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小说短篇散文
㈠ 竹节人写作背景
竹节人是范锡林玩耍过的玩具之一,代表着他儿时的美好记忆。随处可见竹节人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做竹节人是一件乐事,斗竹节人更是乐趣无穷。其貌不扬的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
主持人是由范锡林所写的 ,分别分成三部分 ,明亮竹节人制作竹节人以及玩竹节人是一起的 之后是享受乐趣。
(1)玩具小说短篇散文扩展阅读
文章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是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课文是写竹节人的,还写了围观的小伙伴们,这样写是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
第三部分写了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是有关系的。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㈡ 竹节人的推荐理由
作品中巧妙穿插了人生感悟,小读者在阅读中,明白人生道理。《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让读者感受他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竹节人作者:
范锡林,笔名雪凌,男,1950年1月生于江苏无锡,1968年,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代表作品有《忘情丸》《分身奇妙功》《快刀小子》等。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睁开吧,长长睫毛的眼睛》获《少年文艺》好作品奖,中篇小说《秘道》获上海市首届巨人优秀作品奖。
1985年《你不是灰姑娘》获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1987年短篇小说《她和她的爸爸》获儿童文学园丁奖。
多次在《儿童文学》上发表文章(其作品《游梦街》发表于《少年文艺》2008年7、8合刊。著作有中篇传奇集《鱼肠剑之谜》,中篇小说集《秘道》,短篇小说集《避邪铜钱》,散文《幼年的故事》,短篇小说《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
㈢ 《风筝》的作者是谁
《风筝》的作者是:鲁迅。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围绕鲁迅儿时将弟弟的风筝折断,并掷到地上,扼杀了弟弟的爱好。二十年后鲁迅读到一篇外国文章,知道了玩具对儿童的重要性,不免对自己的“精神扼杀”感到懊悔。
鲁迅想对弟弟道歉,然而,弟弟却完全忘记了此事,以致于鲁迅想弥补也不可能。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鲁迅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
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章在中国内地被列入教科书。
(3)玩具小说短篇散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后来由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卓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鲁迅先生同时另有一篇《我的兄弟》题材一样,人物相同,不过只叙写了拆毁儿童玩具风筝的错误,而《风筝》一文却挖掘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收有《这样的战士》、《风筝》、《淡淡的血痕中》、《一觉》、《希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