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免费小说短篇小说
① 张恨水怎么死的
张恨水晚年得病,于1967年在北京逝世。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
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在20世纪的汉语文学史、白话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
他在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有一妻两妾。
(1)秋霞免费小说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
1918年,张恨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同年张恨水赴北平,先后任北平《益世报》助理编辑、天津《益世报》驻京记者。
1924年4月,任友人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晚报》新闻编辑,后又主编该报副刊《夜光》。此时,开始在《夜光》上连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
小说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奇闻怪事,进行揭露、嘲讽和谴责,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自称“用做《红楼梦》的办法,来做《儒林外史》”,小说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1925年2月,张恨水任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编辑。先后在该报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
1927年2月,张恨水开始在《明珠》上连载了他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金粉世家》全书一百万字,揭露当时上层社会和官场贪婪、伪善、腐败的生活。
1927年10月,张恨水任《世界日报》总编辑。年底离职,先后在沈阳《新民晚报》,北京《益世报》、《新晨报》、《世界晚报》上,发表很多中、长篇小说。
192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全书约25万字,含有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这部长篇,1930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后,成了家传户诵的读物。
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话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
与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一起被称作礼拜六派的“四大说部”。
1931年,张恨水以稿费收入创办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兼国文教员。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曾任该校教员。
是年,日军入侵,东三省沦陷。为表示内心激愤,他把在《新闻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增加了抗战内容。这是他第一部鼓动抗战的作品。
此后,发表了《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前线的安徽 安徽的前线》、《冲锋》、《游击队》等一系列抗战作品。在1932年还出版鼓动抗战的短篇小说集《弯弓集》。他写的抗战作品,有很多是潜山家乡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亲切动人。
1934年,张恨水由北平出发,游历西北。他在西安先后会见了邵力子、杨虎城。这一行间他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盘踞在西北的军阀横征暴敛,抓丁拉夫,更弄得民不聊生。
他大受震动,曾写道:“在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也自然变了。”他以西北人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
1935年,张恨水应约去上海主办《立报》副刊《花果山》,举家迁至上海。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1937年11月,他因病到芜湖住院治疗。
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
1938年初,张恨水离开潜山到汉口。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汉口成立,他被选为理事。接着,又去陪都重庆,加入《新民报》工作,任主笔、总社协理、重庆版经理,自编重庆版文艺副刊《最后关头》。
1939年12月,张恨水开始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寓言式长篇小说《八十一梦》。这部作品触犯了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人物,使张恨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只写了十几个梦便被迫停笔。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向一千多人颁发了抗战胜利勋章,张恨水也在其例。1945年底,张恨水离开重庆,辗转回到北平。北平《新民报》创刊,张恨水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
从1946年到1947年,张恨水创作了《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多部中、长篇小说。1948年秋,张恨水因故辞去《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
1949年1月31日,中国共产党占领北平,张恨水在《新民报》上发表了《写作生涯回忆》。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全国文联。张恨水被邀请,但是因为高血压病突发导致半身不遂,而未能参加。
1954年,张恨水健康状况开始好转,便辞去文化部顾问职务,又专事写作。1955年夏天,张恨水只身南游,经合肥抵安庆,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家乡面貌的变化,使他激动不已,回到北京后,写了中篇游记《南游杂志》,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1956年春末夏初,全国文联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到西北参观旅行,张恨水应邀参加。回到北京后,写作游记《西北行》,刊于上海《新闻日报》。
1967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张恨水正准备下床时突然仰身倒下,因为脑溢血发作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恨水
② 感人的短篇文章。诗歌。类似于读者意林杂志上的那种。适合在课堂上朗读3、4分钟左右的。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
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
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
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
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
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
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
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
迹。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
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
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扰。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
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
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霎时间引起了我早年许多有趣的记忆——但我的纯洁的
童心,如今哪里去了!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
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我疑悲哀是人类先天的遗传,
否则,何以我们几年不知悲感的时期,有时对着一泻的清辉,也往往凄心滴泪呢?
但我今夜却不曾流泪。不是无泪可滴,也不是文明教育将我最纯洁的本能锄净,却
为是感觉了神圣的悲哀,将我理解的好奇心激动,想学契古特白登①来解剖这神秘的
“眸冷骨累”。冷的智永远是热的情的死仇。他们不能相容的。
①契古特白登,通译夏多勃里昂(Chateaubriand,1768—1848),法国作家,
著有《阿达拉》、《勒奈》等。其作品带有宗教感与原始主义意味。
但在这样浪漫的月夜,要来练习冷酷的分析,似乎不近人情!所以我的心机一转,
重复将锋快的智力剧起,让沉醉的情泪自然流转,听他产生什么音乐,让绻缱的诗魂漫
自低回,看他寻出什么梦境。
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
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
不知是怨是慕。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
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
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Ganges(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
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
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
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晒,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
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
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
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
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幽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
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
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心的安慰,
立即摸出一枝笔,在白衣襟上写道:
月光,
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面海一座柴屋的窗棂里,望得见屋里的内容:一张小桌上放着半块面包和几条冷肉,
晚餐的剩余,窗前几上开着一本家用的圣经,炉架上两座点着的烛台,不住地在流泪,
旁边坐着一个皱面驼腰的老妇人,两眼半闭不闭地落在伏在她膝上悲泣的一个少妇,她
的长裙散在地板上像一只大花蝶。老妇人掉头向窗外望,只见远远海涛起伏,和慈祥的
月光在拥抱蜜吻,她叹了声气向着斜照在圣经上的月彩嗫道:
“真绝望了!真绝望了!”
她独自在她精雅的书室里,把灯火一齐熄了,倚在窗口一架藤椅上,月光从东墙肩
上斜泻下去,笼住她的全身,在花砖上幻出一个窈窕的倩影,她两根垂辫的发梢,她微
澹的媚唇,和庭前几茎高峙的玉兰花,都在静谧的月色中微颤,她加她的呼吸,吐出一
股幽香,不但邻近的花草,连月儿闻了,也禁不住迷醉,她腮边天然的妙涡,已有好几
日不圆满:她瘦损了。但她在想什么呢?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
尺的玉兰花枝上。
威尔斯①西境一座矿床附近,有三个工人,口衔着笨重的烟斗,在月光中间坐。他
们所能想到的话都已讲完,但这异样的月彩,在他们对面的松林,左首的溪水上,平添
了不可言语比说的妩媚,惟有他们工余倦极的眼珠不阖,彼此不约而同今晚较往常多抽
了两斗的烟,但他们矿火熏黑,煤块擦黑的面容。表示他们心灵的薄弱,在享乐烟斗以
外,虽然秋月溪声的戟刺,也不能有精美情绪之反感。等月影移西一些,他们默默地扑
出了一斗灰,起身进屋,各自登床睡去。月光从屋背飘眼望进去,只见他们都已睡熟;
他们即使有梦,也无非矿内矿外的景色!
①威尔斯,通译威尔士,英国本岛南部的一块地方。
月光渡过了爱尔兰海峡,爬上海尔佛林的高峰,正对着静默的红潭。潭水凝定得像
一大块冰,铁青色。四围斜坦的小峰,全都满铺着蟹青和蛋白色的岩片碎石,一株矮树
都没有。沿潭间有些丛草,那全体形势,正像一大青碗,现在满盛了清洁的月辉,静极
了,草里不闻虫吟,水里不闻鱼跃;只有石缝里潜涧沥淅之声,断续地作响,仿佛一座
大教堂里点着一星小火,益发对照出静穆宁寂的境界,月儿在铁色的潭面上,倦倚了半
晌,重复拔起她的银舄,过山去了。
昨天船离了新加坡以后,方向从正东改为东北,所以前几天的船梢正对落日,此后
“晚霞的工厂”渐渐移到我们船向的左手来了。
昨夜吃过晚饭上甲板的时候,船右一海银波,在犀利之中涵有幽秘的彩色,凄清的
表情,引起了我的凝视。那放银光的圆球正挂在你头上,如其起靠着船头仰望。她今夜
并不十分鲜艳:她精圆的芳容上似乎轻笼着一层藕灰色的薄纱;轻漾着一种悲喟的音调;
轻染着几痕泪化的雾霭。她并不十分鲜艳,然而她素洁温柔的光线中,犹之少女浅蓝妙
眼的斜瞟;犹之春阳融解在山巅白云反映的嫩色,含有不可解的迷力,媚态,世间凡具
有感觉性的人,只要承沐着她的清辉,就发生也是不可理解的反应,引起隐复的内心境
界的紧张,——像琴弦一样,——人生最微妙的情绪,戟震生命所蕴藏高洁名贵创现的
冲动。有时在心理状态之前,或于同时,撼动躯体的组织,使感觉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
流,嗅神经难禁之酸辛,内藏汹涌之跳动,泪腺之骤热与润湿。那就是秋月兴起的秋思
——愁。
昨晚的月色就是秋思的泉源,岂止、直是悲哀幽骚悱怨沉郁的象征,是季候运转的
伟剧中最神秘亦最自然的一幕,诗艺界最凄凉亦最微妙的一个消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中国字形具有一种独一的妩媚,有几个字的结构,我看来纯是艺术家的匠心:这也
是我们国粹之尤粹者之一。譬如“秋”字,已经是一个极美的字形;“愁”字更是文字
史上有数的杰作;有石开湖晕,风扫松针的妙处,这一群点画的配置,简直经过柯罗①
的画篆,米仡朗其罗②的雕圭,Chopin③的神感;像——用一个科学的比喻——原子的
结构,将旋转宇宙的大力收缩成一个无形无踪的电核;这十三笔造成的象征,似乎是宇
宙和人生悲惨的现象和经验,吁喟和涕泪,所凝成最纯粹精密的结晶,满充了催迷的秘
力。你若然有高蒂闲④(Gautier)异超的知感性,定然可以梦到,愁字变形为秋霞黯绿
色的通明宝玉,若用银槌轻击之,当吐银色的幽咽电蛇似腾入云天。
我并不是为寻秋意而看月,更不是为觅新愁而访秋月;蓄意沉浸于悲哀的生活,是
丹德⑤所不许的。我盖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于反射性的
神经!
①柯罗(1796—1875),法国画家。
②米仡朗其罗,通译米盖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
画家。
③Chopin,通译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④高蒂闲,通译戈蒂埃(1811—1872),法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
⑤丹德,通译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著有《神曲》等。
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
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
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
秋月呀?
我不盼望你团圆。
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
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
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即使
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她一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十月六日志摩
于大洋之上寻求秋意,是诗人。
诗人在大海上找到了秋色,那是月光。
一海银波或低徊或咆哮,天幕“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先来问探消息”,而那珊珊
晚来的新嫁娘,便是诗人等待已久的“月华”。这一片月色,如其说是自然界那“一泻
的清辉”,毋宁说是诗人心中对人世的一片关注抚爱的辉光。
自谓“好动”、“想飞”的诗人,在这篇记游性诗化意味很浓的散文中以他想象的
翅膀遍走天涯,游思所及,情泪沉醉,诗魂绻缝,那一片“月色”微愁而慰藉。
情爱是诗人不倦的话题。诗人选择了印度Ganges河边“一对情醉的男女”来承受他
的月光的祝福。月之慈吻所至,烟篆柔婉,沉香浓郁,青春换取到的今生今世的这一瞬
热烈而神秘。如画的场景让诗人的爱情理想得到某种诠释。
爱之深,痛之深。失去的爱,失去爱之后的感觉同样令诗人迷恋。诗人笔下那一个
“满面写着幽郁”的“诗人”,为爱人离去的背影而悱怨失意,欲泣欲诉。诗人抚慰的
月光便充当了“失望儿的乳娘”。
诗人永远是生命的同义词。这一个诗人自身,便总给人一种“永不会老去的新鲜活
泼的孩儿印象”(郁达夫语)。这一片月光庇护一般抚摩着那个有着“温软的眼睫、嫩
桃似的腮”的小小安琪儿之时,在生命和未来的眠床旁,诗人的“赤子之心”悄然掠过。
而于那些深深浸淫于生之绝望与重负之中的人们,月光“不可言语比说的妩媚”,
只是平添哀愁和木然。面对那“面海的柴屋”中皱面驼腰的老妪以及伏于她膝上悲泣的
少妇,那威尔士矿床附近被煤块擦黑面容、倦眠欲阖的矿工,诗人的同情之心,诗人安
抚的月光,无奈地滑过泪所不能讲述的这一切。
诗人当然忘不了整理出一片“静穆宁寂的境界”,让他的月光倦倚稍憩,那是一片
不闻虫吟、不见鱼跃的静默之潭。大自然,永远成为诗人的灵魂憩息之所。
无所不在的月色下,还有一个隐蔽的、为诗人情之独钟的美丽形象。那是一个窈窕
的倩影,在静谧的月色中吹熄了灯火,倚窗而立,正应了诗人那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到谁家”。诗人想象她在精雅的书室中独自“瘦损”了。崇拜着爱情的诗人,
不禁喟然神往:“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这篇如诗如歌的“印度洋上的秋思”,字字句句、一点一滴浸润着诗人著称于世的
万千柔情及其脆弱轻灵的气质。青春情酣的男女,恬然安睡的婴儿,独居雅室寂然消瘦
的少女,临波流泪的失恋的“诗人”,长裙散洒幽咽饮泣的少妇,疲倦黝黑、沉重而漠
然的矿工群像……在对这样一些或近或遥、具有疼痛感的意象的把握里,诗人纤细的感
触或游移流连,或喟叹沉吟,丝丝缕缕总关一个“情”字。情醉的青春一瞬、早已久远
的儿时酣梦固然无以忘怀,而诗人心头永驻不散的薄雾,更是人世难言的失落与不幸。
那“亮晶晶的月亮”,在诗人心目中便不由轻漾着悲喟、轻染着泪痕了。
“盖因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诗人之“愁”,贯穿大洋上的秋思。这
一种“悲哀的轻霭”、“传愁的以太”,令诗人兴感之下不由慨然长叹:“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浪漫地搔爬呵!”难载这许多愁,那同一轮秋月,初时在寻觅秋意
的诗人眼中即如外貌“团圆清朗”的新娘,而待秋愁骤起,竟不免成为颜色幂弦、行踵
踟躇的“送丧的丽姝”了。诗人不能不惑喟人生的变幻难解:“秋月呀!/我不盼望你
团圆。”而到文末,“美满的婚姻和丧礼”这“不谐之和”,便沉重地一统于诗人不禁
兴起的以诗结句中。
③ 鲁迅《呐喊》中《白光》全解析
一、《白光》的写作背景
陈士成是人物原型是周子京。周子京为鲁迅的族叔祖,是鲁迅十二岁就读本家私塾时的塾师。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包括下层寒士)谋求出头之日的惟一正路。周子京一定要自己考个秀才,结果被批不准应试。
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高明”,如以《十月先开岭上梅》为题的试帖诗,他写的第一句竟是“梅开泥欲死”,一时传为笑柄。仕途走不通,只得在家中开馆教书,但一心想着掘藏(旧时代风俗,有钱的大户人家怕日后子孙败落潦倒,预先在本宅大院内埋藏下金银财宝,供子孙在必要时发掘。
但藏金地点保密,只留下口诀代代相传,让后代去猜,谁猜中了谁就能发掘到这笔祖上的遗产,称为“掘藏”。),周子京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按照自己的想象到处发掘,结果是落空。周子京想掘藏想得发狂,常大声疾呼地往外狂奔。服侍他的女用人,每遇他向外狂奔时,就紧紧跟上。
有时怕追不上,便赶忙抓住他的辫子,子京在前狂奔,女用人拉住他的辫子在后面追赶,边追边喊:“老爷!老爷!”这一情景深深留在鲁迅的脑海中。1895年三伏天,周子京大肆发狂。
先是自责自打,随后拿剪刀戳破喉管,在胸前刺上五六小孔,用纸浸煤油点火。伏在上边烧了一会儿,再从塔子桥上投入成欢河里,高叫:“老牛落水哉!”街坊的人把他捞起,送回台门,过了一日死去。
二、《白光》的中心思想
《白光》作于1922年,在此文中,作者用文本构建了这样一个故事:旧式文人陈士成屡试不第,落魄潦倒,只能在一种神秘而虚幻的“白光”指引下,去挖掘子虚乌有的所谓先人财富,去追寻在深山老林里放光的所谓“理想”,最后不知所终,有可能悲惨的溺毙于万流湖中。
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禄的旧知识分子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三、与《范进中举》的对比
《范进中举》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象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象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
而鲁迅的《白光》则在写实的基础上运用象征,出色地刻画了陈士成发疯致死的心理过程。同时借鉴戏剧的结构艺术,通过高度概括和精心选材,把主人公几十年应考不中的遭遇,浓缩在一天内集中体现,以陈士成的内心独白推动情节的发展。
通过“挖银子”这一情节,把陈士成扭曲变形的心理,推向了高潮,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残害。
《范进中举》和《白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3)秋霞免费小说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白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描写小说独特的氛围:一是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谧,都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成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
就写作风格而言,这篇小说明显受到安德列耶夫的影响,但更带有鲁迅小说那特有的犀利,敏锐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