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月光主题
1. 莫泊桑的《月光》讲解
【主题简介】主人公马里尼昂是一个瘦高个子的神甫,具有狂热的信仰。在他看来,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种绝对的奇妙的逻辑创造出来的。他憎恨女人,但又渴望爱情,于是在现实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作者从侧面描写他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以神甫看管严格的甥女的恋爱一幕来讽刺他 【作家作品概述】法国小说家莫泊桑,是一位了不起的月光诗人——在我心里,他一直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在香榭丽舍大街,在枫丹白露森林,在普罗旺斯古老磨房边,在塔曼底故乡的小路,在地中海黛色的波涛上。
《月色》是莫泊桑的早期作品,并不引人注意。给我的感觉,那是用散文笔法写的一篇抒情性小说。这个短篇的主人公马 理尼央长老,是一个虔诚的教士。他仇恨所有的女人,他认为那是亵渎宗教的祸水。但对他天真美丽的外甥女的态度却是一个例外。他喜欢她,希望她成为从事慈善事业的贞女。然而,一天他突然得知外甥女有了情人,他暴怒了,坐立不安了。晚上10点,他走出去,想看个究竟。月光如水,弥漫田野,先是让他惊呆了,震动了,“这铺天盖地的诗境,让他一点也弄不明白了。”当外甥女和情人出现在远处月光下,他先是心跳、彷徨,继之退却了。心想,既然上帝用如此良夜去保护爱情,难道我们就不容许爱情吗?他在惭愧中逃回了屋里。
这是月光的赞美诗,更是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赞美诗。莫泊桑确是痴迷月光的。读他的长篇小说《一生》,大概谁也不会忘记开头约娜从修道院出来,住在“白杨山庄”那个月夜吧?这个满怀热情、耽于幻想的少女,陶醉在山庄银色月光里,梦想着爱情,在窗前伫立,直到天际发白、小鸟啁啾!莫泊桑以诗意的笔触,让少女的心融入了月色,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这还是在小说里。在散文中,莫泊桑就不必借用他笔下的人物,而是直接倾诉他对月光诗意的感受了。《水上》,是莫泊桑在地中海的航行日记,也是我见到的惟一一部莫泊桑的散文作品。他在4月8日阿盖的日记中,竟以13页的篇幅,描写、歌咏月光,引述包括雨果和缪赛等7位法国诗人关于月亮的诗作。他说,他看见一对恋人,搀臂眺望月光下阿盖内湾的大海,听海浪轻吻沙滩,瞧月光吻着海波,感到自己心里也渴望着爱情,几乎苦恼得要高声大叫。他说:“我只好怪月光扰乱了我的心;我一直相信月亮对人的头脑能起一种神秘的作用;一个在阳光下规规矩矩恋爱的人,在月光下却会爱得神魂颠倒。”莫泊桑感叹,他在月光下,让月光一照,一定是受了伤了!“她有什么迷人的魅力,能使我们心神恍惚,飘忽不定,若有所失呢?”
我看,莫氏提出的问题是个千古之谜。就那么一个冰冷死寂的圆球,却具有那般魔力。人们明知是上当受骗,也甘愿为之匍匐倾倒,至死不悟。那么多条分缕析,全都苍白无力!这是全世界文学艺术家永远也道不尽的话题。
莫氏的月光和什么最相像?我的感觉,那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如水月光在莫泊桑的字里行间汨汨流淌,夜风下,泛起微微的波浪。
阅读是一种快乐。我为自己从莫氏的散文和小说里读出诗意的月光而快乐;更为自己从莫氏作品读出了他对月光的独特感受而快乐。所以,我给小说家莫泊桑戴上了“月光诗人”的桂冠。我相信,莫泊桑,这位我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缪斯,永远活在月光下的世界里。
2.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中月光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月光》中描写了一位保守固执的天主教神父马里尼昂长老被皎洁月色下少男少女美好爱情打动的浪漫故事。小说讽刺了当时天主教会奉行的禁欲主义,表达了爱情是圣洁的这一主题。
3. 莫泊桑月光鉴赏
《月光》这篇小说的鉴赏如下:
主题深刻:
- 讽刺禁欲主义:《月光》通过描述马里尼昂长老被月色下少男少女的爱情所打动的故事,深刻讽刺了当时天主教会所奉行的禁欲主义。
- 颂扬爱情圣洁:小说表达了爱情是圣洁的这一主题,认为爱情是自然且合理的存在,不应受到人为的禁锢和压制。
月色描绘出色:
- 营造氛围:莫泊桑对月色的描绘极其细腻,植物的影子、清香以及动物的歌唱,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如诗如画的月夜图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推动情节:月色的美丽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推动主人公心理转变的关键因素。
人物心理转变:
- 马里尼昂长老的转变:原本固执保守的长老,在月色的感召下,逐渐领悟到了人类爱情之美,从而动摇了他原本要棒打鸳鸯的决心。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景物描写的作用:
- 渲染气氛:细致的景物描写为小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之中。
- 烘托感情:景物描写不仅烘托了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还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波动与挣扎。
- 推动情节:正如前面所述,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月光》是一篇主题深刻、月色描绘出色、人物心理转变丰富且景物描写作用显著的小说。它通过对月夜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成功地传达了爱情圣洁这一主题,并讽刺了当时天主教会所奉行的禁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