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短篇小说集有哪些版本
① 赏析毛姆短篇——一串珍珠项链
上午的阳光正好,我坐在家中阳台,品读了一篇毛姆的短篇小说《一串珍珠项链》,其篇幅之短,仅需一杯热水的工夫就能读完。
这部小说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a string of pearls,直译过来应该叫做“一串珍珠项链”。这让我想起了莫泊桑也曾经写过一篇名为《项链》的短篇。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围绕着珠宝展开,而且,女主人公的人生都和项链紧密相连,一件首饰改写了她们各自的命运。
在莫泊桑的小说里,女主不慎丢失了借来的钻石项链,从此陷入了虚荣的泥潭,辛勤劳作,很多年后终于买回了一模一样的项链时,却被告知那是一串假首饰。女主愕然,此时青春已逝,粗糙的双手,饱经风霜的面容......
而毛姆或许就是要借由莫泊桑的那部《项链》,写出一个完全不同版本的差羡唯的人生。女主是一位女家庭教师,一次主人家的宴会上,席间一位对珠宝十分在行的伯爵突然发现这个家庭教师带了一串价值5万英镑的项链,在场的人都吃惊地将目光聚焦在她身上,而这位女士却不卑不亢地调侃自己挺会讲价的,只花了15先令就拿下了这么昂贵的首饰。
接下来女主被两位不速之客叫到了外面,上流阶层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揣测起女主来,怀疑女主被带上手铐,因盗窃会坐牢,有的女士甚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项链,有的则要清点一虚培下自己的全部首饰。总之一句话,卑微的身份配不上昂贵的首饰,所有的负面臆想都是情理之中。结果呢,那俩男士是珠宝店工作人员,由于疏忽导致没分清真假,特意前来将真的收回,假的还给女士,给了她300英镑作为补偿。女主丝毫不在意上流阶层对她的嘲讽和质疑,欣然接受了这笔钱。本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靠着这300英镑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摆脱了女家庭教师的身份,迈步上流社会。
故事至此按常理是该结束了,挺完满的不是吗。这位故事叙述者总时不时流露对女教师的鄙视,最后用了一个词ruined,形容女教师的人生其实是毁掉的。她带着阶级固有的偏见,怂恿作家将故事写出来,但作家丝毫不感兴趣。她可以写,但结局要改一下。
被串改了的结局是这样的,女主后来嫁给了战争中负伤的银行小职员,两人生活极拮据,准备结婚时女主慷慨拿出了那笔300英镑的补偿金,两人喜极而泣。日后女主不仅要继续当家庭女教师派乱,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日子用一个词形容pathetic。
故事说到这就几乎结尾了。作家听完用一个词形容这改写的结尾,ll无趣。而串改结局的上流小姐则振振有词地否定,说这才符合moral,道德标准。至此小说结束。
记得小说一开始那位上流小姐说她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时,男作家立马回了一句话,说A true story is never quite so true as an invented one.意思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永远不如一个虚构的故事来的真实。毛姆借文中作家之口表达了对上流阶层的虚伪和偏见,思想的固化和腐朽,嗤之以鼻的嘲讽态度。言外之意就是虚构的故事才更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丑陋。
② 毛姆的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正是根据他作为贝可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由主义写法写成的。
1903-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欢迎。1908年,伦敦有4家剧院同时演出他的4部剧作,在英国形成空前盛况。他的喜剧受五尔德的影响较深,一般以家庭、婚姻、爱情中的波折为主题,其中最著名的剧本《圈子》(1921)。 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 毛姆的作品除在英美畅销外,还译成多种外文。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
作家这个身份之外,他还从事过间谍活动. 萨默塞特·毛姆最重要的间谍活动��曾在瑞士当英国军情六处的间谍,试图扶持克伦斯基临时政府,阻止俄国革命;“二战”期间毛姆重新出山,在英国情报处新处长威廉·斯蒂文森麾下效力。��萨默塞特·毛姆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脍炙人口的作品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不用版本的传记作品也屡见不鲜。而他生于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曾经替军情六处工作的历史,却鲜为人知。��英国军事情报第六局第六处(代号M16),亦称秘密情报处,设立于1909年,它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展海外谍报活动。 1965年12月16日在法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