觉好的文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好,都认为别人不如他好,于是,白眼相向,互不相能,针尖麦芒,各不退让。打过来,打过去,真是好不热闹。 说来你也许不信,当舅舅的把自己的外甥杀了,只是为了一首诗。 行凶杀人,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事情。而至亲骨肉,夺命相残,虽比较稀见,但此类刑事案件,未必不会发生。可为了这个无论如何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杀人,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在俄国,有通过决斗,想杀死对方,而自己却被对方杀死的诗人;在中国,有先拿斧头,杀死情人,然后又举起斧头,把自己砍死的诗人。这两位采取极端手段的诗人,情之所至,犹可理解。但唐代这位诗人舅舅,为一首诗的署名权,把同是诗人的外甥,置之死地,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翻开《全唐诗》,卷五十一,宋之问有一首《有所思》,卷八十二,刘希夷有一首《代悲白头翁》,除了第三句,宋的“深闺女儿惜颜色”,与刘的“洛阳女儿好颜色”,有六个字的微小变通外,其余悉皆相同。依拙见,就这点改动而言,名气大的宋之问,比较造作,远不如名气小的刘希夷。比较自然。正是这首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一桩出了人命案的笔墨官司。 据元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这个宋之问,就是刘希夷的舅舅。 曹丕在《典论》里分析过:“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使再好的作品,再大的作家,也不是无可挑剔的。他还说:作家难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因此,一些观点偏狭的作家诗人,意气用事,各较短长,彼此顶杠,信口雌黄的风气,也就是不以为奇的毛病了,于是,曹丕发明了“文人相轻”说,便成了数千年来的定论。 其实,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仅仅是“文人相轻”的话,甲看不上乙,乙看不上甲,或者,另外一个丙,对甲和乙的的作品大摇其头,而甲和乙对丙的文章,联合起来大撇其嘴,这种相轻,我认为不一定是坏事情。对一个有点出息的文人来讲,知道别人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件好事。问题在于有些人,乌鸦跳到猪身上,笑话别人的黑,而看不到自己其实也很黑,这类眼睛长在额头上,嘴巴撇在耳朵边的翘尾巴作家,也算是近年来文坛的一道风景线。 应该说,一位作家,唯其知不足,才肯进步,唯其怕落伍,才要奋斗,唯其有竞争,才不敢懈怠,这样,文学才能日新月异,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