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短篇小说们免费阅读
1. 《伟大的短篇小说们》读书笔记 (5)舞会之后
“刚才你们说,一个人自己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万事在于环境,是环境弄人。可我认为,万事在于机缘。我来讲讲自己的经历。”
这是【俄】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舞会之后》开头一段话。读完整篇小说,明白了这段话的含义。
《舞会之后》以小说主人公伊万的口吻,向朋友们讲述了他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爱情故事。
年轻的伊万对贵族小姐瓦莲卡一见钟情。在伊万的眼里,“她即便五十岁时,仍是个了不起的美女。十八岁那年,则更加妩媚动人:高挑、匀称、优雅,庄严。在她妩媚而又明亮的双眸里,在她可爱而又年轻的整个人身上,始终都有一抹亲切、快乐的微笑。”
伊万年轻时是个快乐活泼的小伙子,而且很富裕,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参加晚会和舞会。而且舞跳得好,人也长得帅,就是一个美男子。
在一次舞会上,他被“身着一袭白裙,腰间束一条粉红腰带,一双洁白的细软羊皮手套,大致齐到她那纤瘦、尖细的胳膊肘,脚上穿一双白色的绸鞋”的美女吸引。
这个美女就是瓦莲卡,她是当晚舞会的焦点,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尽管她掩盖了所有人的光芒,还是让人们不可能不欣赏她。
伊万和瓦莲卡跳了一曲又一曲,他们彼此中意对方。伊万说:“我爱的越深,就越不注重她的肉体。”他唯一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什么事情来破坏这幸福。
舞会快结束的时候,瓦莲卡的父亲,一位潇洒帅气、高大魁梧、精神抖擞的上校军官和自己的女儿共舞一曲之后,将瓦莲卡带到伊万身边,让他们继续跳舞。
曲终人散时,瓦莲卡从她的扇子上拽下一小片羽毛送给伊万,“这个给您吧,免得您遗憾。”
伊万接过羽毛,满眼都是欣喜和感激之情。此刻的幸福快乐让他心中对瓦莲卡的爱情,释放出蕴藏在他内心中爱的全部潜能。那一刻,他在想无论瓦莲卡是否爱他,只要他爱她,这就足够了。
舞会结束时已经凌晨四点多,伊万依然沉浸在幸福中,难以入眠。大概两个小时后,伊万走出家门,当来到家附近的空地时,看到一群士兵正在惩罚一个鞑靼逃兵。这个逃兵每受一次夹鞭刑,脸都扭曲痛苦地转向抽打袭来的方向。
受刑人身边是一个熟悉的身影,高大魁梧,正是瓦莲卡的父亲。他回头看见伊万,装着不认识,恶狠狠地拉下脸,急忙扭过头。
伊万一想到瓦莲卡父亲那张凶狠的脸,恶狠狠的声音,就无法和瓦莲卡平静的相处,他们的爱情就这样消失了。
伊万的爱情故事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开始,就被他自己的担心说中了,真的是发生了一些事情破坏了这幸福。
有时候你看到的美好,并不一定是美好。舞会上,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看。只有舞会结束之后,卸下伪善的面具,才能看清人的真面目。
2. 《伟大的短篇小说们》读书笔记 (1): 鸟
这是一个多雪的冬季,昨日普降大雪,今日依然细雪霏霏。
一杯红茶在手,开始阅读《伟大的短篇小说们》。喜欢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一边阅读,一边码字摘录,归档到我的读书笔记中。
这样的操作,让我不会等到书读过:之后,除了留下一道道或铅笔或彩笔的划痕,证明我曾经被这些句段吸引过、共鸣过、思考过之外,不会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曾经精彩的文字也将风干不见。
第1篇:鸟 (001-005页)摘选:
昏黄无聊的冬日来了。锈红色的大地被一层破破烂烂的白雪桌布覆盖着。
这篇开头从景物描写开始,接着写桌布下藏着的阁楼。接着是一大段景物描写。今天复盘无戒老师课程,提到小说要有景物描写,才不会显得文章干巴巴。
景物描写之后,写父亲足不出户,在炉子里生火,研究无法参透的火光。父亲对于鸟的痴迷超过了母亲对他的影响,家里的生意,账单都不在关心,离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研究鸟类学概论,让房间充满拍动不停的彩色翅膀在地板上聚成五彩缤纷的花圃,像一张生命的地毯,有紫红色、蓝宝石色、铜绿色、和银色的羽毛。有人不经意间闯进去时,这块地毯瞬间瓦解,四散开去,变成动态的花。
最后的结尾部分,没有看懂,以上的记录,文字还很美。以后就以这种方式读书吧,一边读,一边摘抄,还能锻炼敲击键盘的手速,不然看过也就看过了,什么都留不下。
3. 短篇经典文学著作
有:《项链》、《倾城之恋》、《受戒》、《社戏》、《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项链》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于1884年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项链在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
《项链》采用了以物写人的手法,将项链作为一条主线,从它与人物的多重关系出发,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读者透过项链对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了然。
2、《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3、《受戒》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4、《社戏》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5、《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现代作家郁达夫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首刊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
《春风沉醉的晚上》 小说叙述了“ 五四”以后一对贫苦沦落的男女青年,同住在上海的一幢贫民窟里,由素不相识到相互关怀、同情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身处厄境不失坚韧意志和反抗精神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
《春风沉醉的晚上》结构严谨精巧,语言质朴,情节自然,层层推进,心理描写细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价值。
4. 《伟大的短篇小说们》读书笔记 (2): 父亲的最后逃亡
连着下了三天的雪,这个冬天满足了我对飘雪的所有渴望。
继续阅读《伟大的短篇小说们》第2篇:父亲的最后逃亡 (006-011页)
这篇,我看了两遍,都没有读懂。问什么要把自己的父亲比喻成鳌虾或者巨蝎?
文章开头说:“这件事发生在那完全失序崩解的时代,在它失落的晚期,我们的生意已经走到最后清仓、准备关门大吉的尽头。”
也许是作者有什么隐喻,从文章标题来看“父亲最后的逃亡”,是不是用鳌虾来隐喻匆忙、慌乱逃离的父亲,给作者的心灵造成某种不可言说的痛苦,他不愿意面对父亲逃亡后,家里还是处处有着父亲的影子。在作者心里,似乎父亲依然未曾逃亡。
但文章里,作者又说“父亲确实是死了,他已经死了很多次,总是死的不干不净,留下一丝疑点,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的死进行重新修正。”
“把自己的死亡改兄败成分期付款”,这样的写法,令我感到惊奇。佩服作者的脑洞够大,最后这只鳌虾被煮熟了端上餐桌,没有人敢动。
“事过境迁后我们可以无止境地解释动机、研究冲动——然而,铸下的事实已无法改变,而是永恒地盖棺论定了。”
作者对父亲这样一个形象的描写,看似荒诞,内心的感受复杂多变。也许是因羡汪颤为思念,把父亲想象成一只鳌虾,煮熟了之后就可以长久地放在桌子上,似乎父亲永远不曾离开。
文章的结尾写道:“陵没虽然被煮熟了,在半路上丢了一条腿,父亲还是拖着最后一点力气迈向下一段无家可归的流浪。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过他。”
写到最后,作者还是希望父亲永远是自由的,不被家庭亲情拖累,做自由的自己。
5.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短篇)
推荐五篇深深打动过我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我视作第一流的短篇作品,但在80年代生人里,可能传播范围远不能与其成就相匹,信任我的人可以在闲暇时品酌一下。
《品质》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 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品质》描写了一个诚恳、高尚、忠于技艺的鞋匠,他和哥哥只承做定货,不出售现成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他的技艺赢得了竞争对手由衷地尊敬。然就这样最出色的鞋匠,最后却饿死了。因为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对靴子世俗要求承载不了完成一件艺术品所需的时间,况且,他做的靴子不会坏,你不需要再去买第二次。
高尔斯华绥出生在英国的豪富家族里,父亲是伦敦声名显赫的大律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作者,在小说里对这位日耳曼鞋匠充满了深笃的感情,短短四五千言,没有什么华丽而感情强烈的词藻,但每一行都透着坚定而深情地敬意。
《沉重的时刻》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沉重的时刻》是为纪念席勒逝世一百周年而作。小说描写了席勒在创作中遇到困难而几乎丧失信心,但在心灵的感召下,又重新振作起来的过程。小说用细致深刻的内心描写,刻划了一个意志坚强、思想高尚的伟大灵魂。
我曾在札记本上从小说中摘抄了以下的文字,当自己为梦想而等待、失落、彷徨甚至想放弃的时候,看看它们,看看席勒那痛苦而深邃的灵魂,就会让我无比笃定。
“他是一个贫乏的人,一个流浪汉,一个厌世者,一个被压迫的、几乎没有人同情有人。但是他年轻,他还非常年轻!每一次不管他的腰弯得多么低,他的精神是高扬的。在长时间的痛苦之后,跟着来的是信心坚定,内心里充满了愉快的时候。这种时候不在来了,很难再来了……他失掉了对将来的信心,这信心就是他痛苦中的明星。事情就是这样子,这是一种绝望的真理:他认为是患难和考验的,痛苦和空洞的年代,实际上却是丰富而有收获的年代……”
《青鱼》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司奈斯(Halldor Kiljan Laxness)1902—1998 195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拉克司奈斯出生于雷克雅未克郊区的农民家庭,由于贫穷,从未上过学,也许这对于天才是幸事,未被标准化教育统一过的人,往往能写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一如我少年时的偶像,沈从文先生。《青鱼》是很特别的小说,自成一格,小说中抒情与批判、幽默与讽刺浑然一体,刚柔并济。小说表现了一个小渔村中极度贫困、蒙昧和麻木的人们,但看完并不觉得他们如鲁迅小说中蒙昧麻木的人们那般可鄙,相反,他们很可爱,老卡达在刮青鱼时近乎舍命的状态,挖掘出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未经修饰和美化的自我追求。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跟之前的三人比起来,福克纳在中国传播应该是更为广泛,我在很多人家里都见过他的《喧嚣与愤怒》,作为美国最重要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对现在这些流行文学的影响也远甚于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家。一直以来,对福克纳的研究很盛,诞生出了如“约克纳帕塌法世系”这样听着令人眩晕的成果。我还是很喜欢《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喜欢其怪诞、妖异的气氛,喜欢其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一点一点地接近人物内心世界,最后急转直下,读者才得以窥见完整的人物形象。作为“约克纳帕塌法世系”的组成部分,《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很好的体现了福克纳的风格。
《墙》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6—1980 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理由拒绝 作为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墙》的名气有些过于大了,这违背了我推荐一点“在80年代生人里,传播范围远不能与其成就相匹”的短篇小说,就像我没有选《老人与海》、《变型记》这样优秀,但路人皆知的短篇小说,或是被小资们重新推入畅销书榜的卡尔维诺和茨威格。但存在主义对我影响实在太大了,我很难克服自己绕开《墙》这部小说。
与之前四部不同的是,前面四部都着力塑造了极具特点、个性鲜明的小说人物,但这也正是萨特所反对的,他反对作品把人物典型化、集中化,认为作品塑造人物不应比现实来得更美或更丑,应该赤裸裸地把真实表现出来。《墙》里的反法西斯战士,生存或者死亡完全取决于偶然,他们并不高大,也不是英雄,只是一群“肮脏世界”里的“生存者”。我喜欢《墙》所表达的存在主义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行动中才形成的,“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6. 读《伟大的短篇小说们》
第一篇 《 鸟》
《 鸟》的作者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波兰籍犹太作家,死于纳粹枪杀。他存世作品也就两本短篇小说。
《伟大的短篇小说们》的开篇就是《鸟》,说明它在编者心目中的份量。
《鸟》是一篇短小精炼小说,以儿子的视角,描写了父亲和现实生活中的俗事渐行渐远,而对动物有着巨大的热情,甚至做出创造出全新物种的尝试。父亲砸下大笔银子,从荷兰、汉堡、非洲搞来一堆受精的鸟蛋,把它们交给比利时的巨型母鸡去孵,还真孵出了各种长着羽毛的奇幻生物。
父亲不仅孵化鸟,还为鸟儿们举行婚礼,他自己充当媒人。最后屋顶变成了鸟儿们的客栈,吸引了春天迁徙的各式各样的鸟。而且,父亲也有了模仿鸟振翅飞翔的行为。
但是,父亲的鸟的王国却被仆人阿德拉挥舞着长扫帚毁灭清除了,父亲终于走下楼,走出了自己的领土。
《鸟》的篇幅简短,看的时候会被一种浓厚的厌世的情绪击中。父亲研究鸟、养鸟,鸟的世界其实就是父亲一个逃遁之所,让我们从一种纷乱的氛围里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深处的无奈和孤独。
当一个人与人类无法沟通时,人类的语言就失去了意义。逃避的唯一方式就是选择一种新的沟通对象,共处却不捆绑,同乐却不牵绊,无声却能懂得。
作品意象丰富,又有着梵高作品的抽象美,语言美妙,结尾令人唏嘘。
这是我在阅读时的一点粗浅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阅读时很快就会想到另一个作家卡夫卡,那种相似的感觉,那种独特的风格,立刻会惊艳到阅读者。正如有人形容的一样“遇见布鲁诺·舒尔茨对我来说毫无征兆,仿佛上帝的馈赠给我的一次美妙的聚会。”
遗憾的是作者五十岁就被纳粹枪杀于街头,又让人对纳粹暴行充满了仇恨。如果作者不那么早逝,一定会有更多的好作品以飨读者。
金句摘抄:
1.那下面藏着被烟熏黑了的阁楼———它们像是碳化的大教堂,密布着肋骨般的椽子、檩条和支架,如同冬日狂风那黑暗的肺。
2.它们(乌鸦)在空中曼妙的飞舞,闪烁不定的叫声染黑了浑浊昏黄的清晨光线。
3.日子因为寒冷无聊而变得坚硬,像是一块去年的面包。
4.这只鸟有着赤裸的脖子,皱巴巴的脸上布满了肿瘤,它很像一个清瘦的禁欲主义者和藏传佛教僧人,一举一动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尊贵,以它高贵家族那铁一般的纪律过活。它一动也不动,以埃及诸神永垂不朽的姿态,坐在父亲对面。
5.锈红色的大地被一层破破烂烂的白雪桌布覆盖着。
6.他在炉子里生火,研究那永远无法参透的火光,闻着冬日火焰,那金属的咸味和被烟熏过的气味。
7.当这些盲眼的花苞绽放开来,迎向光亮,房间里充满了彩色的喧哗和闪烁不定的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