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小说的成熟的标志
A. 如何理解茅盾对中国文学的意义
经典是每一位作者自身思想与人生体验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作者自身的体验、思维的智慧、表达的艺术等。在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是高度个性化的,很少有几个伟大的作家是想着要教育和启发他人而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应该是经典的首要价值和特点。因此,经典不在乎印行了多少次,出版了多少本,不在乎有没有人读,有多少人读。决定经典的根本因素是时间和空间,而决定一个作家经典地位的则是他的高度和广度。
从上述标准来看,茅盾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他的经典意义主要被定位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子夜》往往被看做是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二是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倡导和实践,包括他早期对于自然主义理论的翻译和介绍,进而使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逐步清晰并不断发展起来。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以茅盾名字命名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之一,并推选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形成了当代文坛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景象,这些都可以追溯到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然而茅盾作为一位经典作家,其在当代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一方面是学界对于茅盾的评价开始出现诸多争议乃至尖锐的批评,以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为代表,把茅盾推向了风口浪尖,例如批评茅盾的《子夜》过于强调所谓政治标准和正确观念的指导,缺乏作家自身的“主体性”,混淆了“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的界限,认为茅盾的《子夜》是“一份高级的社会文件”;另一方面,是相比较于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这些被不断重新挖掘、阐释的作家,大众读者对于茅盾的关注日趋冷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在当下市场中却没有获得太多的受众群体,似乎茅盾仅仅只是过时的、过气的作家,就像人们调侃经典的那样:“所谓经典,就是那些谁都认为伟大、崇高、而谁都不愿去读的东西。”因为所谓“文学性”、“审美性”的缺失,因为不受市场、读者的青睐,茅盾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在90年代的一些评价当中,甚至出现了茅盾被排除在经典作家的名单之外的情形。应该看到,这些新的研究和评价指出茅盾的创作中存在着一些意识形态化的问题,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不应回避的。经典作家和作品不是一切都是完美的,也会存在瑕疵,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茅盾在文学上的建树和经典意义。
茅盾和许多经典作家一样,他的文学创作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个性表现的,正是注重个性,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以及美国的海明威等世界经典作家,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们的创作个性代表着自己所在民族的水准和品位,与市场、读者的喜好没有关系。时至今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是:茅盾的文学创作、思想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些价值是否会因为时代的发展前进、不同文学理论热潮的兴起以及市场风尚的改变而被消解?实质上,对于茅盾作为经典价值的质疑,仅仅是当前社会对待文学经典态度的一种典型心态的反映,在人们逐渐回归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审美”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当下文学也更多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市场的趋同、对于读者大众的迎合。应该看到并且承认的是,当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对于文学的需求普遍只是强调文学的故事性、娱乐性,许多畅销通俗读物更加具有市场和读者。而与目前网络文学当中的奇幻、玄幻小说这一类畅销读物的受欢迎程度相比,真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受众,仅仅局限在很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群体之内。在这个生活节奏飞速加快、娱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寻求新鲜刺激、故事性、可读性更强的快餐文化自然成为了大众读者的首选,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们越来越拒斥文学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不再关心文学是否与时代共振、是否具有现实关怀的精神,文学不再是以往文学经典作品那样引导人们思考的精神读物,文学更像是消费时代当中的文化快餐消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思考茅盾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其最难能可贵、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茅盾一生在文学上取得的成绩是多方面的,他早年对于《小说月报》的成功改造,他对于西方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作品的介绍,他的《蚀》三部曲、《虹》《腐蚀》等长篇小说创作,都成就了其独特的地位。而从商务印书馆十年、左联时期,到延安时期、新疆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同时期的茅盾也取得了不同的影响和成绩,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茅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子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新出版的《茅盾评说八十年》中,除去纪念文章和研究综述之外,收录的主要论文共38篇,其中有17篇都是关于《子夜》的,所占比重很能说明问题:对于茅盾人们最看重的不是别的,还是《子夜》。
《子夜》成就了茅盾的经典地位,决定了茅盾文学生涯的高度。早在鲁迅给曹靖华的信中,就有过对于《子夜》的经典评价:“国内文坛除我们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此书将来寄上),计三十余万字,是他们所不及的。”
这段话经常被人引用,却也常被人习惯性忽略而未曾深入思考分析。以鲁迅敏锐、挑剔的眼光,为什么对《子夜》推崇备至,要将《子夜》作为左翼文学创作的实绩,并加以肯定,这至少说明了鲁迅对于茅盾的《子夜》是认可的,也充分说明了《子夜》作为长篇小说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会有瑕疵,但是之所以被鲁迅这样的作家所推举,最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我们应该追寻探讨的是《子夜》这样的作品究竟有什么优点,对小说艺术究竟有什么贡献,而这些优点和贡献是巴金、老舍、沈从文所不具备的,才最终确定了《子夜》作为经典的意义。茅盾在《子夜》中以其史诗般的气魄、宏阔的小说艺术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度关切和剖析,对于资产阶级命运、时代精神的现实表现和历史诉说,这些都是茅盾作为经典作家被反复强调和肯定的,所谓政治倾向过于强烈、人物形象模式化这些指摘,并不能成为掩盖茅盾这些优点的理由。而在当前的文坛,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盛行,类似于新文学运动之前的通俗文学的大行其道,大量的奇幻、武侠、无厘头、恶搞这些文学文化作品成为了市场常态,这些文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过度的虚幻、恶搞、与现实人生的脱离,让这些作品从一诞生开始就缺少了真正文学经典应该具有的真诚与厚重,茅盾《子夜》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是成为了当下这些文学创作的一种稀缺品格。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类历史当中,真正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是极少的,大部分随着岁月长河的流转而消逝,只有那些经过了时光的陈酿和考验依然闪耀不朽光辉的才能成就真正的经典。最近几年,学界不断有人重新提起“《子夜》传统”、“茅盾传统”,实际上是对于这种当下文坛所缺失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一种呼唤,也恰恰彰显了茅盾文学作品在时代变幻发展中屹立不变的魅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茅盾在文学研究会时期就开始提倡并一直坚持的“为人生”的艺术,是不论处于什么时代,对于文学创作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是茅盾文学生涯的高峰,也是经典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真正的文学经典,应该引导读者向其靠近,而不是反过来让经典向市场、大众趋同,无论是对于茅盾还是对于现代文学上的其他经典作家而言,都应该如此。
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一个经典作家的广度问题,也是对于经典作家阅读和接受的问题。茅盾的经典意义不仅仅是《子夜》,他的《子夜》及现实主义创作,只是茅盾文学成就的最高峰,而读者通常接受并了解的,有时仅仅是这一部代表作品,并不足以代表一个作家的创作全貌。事实上,茅盾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作家的经典意义远不止于此,长篇小说之外,茅盾还有多种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从文笔的精粹、艺术的成就甚至思想的深刻来讲,并不逊色于他的那些长篇小说;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无论是抒情叙事的,还是议论文和杂文,都显示了茅盾内秀、敏锐的独有个性;而除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之外,茅盾的文学批评还涉及到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重视角,他的理论视野是开阔的,他的批评文字是丰富多彩而极富个性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去年组织编辑出版了一套中国现代作家新编系列丛书,笔者作为《茅盾作品新编》的编选者,在选取具体篇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全面的茅盾。因此,除了继续保留诸如小说《林家铺子》《春蚕》、文论《从牯岭到东京》这些经典篇目之外,还收入了一些读者并不十分熟悉的短篇小说、散文和文论,并且将茅盾各个时期的书信、日记也收入其中,这些不同的文体、风格的创作才真正构成茅盾经典意义的全部。在足以展现茅盾主要代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补充一些人们不太熟悉但同样是茅盾经典作品的篇章,以期当下的读者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经典价值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是编选者的初衷和愿望。
以往读者对于经典作家的阅读和接受,渠道往往比较单一。以茅盾为例,大部分读者心目中了解的茅盾只是通过代表作《子夜》以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这实质上也是造成人们对于茅盾文学创作存有偏见的原因之一。对于一个经典作家的了解和评价,不能只通过一两部作品,如果使读者全面地接触茅盾的创作,会发现茅盾笔下存有的一个多向度的文学世界,《蚀》三部曲里塑造的鲜活传神的都市女性形象,现代文学史上难有作家可出其右;具有古典文学余韵的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则彰显着茅盾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深厚功力;30年代茅盾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有大量的杂文创作,尖锐犀利的针砭时弊、对于黑暗势力的猛烈抨击,更是把杂文的战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茅盾创作之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论家,理论与创作齐头并进。这些在学界看来基本的知识,但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却是他们鲜有接触和了解的,这也造成了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茅盾的价值,对于茅盾存有一些偏颇的评价和看法。这样的现象在其他现代文学作家身上也同样存在,这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市场中的传播力度有关,也与时下浮躁的学习阅读心态有关。不断有新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新的选编版本出来,也反映了当下学人传播文学经典和引导大众读者的努力,因为只有全面的了解和阅读,才有助于避免对于茅盾及其他经典作家偏颇的评价,也更有助于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下的传播与接受。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两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一个层面是对于作家本身的研究,要涉及到作家的广度问题,当然是越详细越好,越充分越好,越深入越好;另一个层面则是文学史的研究,涉及经典作家的高度问题,应该是越精粹越好,越凝练越好,越浓缩越好。文学史应该是越写越薄而不是越写越厚,一个民族如果有太多的经典,势必要被经典所压垮。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也许读者一辈子就读他的一两部经典就足够了,九叶诗人辛笛曾经引用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的话说:“我的诗,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读茅盾作为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进一步认清到底什么是经典,让我们再次看到经典与市场、时尚、大众之间的关系,这之间可能有契合,但势必也会有距离。文学经典很可能是寂寞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作为经典的地位和价值。
B. 林家铺子的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林老板这样一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压迫,内受国民党官吏的敲诈,还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大势所趋,先是当局以爱国为由,出台“封存东洋货”的政策。
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斋斋那些闲神野鬼”。他不得不将金项圈拿去兑换,给党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块。这才得到特许:“只要把东洋商标撕去了就行”。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商会会长经过林家铺子时,就曾来提醒林先生:卜局长那边,你也得稍稍点缀,防他看得眼红,也要来敲诈。
后来是镇上的卜局长“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林先生不同意,便招致了“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罪名,接着便是被县党部扣留。为了赎人,林家只得按商会会长的示意,送上两百元,这样就把林先生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2)茅盾短篇小说的成熟的标志扩展阅读
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是象林老板精于生意,事业颇有发展前途,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动荡中遭致破产的厄运。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他们的敲诈勒索是林家铺子崩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利用“抗日”发国难财,到处征收所谓的“困难捐”,借口禁卖东洋货贪污受贿,谁要不给钱就“封存”。
政府当局的卜局长想占他女儿为妾,声称“不管应有许多不便之处”,地方党部又借口外边谣传林要卷款潜逃,又将林扣留等等,这些家伙实际是一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林家铺了在他们的敲诈下倒闭。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
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
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心理描写。
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从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时代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C. 茅盾《林家铺子》的主题、结构、人物分析是什么
主要写大革命前后的社会人生,写大革命后的幻灭、愤激,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
通过林老板、老通宝等家庭悲剧的描写,从小市镇、农村的角度,补充了《子夜》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解剖,展示了三十年代整个国家经济破败的血淋淋现实。
、《林家铺子》
茅盾的《林家铺子》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于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战争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在小说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最基本的矛盾,通过林家铺子的悲剧命运,描绘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城镇小商业者及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
作品中林老板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林老板在诸多矛盾的冲突中两重的性格特征。他精于生意,企图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是米”的竞争中,力挽狂澜,维持生意,他贿赂党老爷,避过了“声讨日货”的惊险。摹仿上海商店“大廉价照码九折”,“大放盘”,“一元货”,一天卖一百为元的办法开创了“镇上近二十年来未有的新记录。”他还殷勤地巴结顾客……这一切显示他颇善经营的小商人特点,同时也表现他胆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时,作者也描写他的怎么、唯利是图,不略大义和损人利已这些小资本家的阶级特征和性格特征。如他对抵制日货的浪潮波及他的铺子,感到气愤;对“一二人”沪战却颇为冷漠,“满街人人为上海的战争而没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时候,要先生始终在筹虑他的正事。”
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是象林老板精于生意,事业颇有发展前途,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动荡中遭致破产的厄运。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他们的敲诈勒索是林家铺子崩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利用“抗日”发国难财,到处征收所谓的“困难捐”,借口禁卖东洋货贪污受贿,谁要不给钱就“封存”。政府当局的卜局长想占他女儿为妾,声称“不管应有许多不便之处”,地方党部又借口外边谣传林要卷款潜逃,又将林扣留等等,这些家伙实际是一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林家铺了在他们的敲诈下倒闭。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
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
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心理描写。
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从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时代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林家铺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为背景,写上海附近小镇上一家杂货店倒闭破产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社会动荡、农村凋敝等众多原因的袭击下,以小商业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的必然命运。
D. 为什么说茅盾的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
《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4)茅盾短篇小说的成熟的标志扩展阅读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
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仍作为一种人们启蒙的文学领域无疑迫切需要一部划时代的正确分析中国现状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现。
就作者本人而言,茅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场等因素的推动有了《子夜》的主题——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王国”的最终失败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的最终出路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的革命来实现。
E. 茅盾的《秋收》读后感
《秋收》读后感
《秋收》主要写到“直到旧历五月尽头,老通宝那场病才渐渐好了起来”,到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如田里那些秧一样”;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动员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凉爽的秋风吹来时,终于见到稻穗沉甸甸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希望的肥皂泡又“整个儿爆破了”!“春蚕的惨痛经验化成了老通宝的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
小说就在如何摆脱自己贫困处境的课题上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村中两代人的冲突。而阿多一代农民的逐渐成长和老通宝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就成为旧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继《春蚕》之后的《秋收》,所揭示的就正是这种趋势。在《秋收》里,当老通宝的“大熟年”的“肥皂泡整个儿爆破”,因而送掉他一条老命的时候,最初的觉醒意识,是在他“明朗朗”的眼睛里透露出来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深重苦难和他们从守旧、迷惘中觉醒,终于起来抗争的历史动向。
多多头 在破败的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多多头,身体健壮,性格开朗,因为还没有挑起家庭担子,显的无忧无虑,是一个与老通宝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重要形象。他不但不像老通宝那样存在着"发家"的梦想,而且还越来越多地滋生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他认为"单靠勤俭的工作,即使做到背脊骨折断也是不能翻身的"。他与老通宝之间的父子矛盾,代表着农民内部新的变化趋势。他身上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来薄,没有封建迷信的许多禁忌。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被人看不起的荷花。多多头生长在逐步破产下来的贫苦家庭。他没有老通宝发家的经历,因此他同老通宝的思想不同。他没有像老通宝那样的忧虑,那样的迷信。他对生活充满兴味,他是那样快活,爽朗。
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的生计全部都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这样,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到此就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