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活着短篇小说

活着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5-31 17:55:17

㈠ 《活着》这本书,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我看完以后,还是想不出深意来。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告诉我们的道理如下:

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该作品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1)活着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活着》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意义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㈡ 小说《活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活着》主要内容: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2)活着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赏析:

主题思想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㈢ 余华的《活着》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是一本书写生命意义的书。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用五分钟的时间带你读完《活着》,领略活着的意义。


1

在田间与老人相遇


年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去民间收集民谣的青年,在田间偶遇了一名叫福贵的老人。


我坐在田地边的一颗茂盛的树下,听这个老人讲述了关于他的一生的故事。


6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医生诊断出家珍得了软骨病,活不过一个月,为了给家珍办一个像样的后事,福贵借钱给家珍打了一口棺材。

福贵的女儿凤霞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经人介绍,相亲认识了城里的小伙二喜,二喜是个偏头,但是对凤霞和福贵家人特别上心,专门帮福贵家重新整修了房屋。

为了给凤霞一个气派的婚礼,二喜借钱给凤霞办了一个大场面的婚礼,让福贵和家珍很感动。

凤霞和二喜结婚后过得也很幸福,二喜还时常带凤霞回家看望。不久后,凤霞怀了二喜的孩子,全家人更加高兴了。

但是,凤霞生产的那天却是难产,而最终凤霞因为产后大出血,也在有庆去世的那家医院里去世了,留下了二喜和刚生下来的儿子。福贵给这个小外孙起名苦根。

家珍也在凤霞去世后不久便过世了,现在只剩下,福贵和二喜还有年幼的苦根。

二喜边带着苦根边干活,生活不胜凄苦。可苦根大点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干活中不慎被水泥板夹到,也就这样随着凤霞而去。

福贵把年幼的苦根带回乡下抚养,苦根似乎弥补了凤霞不能说话的缺陷,小小的年纪,十分能说,还直呼自己的外公的名字福贵。

苦根跟着长到五岁的时候已经算是福贵的一个好帮手了。但是在七岁的时候,苦根生了一场病,福贵给苦根煮了很多的豆子,结果苦根却因为吃的太多的豆子撑死了。

福贵很自责,但是再多的自责也改变不了苦根已经离去的事实。这场生活,只剩下福贵独自地活着。

苦根走后的第二年,福贵攒够买牛的钱,看见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看见老牛掉眼泪的样子,福贵不忍心就买下了老牛,并且取名福贵,准备余生就和这头老牛一起度过。

直到遇到我这个来乡下采集民谣的年轻人,和我平静地讲述关于他自己这一生的故事。


你的问题 这里有答案 微信公众号 【精读君】

㈣ 余华《活着》的评价

余华《活着》的评价

“子非鱼,安之鱼之乐?”此句出自《庄子》,可让我将此句融于生活,真正理解,却是在读完余华的《活着》之后。我只是我,因此无权评论除我以外任何人的人生,甚至于评论自己都要等到那油尽灯枯的弥留之际才能做出真正客观全面评价吧。还是来谈谈这部小说:

初读此书的时候未解深意,常常会想,明明是名为活着的一本书,为什么总是在写死亡?也许是想用福贵身边至亲一个接一个的离开来凸显其活着的孤独和痛苦;亦或是想表明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活着的不易与艰辛;还是说,活着本身,就是不幸,就是不断地趋于死亡?读完后,我才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仅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和起落盛衰,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得作者余华曾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样的思想其实有些倾向于海明威式的虚无主义,人生仿佛虚无,活着亦只是其本身。虽然人生的本质如此,但若活着漫无目的则仍难以领悟人生的意义,即使这个意义只是虚无可我们仍要心怀希望,就像“太阳明天依旧会升起”。似乎战后的人们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后往往更容易将思想沉淀下来,陷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如美国战后文学流派“迷失的一代”所展现出来的那样。中国抗日、解放战争后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学创作者莫不是如此。他们描写现实,述说苦难,也许《活着》的作者还要加上这么一句:描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余华明白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务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可一本书就像是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一个世界,每个字句都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其很难成为故事的旁观者,于是或多或少都有着自身经历或是主观性的代入。因此作者在描述福贵的故事时,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由福贵讲述他所经历过的种种,去讲述他整个人生中由时间所创造出的诞生和死亡、幸福和痛苦、平静和动荡;创造出的记忆和感受、理解和想象,才有了故事和神奇。最后,便有了这一部《活着》的经典,其自身也成为了活着的艺术。

不记得是哪位文学大家说过∶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因此短篇小说往往有着许多出人意料的情节。余华的《活着》虽说是一篇长篇小说,但充满了戏剧性,他为我们解释的活着一词是充满力量的。这个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一家,最后活着的只有那个富贵中堕落、贫穷里安然的福贵,他最是平庸亦最能忍受现实。命运像是在和他开玩笑一般,每当给了福贵一点幸福而稳定的日子,接下来马上就有一场事故等待着他。每一场事故的发生都随着一个生命的逝去,生命在这样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突如其来的死亡是飞来横祸,而那么多的死于非命又使冥冥之中命运那不可臆测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大。生命可贵,活着不易,命运让福贵的人生曲折不已,也正是这份曲折使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吸引力。余华认为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有着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可实际上作为读者的我却仍然觉得命运朋友对福贵采取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势,所谓的携手同行也不过是上帝般冷漠的怜悯罢了。命运让这部《活着》成为由死亡序列组成的整体,死亡串联着福贵的人生,而他无法抵抗,总有一天,他也要走向死亡,和家珍、凤霞、有庆一同在那片他们劳作的土地中安眠。

看过电影,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本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主演是葛优。观影过程中除了对葛大爷演技的惊叹,感触更多的还是张导对这本书的领会与理解。将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着迥异的表达效果。即是说人们在声音画面中所领会到的东西,其重点往往与在在文字中所领会的完全不同。这就表示,若想使两种表现手法得到同样效果甚至产生超越原著的升华,电影制作者势必要在小说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一定的修改,而如何修改则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电影和小说中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便是福贵的职业。枯草衰杨,曾为歌舞场。福贵和他父亲一样是败家子,父亲败了家财的“半壁江山”,而他却败光了整个家,也在赌桌上输掉了自己的人生。从此,他失去了少爷的身份,同时失去了一个爱他的女人,即使后来家珍有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但刚沦为穷光蛋的他还是好好领略了一把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滋味。今后的人生还要继续下去,可究竟要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呢?电影中福贵拉起了光幕,唱起了皮影戏,而小说中,福贵租了曾经自家的五亩地,成为了佃农。皮影戏在张艺谋的这部电影中是一个经典的意象,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还用唱词和那些变幻着的光影隐喻了人生如戏,而土地在小说中也有着非凡的深意。

土地是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意象,首先就代表着广大与包容。土地是广袤辽阔的,它从不计较,并永远纯净、朴实。中国上千年来的农耕文化让人们对土地饱含深情,农民更是对土地有着虔诚的崇敬。所以虽然皮影戏的艺术感更强,可小说中的土地作为《活着》中表现时间与生命联系的意象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引发最深层的思考。微弱呼吸着的悲怆残阳中,那个被无意感染了的午后黄昏下,带着些许的悔悟,带着些许的惆怅,带着些许的淡然,有人在缓缓讲述着自己的过往。人要靠记忆来慰藉,要靠倾诉来释然,要靠平静来概括,要靠回首来彻悟。然说者不觉,听者感伤。在这片有着古老历史的土地上,有多少个福贵就这样活着等待死亡?

福贵一生映射出的是那个不成熟的时代,一个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人权遭到践踏、法制形同虚设的时代。上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战争、饥荒、革命使得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人们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当他们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才能懂得如何活的真实、宁静、淡然。有人说福贵在死亡中的挣扎是有价值的,是对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的勇敢。我相信,正是这份勇敢让他得以活着,而人生的价值便是能有所追求,有所期盼。

人生是一部悲喜杂剧,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而世上能做到不已物喜,不以己悲的贤者没有几个,我们不如活出真实的自我。人生那么长以至于有那么多的苦难,又那么短不过一弹指的光景,俯仰之间新楼成陈迹,红颜为枯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最初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门艺术,需要一生去探索。这也许是我目前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㈤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些什么,第一感觉是什么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

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

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

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5)活着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1993年《活着》出版,这部小说是余华创作转型的重要标志。在《活着》之前,作者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主要是展现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

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实现了从传统小说的“写什么”到热衷于“怎么写”这一转变,在余华那一阶段的先锋作家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进入90年,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关注生命形态以及体现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苦痛成为先锋作家所要面对的主题。余华的《活着》可以说是实现了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主义文学的转变,是新写实主义小说中的杰出代表。

这是向现实主义传统的一种回归,但也是一种创新的体现,他采用很平实的语言去关注人类的生存和苦难,去叩问灵魂,并竭力隐藏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

作者塑造的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很具有典型意义,这是中国众多群像里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一个人不断面临死亡,是让人无法相信但又不得不信的,这种凡俗化的生活表现,对中国小人物的塑造一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将人类生活中的绝望、无奈演化为“活着”的人生价值。

“活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这正如“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关键是在“活着”的背后,是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生活馈赠苦难的认识和尊重。

㈥ 于华的《活着》是一本讲什么的书

简介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入选台湾《中国时报》——10部好书(1994年),香港《博益》——15部好书(1994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与《许三观卖血观》一起,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由张艺谋导演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1994年法国夏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关于《活着》,我觉得小说和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活着》的电影版,感觉上是一个政治宣传片,嗯,虽然被禁映了,但那难道不是反映人民群众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任劳任怨甚至以德报怨,对生命满怀希望,对他人热心帮助……汗,扯远了。总之,张艺谋把《活着》这本书的含义用某种温情漫漫的东西取代了。换句话说,那电影简直就是和《中国农民调查》那本书一样的让都市白领换口味的精神调剂品。

《活着》这本书,则显然是伟大的。是对生命本身的直接描绘。在这本书里面,个人的境遇已经被放到了很低的地方。或者说,个人的境遇只是一个培养皿。

我想作者并不是想讨论和命运作斗争之类的话题,也不是想讨论花花草草应不应该被车轮辗之类的,甚至不是讨论花花草草被车轮辗(前/时/后)应当维持怎样的生存状态,他只是描写着生命的种种巧合与波折,只是举起培养皿说:“看,草履虫是这样的哦。”然后我们点头。至于这个草履虫为什么是这样,能不能是别的样子。好像并不是讨论范围内的东西了。

但是这样的描写本身,却有着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活着》这篇小说就是写出了这种存在,让人无法辩驳,让人不得不接受其合理性,让人明白,生命只能是这样,不能是别的样子。

其实我个人的想法,是觉得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应当有其可以改变的东西。嗯,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大概是在看 SHAWSHANK REDEMPTION 之后有的想法。但是,《活着》这本小说太有说服力了。以至于我得出的结论是,我还不够老,还不是去当和尚的年纪,所以,才会觉得世事犹有可为。

㈦ 活着简介及作者简介

《活着》简介 作者:余华

书中记叙了:‘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后大出血),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㈧ 余华写的《活着》具体内容是什么啊

《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他走出了暴力和恶的世界,为读者打开了一片崭新的视界。这部小说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和痛苦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而他内心的死亡感觉却越来越轻飘、空灵。其实在余华的作品中“苦难”这一主题时刻存在,如《在细雨中呼喊》,在这部小说里苦难是回忆的缓解方式。的确,回忆可以使人在自己的记忆里重新经历一遍,对往事进行选择与组合,而且随着时间的久远,即使是苦难的生活在记忆中也可以开始泛起温馨的光芒。但在《活着》中却不同,余华给福贵的苦难找到了新的缓解之路一忍耐,使得这部作品的叙述都因这种宽阔的忍耐而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苦难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含着一切。不论多大的苦难降I临,福贵都把它化解在无边的忍耐中,最终达到与孤单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忍耐”是一种柔韧的品质,时刻保卫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也就是说,恒久的忍耐可产生爱。福贵就是这样的,他无法改变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于是用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用自己特有的幽默、乐观战胜岁月,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然而苦难真的能像余华所写的那样消失于幽默与乐观中吗?不能。苦难作为一种遭遇可以很快过去并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但对于福贵来说,苦难已经贯穿在了他的整个人生中,成为了他基本的存在状况,除非他死才能消失,但死亡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呢?可以说20世纪的文学史几乎就是人类的一部苦难史,
在小说的结尾余华又写了福贵与那头老牛角色互换、相依为命,是幸福的,然而那只是经过漫长的苦难后换来的片刻宁静。福贵对苦难的承受是被动的,他的乐观也是盲目的,他虽然学会了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也仿佛有着那头老牛一样的超然,但是,存在的幸福并不会因此而到来。因为,人和牛毕竟是不同的,牛永远不会追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但人会,人在被迫反省自身时会进入到“人是谁”、“人何以为人”这样的意识和疑问中。这是人和动物的一个界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目睹了一男童挥鞭驱策一匹高头大马时,曾感叹到,如果牛马知道自己的力量比人大得多,人类从此以后将对它们无可奈何。确实,牛马忘记了“我是谁?”,但人不能忘记这一点。海德格尔说,“世界”是就人的精神性而言的,动物没有“世界”——其实也没有生活。为此小说结尾福贵主动将那头老牛称为福贵,与自己同名,主动将自己的存在等同于动物的存在,实际上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放弃,这意味着一个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自觉放弃。而福贵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平静,实际上只是一种麻木之后的寂然而已。余华曾针对这部小说,说“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但我们从这里读不出高尚,反而读到一种存在的悲哀,因为放弃存在的价值和光辉,比存在的本身消失还要可怕得多。可以说福贵虽然从苦难中走过来了,但最终却成了被生活榨干了生命力、充满暮气的老人,在他面前站着的只是广阔的虚无、厚重的麻木,以及庄禅式的自我逍遥,但没有克服灾难之后存在的欢乐。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仍是相当成功的,因为作者在这个物欲泛滥、理想褪色、商业文化气息弥漫的时代能够勇敢的回到创作本身,直面生存,对生命意义进行追问,表现了他所具有的精神使命感,同时也使作品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独立的精神品格。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编.书海导航: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书评季刊》选编.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10.

㈨ 活着是否是中篇小说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属于长篇小说。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却是最重要的。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㈩ 求《活着》书评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 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但是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余华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热点内容
重生三国刘协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14 02:31:37 浏览:353
经典男生言情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5-08-14 02:24:16 浏览:187
总裁爹地轻轻亲小说免费 发布:2025-08-14 02:24:12 浏览:716
都市小说迷情的危险第225章 发布:2025-08-14 02:23:42 浏览:333
夺情总裁豪门老公不及格小说 发布:2025-08-14 02:03:09 浏览:841
总裁偷各种小说 发布:2025-08-14 02:03:09 浏览:237
推荐以前言情霸道总裁小说污 发布:2025-08-14 01:55:09 浏览:49
经典明星言情类小说 发布:2025-08-14 01:38:46 浏览:658
女主叫顾戮男主都市总裁的小说 发布:2025-08-14 01:30:43 浏览:814
明月昙花小说重生文 发布:2025-08-14 01:26:25 浏览: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