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家乡变化
❶ 鲁迅小说《故乡》的原文!!!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这祭祀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得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九二一年一月。
(1)短篇小说家乡变化扩展阅读: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
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❷ 作家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这本书,关于特色、背景、意义之类的介绍呢
作者简介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曾就读于湖南长沙省立一中,后在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读书。1932年9月在上海参加“左联”,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每周文学》编辑。抗战爆发后到晋察冀边区参战。40年参加延安整风,44年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46年调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英文翻译。48年主编《文学战线》。翻译工作从30年代以后开始,翻译了捷克作家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和俄国作家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47—48年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作者善于选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用简练、朴素的笔墨加以描绘,展示人物性格,风格单纯明快。善于运用地方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解放后周立波三次到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写出较早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之后,回到湖南益阳农村安家落户10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新人面貌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盖满爹》、《禾场上》、《上那面人家》、《艾嫂子》等都是一些富有特色的篇什。1959年写成了《山乡巨变》。这些作品题材以小见大,平凡中见深邃,构思精美,感情亲切真挈,笔触细腻明快,形成了平易隽永、凝炼自然的艺术风格。“文革”前夕,江青一伙把周立波歌颂毛泽东同志的散文《韶山的节日》污蔑为毒草,从此,他长期遭受打击、迫害,失去创作自由。粉碎“四人帮”后,写出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逝世。
作品鉴赏 1955年周立波返回家乡湖南农村,安家落户,深入生活。一九五七年底完成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又写出了续篇。深刻地反映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是要改变两千多年来世代相袭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改变中国劳动者几千年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周立波是一个时代感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以敏锐的眼光紧跟时代变革,把笔触集中到农村,以农村为背景,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变革。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现实中的各个阶层人物的行为与心态。真正做到了化大为小,小中见大。较好地用有限的笔墨记录大的历史变革。邓秀梅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是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的象征,盛淑君是一位活泼、开朗,有上进心,积极要求加入共青团,是建国后忠于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为人民服务的朝气蓬勃的年青一代的象征。盛佑亭是一位老贫农,对党和政府有无限的感激之情,但是长期以来农民身上残存的私有观念仍在他身上作祟,他还未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民,他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中一部分仍未完全摆脱旧社会劣根性的人的形象。其他像陈先晋、王菊生等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作者细微地写出了他们间的差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心态的复杂性,较忠实地反映了生活。反革命分子龚子元自然是当时农村反对派势力的象征,他们敌视共产党和它的政策,时时处心积虑地要与党和政府作对,与人民作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者选择这些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当时中国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复杂心态的代表者。然后作者以清溪乡为背景,围绕合作化运动展开故事,将各阶层人物在这一大变革前各自的行为与心态表现出来,人物之间互相交叉、斗争,使故事波澜起伏,表现了变革的曲折性。同时通过在曲折中党和人民的最终胜利,歌颂了党和人民的力量,歌颂了合作化运动的伟大。是一曲时代的赞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本文的另一可取之处是:作者很好地注重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可贵的创作方法。英国作家兼文艺理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极力推崇“圆形人物”,刘再复也有专著《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论》、所谓“圆形人物”,所谓“二重组合”,都讲的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小说人物的复杂性。文革中我们的文艺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单一的,革命者是坚强勇敢的、善良正直的,反革命是软弱胆怯的、狠毒贪婪的。历史证明这类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忠于生活的表现,生活中人物就是复杂的。文贵以真,只有真才能引起共鸣。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艺术创作忠实生活的表现。盛佑亭是一个老贫农,旧社会吃苦受穷,翻身后,从心眼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在他的性格中有拥护新社会热爱新社会,紧跟党和毛主席的较好的一面,可是几千年来旧社会沉积在他身上的私有观念却一时还未摆脱,这种观念又不时鼓动他做些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相抵触的事情来。革命首先是政权与制度的变革,但观念的革命却是一项更深层次的工作。作者写出了盛佑亭身上新社会新观念与残存的旧社会旧观念之间的艰苦的斗争,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其它像对陈先晋、王菊生等人物性格的刻画上都具有这种特征。对性格的复杂性描绘并不只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写出了各种性格在一个人身上的冲突与对抗。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其实并不只是写出了五十年代中国农村所有制的改变,而是写出了从旧社会跨入新社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艰巨改变。这是本小说最可取之处,是大家手笔。
❸ 《故乡》的读后感悟
《故乡》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其中的人物闰土最后怎么样了?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故乡》可谓是家喻户晓,而读过此文的人,大多很难忘记文中一个人物——闰土。闰土本是一个带着项圈的淳朴少年,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是一个勇敢、活泼的小英雄形象。可在生活的压迫下,在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闰土“沦落”成一个死气沉沉、冷漠木讷的“木头人”。《故乡》写于1921年,取材于鲁迅回故乡处理搬迁事务时的所见所闻。
1934年遇到天气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为了一戚租家人的生计,“闰土”不得已把地卖了,从此变得一贫如洗,只能靠租种土地和出外做零工为生。后来“闰土”积劳成疾,但家里根本没有钱医治,也没有富裕一点的亲戚朋友可以帮助他们一家。1936年,五十七岁的闰土因病、因困苦而亡故。凑巧的是,鲁迅也在1936年去世。
❹ 故乡体裁是什么
故乡体裁是什么:短篇小说。
《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1月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新青年》第9卷第1号。
《故乡》以鲁迅1919年12月从北京回乡搬家的现实经历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是中国现代还乡叙事小说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小说在“我”的叙述中,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
《故乡》在“还乡”的情节叙事下,呈现出维度丰富的对照性意蕴,蕴藏着作家复杂的个人感悟和思索,体现出深刻的文化诗学内涵,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唤醒国民性的主题。
一、《故乡》的体裁特点
1.抒情性:《故乡》是一篇充满情感的作品,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和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2.写实性:《故乡》以真实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真实的细节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4)短篇小说家乡变化扩展阅读:
作家与作品:《故乡》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之一,鲁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