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短篇小说
『壹』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以下: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袭巧明的《思念你,桦林》,陈建功的《飘逝的花头巾》,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宗璞的《我是谁》,冯骥才的《啊》,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贰』 伤痕 卢新华 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
半夜睡不着 就看完了当代文学老师推荐看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伤痕》,文章主要讲女主晓华认为被文革迫害的母亲是叛徒,在受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十六岁与母亲断绝关系,独自上山下乡。在乡下默默奉献、全心为国家,卑微的活着,就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是“叛徒”。直到八年后,1977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母亲的冤案得到平雪昭反,自己误会了母亲八年,得知母亲生病时,她赶回家见母亲,结果事与愿违,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种痛苦和遗憾成为了她心中抹不去的伤痕。在这段时间里,她和母亲都卑微的活着,文革使她们骨肉分离,使她们阴阳相隔,可见文革是有多么的可怕。
还有印象深刻的是晓华在上山下乡时 遇到的同道中人小林,两人相互照顾,在邪恶的年代里相互温暖,但由于文革思想的压迫,使他们不能在一起,在大众面前只能像普通同志一样,因为文革中不存在爱情。感谢和珍惜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自由恋爱,为所欲为。
『叁』 伤痕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及作家有哪些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肆』 分析卢新华的<<伤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许多回忆。
作者卢新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小说《伤痕》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王晓华,九年前对张春桥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真,痛苦而无奈地和她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男青年苏小林,又由于小王的家庭成份问题不能上大学,一对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来。在漫长的九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经上级领导部门甄别后,彻底平反了。她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可当小王赶回家探望时,妈妈已离开了人间。
作者描写王晓华母女生离死别和她与小苏爱情生活悲欢离合的情节,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年轻一代的迫害,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干部和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统治下的苦难。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作者在文汇报上谈他写这篇小说的体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鲁迅在《祝福》中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我脑子里涌现起无数个受‘四人帮’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帮’路线迫害致死的老干部形象,逐渐凝结成‘四人帮’给我们社会留下的最深的伤痕,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当我构思到晓华离家九年,而回家见到母亲已离开人间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被头,我被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感动了。”(见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汇报)粉碎“四人帮”后,复旦校园的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卢新华的这篇习作,是张贴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级同学办的《百花》墙报上。它是众多作品中吸引读者最多的一篇,轰动了全校。
『伍』 《伤痕》主要讲了什么
卢新华,生于1954年,主要作品有小说《伤痕》、《紫禁女》等。短篇小说《伤痕》是他的代表作品,发表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作品写“文革”时女生王晓华的母亲被定为叛徒,她非常痛恨母亲,和母亲断绝了关系,不打招呼,一个人跑到东北去插队。8年后,晓华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说她的冤案已经昭雪,盼望女儿回来让她看上一眼。当晓华赶回上海时,她妈妈已经于当天早晨在医院去世了。
小说通过王晓华母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极端主义的政治斗争对于人情和伦理观念的侵害和破坏,批判了反动的血统论,揭露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和黑暗现实,让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怎样遭扼杀毁灭,从而激起人们对丑恶的无比憎恨,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同情。
王晓华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她受到毒害,又去刺伤母亲,却以为自己是对的。充分表现了“极左”政治不但严重破坏了生产,迫害了老干部,也伤害了青年的心灵,造成难以弥补的伤痕。作者在作品中提炼出“伤痕”这一发人深省、动人心弦的题旨,为后来的伤痕文学开了路。
『陆』 什么叫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题材。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一度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揭露“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如,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可结合伤痕文学理解,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柒』 简述伤痕文学极其代表作家和作品
1、代表作家及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
《窗口》/王余九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袭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走出迷惘》/辛北
2、简介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以上提到的两篇作品,只是在题材上对于'伤痕文学'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在艺术上它们却都是十分稚嫩的。相比之下,另几篇也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虽然并无拓荒价值,但艺术上却显然更为成熟,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
3、历史意义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