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短篇小说选的作者
❶ 短篇小说缅甸囚牢结局是什么
短篇小说缅甸囚牢结局是男女主住一起了。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短篇小说缅甸囚牢是由作者许晴写的一本现代言情类小说,在结局中郑晴和男朋友幸福生活在一起,是个美好的结局。
❷ 艾芜的主要著作
年份 作品 备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 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 散文集 1935 《南行记》 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 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 《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 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 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 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 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 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 散文集 1942 《荒地》 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 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 散文集 1943 《江上行》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长篇小说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 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 散文集 1959 《浪花集》 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 评论、散文集 1981 《我的幼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81 《艾芜小说选》 1981一1984 《艾芜文集》 1-2卷 1983 《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 1983 《南行记新篇》 短篇小说集 1984 《谈小说创作》 文艺理论 1985 《春天的雾》 长篇小说 1987 《风波》 长篇小说
❸ 为什么说许地山的小说含有宗教色彩
许地山的作品很富浪漫色彩和传奇性,这源于他的强烈和特有的宗教意识。许地山毕生信奉佛教,又是个基督徒,而且对道教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 许地山的一生与宗教结有不解之缘。他生长在崇佛的家庭环境,21岁时许地山来到缅甸仰光的一所华侨学校任教,在缅甸这个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气氛笼罩着他,更加深了他对佛教的兴趣。1922年,许地山毕业于燕京大学神学院,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专攻过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回国后又在燕京大学神学院当教授,对宗教有着精深的研究。同时,许地山还是一个基督徒,参加了许多宗教团体。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对宗教的深厚研究对许地山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在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中,尚洁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每夜睡前的功课就是跪在那垫上默记三五节经句,或是诵几句祷词。别的事情,也许她会忘记,唯独这圣事是她不敢忽略的。”同时她又有着佛家的慈悲和道家的生活态度。当丈夫误将她看护受伤的窃贼视为偷情,怒而刺伤她时,她始终不为自己辩解。她认为事实无需分辩,日后自能分明,真所谓“大辩若讷”“善者不辩”。她把一切发生的事,无论幸与不幸,都看作本应如此,毫不惊讶。无论是灾祸还是幸运降临,她都任其自然,听之任之,无可无不可地承受下来。《敬誉斗商人妇》中的女主人公惜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苦难后,渐渐地认识到人生真谛,大彻大悟。从此,她身在苦海不觉苦,身心宁静和谐,恬淡自然。她在总结了自己半生的遭遇后说:“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回想时是乐;临事时是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 《缀网劳蛛》中的尚洁曾说过:“我们都是从渺茫中来,在渺茫中往,望渺茫中去。”这种虚无的论调和佛教的虚空观是一致的:佛教认为诸法无常、四大皆空,人生如行旅、如浮沤,既无目的,也无意义,只不过是一个不得不去完成的极其被动的过程。受佛学影响,许地山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一度抱怀疑态度。认为人生好比蜘蛛结网,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在尚洁看来,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人对灾难是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像动物一样盲目生存,听天由命。尚洁的这种观点道出了许地山的心声,他在后来写道:“在不可抵挡的命运中求适应,象不能飞底蜘蛛为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网一样,天赋的能力是这么有限,人能做什么?”这与道家的人生哲学颇有相通之处,《庄子·德充符》所谓:“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虚伏事之变,命之行也。”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佛道文化对许地山思想以及小说创作的影响。基督的“爱人如己”的博爱精神也深深影响了许地山,《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得知仆人正在抽打一个翻墙摔伤的窃贼时,立即阻止了仆人,说:“一个人走到做贼的地步是最可怜悯的,我见了一个受伤的人,无论如何,总得救护的。”还让人把窃贼扛到屋里的贵妃榻上,并怀着慈爱之心为他清洗包扎,使窃贼深受感动,觉得“他是世界里一个最能使人爱惜的青年”。在许地山看来,这就是爱的力量。这种博爱精神和佛学的宗旨“普渡众生”是相通的。而博爱的源头则使我们可以追溯至基督宗教中的宽容精神。《商人妇》中的惜官被丈夫抛弃,只身寻到南洋,发现丈夫又娶新妇,继而又被丈夫设计卖给印度商人为妾,去印度后又历经艰难。但她却始终对丈夫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荫哥和我底感情本来很好,若不是受了番婆底迷惑,决不忍把他最爱底发妻卖掉。”“我很相信荫哥必不忍做这事,纵然是他出底主意,终有一天会悔悟过来。” 在其它作品中,如《人非人》中的女主人公陈情,白天去社会局做工养活自己,晚上则乔装打扮去作妓女来赡养许多革命同志的遗孤。她受人歧视,在一般社会道德上被视为非人,却呈现着一种无我利他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个形象与社会舆论相悖,然而却是道德上的完人。《女儿心》中的老僧,在船上失火的危急关头亮磨,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去扑火,周身洋溢着宗教徒的自我牺牲精神。十字架上的基督是一个为拯救世人而献身的受难者形象。他以自己的受难拯救万民于疾苦,以自己的牺牲赦免众人的罪孽,许地山也深受这种牺牲精神影响。
❹ 山峡中的作者简介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新都清流镇翠云村3组。他刚开始写作时,因受到胡适“人要爱大我,也要爱小我”的主张影响,遂取了个笔名,叫做“爱吾”,后来改成了“艾芜”,从此便叫做艾芜,而道耕的名字反较为鲜知了。
1932年,艾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缅甸和中缅边境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自发斗争,或反映中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接着,出版短篇小说集《南行记》,把奇异的边疆之风土人情与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这样明丽的风景与阴郁的人生,这样的爱与憎,交织到一处,形成强烈的对比,极为有力地抨击了黑暗的现实。
解放前的艾芜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
艾芜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来的作家之一,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的领域作出了贡献。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这是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标志着作家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