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中国社会思潮的短篇小说
『壹』 茅盾的《春蚕》赏析
《春蚕》是茅盾写于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故事讲述了老通宝一家人,盼望着有一个好收成,能够偿还债务,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但可笑的是虽然老通宝得到了所盼望的丰收,因为蚕厂的接连倒闭,他的茧子卖不出去,最终不但没有偿还上债务,反而增添了新的债务。
老通宝认为单靠努力的劳动就能让家人翻身,然而他只是别人剥削、敲诈的对象。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又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他又怎么能翻身呢?其实即使蚕厂不倒闭,老通宝也翻不了身,因为蚕茧的充足,资本家也会压低蚕茧的价钱,得不到老通宝先前预想到的收入。所以老通宝想通过劳动翻身的主意,完全是想错了。
茅盾用老通宝一家人的遭遇,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反应了农民在黑暗社会里被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苦苦挣扎的景象。
《春蚕》艺术构思的重点放在为夺取春蚕丰收而进行的蚕事活动上,丰收成灾的结局则写的简劲利落。在描写蚕事活动时,作者还插进了嘈杂微妙的人事纠葛。作品半穿插的这种矛盾纠葛,并不影响蚕事丰收及成灾的结局。但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许多方面的计划,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魄。在描写蚕事活动中,紧张的撙战和不安的心性是贯穿全篇的基调。但也穿插些富有乡性风味的轻松的场面。
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夺取丰收的艰辛和丰收成灾的结局形成强些对比,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1)反映中国社会思潮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后收入1933年5月开明书店版《春蚕》。小说以“一·二八”战事后江南农村为背景,写老通宝一家蚕花丰收成灾的故事。
继《春蚕》后,作者又写了《秋收》、《残冬》,这三部作品被人合称为“农村三部曲”。作者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贰』 名词解释 伤痕小说
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发端于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后相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
『叁』 关于伤痕文学
可单独分析一篇代表作 例如 卢新华 伤痕
廿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
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悄返许多回忆。
作者卢新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学生。小说《伤痕》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王晓华,九年前对张春桥定她妈妈为“叛徒”的冤案、假案信以为真,痛苦而无奈地和她妈妈“决裂”、“断绝关系”,初中还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了。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和她建立了亲密关系的男青年苏小林,又由于小王的家庭成份问题不能上大学,一对青年被迫相互中止往来。在漫长的九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旁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帮”后,被严重摧残而患了重病的妈妈,经上级领导部门甄别后,彻底平反了。她渴望着见上女儿一面,可当小王赶回家探望时,妈妈已离开了人间。
作者描写王晓华母女生离死别和她与小苏爱情生活悲欢离合的情节,有力地控诉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年轻一代的迫害,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干部和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统治下的苦难。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幸遭遇后,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没派谁戳下的。”
作者在文汇报上谈他写这篇小说的体会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鲁迅在《祝福》中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我脑子里涌现起无数个受‘四人帮’精神上毒害的青年形象(其中也包括我)以及被‘四人帮’路线迫害致死的老干部形象,逐渐凝结成‘四人帮’给我们社会留下的最深的伤痕,还是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当我构思到晓华离家九年,而回家见到母亲已离开人间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我的被头,我被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感动了。”(见一九七八年十月十四日文汇报)粉碎“四人帮”后,复旦校园的空气开始活跃起来,卢新华的这篇习作,是张贴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上旬中文系一年级同学办的《百花》墙报上。它是众多作品枯运贺中吸引读者最多的一篇,轰动了全校。
以上资料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