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短篇小说
Ⅰ 白先勇的介绍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桂林,回族,美籍华人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以及舞台剧《游园惊梦》。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1)白先勇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白先勇创作的作品分类:
一、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
二、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
三、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
四、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Ⅱ 推荐几部白先勇的作品
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後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
Ⅲ 白先勇关于锁匠的小说是什么
应该是《玉卿嫂》,《玉卿嫂》是白先勇先生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正是因为这篇作品的太直露,不懂得控制,作家的感情介入太多,才使得这篇作品向读者更多地展示了白先勇隐秘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幽邃而复杂,甚至是扑朔迷离的,但它却密切地联系着白先勇的艺术创作,对深入理解白先勇的许多作品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Ⅳ 简述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点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详解:
白先勇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开拓期四个时期.
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金大奶奶》,《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黑虹》,《小阳春》,《青春》,《寂寞的十七岁》《那晚的月光》等,主要写的是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带有明显的自传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点.
发展期的作品,是指白先勇赴美后写的《纽约客》,其中包括《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楼去》,《香港——一九六O》,《安乐乡的一日》,《谪仙记》,《谪仙怨》,《火岛之行》七篇小说.《纽约客》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是写漂泊到海外的国民党贵族子弟的生活,写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的认同危机,写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写他们在爱情婚姻方面的悲剧.
成熟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国创作的《台北人》,其中包括十四篇小说.《台北人》在思想和艺术上比《纽约客》更加成熟,作者把他的故事人物和中国的近代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新的现实主义的深度.白先勇的《台北人》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主题多,人物性格鲜明,复杂,富于发展变化.其中,《永远的尹雪艳》就是暴露和抨击台湾上流社会的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开拓期指的是白先勇近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孽子》.这是作者力图突破自己创作成就的一次尝试.其突破性表现在:第一,它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小说,但他并没有把它孤立起来写,而是把它和人性的描写,社会的描写联系起来,因此它是一部多层面的小说:表面上是一部同性恋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人性小说,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提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家庭,社会对子女的关心教养问题,老兵的生活问题,上层官僚对百姓的欺压问题等;第二,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孽子》在内容和题材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主要写台湾现在和未来的现实社会;第三,《孽子》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通俗,而《台北人》的语言风格幽雅,流丽.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透露着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形成白先勇感伤主义情绪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国传统哲学佛家思想和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兴亡感和人世沧桑感的影响,其次,个人的经历,环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伤情绪并没有掩盖他的作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认识价值,他的作品描绘了台湾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真实图景.
读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悲悯,而这正源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深沉的,执着的,毫无保留的爱.他的这种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体验对生活的爱和无奈.
Ⅳ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内收录了哪些文章
《台北人》标志着白先勇小说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个短篇小说包含《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岁除》、《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思旧赋》、《国殇》等。
Ⅵ 白先勇有哪些作品
《金大奶奶》
《月梦》
《玉卿嫂》
《毕业》
《蓦然回首》
《芝加哥之死》
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
散文集《蓦然回首》,
长篇小说《孽子》
Ⅶ 白先勇作品是什么
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以及舞台剧《游园惊梦》。
白先勇,回族,1937年7月11日出生于广西南宁,籍贯广西桂林,美籍华人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上学。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
Ⅷ 谁有 白先勇《台北人》》电子版书籍百度网盘资源下载
《台北人》网络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台北人》是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创作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71年。
该书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不但小说之幅面广,使读者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读者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Ⅸ 白先勇<<冬夜>>主题思想是
作者通过对“五四”精神的重估和俊彦等青年一代轻视传统,盲目崇洋的描写,构成了小说的另一潜在性叙事,批判了一味西化所造成的价值混乱,强调了回归传统对青年一代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简介:
《冬夜》是白先勇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台北人》,最早发布于一九七〇年《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
小说主要塑造了父子两代知识分子形象:在台湾某大学教浪漫文学的教授余钦磊和旅美学者、国际历史学权威吴柱国,以及青年一代的代表,余钦磊的儿子俊彦。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叙述平而,虽有交叉,但各自又有着不同的批判指向。
从整体结构来看,两位主人公的对白构成了全篇叙事的主干和我们全部信息的来源。通过谈话构成人物的今昔对比,逐层剥去覆盖在人物本真而目上的灵光,进而加以讽刺、鞭挞,成为本文结构上的突出特点,也构成了本文第一层批判。
(9)白先勇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冬夜》的情节动作,和《台北人》大多数故事一样,发生在短短数小时内。而情节也主要靠小说人物的对白来推展。主角是一个在台湾某大学教英国浪漫时期文学的老教授余钦磊,另一重要角色,则是被誉为国际历史权威的旅美学人吴柱国教授。
民国初年,他们两人在北京大学,同是领头发动五四运动的健将,后来,余钦磊随政府来台,一直在大学教书,吴柱国则留居美国,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名人,现刚返台北做数日之停留。
《冬夜》小说情节,即叙述吴柱国在一个下着冷雨的冬夜,从社交应酬与学术演讲的繁忙中抽出几小时,来到温州街余教授的住宅,探访老友,两人谈今话旧并发抒内心感触的情形。
小说始终客观描写,叙述余教授之期待老友;情节主干由两人之对话构成;吴柱国离去后,高潮即下降,作者恢复客观描写,叙述余教授之所为所思,小说很快也就结束。
作者简介:
白先勇,作家、评论家,生于1937年。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
近年来致力于昆曲的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记》等。曾获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