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论文中引用短篇小说原文

论文中引用短篇小说原文

发布时间: 2025-10-08 03:51:08

A. 泰戈尔 《萤火虫》全文

我的梦幻是流萤
点点灵动的毫光
在黑暗中熠熠闪烁

路边的蝴蝶花
不会招徕漫不经心的一瞥
只得把零乱的诗句低声吟哦

心灵如同沉寂黑暗的洞穴
捡起白天商队遗落的碎片
梦在那里构筑自己的巢

春天吹得花瓣缤纷飘落
不是为了将来的硕果
而是为了一瞬的奇思妙想

我的言语是那样的飘逸
也许在时间的波浪上轻盈舞蹈
而我的诗文却因载道而沉沦

心灵如地下的虫蛾
生出了薄薄的翅膀
在夕阳西下的天空中
依依地飞行

蝴蝶忽略月份而重视瞬间
于是便获得了充裕的时光

我的思想,宛如火光
舞着惊诧的翅膀
携着一声欢笑,破空飞去

树木爱怜地凝望
自己美丽的身影
却永远不能得到它

夜色深部可测
白昼是绚丽的气泡
飘荡在它的水面上

我的付出太过羞怯
怎好让你怀恋
或许,你却因此记住了我

如果这礼物是一个重负
那么,吧我的名字抹去吧
但要留下我的歌

四月,仿佛是一个孩童
用花儿在尘土上写下象形文字
随即又擦去,忘却了

记忆是个女祭司
杀死现在
将它的心献祭到
已逝往昔的神殿上

幽暗的寺院庄严肃穆
孩子们从里面跑出
坐在尘土中嬉戏
神看着他们,却忘却了僧众

思想的流波泛起了光华
我的心灵感到惊讶
仿佛小溪突然听到的淙淙乐音
稍纵即逝,不再重现

群山中,寂静弥漫上来
以探究山的崇峻
湖水里,也运动静止下来
以凝思湖的深邃

在清晨紧闭的双眸上
即将逝去的黑夜烙下那一吻
在启明星中散步着灼灼光华

少女啊,你的美丽想一颗果实
还没有成熟
并因勘不破的秘密而紧张

哀愁失去了记忆
恰似沉寂黑暗的时光
没有鸟儿的鸣唱
只有那蟋蟀在低吟

孩童总在永恒的神秘里安居
历史的尘埃无法将他蒙蔽

微风悄悄问莲花
“你的秘密是什么?”
“是我自己。”莲花说
“偷走了它,我也就消失了。”

神厌倦了天堂,却羡慕人。

云是雾一样的山峦
山是云一样的岩石
都是时间之梦中的幻象

我以颂歌感动上帝
征途高山用飞瀑
感动遥远的大海

因为鸟笼美观又安全
他们毁掉鸟巢竟指望得到感激呢

为了你这个人啊
我满怀着爱意
向你偿还无尽的相思债

你诋毁伟大的人,是不敬
那只会伤害自己
你诽谤小人物,是卑鄙
那只会伤及受害者

大地开放的第一朵花
是向尚在孕育的歌儿
发出的邀请

风咆哮着要夺走火焰
只不过是吹灭了它

我的新月啊,你升的迟了
而我的夜鸟是为了问候你
至今还未睡下

树木是大地向静听的天堂倾诉
所作的不懈努力

天堂的风刮起来
铁锚拼命地抠住河泥
我的扁舟用胸膛撞击着铁链

花儿怜惜小虫
可小虫不是蜜蜂
花儿的情谊
是大错也是负累

用恐怖的胜利后的残垣断壁
孩子们搭建布娃娃的家园

熬过漫漫白昼的怠慢
灯盏守候的是夜色中火焰的长吻

羽毛慵懒地躺在灰尘里
心满意得
而忘记了蓝天

独秀的花儿
不必羡慕荆棘
尽管它们多不胜数

为了生存的权利
我们付出所有代价
才获得了自由

生,是穿越黑夜的神秘
走进白昼更大的神秘中

我的这些纸船
只想在时光的粼粼涟漪上舞蹈
却没有什么去处

漂泊的歌,从我心头飞出
在你喁喁温存的声音里找寻归巢

危险、疑虑与拒绝之海洋
围绕着人类小小的孤岛
信念却激励他们
敢于面对未卜的世界

每枝盛开的玫瑰花儿
带给我的
都是永恒春天的玫瑰的问候

我工作是上帝敬重我
我歌唱时上帝喜爱我

在被昨日爱情丢弃的巢里
我今天的爱恋找不到家园

痛苦的火焰为我照亮
一条明晰的小路
穿过心灵的悲哀

小草使高山更加葱茏
因为它从无数的死亡中复生

你从我身边离去
在天空的蔚蓝间
留下一抹难以捉摸的触动
于阴影中飘荡的风里
留下你那看不清的身形

在空中,我虽没留下翅膀的踪迹
但是,我欣慰,因为我曾经翱翔

玫瑰对太阳说:
“我会永远把你铭记。”
她的花瓣却飘落在尘埃里

群山是大地绝望的身影
对那难以企及的天空

尽管你那花儿的刺刺痛了我
但是,美啊!
我依然感激你

不要让我的爱成为你的负担
我的朋友,
你知道,为爱而爱才是友情

在小小叶片的摇曳中
我看到空气无形的舞蹈
在树叶绰约的光影里
我感到碧空隐隐的心跳

森林,好

为了胜利的权利
我们付出所有的代价
才获得了自由

你从我身边离去
在天空的蔚蓝间
留下一抹难以捉摸的触动
于阴影中飘荡的风里
留下你那看不清的身影

我的阴霾在黑暗中忧伤
竟忘了是它们自己遮住了太阳

离别后,你抛下的记忆
点燃了我那盏孤寂的灯

天空没有设下陷阱来俘获月亮
束缚月亮的
只是她自己的自由

B. 鲁迅的小说《故乡》全文

鲁迅的小说《故乡》: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2)论文中引用短篇小说原文扩展阅读:

一、中国网上时间:2006-10-19,文章来源:新华网的文章《藤井省三:“所有日本学生都读过《故乡》”》讲述了鲁迅作品在日本的故事,文章正文如下:

1、鲁迅作品收入中学教科书

谈到鲁迅对普通日本人的影响,藤井省三以日本的教科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说明。他说在日本中学的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鲁迅的《故乡》,现在有五家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五家出版社的教科书中都有《故乡》。

《故乡》在日本的普及有一个过程,1952年有一家出版社的教科书收录了《故乡》,后来逐渐增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所有的教科书都收录了这一作品。这就等于说,中日邦交正常化34年来,所有的日本学生都读过鲁迅的《故乡》。

日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最多的是《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收录《藤野先生》是从中日交流的角度出发,《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与考试有关,考试对日本高中生来说是最现实的问题,对《孔乙己》容易理解。《阿Q正传》对中学教科书来说太长,中学生和高中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没有收录到中学教科书。但从大学学习中国文学的学生的论文来看,写《阿Q正传》和《故乡》的最多。

2、日本鲁迅研究重实证

关于现在研究鲁迅的意义,藤井省三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在东亚、在欧洲和美国都有定论。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必须研究鲁迅。鲁迅文学对国民具有引导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鲁迅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发现文学改造国民性的力量,开始文学活动的,鲁迅受日本明治时期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考虑自己国家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鲁迅的思想中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的关系,因此,研究鲁迅有助于人们认识当时中日两国的历史。

谈到日本鲁迅研究,藤井省三认为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日本的实证研究很强,当然中国也有很多实证研究,但总起来看,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各占一半。日本的实证研究所占比例为70%到80%左右,理论研究只占20%至30%,这是日本鲁迅研究的特点。

另外,鲁迅对中国的研究者来说,是本国的作家,很多中国人研究鲁迅自身及其作品,不涉及比较。对日本人来说,鲁迅是外国作家,因此容易把鲁迅和日本作家进行比较,在日本,鲁迅比较研究成果多,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者研究鲁迅时,也有类似情况。

关于自己的鲁迅研究,藤井省三回顾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学经由日本对鲁迅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安特莱夫对鲁迅的影响等,并与日本如何接受俄罗斯文学影响进行比较。

进入90年代,研究鲁迅《故乡》的阅读史,出版了《鲁迅〈故乡〉的阅读史》一书,仅从鲁迅小说《故乡》于1921年发表后被阅读和评论的变迁情况,运用传播美学和接受美学的批评方法展示20世纪现当代文学的空间,其中涉及了许多文学史未曾涉及的领域,与传统的文学史大不相同。

3年前,他把鲁迅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的影响加以比较,出版了《鲁迅事典》一书。

二、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想,感想文章部分正文如下:

《故乡》来自短篇小说集《呐喊》。一个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单篇看不出来,有一本集子就一览无余了。举一个例子,有些短篇小说非常好,可是,放到集子里去,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作家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全是一个模式。好的短篇集一定是像《呐喊》这样的,千姿百态,但是,在单篇与单篇之间,又有它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

“没有做稳奴隶”的闰土:

就小说的人物刻画而言,《故乡》写闰土和写杨二嫂的笔法其实是一样的,也是两个半圆:一个属于叙事层面,一个属于辅助层面。但是,这里头的区别非常大,非常非常大。

写女流氓杨二嫂,无论在叙事层面还是辅助层面,鲁迅是一以贯之的,也就是所谓的鲁迅式的“冷眼”。很冷。同样在辅助层面,鲁迅写闰土却是抒情的和诗意的。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里极其罕见。

作为象征主义小说,在小说的大局方面,鲁迅是极为精心的,有他的设计。千万不要以为鲁迅写小说是随手的,他的小说写得好只因为他是一个“天才”,属于“妙手偶得”,不是这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头,中国文坛有一个不好的东西,一说起作家的“思考”就觉得可笑,这就很悲哀。

思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是精神上的本能,它的作用不能说比感受力、想象力重要,至少也不在感受力、想象力之下。

在《故乡》里头,呈现流氓性的当然是圆规。自然是闰土。问题来了,写杨二嫂,鲁迅是顺着写的,一切都符合逻辑。写闰土呢?鲁迅却是反着写的。我们先来看鲁迅是如何反着写的——

在辅助层面,鲁迅着力描绘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少年的“我”和少年的“闰土”之间的关系。我把这种关系叫做自然性,人与人的自然性。它太美好了。

在这里,鲁迅的笔调是抒情的、诗意的,这些文字就像泰坦尼克号,在海洋里任意驰骋。我必须补充一句,在“我”和“闰土”自然性的关系里头,“我”是弱势的,而“闰土”则要强势得多,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忽略。

但是,来到叙事层面,鲁迅刚刚完成了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戏剧性即刻就出现了,几乎没有过渡,鲁迅先生写道:

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到:“老爷!”

人与人的自然性戛然而止。一声“老爷”,是阶级性。它就是海洋里的冰山,它挡在泰坦尼克的面前。泰坦尼克号,也就是鲁迅的抒情与诗意,一头就冲着冰山撞上去了,什么都没能挡住。弱势的“我”成了“老爷”,而强势的“闰土”到底做上了奴才。鲁迅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做得格外好,大作家的大思想都是从细微处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相反。

在这里,所有的抒情和所有的诗意都在为小说的内部积蓄能量,在提速,就是为了撞击“老爷”那座冰山。这个撞击太悲伤了、太寒冷了,是文明的大灾难和大事故。在这里,我有几点需要补充。

第一,奴性不是天然的,它是奴役的一个结果。从闰土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在闰土的天然性和奴性之间没有过渡,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这个黑洞里全部的内容,就是闰土如何被奴役、被异化的。

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它其实是不需要写的。每个人都知道黑洞里的内容。小说家鲁迅的价值并不在于他说出了人人都不知道的东西,而是说出了大家都知道、但谁也不肯说的东西!

第二,在闰土叫“我”老爷的过程中,什么都没有发生。也就是说,在闰土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非胁迫性的,它发自闰土的内心。

在小说的进程里,这座冰山本来并不存在,但是,刹那间,闰土就把那座冰山从他的内心搬进了现实,闰土的搬运的速度之快甚至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我”都来不及左转舵和右转舵。那是闰土的本能,那是一个奴才的本能。

鲁迅到底安排“我母亲”出现了。“我母亲”告诉闰土,“不要这样客气”“还是照旧(自然关系)”,闰土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才是闰土内心的真实。不能说“闰土们”的内心没有理性,有的。这个理性就是奴性需求。

“懂事”就是喊“老爷”,就是选择做奴才,做“做稳了”的奴才,或者说,做“做不稳”的奴才。在鲁迅的眼里,奴役的文化最为黑暗的地方就在这里:它不只是让你做奴才,而是让你心甘情愿地、自觉地选择做奴才,就像鲁迅描写闰土的表情时所说的那样。鲁迅是怎么描写闰土的表情的?又“欢喜”又“凄凉”。

这两个词用得太绝了,是两颗子弹,个个都是十环。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这两个词就是奴才的两只瞳孔:欢喜,凄凉。

第三,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或者说作家,有两个基本的命题:反帝、反封建。这个所有人都知道,也没有任何疑问。

不过我想指出,在大部分作家的眼里,反帝是第一位的,是政治诉求的出发点,这个也可以理解,民族存亡毕竟是大事。鲁迅则稍有区别,他反帝,但反封建才是第一位的。封建制度在“吃人”——它不让人做人,它逼着人心甘情愿地去做奴才。

第四,在变革中国的大潮中,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作家,在阶级批判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道德选择,那就是站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头,他们在批判“统治者”。这是对的。毫无疑问,鲁迅也批判统治阶级,但是,有一件事情鲁迅一刻也没有放弃,甚至于做得更多,那就是批判“被统治者”、反思“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鲁迅的批判极其另类。

他的所谓的“国民性”,所针对的主体恰恰是“被统治者”。在现代文学史上,这是鲁迅和其他作家区别最大的地方。当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作家都在界定“敌人是谁”的时候,鲁迅先生十分冷静地问了一句:“我是谁。”在鲁迅看来,“我是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敌人是谁”。其实,一部《呐喊》,它的潜台词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是谁。

香炉和烛台:

我只能说,鲁迅先生太会写小说了,家都搬了,一家人都上路了,小说其实也就结束了。就在“没有小说”的地方,鲁迅来了一个回头望月。通过回望,他补强了小说的两位主人公,也就是“故乡”的两类人:强势的、聪明的、做稳了奴隶的流氓;迂讷的、蠢笨的、没有做稳奴隶的奴才。

同样是一个象征的还有闰土所索要的器物,那就是香炉和烛台。香炉和烛台是一个中介,是偶像与崇拜者之间的中介。它们充分表明了闰土“没有做稳奴隶”的身份,为了早一点“做稳”,他还要麻木下去,他还要跪拜下去。无论作者给我们这些读者留下了怎样一个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尾巴,那个渐渐远离的“故乡”大抵上只能如此。

C. 请推荐几部适合写文学论文的英语短篇小说。

Charles Dickens The Haunted House
Thomas Hardy The Fiddler of the Reels
Anthony Trollope The Parson's Daughter of Oxney Colne
D. H. Lawrence The Prussian Officer
Rudyard Kipling The Phantom Rickshaw
H. G. Wells Under the Knife
Wilkie Collins The Dead Hand
Saki Tobermor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A Lodging for the Night
M. R. James Oh, Whistle, and I'll Come to You, My Lad
John Galsworthy The Broken Boot
Gissing The House of Cobwebs
Eliot The Lifted Veil

D. 寰鍨嬪皬璇1500瀛楄寖鏂

鎬庢牱鍐欏ソ寰鍨嬪皬璇达紵杩囧幓锛屽畠浣滀负鐭绡囧皬璇寸殑涓涓鍝佺嶈屽瓨鍦锛屽悗鏉ョ殑鍙戝睍浣垮畠宸叉垚涓轰竴绉嶇嫭绔嬬殑鏂囧︽牱寮忥紝鍏舵ц川琚鐣屽畾涓衡滀粙浜庤竟缂樼煭绡囧皬璇村拰鏁f枃涔嬮棿鐨勪竴绉嶈竟缂樻х殑鐜颁唬鏂板叴鏂囧︿綋瑁佲濄傞樋路鎵樺皵鏂娉拌や负锛氣滃皬灏忚存槸璁缁冧綔瀹舵渶濂界殑瀛︽牎銆傗(銆婅烘枃瀛︺)鏃ユ湰浣滃舵槦鏂颁竴鎸囧嚭锛氣滃緢涔呬互鍓嶅氨瀛樺湪鐫绫讳技瓒呯煭绡囧皬璇寸殑浣滃搧銆傗︹︿絾鏄锛岃秴鐭绡囧皬璇磋繖涓鍚嶅瓧鐨勬e紡鍑虹幇锛屾槸婧愪簬缇庡浗銆傗濆氭暟浜烘帹宕囩編鍥戒綔瀹舵路浜ㄥ埄(1862鈥1910)涓哄垱濮嬩汉銆備粬鐨勮繎涓夌櫨绡囦綔鍝侊紝鎯呰妭鐢熷姩锛岀瑪璋冨菇榛樸傚叾涓銆婇害鐞鐨勭ぜ鐗┿嬪箍涓烘祦浼犮傚彲浠ヨ繖涔堣达紝瓒呯煭绡囧皬璇村叿鏈夌珛鎰忔柊棰栥佹儏鑺備弗璋ㄣ佺粨灞鏂板囦笁瑕佺礌銆傚嵆鍦1500瀛椾互鍐咃紝瑕佹傛嫭鍑烘櫘閫氬皬璇村簲鍏锋湁鐨勪竴鍒囥備篃鍙浠ヨ达紝寰鍨嬪皬璇存槸涓绉嶆晱鎰燂紝浠庝竴涓鐐广佷竴涓鐢婚潰銆佷竴涓瀵规瘮銆佷竴澹拌禐鍙广佷竴鐬闂翠箣涓锛屾崟鎹変綇浜嗗皬璇粹斺斾竴绉嶆櫤鎱с佷竴绉嶇編銆佷竴涓鑰愪汉瀵诲懗鐨勫満鏅锛屼竴绉嶆柊椴滅殑鎬濇兂銆傚井鍨嬪皬璇村湪鍐欎綔涓婅拷姹傜殑鐩鏍囨槸鍥涗釜瀛楋細寰銆佹柊銆佸瘑銆佸囥
涓銆佸井銆傛寚鐨勬槸绡囧箙寰灏忥紝涓嶈秴杩囦竴鍗冧簲鐧句釜瀛椼傚洜姝わ紝鏋勬濆拰琛屾枃鏃跺繀椤绘敞鎰忓瓧鍙ョ殑鍑濈偧锛屼笉鍏佽镐綔鍝佷腑鏈夎禈璇嶅啑鍙ャ傚傞┈鍏嬄峰悙娓╃殑銆婁笀澶鏀鍑哄笎鏈涓鐨勪竴椤点嬨傚叏鏂囧彧鏈変竷琛屽瓧锛屽嵈鍏锋湁闀跨瘒灏忚寸殑鍏ㄩ儴鎯呰妭銆
浜屻佹柊銆傛寚鐨勬槸绔嬫剰鏂伴栵紝椋庢牸娓呮柊銆傛槦鏂颁竴鍐欎綔涓鍒嗛挓灏忚达紝灏辨瀬鍔涜拷姹傗滄柊鈥濄備粬鍐欓亾锛氣滄湁浜涜瘎璁哄舵妸鎴戠殑灏忚翠笌缇庡浗鐨勮秴鐭绡囧皬璇(Short-Short)娣蜂负涓璋堬紝杩欐槸涓嶅Ε褰撶殑銆傛垜鏄鍙椾簡缇庡浗瓒呯煭绡囧皬璇寸殑褰卞搷銆備絾鏄娌℃湁瀹屽叏渚*锛岃屾槸鍙戞尌浜嗚嚜宸辩嫭鐗圭殑椋庢牸鍜屾妧宸с傛垜鐨勫皬璇村己璋冧竴涓鈥樻柊鈥欏瓧锛岀粰璇昏呬互鏂伴樻潗銆佹柊鐭ヨ瘑锛岀敋鑷宠╀粬浠鎰熷埌鎯婅!鈥(鏄熸柊涓銆婁竴鍒嗛挓灏忚撮夈)涓烘わ紝浠栧父甯稿熷姪浜庣ヨ瘽銆佸瘬瑷銆佺戝够銆佹帹鐞嗙瓑鎵嬫硶锛岄氳繃闈炵幇瀹炵殑棰樻潗鎴栫幇瀹為樻潗鐨勯潪鐜板疄绗旀硶锛屽弽鏄犱粬鍦ㄧ幇瀹炵敓娲讳腑鐨勭嫭鐗圭殑鎰熻夛紝琛ㄧ幇娓呮柊鐨勪富棰橈紝濡備粬鐨勩婁繚淇銆嬨傚綋鐒讹紝寰鍨嬪皬璇寸殑绔嬫剰鍜屽叾瀹冨舰寮忕殑灏忚翠綔鍝佷竴鏍凤紝鏈夋椂骞朵笉鏄涓鐪艰兘鐪嬪嚭鐨勶紝鏈夋椂涓婚樺苟闈炰竴涓锛屾槸澶氬厓鍖栫殑锛岃繖閮芥槸鍙浠ョ殑銆備緥濡傜編鍥借憲鍚嶇戝够浣滃跺紬閲岃拏鍏嬄峰竷鏈楀啓鐨勪竴绡囪绉 涓轰笘鐣屼笂鏈鐭鐨勭戝﹀够鎯冲皬璇达細鈥滃湴鐞冧笂鏈鍚庝竴涓浜虹嫭鑷鍧愬湪鎴块棿閲岋紝杩欐椂蹇界劧鍝嶈捣浜嗘暡闂ㄥ0鈥︹︹濆氨鍐欏緱鍗佸垎鍒鑷磋岃愪汉瀵诲懗銆
鍥涖佸囥傛寚鐨勬槸缁撳熬瑕佹柊濂囧阀濡欙紝鍑轰汉鎰忔枡銆傚井鍨嬪皬璇寸殑鐗圭偣澶氬崐鍦ㄤ簬涓涓鈥滃団濆瓧銆備腑澶栦綔瀹剁殑璁稿氫紭绉浣滃搧灏卞父鍦ㄧ粨灏惧勪娇浜烘媿妗堝彨缁濄傚傞偟瀹濆仴鐨勩婃案杩滅殑闂ㄣ嬬殑缁撳熬灏卞嚭浜烘剰鏂欍

E.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
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

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源于意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国乡村的生活无聊至极,在她与罗伯特的爱情中,尽情洋溢着自身的浪漫风情,这是冲破了世俗枷锁的爱情。弗朗西斯卡的爱情让观众落泪,是因为她没有因为爱而放弃自己的家庭,她仍旧记得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但却为了爱希望自己死后能与罗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这一角色,对其爱情的描写文字较多,而在电影中,人们通过女演员眉宇间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对罗伯特执著的爱以及对家的责任感。爱情与女性之间,似乎是文学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桥段,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英美电影中,爱情的主旋律,不仅是对这些文学作品的一种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电影要求。

又如在《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是一种纯粹的爱,而无其他杂糅的情感。当简?爱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虽然罗切斯特的豪宅已经被他那个疯子般的妻子烧毁,虽然罗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简?爱按照心中对于爱的执著,认为这样的罗切斯特仍旧是自己的最爱。简?爱因为自己的爱而成为罗切斯特的天使,罗切斯特的余生因为简?爱而精彩。

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在尊重英国女性作家奥斯汀原著的基础上,小说中的人物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人隐仔们所谈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中,没有金钱财富,没有地位差烂携掘距,有的是彼此之间的了解,是两人之间的彼此相爱。通过电影中,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难让观众理解原著中的那个对爱情很执著的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伊丽莎白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饥核不需要无聊的高姿态和耍酷态度。

伊丽莎白这样的爱情观,也正是原著作者奥斯汀的爱情观。我们在看这些英美电影时,对于银幕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而爱情这种在银幕上独特表现的情感,更容易让我们通过电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爱情世界,那是一个执著的感情观。

但是这样的爱情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很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女性的爱情执著观,带来的往往是爱情悲剧。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对于爱情也是固执的,哪怕被自己的爱人阿尔芒误会,她仍旧默默地承担着因为爱情而带来的伤害。不管爱情的结果怎样,对于爱情,这些女性仍旧是那么执著与肯定。

三、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权主义

在众多的英美电影中,都很好地再现了原著中反抗男权的思想,即强烈的女权主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最为显著的表现点。目前,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多以20世纪初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这些文学作品中,开始阐述女权主义,反对男权。这种现象并不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所独有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实际上开始走出家门,进入了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而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权的代表,她们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气息,但是却多了一些职业性的元素。她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等话题,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的英美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女性角色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而在以《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中,观众对于那个富家大小姐斯嘉丽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战争夺取了斯嘉丽家庭的一切,而斯嘉丽在重重困难中,从一个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大小姐,成长为一个智慧的现代女性。

斯嘉丽这个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属于写实人物,米切尔对于这个人物没有泾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实的叙述。在电影中,这种感觉更加直观一些,斯嘉丽似乎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个独立于外的弱势群体,导演与作者都在强调女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她们有着自我价值。在电影《名利场》中,那个为了跻身上层社会的蓓基,按照现代的评判观点来看,用“女强人”来形容蓓基更加合适。

她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惜卖弄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歌声,甚至自己的肉体,蓓基一直在展示着自己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亚的哥哥乔斯,还是对克劳莱家族继承人的罗登,蓓基都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融入计谋当中。

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女权思想在电影或小说中都毫无掩饰。在电影《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本是巴黎的一个名妓,但是她爱上了阿尔芒,并与之在乡下同居。

阿尔芒的父亲认为是玛格丽特葬送了儿子的前程,胁迫玛格丽特移情别恋,而阿尔芒信以为真,愤怒下当众羞辱玛格丽特。玛格丽特终因病而亡,而阿尔芒事后知道了缘由后,悔恨不已。玛格丽特的死,是爱情悲剧的表现,更是对男权世界一种无声的反抗。同样地,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一开始,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高傲而没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们通过电影,再去原著中寻找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会发现奥斯汀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伊丽莎白与达西那奇妙的爱情。直到达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丽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达西。伊丽莎白虽然爱着达西,但是对于达西的那种大男子主义很厌恶,她故意地对达西冷漠,也正是对男权的一种反抗。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改编成电影后,苏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显,她敢于追求自我的价值而反抗学校的规定,敢于直面对裘德的爱。 四、悲剧色彩浓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学作品改编的英美电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剧性的。这些女性形象虽不至于占据英美文学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们观看的很多英美电影中,这样的悲剧色彩,似乎更受到导演和编剧的欢迎,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更多是与作品创作背景下的大多数女性有着明显的思想和行为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女性角色“前卫”的行为,造成了她们悲剧的产生。这些悲剧多体现在女性的爱情上,还有社会阶级的残酷压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芳汀这个角色,被赶出了工厂,死在了医院里。她本有一个美好的爱情,但是却被情人抛弃,独自带着女儿珂赛特。在改编的音乐剧《悲惨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个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卖了自己的头发、牙齿,甚至是身体。当I Dreamed a Dream响起时,芳汀的悲剧终究发生了。对于芳汀的死,是悲剧的结局,也是她的解脱。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个角色,是莎士比亚在17世纪塑造的形象,而那个时期的英国女性,和中国的传统女性一样,对父亲和兄长十分尊敬,甚至达到了盲从的地步。然而奥菲利亚深爱着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对她的表白,被奥菲利亚的父亲否决。当奥菲利亚的父亲被哈姆雷特杀死后,奥菲利亚崩溃了。她一直在无声地承受着一切,但悲剧的脚步没有因为她停止。一个纤弱的女子,一个温柔的女子,一个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个年代注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在英美文学中,女性的悲剧色彩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影改编后,这种女性悲剧更加真实。她们与周围生活的格格不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这种被社会压到无法喘息的女性外,还有爱情带来的悲剧。例如在《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她有着自己的家庭,却爱上了罗伯特。

这样的爱情就是一个悲剧,在道德的束缚下,在伦理的谴责下,弗朗西斯卡的爱情只能以悲剧结束,四天深入骨髓的爱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这样的悲剧让观众更加心痛。同样地,在《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也是一个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凯瑟琳对于爱情的渴望极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不受世俗影响的纯净的爱,还期望能够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马王子。凯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是纯净的,为此不惜打破社会的道德枷锁。而凯瑟琳还是放不下对财富的向往,她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成为山庄的女主人。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对爱情的矛盾,让她无法割舍爱情,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

五、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无论是对爱情的执著,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剧性的色彩,通过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美文学作品中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也是女性主义在文字上的宣泄,在银幕上的爆发。在19世纪,简?奥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学的高处,她们反对男权,发扬女性主义。例如,在勃朗特的《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积极向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罗彻斯特。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中,简?爱一直保持着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权贵,她向往平等。简?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简?爱对于爱情的追求,一直保持着独立。她知道了罗彻斯特有妻子后,不愿贬低自己的地位价值,选择离去。而当她认识到自己对罗彻斯特的情感后,不顾罗彻斯特的失明和一无所有,仍旧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爱的容貌也许并不出众,但是她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她追求独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特别是简?爱对于经济独立的认识。这都是独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现。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简?爱都让我们感叹不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性,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同样的女性特质,我们在《名利场》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强人”特点,正是她独立自主的一些体现,虽然她一直想傍上一个富翁。

六、结 语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爱情还是自我价值,抑或是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方面,都有着吸引人的地方。通过电影的展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过来,以电影来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寻味,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闲来无事,可以走进影院,去回顾一下这些英美经典。

[参考文献]

[1]辛淑兰.超越傲慢与偏见:从女性视角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2]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王盈盈.从女性视角解读美国电影《廊桥遗梦》[J].电影文学,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J].电影文学,2010(12).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2
浅析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二者关系

摘 要: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与我国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发现,英美文学主题,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而我国文学作品人和自然的关系为相互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主题;人和自然

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在“人和自然”的主题方面存在差异,是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线索。

一、英美文学发展的分析

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英国文学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英国与美国语言因为同属于一个英语体系,长久以来认为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两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响,以及遵循文学内部自身规律,其文学发展历经了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维多利亚、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战后则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中古英语时期的文学较以前在扩展主题、丰富类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响,传奇小说及诗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学中人和自然的主题分析

尽管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会的存在无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学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这一主题的,当然英美文学也不例外。

英美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力图揭示在特定条件下主宰人的行为的两种力量:一方面是遗传,是人内在的力量,具体来说是描写人对其生物本能的依赖,即人追求爱情、金钱和享受的不可压抑、无法阻挡的欲望。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对人所生存的社会的研究,具体来说,是描写高度文明的社会给人造成的威胁与围困。民族传统依据每个民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能长久地在民族成员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类的母亲和摇篮,又是人类的敌人和战场。这种矛盾的关系,体现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便是两种对立的心态: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这种对立一直贯穿英美思想、文学传统的始终。就文学家个体而言,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显示出一种深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和变动性。有的礼赞、崇拜自然,有的在对抗、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有的聚焦于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有的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显示出超时代的远见卓识。

三、我国文学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国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 故事 含有丰富的泛神论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圣不可毁坏,因为一切都是从一个叫“盘古”的巨人身体长出来的———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 收藏 ;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云,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 传说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人类应该爱护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学中“人和自然”对比分析

在探讨英美文学中的“人与自然”时,实际上是包含着比较与借鉴的意图的。通过通读惠特曼、梭罗等人的作品,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是受到过我国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我国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统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事实上,现代西方某些哲学、伦理学在理论建构之际,就已经吸收了一些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统一的智慧。德国学者格罗伊从东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特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以印度佛教和我国道教为代表的东方传统“人与自然”与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遗憾的是我国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量引进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忽略对本国文化传统的建设与更新,如今已面临比西方国家更为严峻的自然问题。目前我国在大力倡导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这样一个思潮巨变的历史时刻,一方面,作家们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祖先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大力推出优良作品;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有责任感,要注重社会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健红.论英美文学教学的道德关联性[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11).

热点内容
小说推荐经典少年 发布:2025-10-08 04:44:22 浏览:916
一日欢宠总裁小说 发布:2025-10-08 04:39:21 浏览:291
小说重生之神 发布:2025-10-08 04:35:01 浏览:470
异世大陆小说排行榜完本经典之作 发布:2025-10-08 04:24:05 浏览:120
都市透视类有声小说 发布:2025-10-08 04:19:50 浏览:913
男主重生到上海滩的小说 发布:2025-10-08 03:51:31 浏览:897
论文中引用短篇小说原文 发布:2025-10-08 03:51:08 浏览:595
星际小说言情女 发布:2025-10-08 03:16:50 浏览:396
轻小说百度云网站 发布:2025-10-08 03:14:37 浏览:454
网游之不败剑神罪君子小说 发布:2025-10-08 03:12:55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