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短篇小说杰作有哪些
① 废名的《桃园》讲的是什么啊
废名的《桃园》是一篇富有诗意与哲思的短篇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田园风光与人文情怀的世界。故事中的桃园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作者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桃园的描述,废名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桃园》中,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理变化,展现了人性中善良与自私、纯真与虚伪的矛盾。桃园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成为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场景。主人公在桃园中的所见所闻,引发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思。通过桃园这个独特的背景,废名传达了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现实困境的反思。
《桃园》中的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废名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梦幻又现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桃园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成为了主人公心灵的归宿。
废名的《桃园》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对人性、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通过桃园这一象征性元素,作者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在《桃园》中,废名用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既梦幻又现实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触动。
在《桃园》中,废名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多面性。主人公在桃园中的经历,既是对于个人成长的探索,也是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桃园这一背景,作者揭示了人性中的光明与阴暗、善良与自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存在于主人公身上,也在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共鸣。
《桃园》中的桃园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成为了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桃园的存在,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心灵的成长与变化。通过桃园的描写,废名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梦幻又现实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灵的触动。
废名的《桃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梦幻又现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桃园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成为了主人公心灵的归宿。通过桃园这一象征性元素,废名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在《桃园》中,废名用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触动。
② 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代表作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一部具有独特散文化风格的代表作。
一、作品背景与风格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十四篇短篇小说。废名的小说风格以“散文化”著称,他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创造出一种简约幽深的文风。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拆除了传统小说的架构,不刻意编织复杂情节,而是通过描绘画面、塑造人物来展现小说的内容,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二、思想内涵与画面描写
废名在《竹林的故事》中,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触,勾勒出了宗法制农村中充满诗意与青春气息的田园牧歌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清静与诗意,还揭示了生活背后的辛酸。流水、竹影、菜地、沙丘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乡村世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情怀的独特表达。
三、文字风格与情感表达
《竹林的故事》的文字风格简练而生动,废名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展现出一种深沉而清新的文学魅力。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诠释,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废名的笔触中充满了禅意和诗意,他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禅意和诗意的世界,探索与领悟内心世界深处的奥秘。
综上所述,《竹林的故事》作为废名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散文化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练生动的文字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凝练而深远地描绘了生活中的柔美与辛酸,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清新静谧的文学世界。
③ 废名简介和废名为何不如沈从文出名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后来,在胡适、周作人等人的启发下,废名从小潜在着的家乡的禅文化影响被充分地激活了,废名与禅的因缘更加密切而牢固。
(3)废名短篇小说杰作有哪些扩展阅读: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曾深受废名的影响。废名,1901—1967年,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作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是沈从文的成长时期,他写了大量作品,但几乎都不算成熟,是习作,是尝试,是转益多师的模仿。
沈自己也承认受废名影响:前有《夫妇》(收入集子《夫妇》,作于1929年7月,改于1933年11月)的跋语,后有收入《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的《论冯文炳》。
废名是自我的作家。很多人评他的文字往往用“晦涩”这个词,笔者认为其实质是“自我”,他用极自我的方式、极自我的趣味写文章,其结果就是一般读者的难解和公认的晦涩。一个自我而性格封闭的人,不会认可一般的表达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为大家普遍认可和理解。
废名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和写作,而他的学养则支撑了他的表达。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废名最初的小说如《竹林的故事》和《桃园》,叙事风格与当时一般的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只是到了后来的《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他才走上极自我的路子,徘徊于自己风格和表达方式了。
沈从文写于1929年的《夫妇》有一个署名“甲辰”(沈从文的笔名之一)的跋语,其中说道:“自己有时常常觉得有两种笔调写文章,其一种,写乡下,则仿佛有与废名先生相似处。
由自己说来,是受了废名先生的影响,但风致稍稍不同,因为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是只有废名先生才能那样经济的。
这一篇即又有这痕迹,读我的文章略多而又欢喜废名先生文章的人,他必能找出其相似中稍稍不同处的,这样文章在我是有两个月不曾写过了,添此一尾记自己这时的欣喜。
沈从文为自己写乡村题材,能与废名相似而欣喜,并坦然承认受了废名的影响。这很好理解,废名是北大学子,知堂的入室弟子,《语丝》同人,1929年毕业后成为北大教员。
沈从文写《夫妇》时,废名正编辑《骆驼草》。比较而言,废名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与名气比沈从文大很多。沈从文尚在冉冉上升,而废名的地位已然确立。然而,人是会变化和演进的,有的人一出道就有成名作和代表作,有的人却是在不断学习和努力中达到巅峰的。沈从文属于后者。
对沈从文来说,1929年是其人生一大转折点。下半年,他经胡适的提携,进入在上海的中国公学任教,终于有了固定收入,并开始与张兆和恋爱。经济已不再成为创作的驱动力,而地位增加了他的信心,开阔了眼界。
朋友切磋到了胡适这个层次,对于他的成长更是不可估量的。这个时期之前,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大多尚不成熟,无思想,构思有缺陷,还模仿别人。他的小说创作也处于摸索之中,佳作自然不多,成熟的作品仅《旅店》《逃的前一天》和《夫妇》等。
1930年前,沈从文与废名虽有一些文字方面的交集,但无实质性的交往。他在收入《沫沫集》的《论冯文炳》中,比较了自己和废名的异同:“把作者与现代中国作者风格并列,如一般所承认,最相近的一位,是本论作者自己。
一则因为对农村观察相同,一则因背景地方风俗习惯也相同,然从同一方向中,用同一单纯的文体,素描风景画一样把文章写成,除去文体在另一时如人所说及‘同是不讲文法的作者’外,结果是仍然在作品上显出分歧的。”
其实,《论冯文炳》可看作沈从文对废名的“了断”。针对《莫须有先生传》,他说:“此种作品,除却供个人写作的怿悦,以及二三同好者病的嗜好,在这工作意义上,不过是一种糟踏了作者精力的工作罢了。”应该说,此时的沈从文已经前行、上升了,已经不再欣赏当时的废名了。
④ 《理发店》赏析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笔名废名,湖北黄梅人。著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等,具有浓郁的诗化倾向。废名的诗也别具一格,被称为“现代派”中最晦涩的诗人之一。
理发店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赏析:
废名的诗以晦涩著称,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
这首《理发店》是他在理发店里理发时偶然得到的形而上学思考片断,从理发的“胰子沫”、“剃刀”到墙上的“无线电”收音机,诗人浮想联翩,如风行水上,来去自如。
理发的“胰子沫”和宇宙能有什么关系呢,的确是“不相干”,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二者的关联;然而,诗人却说“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这是句著名的楔子,即表达出了两者的关系,又显现了诗人的睿智和聪颖,以及深厚的佛学功底。
“剃刀”也在思考,怪不得这个世界如此纷繁复杂,诗人赋予“剃刀”人类的思考,意在说明思考的普遍性和自在性。
那个时候,“无线电”收音机还没有普及,这里用的也是下等的,然而就是这“下等的无线电”,在它打开之时,诗人还是感到了足以撼动灵魂的力量;“吐沫”,鄙视之情溢于言表!
⑤ 谁看得懂废名的《街头》
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作家,与1929年从北大英文系毕业并留校教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后又发表长篇小说《桥》。他又是中国三十年代有影响的诗人。是智慧诗的代表作家,更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的诗的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是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驰骋想象”,“上天下地,东跳西跳”的诗境,是六朝文的风致。他的诗在“深玄的背景”下,透露出的孤洁感仍是现代人的。
他写过很多的新诗,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歌的代表作《街头》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三十年代的诗人写的诗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诗人多用一些比较生疏的古字,甚至是所谓‘文言文’中的虚字来表达一个意义,一种情绪,或甚至是完整一个音节。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 由此发现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有深刻的联系。30年代现代派诗歌是“倾向于把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倒过来为侧重中国旧诗风的继承,而废名正是代表了30年代诗人的写作特征,在《街头》这首诗中就有着这些体现。
细读这首诗,会发现这首诗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它的思想上有另人震惊的思想震撼力,另一个是它的艺术上语言的高度凝练。诗人连用“寂寞”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而且内涵是不确定的,由邮筒寂寞,阿拉伯数字寂寞,汽车寂寞,大街寂寞,一直写到人类寂寞,街头本来是喧闹的,但用的是反常识的语言,有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是大千世界万象内聚,包容与心,思接万仞千里,全凭瞬间顿悟,超越了逻辑,抽去了中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某些艺术表达方式暗合或相通。
在艺术上,俄国著名的文艺思想家巴赫金把它称为“陌生化”。街头是这首诗的情境,街头所看到的事物应该是很多很多的,然而在这首诗中只出现了汽车和邮筒这两个事物,这两个事物显然是被诗人精心挑选过的是现代化的标志,是工业化的标志,写的是现代世界,因此,诗人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否定。
诗人行到街头,看到汽车从眼前驶过,邮筒寂寞,二者是并列的。“汽车驶过”是作者所看到的眼前事物,而“邮筒寂寞”是作者的感觉,是作者感受到的。
他的诗在“深玄的背景”之下透露出的孤洁感仍是现代人的,在这首诗中能深深的体会作者在喧闹中所领悟到的无所不在的寂寞。
整首诗分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由开头到邮筒寂寞。第二个单元由邮筒po到诗歌结束。在整首诗中一个最关键的词是“乃”,它是由第一句汽车驶过而来,邮筒寂寞是由汽车驶过而来,这是静止的邮筒相对运动的汽车而言是寂寞的,这暗示诗人有静止和运动的比较,由运动的汽车看静止的邮筒。这是诗的第一个单元。
在第二个单元中,诗人由静止的邮筒看运动的汽车。邮筒是静止的,字母“po”看得很清楚,汽车是运动的,记不住号码,邮筒“po”看得清到看不清汽车号码用“x”代替,所以诗人说运动的汽车是寂寞的,诗的内在结构是一正一反再合并的。由此及彼,大街寂寞,人类寂寞,诗的内在逻辑就推理出来了,这首诗是典型的中国道家庄子的思想对策。
在这首诗中,汽车和邮筒都是否定形象,都是寂寞的,诗人由此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否定,汽车邮筒都是现代社会的代表,所象征的都是寂寞的,所以大街是寂寞的,人类是寂寞的,所以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社会的否定,所以说这首诗的思想是极有震憾力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搞现代化,可以说现代化是中国的梦想,但废名在三十年代就表达了思想相反和对现代化的批判。中国近现代思想的主流是进步的,汽车和邮筒都是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是行动的,邮筒是静止的,人类尽管有了汽车和邮筒,但是人类仍会有思念有分离,现代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处境,因此说明科学技术上的进步解决不了人类精神上的处境。
总之,在整首诗中诗人用了一连串反常识的语言,起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由邮筒寂寞,数字寂寞,大街寂寞直到人类寂寞,体会到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是诗人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就是用现代化的代表事物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在当时的社会有极强的批判效果和敏锐的洞察力。
⑥ 废名《菱荡》的赏析
作品赏析
《菱荡》是废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以舒缓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旧时中国南方水乡的世俗图,反映了旧时中国南方农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及人与人之间的纯朴、融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诚实朴讷、憨厚风趣的农民陈聋子形象。小说语言自然质朴,娓娓道来,富于口语趣味横生。小说意境幽丽,承转自然,语言清纯恬美,状物摹人,细腻传神,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水乳交融,画面感极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体现了废名独特化,通篇没有什么很强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语言、行为也只是轻描淡写,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来的文风和创作技巧。
⑦ 废名的星的赏析,不是作者简介,谢谢了,急用,老师要啊
星
废名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废名╗
(1901~1967)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编辑本段]文学风格
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周作人在为废名和俞平伯的“涩”作解释时说“本来晦涩的原因普通有两种,即是思想之深奥或混乱,但也可以由于文体之简洁或奇僻生辣,我想现今所说的便是属于这一方面。”
在《废名小说选·序》中,废名对于自己的风格有如此评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绝句二十个字,或二十八个字,成功一首诗,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在用写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这有没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认为有。运用语言不是轻易的劳动,我当时付的劳动实在是顽强。读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写的,一支笔简直就拿不动,吃力的痕迹可以看得出来了。到了《桃园》,就写得熟些了。到了《菱荡》,真有唐人绝句的特点,虽然它是五四以后的小说。 ”
[编辑本段]废名的哲学研究
废名对于佛学有相当的研究,著有《阿赖耶识论》,专门探讨佛学中的唯识论。不过,他的哲学研究并没有受到注意。周作人说“随后他又谈《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盘经》,不过讲到这里,我是不懂玄学的,所以就觉得不大能懂。”废名寄哲学论文给周作人,没能得到回应,令他很失望。诗人卞之琳说“1949年我从国外回来,他把一部好像诠释什么佛经的稿子拿给我看,津津乐道,自以为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我是凡胎俗骨,一直不大相信他那些‘顿悟’,……无暇也无心借去读,只觉得他热情感人。”语气略带讽刺,这是对佛学缺乏兴趣的人的话。学者张中行也研究佛学,他说废名“同熊十力先生争论,说自己无误,举证是自己代表佛,所以反驳他就是谤佛。这由我这少信的人看来是颇为可笑的,可是看到他那种认真至于虔诚的样子,也就只好以沉默和微笑了之。”态度也和卞之琳类似。只有熊十力,虽然和废名观点全然不同,但愿意和他激烈辩论,甚至打架。
[编辑本段]关于笔名的来历
废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记写道: “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废名作品目录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版
废名:《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
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
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开元:《水边》,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
《跟青年谈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
《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废名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废名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废名:《阿赖耶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