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三月雪
⑴ 急求短篇红色经典的小故事
1、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2、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4、董存瑞
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这时他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的战友们高喊着这震撼山河的口号,冲进了隆化中学。 血一样鲜艳的红旗,升起在隆化城上空,高高飘扬。
5、1938年3月14日,驻守滕县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下令城门全都封闭,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进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激战后,还有300多名伤员滞留在西门一带,每个伤员都准备了一颗手榴弹。战斗结束后,日军挨家挨户地清查,发现这些伤兵后,让他们投降,伤兵们走到一起,拉响了手榴弹,壮烈殉国。
⑵ 20世纪50年代,以抒情性叙述方式来表现革命历史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品有哪些
在20世纪50年代,以抒情性叙述方式来表现革命历史的短篇,有刘真的《核桃的秘密》、《英雄的乐章》(1959)、《我和小荣》、《长长的流水》,以及萧平的《三月雪》等。
⑶ 萧平的《三月雪》成文学“毒瘤”
1956年6月,继《海滨的孩子》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萧平又将一部至今仍享誉文坛的力作《三月雪》投稿于《人民文学》。当时的秦兆阳主编看过之后,甚为欣赏,8月,此文迅速面世。
1957年,萧平在秦兆阳同志的建议下回胶东短期体验生活。临行前秦兆阳同志找他谈了一次话,告诉他:“社会主义社会是光明的,但也有阴暗面,体验生活不要被阴暗面遮住了眼睛。”回乡后萧平走访贫苦山村,回京后先后发表了《秋生》和《除夕》两个短篇小说。《除夕》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窘迫的生活状况。1958年,《除夕》受到了批判,被认为是攻击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并牵连到秦兆阳同志。批判不断升级,以后又发展到重点批判《三月雪》及萧平的文学创作道路,并同萧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当时,有人说:“萧平之所以叫萧平,就是要和萧洛霍夫起平。”1971年高校复课后,当时主管高校的人选定两篇“糖衣裹得最厚”的毒草供高校文科做批判样文用,其中一篇就是《三月雪》。
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历史小说”,短篇小说方面,孙犁、茹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萧平等,发表了不少属于这一类型的小说,如《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这一类型小说的作者,他们大多真实地经历了所讲述的事件、情境。通过文字回顾光荣的“个人历史”,同时表达了作者参与革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