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上人民日报
1. 马烽的个人作品
与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前夕在工农群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一时期还发表了短篇小说《金宝娘》和《村仇》。1951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短篇小说《结婚》,带着翻身后农村青年的幸福与欢乐,得到读者的热烈称赞。中学语文课本选它作为教材,又迅速地增加了作者的知名度,马烽成为建国初年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马烽“文革”前共出版了以下几个短篇集:《村仇》、《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还出版了描述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刘胡兰的伟大事迹的长篇小说《刘胡兰传》。在这部长篇里,不仅让读者看到伟大的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使刘胡兰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而且还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文革”后发表了《结婚现场会》等短篇小说,出版了《马烽小说选》。 马烽的小说主要描写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精神世界的变化,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以《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为标志,形成自己通俗朴实、幽默明快、洗练流畅的艺术风格,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作品时代感强,他的短篇小说有如一组我国农村变革的画卷,展示了我国农民延着社会主义道路乐观而自信地前进的足迹。马烽擅长写普通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表现这些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使自己的作品总是激荡着一股正气。《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烽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构思新颖独特,故事情节出奇制胜,成功地塑造了农建局田副局长的优美形象。文坛泰斗茅盾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老田这个人物,写得龙拿虎跳,在马烽的人物画廊中,无疑是数一数二的。”
2. 我们夫妻之间作品是哪年写的
在1950年,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且赢来一片喝彩声,《光明日报》等四家报刊发表推荐文章,上海昆仑影片公司很快将它推上银幕。但好景不长:1951年6月,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和《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率先批评《我们夫妇之间》“歪曲革命知识分子形象”,“丑化工农干部”等等。顿时风云突变,全国一片讨伐声。为此,萧也牧在报上作了公开检讨。
3. 珍珠鸟是一篇什么散文
《珍珠鸟》选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被推荐。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市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
《珍珠鸟》
作者: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3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地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