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曦台湾短篇小说
Ⅰ 台湾的近代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后唐景崧兵败逃至厦门,军队溃败,岛内混乱,死伤十分惨重。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后到日本大正年间,政局转稳,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画,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奠定台湾现代化的基础,远超一海之隔的中国大陆,使得台湾成为当时最为现代化的华人社会。
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愚民教育,对台湾本地人与在台日本人分别设计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限制台湾人仅能接受医学、农牧等高等教育,影响台湾人的民智发展。而台湾人民对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自1920年代开始,随著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份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为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增加台湾人民的向心力,推行皇民化运动,鼓励台湾人说日语,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宗教信仰,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也以各种方式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大陆及东南亚战场。
日治时期,自1898年起对台湾人实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语教学是其重点,作为其贯彻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别待遇、隔离政策的原则下,台湾人子女升学机会有限,有不少学生因而负笈日本内地求学,并成为1920年代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中坚人物。1943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
Ⅱ 陈若曦的小说老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之前看《文革杂忆》,介绍里提到陈若曦的两个短篇集《老人》《尹县长》,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早期作品,于是兴趣上来,可惜没有找到《尹县长》的中文版,先借了《老人》和其他两本小说作品来一读。
《老人》里共有七篇短篇小说,均取材于文革期间大陆百姓的生活,《城里城外》和《二胡》则转为北美的华人生活为创作重点,前者也是短篇集,后者是一部长篇,但是总体来说,也许作为史料保存的价值,远远大于其文学价值。
《老人》最令人失望,里面人物的塑造,作者的个人情绪流露得太明显,几个“造反派”的头头,长就一副令人厌恶的外貌,三角脸三角眼,连名字都是奸的,比如阿刁之类。这些人为的痕迹,使作品严重失于冷静,有些地方,更有将作者自身对文革的认识加于笔下人物的倾向,使语言变得不仅不自然,也不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缺乏一致性。小说不同于个人的回忆散文或杂文,我以为,作者仍需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去创作人物和故事,即使是强调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宜在作品中做太多道德或价值的判断,留给读者也许更好。
《城里城外》和《二胡》里的故事,以文革后大陆的改革开放为大背景,记述在美华人在处理和内地、台湾的关系时微妙而艰难的处境,仍有写实痕迹太重的遗憾,缺少文学的意境和诗意。相比之下,长篇《二胡》确具几分打动人的力量,讲述一对叔侄,因为中国政局的变动,与大陆亲人长期分居两地,后排出重重障碍、回乡探亲的见闻经历,反映了历史给这一代中国人造成的无以弥补的悲与苦,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较为细腻,但未脱议事论政的框框,没有更进一步的对人性和自我的探索。写于现实,却未走出现实,中国的当代小说似乎都脱不了现实主义这个弊病,鲜见在作品文学性上的实验或突破。
Ⅲ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内收录了哪些文章
《台北人》标志着白先勇小说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个短篇小说包含《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岁除》、《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思旧赋》、《国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