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春蚕教案解读
㈠ 《春蚕》主要讲了什么
现代短篇小说《春蚕》是茅盾的代表作品,是他《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成就最突出的一部,写于1932年9月。
1929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了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同时,中国的封建地主、高利贷者和商业资产阶级也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从而造成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崩溃和农民破产。小说以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蚕花丰收,但生活却反而更加贫困的事实,展示了当时“丰收成灾”的时代悲剧,从而指出了农民只有推翻反动政权,消灭剥削,才能把自己从贫困中拯救出来的深刻主题。
小说的主人公老通宝,是旧中国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辛勤俭朴、迷信、保守。他的悲惨命运,使人同情,而他的迷信落后,又令人叹惋和深思。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老通宝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村急剧破产,农民陷入贫困境地的社会根源,表明在旧中国农民不可能通过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而以阿多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充满了朝气,敢作敢为。他们不迷信、不保守、见识多,他们不相信单纯靠劳动就能解决农民的翻身大事,意识到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并对这一社会产生疑问,体现了年轻一代农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显示了他们身上潜在的革命力量。
作品善于抓住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丰满。小说在情节上,起伏交替,生动曲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氛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是当时描写“丰收成灾”作品中的优秀作品。
㈡ 茅盾的《春蚕》赏析
《春蚕》是茅盾写于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故事讲述了老通宝一家人,盼望着有一个好收成,能够偿还债务,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但可笑的是虽然老通宝得到了所盼望的丰收,因为蚕厂的接连倒闭,他的茧子卖不出去,最终不但没有偿还上债务,反而增添了新的债务。
老通宝认为单靠努力的劳动就能让家人翻身,然而他只是别人剥削、敲诈的对象。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又没有掌握生产资料,他又怎么能翻身呢?其实即使蚕厂不倒闭,老通宝也翻不了身,因为蚕茧的充足,资本家也会压低蚕茧的价钱,得不到老通宝先前预想到的收入。所以老通宝想通过劳动翻身的主意,完全是想错了。
茅盾用老通宝一家人的遭遇,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反应了农民在黑暗社会里被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苦苦挣扎的景象。
《春蚕》艺术构思的重点放在为夺取春蚕丰收而进行的蚕事活动上,丰收成灾的结局则写的简劲利落。在描写蚕事活动时,作者还插进了嘈杂微妙的人事纠葛。作品半穿插的这种矛盾纠葛,并不影响蚕事丰收及成灾的结局。但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和思想容易。使人物和性格得到了许多方面的计划,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魄。在描写蚕事活动中,紧张的撙战和不安的心性是贯穿全篇的基调。但也穿插些富有乡性风味的轻松的场面。
作者精心布局,主乏突想,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夺取丰收的艰辛和丰收成灾的结局形成强些对比,产生了出人意料,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2)短篇小说春蚕教案解读扩展阅读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后收入1933年5月开明书店版《春蚕》。小说以“一·二八”战事后江南农村为背景,写老通宝一家蚕花丰收成灾的故事。
继《春蚕》后,作者又写了《秋收》、《残冬》,这三部作品被人合称为“农村三部曲”。作者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