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短篇小说
1. 王蒙写的小说有哪些
有《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东施效颦化语词》《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王蒙散文》、《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2. 如何评价王蒙的《坚硬的稀粥》
《坚硬的稀粥》可视为在东西文化碰撞和改革浪潮冲击之下,世态民心真实情状的微型景观。它是王蒙对民族整体进行全景式的考察和哲思后一种抽象还原的缩小艺术处理,其整体象征的意味非常明显。一眼就能看出,王蓑并不是在那里不厌其烦地单纯唠叨一大家子人如何吃好一天三顿饭的事。他暗示给人的东西比这要多得多。“新风日劲,新潮日猛”,各种观念在矛盾中撞击,“在兹四面反恳含悲厌旧,八方涌起杯梦维新之际”,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和模式化受到威胁和挑战。
从《坚硬的稀粥》看王蒙的政治小说
作家要关注现实,描写人间百态和世间疾苦,嬉笑怒骂中或多或少都会和政治有一定的联系。王蒙也是一位关注现实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当代的许多政治事丨件挂钩,而且他出身少共,担任过文化部长等公职,与政治的联系就显得更加密切,感悟更加深刻了。
王蒙的小说很多都带有政治色彩,每出一部新作都带有当时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于1955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后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引起社会关注,并以此成名。
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曾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可见这篇小说在当时的影响程度。《坚硬的稀粥》写于1989年,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发展的初期,这部小说无疑给当时的社会给予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至少说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陈旧的文化制度,保守的思想始终是要被前进的社会所抛弃的,小说以一家人的生活为背景,紧紧围绕着吃饭的问题展开,较为细致地刻画了一家人思想的变化历程。
小说叙述了一个四室同堂的大家庭因膳食改革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丨件,这一家庭内部的变化不正是当时中国改革的缩影吗?一个的国家不正类似于一个大家庭吗?膳食的改革牵动家庭中的各种势力,爷爷是权威的当政者;儿子是新新力量,象征着中国社会的新一代的青年们;徐姐是勤劳的底层劳动者,旧体制的奉行者;以及堂妹夫的知识分子派,爸爸的中层阶级,还有诸如我和妻子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人物。小说最后让膳食改革之后的一家人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作者没有生搬硬套、大段引用固有的理论来教化读者,而是将一个高度严肃的政治问题作了一个比方,浅化到人人都了解的家长里短的小事。读者联想开来,是不难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的。看完这篇小说,读者对党的政策方针会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但在小说中王蒙也并非简单的“翻译”党政方针,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并用笔表达出来。何谓改革,就是对原有的体制或者原有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革命、创新。改革中会看到新事物的诞生,比如小说中,一家人迎来了收录机,虽然只是暂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每个人。改革也会让人们燃起心中压抑许久的热火,点燃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向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就象小说中对于改善膳食的欲望,从一开始只有爷爷提出,到之后的众人响应,再是搞得如火如荼,这就好比星星之火刹那间燎原了整个山野。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当你在享受或者在欣赏它的同时,你也在品尝着它的局限性和副作用。这就象你在赞美玫瑰的艳丽时,不要忘了那同时也是一朵带刺的凶器。因此,当一家人正投身于膳食改革的热潮中,每个人都在尽着自己的能力去把改革的火苗越烧越旺之时,却忽视了它可能会引起一场或许难以扑灭的大火。徐姐的独自掌权被推翻说明了权利集中制所带来的深刻后果。儿子完全西盘式化的改革同样得到相同的答案,那就是一家人不同程度上的生病住院。儿子虽然仍旧坚持他的观点,一副“坚持走自己的路,由他人说去吧”的姿态,但毫无疑问,他的思想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现在的观念或许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中得到改变,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过至少目前来说,他是不明白“外国的月亮之所以比中国圆”的真正原因。
小说在进行到儿子的改革时,其实已经渐渐走向了故事的高潮,接着是大家伙的分餐制,以及由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喻示着又一次的改革落幕,故事的高潮也趋于停止,然后以大约匀减速的速度向着终点走去。堂妹夫所提出的民丨主选举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一次激起了大家的欲望,但是事实很明显,他的结局和儿子是殊途同归的,的确他对于改革抱有着象大多数人那样美好的愿望,但是他的观念同样犯了不切实际的问题,对于家庭背景的不了解,对于家庭成员的一知半解,他的所谓民丨主选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走秀性质的闹剧,它的出现只是告诉人们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体制叫做“民丨主”,世界上有一种表决叫“选举”,这或许就是堂妹夫带给那一家子的最大财富。
之后的厨艺评比,则是证明了膳食改革归根到底要和膳食沾上边,换言之,谁的厨艺好,谁就有资格去改革。然而,随着徐姐的悄然离去,叔叔婶婶的搬入新房,堂妹夫的出国留学,这一家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膳食改革变得简单了,或者说人们在经历了一番激丨情火热的喧闹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家伙都不同程度上认识到膳食的改革最终还是以吃得满意为主。这一条改革经验具有这个大家庭的特色,无疑也打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烙印。
在《坚硬的稀粥》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王蒙对政治的话题的热情,但是这种热情却又与他早前的另一部作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有所不同。《坚硬的稀粥》发表的时代已经褪去了许多的舆论禁忌,作家的创作环境比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时要宽松得多。小说的特色应是忠实与生活,没有把人物简单化,脸谱化。作者一方面写出了刘世吾这样一个堕落的领导,同时也写了他内心的痛苦,搏斗以及短暂的良心发现。面对林震这样的生活中新人。他有善良的愿望与卑劣的欲念想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在王蒙笔下刘世吾即不是“死官僚”式的反面人物,林震、赵慧又也不是高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而都是各自存在不同缺陷的活生生的人。这对于当时盛行的公式化,文学创作的脸谱化、概念化倾向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也正是如此,王蒙的这篇小说才在当时的文坛脱颖而出成为焦点。相比较而言,《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比《坚硬的稀粥》拥有更多的批判力度,《坚硬的稀粥》里有一种平和的叙述和启迪,并不要有对某些不正常现象的揭露。但这两种主题的作品它们同属于对政治现象的艺术的描述,都是作者关注政治生活的体验。
对王蒙的渐渐消退的批判意识,有评论家说这是“王蒙式的忠恕之道”,把王蒙的政治小说看成是为主流意识服务。对于中国的文人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危险的评判,一种是站在当权者的高度批评某些思想偏离或者反动的文人;一种是站在文人的角度批评某些不够“揭露”现实或者为当权者说了话的作家。王蒙尝到过第一种评判的滋味,但在当下,他又遇到了类似后一种批评的境遇。王蒙曾说:“社会上有很多“消费型作家”,写作就是为了赚稿费,而新生代们甚至讨厌成为“良知”。只能说,我们期望作家是社会的良知,而他是不是“良知”要经过长期的考验,有的作家只是“作良知状”。至于我个人,我是一个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入世很深的人,但创作时是个虚无缥缈、精神遨游的人,我觉得我是真的作家。”他对自己有这样的认识,而且我们从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他比当下一般作家的具有多得多的社会良知。有人说王蒙是怀有儒家的忠贞意识的,已经不敢再有任何的对现实的批判,可能在这些人的眼中只有不断的批判现实的黑暗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批判现实,抨击时弊确实能够体现一个作家的价值,但也不是只要批判了黑暗面的写作者就是真正的有良知的作家。作家可以对坏的东西进行批判,但对好的东西也可以进行表扬,对无关对错的甚至不了解的也可以不发言论。王蒙有关政治的小说是他对客观社会现实作了认真思考后写出来的,并不是一味的迎奉主流意识。
3. 王蒙的作品
作品名小说
长篇小说
《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狐》、《王蒙说》、《踌躇的季节》、《这边风景(上下)》等
中短篇小说集
《小豆儿》、《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说客盈门》、《相见时难》
《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淡灰色的眼珠至在伊犁》
《妙仙庵剪影》、《加拿大的月亮》、《球星奇遇记》、《风筝飘带》、《蝴蝶》、《相见集》
《雪球集》、《布礼》、《我又梦见了你》、《纸海勾沉至尹薇薇》、《坚硬的稀粥》、《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眼睛》、《夜雨》、《来劲》、《庭院深深》、《奇葩奇葩处处哀》等
散文《德美两国纪行》、《桔黄色的梦》、《苏联祭》、《我的喝酒》、《印度纪行》等
4. 当代作家王蒙写过哪些书
当代作家王蒙写过的书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桔黄色的梦》、《冬天的话题》、《深的湖》、《失态的季节》、《恋爱的季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3、《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1956年,王蒙发表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通过一位青年干部对机关官僚作风不满的故事,批评了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
在当时几乎没有文学作品敢于批评党的干部的政治形势下,这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说毛泽东都亲自看过这篇小说,还对王蒙这个小青年的勇气给予了赞扬。但随后这篇小说却给王蒙带来了厄运,彻底改变了王蒙的命运。王蒙因这篇小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改造。
5. 《春之声》的作者是谁呀
《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
《春之声》是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五期。这是一篇有别于传统的情节结构模式,采用心理结构方式创作的小说。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创作背景:
1980年春节,王蒙从西安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闷罐子车到三原看望读军校的儿子。在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他决定创作《春之声》。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个素材,尽可能地挖出事件的意义,使在有限的时空里的事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而且要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质。
6. 《活动变人形》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活动变人形》(王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EGr2SaAEOOYSe6RjHw8ZyQ
书名:活动变人形
作者:王蒙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5
页数:338
内容简介:
《活动变人形》作者王蒙,他的小说一般以智慧和潇洒见长,很少耗费了王蒙自己的血肉,即使那些以自己为模特的小说,王蒙也大都以过来人的通达自嘲了之。自嘲是王蒙的解剖刀,自嘲又同时是王蒙的盔甲。王蒙常常用自嘲来消解好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了王蒙式的招牌菜了。但《活动变人形》可称为呕心沥血,这是王蒙第一次以家庭作为背景来写作小说,而且又是与自己的身世相关的背景,这部曾被誉为审父之作的小说其实具有经典作品的多种要素,比如小说中那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对峙,不仅父辈没有能够解决好,在我们今天更为明显和突出。
作者简介:
王蒙(1934~) 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 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7.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主要内容是什么
《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同时也探讨了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作品主要描写了郑波、杨蔷云等一些学生党员对一些生活困难、思想落后的女学生——如天主教会“仁慈堂”中长大的孤儿呼玛丽、出身资本家家庭的二小姐苏宁、一心想当科学家,对集体和他人缺乏热情的李春等人的热心帮助,使她们最终都能融入到学校这一大家庭中来,共同进步,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生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和很高的思想觉悟。同时作品中也穿插描写了郑波和杨蔷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学习成绩,以及郑波与田林、杨蔷云与张世群之间的不成熟的、朦胧的爱情故事。

8.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王蒙作品获奖目录
--------------------------------------------------------------------------------
最宝贵的 1978年 短篇小说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悠悠寸草心 1979年 短篇小说 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青春万岁 1979年 长篇小说 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
1986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奖蝴蝶 1980年 中篇小说 获全国第一届(1979—
—1980)中篇小说奖
春之声 1980年 短篇小说 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风筝飘带 1980年 短篇小说 获1980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奖
相见时难 1982年 中篇小说 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葡萄的精灵 1983年 短篇小说 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
奖
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 1983年文艺评论 获首届《上海文
学》文艺评论奖
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映与呼唤 1984年 文学评论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
章一等奖
访苏心潮 1984年 报告文学 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名医梁有志传奇 1986年 中篇小说 获全国传奇文学奖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
优秀小说
“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 1987年 获日本创价学会和平文化奖
“为表彰王蒙的文学创作” 1987年 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特别奖
苏州赋 1988年 散文 获《人民日报》燕舞杯奖“诬告有益”论 1988年
杂文 获《人民日报》风华怀奖
坚硬的稀粥 1989年 短篇小说 获第四届1989—1990《小说月报》百花
奖
纸海勾沉——尹薇薇 1989年 短篇小说 获第四届1989—1990《十月》
文学奖
济南 1992年 短篇小说 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
9. 王蒙创作的春之声体裁是
《春之声》是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1980年首发于《人民文学》第五期。
小说描写了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回家探亲途中挤在闷罐子车厢里的种种见闻、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联想。作家设置了特定的环境,以巧妙的艺术构思,通过人物的尽情联想,闪电式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十分广阔的生活图景,讴歌了中国经过拨乱反正之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历史性转机。
内容简介
从德国访学归来的热物理学家岳之峰回家过年探亲,搭乘的是一辆闷罐子车。出国访问的现代化生活体验与故乡落后生活的巨大反差在他的脑海中激起了思绪万千的波澜。随着列车启动的声音和月光投射到车厢,岳之峰开始了一路的联想。他想到了童年,想到了故乡,与年迈的双亲;列车运行声音使他想到冰雹、打铁、歌曲、风铃与美国的抽象派音乐等;车厢里的旱烟味和汗味让岳子峰产生了各种气味的联想,南瓜的香味、火车站前各种小吃的味道;而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想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群与生活场景:人流如织的王府井、街上几乎看不到人的汉堡、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头的火车站,甚至想到了解放前去南京请愿的学生队伍。车厢里人们议论的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等等都让岳子峰浮想联翩。
创作背景
1980年春节,王蒙从西安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闷罐子车到三原看望读军校的儿子。在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他决定创作《春之声》。为了最大限度利用这个素材,尽可能地挖出事件的意义,使在有限的时空里的事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而且要在某种程度上再现生活中的矛盾和本质,一方面,王蒙改动了小说主人公和录音机主人的身份及其他一些情况,比如王蒙在火车上遇到的用录音机学外语的是一位男性,创作小说时改成了抱小孩的妇女,以强调人们为实现“四化”而抢时间学习的干劲;另一方面,王蒙从国外现代派包括意识流小说中获得启发,通过主人公的联想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