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鲸鱼故事短篇小说

鲸鱼故事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5-08-14 03:27:40

㈠ 《白鲸》这本书讲了什么事,其中的精神是什么

《白鲸》这本书讲述了:
捕鲸船“裴廊德”号船长亚哈,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变成一个独断独行的偏执症狂。他的船几乎兜遍了全世界经历辗转,终于与莫比·迪克遭遇。经过三天追踪,他用鱼叉击中白鲸,但船被白鲸撞破,亚哈被鱼叉上的绳子缠住,掉入海中。全船人落海,只有水手以实玛利(《圣经》中人名,意为被遗弃的人)一人得救。

精神:
《白鲸》是一部融戏剧、冒险、哲理、研究于一体的鸿篇巨制。依托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工业发达、物质进步的时代背景,作者将艺术视角伸向了艰辛险阻、财源丰厚的捕鲸业,以沉郁瑰奇的笔触讲述了亚哈船长指挥下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最后与之同归于尽的海洋历险故事。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或讲历史、谈宗教,或赞自然、论哲学,闲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不但为航海、鲸鱼、捕鲸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

《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1891)于1851年发表的一篇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实为白色抹香鲸)莫比·迪克,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发行的电影《白鲸记》,就是改编自这篇小说。
作者简介: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纳撒尼尔·霍桑齐名,著名小说有:《泰比》《奥穆》《玛迪》(合称《波里尼西亚三部曲》)、《雷德伯恩》、《白外套》、《白鲸》、《皮埃尔》、《骗子》、《水手比利·巴德》等,短篇小说集《广场的故事》亦被誉为经典之作。梅尔维尔生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20世纪二十年代声名鹊起,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文学的巅峰人物之一。英国作家毛姆认为他的《白鲸》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其文学史地位更在马克·吐温等人之上。

㈡ 科普文,大刘除了《三体》之外还写了些啥

三体,科幻小说王冠上的一颗璀璨宝石,中国科幻界里程碑式的著作。

章北海、罗辑、程心、韦德、云天明,一个个鲜明、饱满、令人过目不忘的角色,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趣事,在三体圈子里为人津津乐道。
大刘把几乎能写十本书的脑洞,都塞进《三体》这一本书中,剧情的精彩程度让不论是科幻迷还是路人粉们都大呼过瘾。
但如果提到大刘,我们只能想到《三体》这一本小说,那未免太小看这位作者了。
1999年,刘慈欣正式出道,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鲸歌》,讲述的是一个毒枭运用鲸鱼运送毒品的故事,单单听这个介绍可能有点索然无味,见多识广的读者可能已经在脑海里想象出了这么个鲸鱼和毒枭之间的故事。
但大刘就是这么不走寻常路,机关算尽,毒枭躲过了所有可能的执法者,却死在了另外几个素不相识的违法者的手中。

这篇短篇小说里,有着明显刘慈欣的印记,不屑于单纯的开个脑洞讲个故事,那样未免太过平庸,一定是要在科幻的世界中,探索出人性的各种可能。
2002年,很多科幻迷的入坑之作,《朝闻道》。

朝闻道,夕可死矣。
这句中国人老祖宗的话,原本的意思是早上学习的一个道理,晚上就可以彻底否认它,强调了“道”的变化。
而在刘慈欣的笔下,这句话有了一种“新解”。(注:儒家也把这句话引申为殉道)
有这么个伟大的种族,它通过了一种近乎不可能的方式,获得了这个宇宙的“真理”(大统一理论),而获得这个真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阻止这个宇宙的其它种族寻求真理。
为什么?并不是愚蠢的“技术保密”,而是因为获取真理的代价,是宇宙的毁灭。
所以,在地球人建造出了足以获取真理的粒子加速器之后,伟大种族阻止了地球人。
想探求真理?不可能。
想知道真理?恩,我们不能向你们这种低级种族传授知识,所以也不可能。
求知欲几乎毁灭了地球所有的科学家,明明真理近在眼前,却永远都不能得到。
直到有一个天才的想法被提出。
“你把大统一理论的答案告诉我,然后杀了我。”
对于某些科学家来说,这是个划算的买卖,因为就算穷其一生,可能也得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各个国家顶尖的科学家,走上了殉道之路......

㈢ 《海底两万里》简介及作者简介

1866年,在海上发现了一头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追捕过程中,阿龙纳斯、他的仆人康塞尔和捕鲸叉手尼德•兰三人,发现这怪物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

潜艇船长尼摩,是个不明国籍、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身材高大,神情自信、坚毅。尼摩邀请阿龙纳斯参观了这艘令人惊叹的现代工业的杰作—一诺第留斯号;它利用海浪发电,供给船上热、光、动力;它所需的一切都取自海洋。它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个荒岛上秘密建造起来的。

阿龙纳斯及其同伴乘诺第留斯号,从太平洋出发,开始了海底探险旅行。透过潜艇玻璃窗,海洋把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展现在他们面前:应有尽有的海底植物,空中飞鸟般的各种鱼类,以及到处皆是的形形色色的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使人目不暇接。他们观察着,研究着。

尔后,潜艇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等危险,安然驶向印度洋。这时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尼摩船长从海面上望见了什么,突然充满了愤怒和仇恨。他粗暴地把阿龙纳斯及其同伴们禁闭在小房间里,并强迫他们人睡。翌日,阿龙纳斯醒来,尼摩船长请他治疗一个身受重伤的船员。

船员不治身死。尼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死者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在面前了。阿龙纳斯接受尼摩船长的建议,步行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

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尼摩身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看来,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他爱人类的感情。

从红海到地中海,若走好望角,需绕行非洲一周。但尼摩船长沿着他所发现的一条阿拉伯海底通道潜行,不到二十分钟,就通过苏伊土地峡,到达地中海。

潜艇向康地岛驶去。这时,又发生了一件蹊跷事:随着凌晨潜艇窗前一个潜水人的出现,尼摩船长从橱内取出数百万黄金,写上地址,派人用小艇送走。这么多金子送到哪里呢?阿龙纳斯觉得,神秘的尼摩与陆地仍有某种联系。

潜艇穿过桑多林岛火山区海域的沸腾的水流,从直布罗陀海峡出来,驶到大西洋,停在维多湾海底。这里是1702年时的海军战场,当时给西班牙政府运送金银的船只在此沉没,海底铺满了金银珠宝。尼摩派出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阿龙纳斯对这许多财富不能分给穷人表示惋惜。

在大西洋海底,阿龙纳斯随尼摩船长去做了一次新奇旅行;他们脚踩在沉没了的大陆——一大西洋洲的一座山峰上,观赏一座火山的海底喷火口喷出硫磺火石的奇景。眺望山脚下一座破坏了的城市—一整个沉没水底的庞贝城。

然后,诺第留斯号大胆向南极进发,潜艇航行在成群的鲸鱼中间。尼德•兰要求追打鲸鱼。尼摩部长不同意伤害这些善良无害的长须鲸。当海面上出现残酷的大头鲸向长须鲸进攻时,尼摩船长决定援救长须鲸。诺第留斯号用它那钢制的冲角,直穿大头鲸。经过一场恶斗,海上满浮着大头鲸的尸体。

穿过南极点后,潜艇又历经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都是尼摩船长以惊人的冷静和毅力,带领船员战胜了困难。最后,潜艇驶过被称为风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来到了一艘法国爱国战舰沉没的地点。尼摩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这艘“复仇号”战舰的历史。

当诺第留斯号慢慢回到海面上来时,便有爆炸声发出:有艘战舰正向诺第留斯号发动攻击。尼摩船长决心把它击沉。船长不愿这艘战舰的残骸跟“复仇号”的光荣残骸相混,他把战舰引向东方。第二天,可怕的打击开始了!

诺第留斯号故意让敌人接近,再在推进器的强大推动下,用那厉害的冲角对准战舰浮标线以下的薄弱部位,从它身上横穿过去!瞬间,战舰船壳裂开,继而发生爆炸,迅速下沉。它的桅樯架满挤着遇难人。然后,那黑沉沉的巨体没入水中,跟它一起,这群死尸统统被强大无比的漩涡卷走……

在挪威沿岸一带的危险海域中,阿龙纳斯和尼德•兰、康塞尔,乘坐小艇脱离了诺第留斯号,结束了这次穿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南北两极海洋的海底两万里环球旅行。

原来尼摩船长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10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往欧洲去接受教育,准备将来接替王位。达卡王子天资聪明,从10岁到30岁,他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在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更具有杰出的才华。1849年,达卡王子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娶了一个印度的贵族女郎为妻。他们一共生了两个孩子,夫妻俩非常喜爱他们。

和其他被奴役的印度人一样,达卡王子是一位爱国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仇恨奴役压榨印度的英国殖民者。1857年,达卡王子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殖民抵抗运动。在每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站在战斗的最前列。为此,达卡王子赢得了广大印度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英国殖民者对他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杀害他。为了躲避敌人,他不得不逃离祖国。然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却被敌人残酷的杀害了。达卡王子对敌人充满仇恨,他带着自己剩余的财产和忠于他的一群伙伴,在某一天忽然失踪了。

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达卡王子。他已经对人类的一切产生厌恶,对文明世界的一切不公平充满敌意。他发誓永远不再回到自己的祖国。他要在人们无法追踪他的地方,在海洋的深处,建立自己永久的栖身之地。

达卡王子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建立了一个造船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超人的智慧,他亲自设计建造了一艘举世无双的潜水艇。在这之后,他一把火烧掉了这个荒岛。他用海水中的钠,这样一种独特的发明——达卡王子预言人类以后将会实现——制造出了万能的电力。有了电力,他的潜水艇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海洋深处埋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为他的所有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财源和物资。从此,他自称尼摩船长,他把他的潜艇命名为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它隐藏在海洋深处。

作者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星期五》、《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凡尔纳自幼酷爱科学,又喜欢幻想,但他在大学学的却为法律。原本他也是打算毕业后当律师的,后因为偶然结识著名文学家大仲马,在后者的鼓励下,转而走向文学创作之路。

(3)鲸鱼故事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凡尔纳的故事生动幽默,妙语横生,又能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

凡尔纳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通俗小说作家,有一种能够把自己的幻觉变得能够触摸的本领,其感觉是全方位的,从平淡的文学中传达出某种人类的热情。但凡尔纳的小说中人物除了少数几个外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似乎塑造不出更重要的人物,人物都是脸谱化的简单的好人坏人,没有什么心理活动。

从其作品人物性别单一化上还可看出他对女人的偏见,隐隐流露出深受其苦的心态。此外凡尔纳的作品中充满了明显的社会倾向,是一个爱国者(法国人最好)、民族解放主义者(支持被压迫民族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从某些作品中表现出无秩序者),最后还是一个银河帝国主义者(有缔造宇宙帝国的欲望)。

凡尔纳的作品里充满了知识,但他本人却是一名宇宙神秘主义者,对世界有一种神秘的崇拜。在他的小说中,有时候思考问题不够深刻,主题也常常重复。

但总的来说,凡尔纳的尝试仍然是伟大的。他写的虽然都是平凡小事,但读后仍使我们激动不已。正如1884年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曾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许多科学家都坦言自己受到了凡尔纳的启迪才走上科学探索之路的。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中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海军少将伯德在飞越北极后说凡尔纳是他的领路人;气球及深海探险家皮卡德、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克尼都一致认为凡尔纳是启发他们发明的人。

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9课课后练习“小练笔“鲸的自述怎么写

鲸的自述 :

大家好,我来自浩瀚的海洋,我的名字叫鲸。

我的体形非常大,比大象还要大得多,我们最大的鲸约有几百多吨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我的嘴很大,能容下几千公斤重的大肥猪。我的眼睛大大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样子很可爱。

我的体形很像鱼,所以许多人都叫我鲸鱼。其实我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哺乳动物类。我是胎生的,我幼小的时候,是靠吃母鲸的奶长大的,这个特征说明了我们鲸是哺乳动物。

我们鲸的种类很多,有蓝鲸、虎鲸等,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须无齿的须鲸,一类是有齿无须的齿鲸。我跟你们人类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了我是哺乳动物。过一了段时间,我们就会浮到海面上,把体内的水从鼻孔喷出来,就像花园里的喷水池一样。

如今,我们鲸的种类越来越少,大多数都已灭绝了,那都是因为你们人类捕杀我们和海洋环境污染而使我们鲸的数量急剧减少。幸好有自然保护区的人们,我们鲸才有一个安宁的家。人类啊!救救我们吧,只要你们不捕杀我们,不污染海洋,我们鲸就能安定下来。

㈤ 《我们骑鲸而去》:逃往“理想化世界”的背后

大概是小说家群体本身的艺术气息所致,从许多作家作品里都可以窥见其“乌托邦”情结。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虚构了一个由独角兽承载的时间尽头的理想世界,最近读过的80后作家的短篇小说集《鸟藏》里有一篇《直到大地深处》,男主人公在小区违规扩展地下室,从此地上的房间被搁置、落灰,地下室反而成为他整日蜗居生活的地方。梭罗经典作品《瓦尔登湖》呈现了一个离群索居、拥抱纯粹大自然的简朴生活。

同样,孙频在《我们骑鲸而去》中也把环境设定在荒岛,颇有“避世”“逃离”之意。但孙频在采访中也提到,这并不是传统的“荒岛文学”,小说里的孤岛虽与现代社会隔绝,水、电、现代通讯方式等一切现代物质基础却都没有被剥夺。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这种设定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方能察觉其深意。

小说讲述了三个原本陌生的、在世俗生活不得意的人来到孤岛后的生活,以三个人的生活为主文本,穿插莎士比亚的戏剧为副文本,虚实对照,互为映衬,给小说增添了艺术性,也使小说更隐喻且富有延展力。

三个人当中,老周是艺术人生的代表,王文兰则坚守物质生活的法则,老周的木偶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其实是他向“我”拉开自己理解,或者说自己愿意相信的世界,而王文兰对物质则永不满足。我则更像一个旁观者,中性、普通、平凡,和芸芸众生一样。

贯穿小说始终,作者似乎都在引导着我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从繁杂的现实世界逃向一个更理想化的世界,但人真的在这个世界中获得纯粹了吗?我们最后应该去往何方?哪里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当一切重新来过

小说中的孤岛对于三个主人公来说是时间的重新开始、历史的起点,一切社会关系、规章秩序、人情伦理等等都在那里清零重启。“我”以为“从头来过”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有所改变,这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想法,仍记得2020年年末,知乎热榜上有一个问题“如果能重启2020,你愿意吗?”高赞回答几乎都是基于“我愿意”。然而小说中的“我”,到最后却发现,就连三个人的简单关系中也能衍生出权力、猜忌……孤岛生活发展下去,也不能免于成为世俗社会的缩影。甚至,处在这种缩影中,“我”还会因为社交的缺乏而产生无可救药的孤独和恐惧,可笑的是,当初“我”就是为了躲避人际交往而选择来到这里。也就是说,“我”在这所谓的“世外桃源”既没有得到想要的,又失去了本拥有的。

“我”最终回到现实世界,因为,即使在失去了历史、时间、人际关系等现代社会特征的荒岛上,即使一切从头再来,也不可避免会重蹈覆辙,秩序、关系、历史、技术、经济会重新构建。其实,这就是人性使然。无论去到哪里,只要人性不变,人类的所作所为及其产生的影响,都只能是轮回又轮回,换汤不换药。

老周和王文兰呢?一个终于无法忍受人性暴露出的丑恶,“骑鲸而去”消失不见。另一个坚守物质世界的法则,却因久居封闭之处与外隔离,终被当下社会抛弃。

我们逃避得了环境,却逃避不了内心,“人性的枷锁”始终沉重套在身上。况且,我们甚至连环境都难以逃脱,环境也并非我们意识中那么“不堪”,当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远优于过去的衣食住行、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当代人却常常怀念过去“车、马、邮件都很慢”的生活,怀念过去人性的淳朴。

怀念过去没有错,但一昧厚古薄今,又何尝不是一种充满“恶意”的天真。怀旧并意味着当下社会的倒退,很显然历史是呈上升趋势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怀念”,正是人性中贪婪、懦弱的侧面反映,如同那句“人间不值得”,多少人享受着富足优渥的生活时得了便宜还卖乖。人生从来有失有得,尽管在得远大于失的时候,许多人却一边理所当然享受所得,一边揪住失去的不放,感慨今非昔比,颇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之意。

“异化”的人性?

我们常常说环境塑造人性,但真的是所谓的“现代性”异化了人性吗?过去人与人之间果真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淳朴、善良、单纯吗?我们常常看到现代化带来的复杂而虚伪的人际关系,但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关系”只是表现,“现代化”只是环境,环境的变化带来表现的变化,如风吹起浪,风平则浪静,人的本性如茫茫大海,大海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一成不变,我们无从知晓。

不仅如此,我们还常常以“现代社会人情淡薄”“当下时代自私腐朽”“环境使然”为万能借口,掩盖自身的空虚、不安、无能、迷茫。向前怀恋也好,向后憧憬也好,仿佛只要对当下环境保持永不满足和永远斥责的态度,便可心安理得咀嚼自身的失败、恶意和苦楚。

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的“绿色三部曲”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其中的《薄荷糖》里,男主看似为社会环境逼迫走向人生悲剧,其悲剧人生实则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的软弱,及潜在暴虐倾向所致。在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的评论中,众多网友将女二号的冷漠归咎于都市社会对人的异化,但出现越来越多的观众呼吁“不应该让都市社会为个人的软弱和自私背锅。”女二生活的首尔与女主福南生活的野蛮落后的小岛相比,已经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但善良的福南却在二人的朋友关系中一直扮演着付出、迁就、守护的角色。

我们口口声声追求人本身的纯粹,而我们所鄙厌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混沌”,却恰恰是我们人本性的复杂混沌所致。其实,并不是环境异化了人,而是人异化了环境。不是环境复杂扭曲了人,而是人扭曲复杂了环境。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群岛中的孤岛

人生在世的孤独感在小说中也有强烈体现。孙频强调“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然而孙频在小说中打造主人公生活的孤岛时,却并没有舍弃现代的一些通讯设备和科技,作者为何如此设计?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已经心在孤岛。这和当下便捷的通讯方式并没有带来人心灵上的亲近相照应,这种设计,如同佛家所言,免于“着相”。

人性的普遍性中蕴含着个体性。人是孤独的社会性动物,哪怕人与人之间的悲喜往往并不相通,也需要有人陪在身边说说话,能够忍受离群索居生活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有时候我们并不奢求他人感同身受、深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往往只是自我宣泄的出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很大程度上构成支撑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本多与老友庆子晚年时的对话,两人各自只顾倾吐自身见解,互相并不在意对方说了些什么,而两人的友谊竟是靠这种互不契合的交流奇迹般地融洽。再如正常的恋人之间,男方向女友聊世界杯、军事、政治、电竞,女方和男友聊化妆品、美食、旅游、电影,世上哪有那么多灵魂伴侣,不过是对方谈到感兴趣话题时自己有一定倾听的耐心和礼貌,再不济也能“嗯嗯对啊是呀是呀”敷衍几句,灵魂共振太过奢侈,一个倾述的出口,一个倾听的伴侣,往往足矣。

或许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这种孤岛一定是群岛中的孤岛,或者说,群岛中的岛,相互独立,亦相互依存。

最后不得不说,小说的名字我个人十分喜爱。苏童写过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白鹤与鲸鱼,还有村上春树笔下的独角兽,往往都隐喻着高洁、逍遥和死亡。

“我们骑鲸而去”,“我们”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哪怕与当初所想大相径庭,但已不再苦恼纠结。杜甫曾写过“若逢李白骑鲸鱼”,有一种传说是李白骑鲸鱼溺水而死,在这部小说里,鲸鱼代表着生命的自由与欢畅,这个意象,正如孙频在采访中所说,生与死是一体的,逃离与归来是一体的,高洁与自在是一体的。既出世又入世,既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物质时代,又能保持内心的理想与高洁——这是孙频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种理想化境界,它不纯粹,它无法纯粹,却在复杂与矛盾中达到了一种平衡。

比起一昧逃亡,不如我们骑鲸而去。

热点内容
求经典好看的短篇古言小说文库 发布:2025-08-14 05:11:18 浏览:257
小说婚骗的结局 发布:2025-08-14 05:01:34 浏览:324
言情校园小说女主角金三喜 发布:2025-08-14 04:52:15 浏览:132
小说重生女主军婚 发布:2025-08-14 04:51:38 浏览:161
末世重生异能女强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14 04:51:37 浏览:404
主角在都市炼丹的小说 发布:2025-08-14 04:50:47 浏览:924
穿越到古代玩游戏的小说 发布:2025-08-14 04:50:12 浏览:891
主角都市重生做主播的小说 发布:2025-08-14 04:42:33 浏览:56
霸道总裁民政局离婚小说 发布:2025-08-14 04:41:00 浏览:21
特种兵在都市杨洛有声小说在线 发布:2025-08-14 04:41:00 浏览: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