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全部
㈠ 芥川龙之介/《鼻子》
芥川龙之介,日本短篇小说”鬼才“作家。
一生创作短篇小说148篇,另有小品,随笔诸多,独步日本文坛。
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等。
1916年2月,芥川龙之介在大学毕业前夕,创作伊始,于《新思潮》复刊号上发表《鼻子》这一短篇,文坛大家夏目漱石读后,即亲笔致函,称赞不已:”小说十分有趣。首尾相顾,无戏谑之笔,却有滑稽之妙,不失上品。一见之下,材料非常新颖,结构相当完整,令人敬服。像这样的小说,若能写出二三十篇,在文坛上必将成为无与伦比的作家。“
《鼻子》讲述了禅智内供因为自己鼻子太长,从上唇一直垂到下巴,成为自己的一块心病。身边众人很是体谅,经常安慰。
但内供依然想办法让自己的鼻子短一点,弥补自己受伤的自尊心。各种邪门偏方都用过,终于有一天,内供的徒弟进京办事,遇到了相熟的大夫教给一种方法,可以使鼻子缩短。
偏方说来简单,就是先将鼻子泡在热水中,仿肢然后让别人踩。
内供决心一试,忍着痛苦,躺在地上让别人踩,没想到鼻子真比之前缩短了,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但凳运之后却发现周围僧人的反应却并不是为他高兴,反而窃窃私语,背地嘲笑,这让内供比之前的心情更糟。
终有一天,内供早起醒来,发现鼻子重新长了回去,他的心情反而又畅快了起来。
长鼻子径自颤悠在黎明的秋风中。
“人的心中,自具有两种矛盾的感情。见人不幸,无人不枣大梁会不同情。然而,此不幸者,一旦摆脱困境,不知怎的,反让人觉得怅然若失。说得过分点儿,心里巴不得他重陷不幸中去。虽非有意,不知不觉中竟生出一种敌意来。
内供尽管不明其中缘由,却总感怏怏不乐,无非因为从池尾僧众的态度中,隐约觉察出这种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鼻子》片段
㈡ 芥川龙之介介绍及作品简表
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
--------------------------------------------------------------------------------
作品目录:
·前言 ·代前言 ·鼻子
·山药粥 ·猴子 ·烟草和魔鬼
·戏作三昧 ·袈裟与盛远 ·蜘蛛之丝
·地狱变 ·桔子 ·沼泽地
·魔术 ·舞会 ·罗生门
·老年的素盏鸣尊 ·奉教人之死 ·秋山图
·莽丛中 ·阿富的贞操 ·报恩记
·山鹜 ·六宫公主 ·虱
·手绢 ·龙 ·女性
·大导寺信辅的前半生 ·一块地 ·海市蜃楼
·水虎(中篇) ·侏儒的话(中篇) ·蛙
·火男面具
㈢ 芥川龙之介的《密林中》到底表达了什么
《密林中》即《竹林中》
1、《密林中》已经超越了以往“恶”的命题。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已让它摆脱善恶的界定而达到一个更为深刻的层次。
2、表达了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电影罗生门就是据此改编的。
3、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武士带着妻子真砂在前往若狭的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后,武士被缚,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盗凌辱。事件结果:武士死去,多襄丸被抓,真砂逃到清水寺。故事以在公堂上审讯相关证人和犯人为主要背景展开。
4、该悬疑小说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形式,使整个案件形成一个叙事的迷宫。
该小说共有七段文字,分别是案件的证人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妪和案件的关键人物大盗多襄丸在公堂上的供词,加上真砂在清水寺忏悔时对案件的描述以及被杀的武士借巫女之口对案件的描述,共同组成了该小说。
奇怪的是武士说自己是自杀,而多襄丸和真砂又各自承认自己杀了武士,单独来看,他们的话都可以自圆其说,然而又相互矛盾。
(3)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全部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1、真砂19岁,她是一个“脸色微黑,左眼角有一个黑痣,小小的瓜子脸”的“有丈夫气的好强的女子”,对丈夫很忠诚;在多襄丸看来,她美丽得“好像一位观音”,周身散发出难以言说的魅力;而丈夫武弘却在地狱里也不能忘却对她的怨恨,在他看来,没有比真砂更放荡、更轻浮、更恶毒的女人了。
2、武弘是若狭国国府的武士,26岁,性情温和。他的妻子是真砂。武士已经死去。尸体穿的是浅蓝绸子外衣,戴一顶城里人的老式花帽,仰躺在地上,胸口受了刀伤。
3、多襄丸是一名强盗。他被人从马上逮住,跌下来在栗田口石桥上呜呜叫痛。他穿一件蓝黑绸衫,带一把没鞘的刀子,还带得有弓箭,是包牛皮的弓,黑漆箭筒,17枝鹰毛箭。
参考资料
网络-竹林中(芥川龙之介著短篇小说)
㈣ 芥川龙之介:不幸的同情者,同情的不幸者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文坛出现了一位被誉为“鬼才作家”的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芥川的作品内容诡谲多变,擅长描写人物性格及其玄妙的心理转折,深度洞悉人性最深层的丑恶与黑暗。
《地狱变》是芥川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他通过极端的人间悲剧,将现实中的黑暗真实地浮现于纸张上,把社会遮掩的丑陋揭开了最后的遮羞布。
《地狱变》开卷第二篇《鼻子》,芥川通过禅智高僧的鼻子,正面揭示了人性旁观者背后的利己主义。
禅智内供是池尾地区的得道高僧,他有着一个五六寸长的鼻子,从上唇一直垂到下巴。香肠一样的鼻子给内供带来了众多不便,也成为他的心病,他一直走在解决长鼻子的路上,甚至想要寻找如他一样有着长鼻子的人,以寻求心理安慰。
有一天,内供的弟子给他求来了一个偏方,他通过这个偏方,终于将鼻子缩短了,与普通人的鹰钩鼻差不多长短。
解决了长鼻子烦恼的内供心情格外舒畅,但没过多久,他又被另一个烦恼缠上了。
内供发现,每次见到别人时,不论是弟子还是客人,他们都在偷偷地发笑,演变到最后,这些人甚至不再避讳内供,内供一转身,他们就吃吃笑出来。
内供似乎生活在另外的世界中,任何见到他的人都在发笑,他似乎与整个寺院格格不入。
后来,内供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的长鼻子窘境解决了,这些人没有了可怜的对象,内供在他们心里不再是那个需要怜悯的人,而是成为了毫无缺点的得道高僧,此情况,让这些人对内供不知不觉间黯生敌意。
人们背后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堪,内供的脾气越来越差,有时候,他甚至想,若是鼻子没有变短的话该多好。自己虽然解决了长鼻子的烦恼,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糟糕了。
没过多久,内供早上起来习惯性地摸摸鼻子,他突然发现短鼻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又成了原来的长鼻子。
这次内供并没有因为长鼻子沮丧,心情反而爽朗起来,正如鼻子缩短了的那个时候。
内供在秋风中晃荡着鼻子,喃喃自语着:“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吧。”
今如凋零者,却忆荣华时!
人的内心都有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没有人会对不幸者不同情,然而,一旦不幸者想方设法摆脱了不幸,人们不知怎么反而会怅然若失。
夸大一点说,甚至想让那个人再度陷入以往的不幸中。于是,虽然态度是不对的,却会在不知不觉间对那个人怀起敌意来。
这是一种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人们将这种对不幸者的同情,当成衬托自我善良与慈悲的感情牌,一旦不幸者不再不幸,人们就会感觉自己的感情牌别人偷走了,就是被那个不幸者偷走的。自己再也没办法去同情这个人了,再也无法彰显自己的“优秀品质”了,而他们会认为,阻碍自己变得仁慈的就是这个不幸者。
于是,在失去这种极端的心理冲突下,不幸者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罪人,因而也就对其心怀敌意了。
㈤ 芥川龙之介写的《父亲》的内容分析
《父亲》主要讲了一个叫能势的男孩,他总是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在一次去旅游的途中,他正和同学在候车室笑侃讥讽周围的人的时候,他的父亲出现了,同学不知道他是谁,想听听能势对他的评价,便问能势“那人怎样”,能势脱口而出:“那小子是个伦敦乞丐”。其实他父亲是上班途中特地来看儿子乘车去旅游的,这样的一位慈祥的父亲,却被自己的孩子那样的讥讽。父亲的慈爱反衬出了能势的不孝和无知。结尾,中学毕业后不久,能势患肺结核去世了,作者借“我”之口在能势的悼辞中加了一句“你是个孝子”,大概是因为“我”知道能势本质也并不坏,只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吧。
所以小说的主题应该是教育人们不要像能势那样待人刻薄,出言不逊,而要多积口德,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