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人性短篇小说
⑴ 莫泊桑《真实的故事》这篇小说他想讽刺什么吗我没看懂。求大神讲解
本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头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
⑵ 给我4篇有意义的著名短篇小说
以下是四篇有意义的著名短篇小说:
1. 莫泊桑的《羊脂球》
羊脂球是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作者是19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故事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为主线,揭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丑恶嘴脸。同时,作品也表达了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小说情节紧凑,构思巧妙,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契可夫的《变色龙》
《变色龙》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可夫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通过描绘一个官员的变色龙般的行为,讽刺了当时俄国社会官场人物的媚上欺下、虚伪做作。故事幽默诙谐,寓意深刻,展示了契可夫独特的讽刺手法。
3. 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对贫穷的夫妇为了给对方买礼物而卖家传的宝贝,最后却发现对方已经卖掉了自己的宝贝。作品以温馨的情节、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真挚的爱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在冬天即将来临前,为了进入监狱取暖,故意犯罪却被警察抓住。在监狱里,他听到了赞美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从而决心改过自新。然而,出狱后他却再次陷入了困境。作品通过荒诞的情节,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进行了讽刺,呼唤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⑶ 《契诃夫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赏析
《契诃夫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赏析如下:
《胖子和瘦子》:这篇小说以辛辣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等级的虚伪。契诃夫通过幽默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在权力面前的奴性追求,展现了人性中对地位高低的过分敏感和虚伪态度。
《一个文官的死》:该作品深入剖析了官僚体制下的压抑氛围。契诃夫通过个体的无奈与挣扎,让读者深刻体验到在庞大体制压力下,个人的渺小与无力。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这篇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专制制度下个体的奴性与对权力的盲目忠诚。契诃夫通过军士的形象,批判了这种盲目服从和缺乏独立思考的社会现象。
《苦恼》:在《苦恼》中,姚纳的悲惨遭遇是社会冷漠无情的写照。契诃夫通过姚纳的故事,唤起人们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反思,揭露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风波》与《巫婆》:这两篇作品都涉及女性的觉醒与反抗。《风波》中玛宪卡的离开象征着对压抑生活的反抗和觉醒;《巫婆》则刻画了一个在压抑环境中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抗争是对自由的呐喊,揭示了权力失衡下的道德困境。
《阿加菲娅》与《歌女》:契诃夫在《阿加菲娅》中通过萨夫卡的堕落与迷恋,警示人们要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而《歌女》则映射出社会的阶级分野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底层歌女的遭遇,引发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丈夫》与《磨坊外》:《丈夫》揭露了社会阶级歧视的残酷现实,通过税务官的冷酷无情,展现了底层生活的苦难;《磨坊外》则无情鞭挞了磨坊主的贪婪与道德沦丧,批判了人性中的贪婪面。
《万卡》:这篇小说中的凡卡是沙皇统治下苦难童年的缩影。他的圣诞节求救信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命运的深切关注。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不仅是对人性、社会的深度剖析,更是对现实的无情揭示。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段历史,一段引人深思的社会写照。
⑷ 外国讽刺小说《窗》是谁写的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虽然只有1 200余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当其译文在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发表后,不久即选入中学教材。初读此文,觉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读之,则如橄榄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我们以为,这篇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辩证艺术。
微与著
文题为“窗”,线索为“窗”,文眼同样是“窗”。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门,一扇窗,其他一概从略。人物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姓名也没有交代。两个重病人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当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纠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过微观世界中的这一矛盾,我们看到了善恶两个灵魂的猛烈撞击,那飞溅的点点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态人情。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但他热爱生命,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像,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同时也用生机勃勃的人类活动去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活之动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们两人共同的财富,窗外的“春天”理应两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虽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听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赛,浪漫的情侣散步,……充分享受了这段美好时光,但他却不以此为满足,他还强烈地渴望占有那扇窗户。这虽然也是热爱生活的愿望使然,但其核心却是自私的。私心极度膨胀,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饶恕他,他费尽心机得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由此可见,短篇小说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它无需编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画,只要善于从微观世界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看似简单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了望台。
虚与实
《窗》的艺术构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对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从艺术上讲,又是虚与实的巧妙结合。运用虚的手法,正如绘画中的空白艺术,又似音乐中的休止符号,常常能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窗内的环境单调,两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当然只能凭藉近窗这一优势来感受生命的活力。可窗外实实在在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样内外单调的环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里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能化实为虚的动力来自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望,他为了给他人带来生命的欢乐和求生的力量,支撑着与另一位同样沉重的病体,编织出美好的梦幻: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舰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这虽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满腔的赤诚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这充满生机、安详和谐、沸腾热烈的生活之景。一个心中没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样没有春天。这虚幻的景象中包蕴着一个伟岸的形象,一颗美好的心灵。真是虚笔一处胜实写无数。
当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开了窗外之谜时,这“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实景又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虽到此结束了,而留给读者的想像却很多。人们不禁要问:原来窗外的美景缘何而来?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该会想些什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实写恰到好处,又引出虚笔无数。
正与反
《窗》的篇幅虽短,却通篇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这对他本身来说是“自欺”,对同伴来说却是“为人”。可享受这美景的病人产生的想法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而是“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这种自私者的嫉妒,进而发展为怨愤。这正如培根所说的,“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为了排遣同伴的苦闷,靠窗的病人虽然没有看到什么公园,却尽自己的想像力在编造美景,用心可谓良苦,可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不靠窗的病人虽然醒着,却两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尽管只要举手之劳,同伴就可转危为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极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两个灵魂,一个那么崇高,一个却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为同伴讲述的时候是多么的幸福,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又多么的凄惨!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当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到的一切时,他听得那么津津有味;当他心中最初涌出那可耻的想法的时候,他也为自己有这种想法感到惭愧,可他愈是克制,这种想法愈是强烈,最终由嫉妒而至怨愤,由怨愤而至残忍。同样都是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他却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这种“热爱”充其量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衬出的是丑恶无比的灵魂。
《窗》的主题如此深刻而篇幅却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笔墨,如人物经历的介绍,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流程等,而把笔墨泼洒于人物心态和环境的对比上,塑造出两个迥然相异的形象: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
以上三组艺术辩证法范畴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转化功能。它以正与反的强烈对比作为全文的艺术结构框架,以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作为艺术描述的基本手段,并辅之以欲抑先扬、相反相成的艺术笔法,最终达到微与著的辩证转化:知微显著,小中见大,一扇小小的窗户中充溢着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结尾处,“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虚实、微著等三对辩证法范畴全部聚焦于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便又进入情理之中。这样,艺术辩证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辩证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艺术之间的内在转化。
⑸ 《契诃夫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赏析
契诃夫短篇小说,犹如锐利的剃刀,直刺社会肌理。这位俄国文学巨匠,以其深刻洞察力,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出人性的多面和社会的症结。
《胖子和瘦子》以辛辣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等级的虚伪,契诃夫用幽默的笔触剖析了人性中对权力的奴性追求;《一个文官的死》则深入剖析官僚体制下的压抑,让读者体验到个体在体制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专制制度下个体的奴性与对权力的盲目忠诚,而《苦恼》中,姚纳的悲惨遭遇,是社会冷漠无情的写照,唤起人们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反思。
玛宪卡的离开在《风波》中象征着觉醒与反抗,而《巫婆》的故事则刻画了一个在压抑环境中的女性,她的抗争是对自由的呐喊,揭示了权力失衡下的道德困境。
萨夫卡的堕落与迷恋,《阿加菲娅》以警示的方式,提醒人们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底层歌女的遭遇在《歌女》中,映射出社会的阶级分野和道德的沦丧,引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丈夫》揭露了社会阶级歧视的残酷现实,税务官的冷酷无情,让人深感底层生活之苦。而在《磨坊外》,磨坊主的贪婪与道德沦丧,是对人性贪婪面的无情鞭挞。
最后,《万卡》中的凡卡,是沙皇统治下苦难童年的缩影,他的圣诞节求救信,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唤起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
契诃夫的短篇,不仅是一篇篇小说,更是对人性、社会的深度剖析,每一篇都是一段历史,一段对现实的无情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