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夏天的玫瑰
Ⅰ 史铁生的生平以及主要作品,我之舞的意思
1、史铁生的生平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主要作品
1)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命若琴弦》、《毒药》、《我之舞》、《小说三篇》、《别人》、《死国幻记》、《两个故事》等。
2)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3)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4)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黄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三篇》、《随笔十三》、《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3、《我之舞》
《我之舞》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
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以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1)短篇小说夏天的玫瑰扩展阅读
史铁生获奖记录
1、作品获奖
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奖;
2002年“老舍散文奖”《病隙碎笔》获奖;
2002年“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病隙碎笔》获奖;
1998年“第一届 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获奖;
1998年“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老屋小记》获奖);
1997年“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获奖);
1988年“作家评论奖”《答自己问》获奖);
1986年“上海文学奖”《毒药》获奖);
1985年“三月风金杯奖”《来到人间》获奖);
1984年“年度作家文学奖”《奶奶的星星》获奖);
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奖);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
1983年“青年文学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
2、个人获奖
2009年“第一届绽放文学艺术成就奖”获奖;
1993年“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获奖。
Ⅱ 史铁生的作品简介
主要作品《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代表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放下与执着》《山顶上的传说》《死国幻记》《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老人》《小说三篇》等。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短篇小说夏天的玫瑰扩展阅读:
史铁生的小说内涵:
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Ⅲ 史铁生先生的《夏天的玫瑰》,残疾人的故事
《夏天的玫瑰》史铁生先生的短篇小说,我是在他的《史铁生全集》里看到的,夏天的玫瑰可以说是一首歌的名字,又似乎在暗意着什么,这种东西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生而为人,生而有疾的苦难?还是代表着希望?这一点也就只有读者自己去找了。
老头子终于把那只铜牛买回来了,它有着如利剑一般的角,粗壮有力的四肢,一块一块肌肉迸发带来的力量感。说不上是什么理由让老头子买下了它,它并不漂亮,表面坑坑点点,它身上有一种未经打磨生铁气。可老头子还是买下了它,一遍又一遍的摸着牛角、宽厚的牛背,强健有力的四蹄。
这是一个雨天,满天飞雨,从高空坠下,化作千万根细线,不大也不小的落在老头子身上、呆住了的纸风车上、唯独没有打在那只铜牛身上。它被老头子好好的护着,它是住在一只布袋里的,布袋外还套着一块塑料薄膜。
这些塑料薄膜,本应护住那呆住了的纸风车的,可它没有,它选择护住那只铜牛了。那些绿的、红的、金色的纸风车呆在了雨中,丝丝点点的雨打着它们,雨想来也是喜欢吹风车的吧,可纸风车没有动,只有那些雨线点点滴滴浸润的着它们。
雨水绵绵不绝,撒在半空中,落在不远处的枝头上,也打要老头子白花花的银发上,更是停在了老头子肩头上的那些风车上。风车是纸作的,寒风随着雨丝吹来时,风车没有动,只有慢慢前行的老头子颤抖了几下。
纸风车是老头子的活计,方圆百里的人们,从小娃娃到上了岁数的老人,没有人不认识老头子,纸风车是他们手中的玩物,带着欢笑的利器,也是老头子的经济来源。
“老人家,你真要它。”
当售货员这样问时,其实她早就知道结果了,她与老头子不熟,又跟老头子很眼熟。每当有集市时,这个行动缓慢的老头总会来这看一会,他是不买东西的,只是愣愣地盯着那只粗糙的铜牛看个停。
老头子坐在田埂上,口中喃喃着。
“我当然要它了,多漂亮哦,满是肌肉的身子,从脚蹄上生出来的劲力,它多好哦。”
一个孩子出现在老头子面前,在雨中若隐若现,奔跑着,欢笑着,手上拿着一只纸风车,红色风车在雨中呼呼作响,老头子叹息了一声。
“唉~”
老头子是认识这孩子的,可他不会跑,这一辈子他都不可能跑的。孩子和老头子的结局是一样的,最后双腿都会被锯掉,装上笨重的假肢,努力的模仿着正常人的生活。孩子以后会不会接老头子的活计呢?不远万里,离开故土,穿行于市集中,口中念道。
“风车呦,漂漂亮亮的风车哟。”
老头子和那些风车一同呆在了雨中,长久长久的没有动过。
“那孩子应该死掉,不要治了。”
当时老头子这样劝着那对年轻父母,口中念念有词,纸风车一只一只的立在木棒上,要棒靠在墙上,老头子把裤管向提起,露出了裤子下那对没有温度的假肢。
Ⅳ 应该是史铁生的一篇文章 前面是我来到一座楼,走到楼上,望见楼下有个男人,在墙内,墙外面好像有人,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个人作品编辑
短篇小说
1 1979年 爱情的命运
2 1979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3 1980年 午餐半小时
4 1980年 我们的角落
5 1981年 绿色的梦
6 1981年 神童
7 1981年 树林里的上帝
8 1982年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9 1982年 黑黑
10 1983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11 1983年 白色的纸帆
12 1983年 夏天的玫瑰
13 1984年 奶奶的星星
14 1984年 足球
15 1984年 春夏秋冬
16 1984年 老人
17 1985年 来到人间
18 1985年 命若琴弦
19 1986年 毒药
20 1986年 我之舞
21 1987年 车神
22 1989年 小说三篇
23 1990年 钟声
24 1993年 第一人称
25 1994年 别人
26 1998年 老屋小记
27 1999年 死国幻记
28 2000年 两个故事
中篇小说
序号 发表时间 作品名称
1 1984年 山顶上的传说
2 1984年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3 1986年 插队的故事
4 1987年 礼拜日
5 1988年 原罪·宿命
6 1988年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长篇小说
序号 发表时间 作品名称
1 1997年 务虚笔记
2 2006年 我的丁一之旅
随笔散文
序号 发表时间 作品名称
1 1981年 秋天的怀念
2 1985年 合欢树
3 1989年 文革记愧
4 1990年 好运设计
5 1991年 我与地坛
6 1991年 我二十一岁那年
7 1992年 黄土地情歌
8 1992年 相逢何必曾相识
9 1992年 散文三篇
10 1992年 随笔十三
11 2002年 病隙碎笔
12 2004年 记忆与印象
13 2010年 扶轮问路
14 2010年 妄想电影
其它作品
序号 发表时间 作品名称
1 1983年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2 1986年 随想与反省
3 1988年 答自己问
4 1988年 自言自语
电影剧本
序号 发表时间 作品名称
1 1987年 死神与少女
2 1991年 边走边唱
Ⅳ 史铁生的经历和在文学的成就
经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
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成就:
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