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的短篇小说
Ⅰ 欧亨利的《被剪亮的灯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剪亮的灯盏》是欧·亨利的作品
大家应该对欧·亨利并不陌生,最耳熟能详的是《麦琪的礼物》,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结局出其不意,而又在情理之中闻名于世,被称为“美国幽默生活的网络全书”,今天我要说的这篇小说正契合这一特点。小说讲得是来自同乡的两个姑娘一起来到大城市工作,芦在洗衣作坊里做作熨衣工,薪水足够她衣食无忧并且还有盈余买一些花哨好看的衣服来装扮自己,她工作得简单快乐,并且在洗衣作坊结识了作电工的忠厚善良的男朋友丹恩。而南希是一名商店售货员,薪水微薄使得她只能节衣缩食。芦劝南希放弃售货员的工作和她一起在洗衣作坊工作,至少生活能够宽裕一些,但是南希拒绝了,她宁愿过着节俭的生活,在这里她可以见识很多好东西、接触很多阔人,揣摩并模仿那些贵妇的言谈举止,她变得高傲又有情调,她能够准确识别出前来购物的阔佬的经济实力,希望能钓到一位有男子气概的真正的百万富翁。芦对她的好朋友南希很忠实,她每次和丹恩出去玩,总会邀请南希一起,她们谈论彼此的穿着和工作,而丹恩总是那个默默地负担他们短暂娱乐的人。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持续着,直到一天晚上,南希去找芦,正好看到从洗衣作坊出来的丹恩,神色古怪而紧张,从丹恩那里南希了解到芦在一个星期之前已经离开这里了,洗衣作坊的人看到她坐在一辆汽车里,大概是傍上了一个百万富翁。丹恩故作轻松掏出来口袋里的戏票,南希一向钦佩他的男子气概,没有拒绝,他们一起去看戏了。三个月后南希偶遇芦,她完全是一位贵妇的装扮,而南希依旧朴素,但芦注意到她眼睛里有比钻石更明亮的东西,南希告诉芦她马上就要离开那家商店了,她找到了世上最好的猎物,她下个月就要跟丹恩结婚了,她想现在的芦应该不会在意了。而这个穿着华丽皮大衣,带着闪亮钻石的女人听到这个消息,伏在公园的铁栏杆上伤心欲绝。 看完这个故事,思绪万千,分条整理如下:1.人与人之间会互相影响,谁又能够守护得住初心?故事的最后,南希和芦过上了对方最初想要的生活。芦一开始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真心爱人,生活得快乐而满足,但是南希在她心中种下了一个追求财富的种子,久而久之,生根发芽,直至最后她明白生命中最可贵之物时,却也悔不当初。 2.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依旧保持清醒,才能倾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南希最初一心追求富贵,每天周旋于上流社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富人,最终她看清楚了财富背后的虚无,探寻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3.我想,如果把《麦琪的礼物》以南希和丹恩的婚后生活的形式作为这个故事的续集也毫不违和――真爱无价。从结尾南希发光的眼睛和芦的泪流满面,也可以看出这正是作者所歌颂的。
Ⅱ <<最后的常青藤叶》》结尾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其实文章之前就已经打好了伏笔,此时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Ⅲ 读书‖《女巫的面包》欧·亨利的讽刺艺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讲的是一个四十岁的开面包店的未婚小姐,单凭自己用心的观察、主观猜想以及自作聪明的行为方式,给对方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的同时,也使自己处于难堪的境地,窘不堪言。
其实,在大多时候,事实真的不是想象的那般,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往往有很大的距离。
欧·亨利的短篇,短而精湛,寓意深刻。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与精彩的情节铺垫相得益彰,再加上出其不意的结局,幽默和讽刺的艺术效果便在不知不觉间抵达登峰造极的境界。
短小精悍,是欧·亨利短篇的一大特点。《女巫的面包》在书中也就短短几页文字,品味起来却如同视觉盛宴。
玛莎小姐是故事的第一主人公,也是欧·亨利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故事开篇便指出她与别人相比的优势之处。她有 存款、假牙、同情心 ,尽管别人的条件远不如她,可唯独她到四十岁仍是那个不被爱神眷顾的人。
然而,玛莎小姐自己似乎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她开始对那位她断定的穷困潦倒的画家想入非非。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特别是玛莎小姐的心理活动尤其引人入胜。
首先,她从他手上的“ 红褐色污迹”、“外表整洁、待人礼貌” 来猜测他是一个画家,而他 “那身衣服都磨损的很旧了,有的地方还缝补过” ,并且每次来店里 “他总买两个陈面包”, 则让玛莎小姐肯定他是个 “穷困潦倒的画家”。 想象他是 “住在一个阁楼上画画”,“啃啃陈面包,心里想着玛莎小姐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玛莎小姐把一副画从卧房里搬出来。结果还真是那样,玛莎小姐 “为自己的计谋成功而大为高兴” 。不过,当想到这么出色的画家,一眼就判断得出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时,玛莎小姐在感慨之余又异想天开: 一个天才要是有两千块钱存款、一爿面包店和一颗富有同情的心做后盾,艺术和透视法会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
于是,在接下来的故事当中,玛莎小姐继续猜想、揣度,又加了一点自己的小诡计,从而使整个故事的讽刺效果达到极致。
这位“画家”带给我们的印象,大多来自玛莎小姐的观察和想象。直到故事最后,真相浮出水面,我们才知道他真正的来头和身份。我们且来看这位玛莎小姐眼中的“画家”。
中年男子,戴眼镜,蓄着修理得整整齐齐的棕色络腮胡子。 衣服磨损得很旧了,有的地方还缝补过,有的地方则皱皱巴巴得不成样子。
最关键的, 新鲜面包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俩。他总买两个陈面包 。就更别说店里那些“蛋糕、夹馅点心以及玛莎做的美味可口的莎莉伦热甜饼”了,他从来没买过别的糕点。
这些无时不在给玛莎小姐的猜测提供合情合理的依据。特别是后来,当他站在柜台前看到玛莎小姐特地搁在面包架子上方的画时,随即对其进行了评论, “夫人,您这幅画真美!” 不过,在“画家”眼里,画中 “那座宫殿画得不大好,透视法用的不大真实” 。到这里,哪个读者能忍心违背玛莎小姐的心愿,认为此人不是一个“画家”呢?
更加令玛莎小姐高兴的,自那以后他每次来店里,经常会和玛莎小姐隔着柜台聊会儿, 他似乎渴望听到玛莎小姐欢快的语调。 在玛莎小姐的心里,整个情态都在顺风顺水地朝着自己的愿景往前发展,连读者都情不自禁地和玛莎小姐一起兴奋起来,希望她的愿望能够迅速达成呢!
只是,故事脉络并没能一味按照人们的意愿——特别是玛莎小姐的意愿往下发展。 “这可只是白日梦,玛莎小姐。” 书中这样一句话,便已经埋下伏笔。
出乎意料的结局,是欧·亨利作品的一大特点。乍看下,故事分明是沿着正常的轨迹顺应着人们的心愿往下发展,却在结局处笔锋忽转,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惊异之感。待真相浮出水面,深刻的寓意以及对人们的警醒赫然在目。
首先,爱情不是靠臆想。 玛莎小姐多情而敏感,又富有同情心。她误以为因自己的条件和好心,“艺术家”也同样对她有好感,不曾想,却是自己的主观猜测害了自己,更害了设计师布卢姆伯格。搞不清状况,异想天开,真是好心办坏事、害人又害己啊!
其次,自作多情要不得。 当玛莎小姐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一定程度上得到“艺术家”的回应时,她便开始在他面前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打扮,在衣着和外貌上下功夫。而当事与愿违,她的“画家”对她怒目而视时,她之前的自作多情、柔情善感是多么愚蠢而可笑啊!
然后,永远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聪明而自信的玛莎小姐,在这里可犯了一个大错误。她是那么的肯定“画家”是在有穿堂风的阁楼上边画画边肯干面包,不曾想这面包会有其他截然不同的用途。当那抽着烟斗的小伙子把真相告诉玛莎小姐的那一刻,她的自作聪明、乱施同情心,令人何等得尴尬和羞愧啊!
当读完故事,在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下,我们不免去思考,题目当中的“女巫”指的是谁。是玛莎小姐吗?
其实,当气愤填膺的设计师挥动着拳头冲着玛莎小姐骂骂咧咧时,我们很难不为玛莎小姐感到难过。尽管她的愚蠢之举毁了布卢姆伯格三个月的心血,但她的出发点毕竟是好的。事情坏就坏在玛莎小姐的貌似顽固的主观臆想。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脑子进水了”。
“女巫”或许自打一开始就盘亘在玛莎小姐的脑海当中了吧。 它似乎在施展着一种迷幻人心的魔咒,驱使着玛莎小姐一步步走向错误的深渊。而现实则睁大着双眼窥视着滑稽的一幕。讽刺无处不在。
玛莎小姐一是渴望爱情,二是富有同情心。当她遇到“画家”,他的彬彬有礼和整洁外表,以及优雅的气质吸引了她。同时,她又同情他的处境,眼看着他 “开始瘦了,精神也有点颓唐” ,既心疼他又不敢轻易冒犯。当她终于抓住机会,往面包里夹了厚厚的黄油后,各种小心思便在心中翻滚, “他会不高兴吗?当然不会吧。食物并不代表语言。”“他吃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只抹黄油的手呢?他会不会 …… ”
只是,玛莎小姐无论如何都没能想到这 “小诡计” 换来的是“艺术家”挥舞着的拳头, “居然冲着玛莎小姐!” 还有他的恶言相向, “你是个爱管闲事的老猫!” 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充满着尖锐的讽刺。
我们宁愿相信都是女巫在作怪,可怜的玛莎小姐!
而那位“画家”也真是可恶。不是他一直在暗地里配合着玛莎小姐吗?最起码,给人一种顺水推舟的感觉。 在他那里,与其说玛莎小姐就是破坏他作品的女巫,倒不如说他和玛莎小姐友好的相处、愉快的交谈,怂恿着那股魔力在玛莎小姐心中就势作怪。
他是受害者,玛莎小姐又何尝不是呢?他损失的是心血,是荣誉,而玛莎损失的则是自信,是自尊。留存于玛莎心中的,想必是持久挥之不去的黑暗阴影,特别是对于像她这样的大龄女而言。
一个小小的、满含真情的善意举动,换来的却是对爱情长久的怀疑和恐惧,这样的代价似乎大了些。
不过,这也正是欧·亨利作品的精彩之处。一部好的作品,它带给读者的当然不仅限于娱乐和消遣,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点醒梦中人。
Ⅳ 《华而不实》:你的虚荣,终将以悲剧收尾
一个人越是显摆什么,就越缺什么。
《华而不实》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延续了他一贯的出其不意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因为虚荣错过了原本应有缘分的故事,用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表达了人生的荒诞。
小说的主角是22岁的钱德勒,在一家建筑事务所里工作,工作务实,收入稳定。然而,他向往上流社会富有的生活。他每星期会在十八块的酬劳里留出一块钱,只为凑满十周后,用来体验一晚上流社会的生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从每七十个沉闷的夜扮谨晚撷取一个愉快的晚上,对钱德勒来说,是终古常新的幸福源泉。
在这样一个晚上,他偶遇了让他心动的姑娘——玛丽安,并约对方一起吃饭。或许是被身边富人的气氛所感染,让他产生了一种自己真是富人的错觉。他一直在玛丽安面前吹嘘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华而不实的谎言,给玛丽安虚构了自己富人的身份,富人的生活方式。
倘若他能够保持平时的态度,坦然的说出自己的工作和身份,也许这段缘分便能继续下去,因为玛丽安是真正的富人,见惯了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她喜欢的是踏踏实实的人,有志气有追求的人。这样一个浪漫的童话故事,巧合的偶遇,因为一个虚荣的谎言,失去了本该有的美好结局。
著名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经说过:“没有虚荣心的人生几乎是不可能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便是因贪图一时的虚荣而赔上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的悲剧典型。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摆脱不了追求荣誉的欲望,或多或少都有虚荣心,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在穿着打扮、车房等方面互相攀比雀圆,不考虑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显摆自己;爱厅岁基好面子,只想表达自己而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等,这些都是虚荣心作祟的表现。
虚荣的本质是自卑。一个人的虚荣心和他的愚蠢程度是相等的。虚荣心越强的人就越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会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弱项来表现得和别人一样优越。他们不会去想办法提升自己,他们最在乎的是表面文章,而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越遮越丑,让自己进一步丢失了尊严。正如“华而不实”这个词语的内涵,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
这让我想起《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她总是摆出一副傲娇的样子,穿着名牌衣服,背着奢侈品包包(尽管是山寨版),假装自己有房,有着高薪工作,全力塑造白富美的美好形象。为了这个伪装,她承担了不切合自身实际的花销,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但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荣本身没有错,它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被肯定、被赞美的强烈愿望,这无可厚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激发我们为了理想生活而努力的斗志。可是,任何伪装、谎言,在时间面前,终会落败。如果人一旦被虚荣心奴役,双眼就会被蒙蔽,慢慢地迷失自己,并终将以悲剧收尾。
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我们毕竟是为自己而活,而非为别人而活,用虚荣换取快乐实属愚蠢。洒脱点,豁达点,放下贪念,放下虚荣,拥抱充实丰盈的人生!
分享别人的,但是现实社会需要反思。让自己时刻清醒。
Ⅳ 暗黑下的沉思—— 乙一《动物园》读书札记
有幸加入【TWG Tea Club】读书会,得以共读很多好书奇书,收获良多。本期分享的是《动物园》,来自日本有“鬼才”之称的乙一,出生于1978年的日本福冈,乙一是日本文坛新一代“惊悚小说精英”。
《动物园》由11部短篇小说组成的合集。
惊悚,残酷,惨烈,寒意,不安,阅读体验并不舒服,需要较强的心理才能承受。
但当读完后,被其离奇的情节,反转的结局所震撼,又深为钦佩作者构思之精妙。
暂且针对这11个短篇作一个简单的归类:
家庭亲子类:
1.《小饰与阳子》被宠爱的与被虐待的同卵双胞胎,她们会有怎样的人生结局?
2.《远离的夫妇》起初有些诡异,一家三口,孩子能看见能听见父亲与母亲,而父母亲却互相看不见听不见。真相是什么?
3.《在即将坠落的飞机中》:母亲只教过孩子考进T大的生存方式 ,但对于一个考了五次T大都落榜的少年,只有死路一条?
4.《寒冷森林中的小白屋》生活中马厩中,还被毁了容。童年悲惨的孩子会有怎样暗黑的童话梦?
5.《从前,在太阳西沉的公园里》:那沙堆中的女尸或许只是因为年少的孤寂而产生的一个可怕的梦境?
犯罪推理类:
6.《动物园》:男主每天都收到一张女友的照片,从鲜活到一天天腐败。女友被警方宣告失踪,男主每天到处寻觅。凶手是谁?(可谓一部犯罪心理学小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精简版。)
7.《衣橱》:弟弟离奇不见了,家人开始互相猜疑,真相是什么?
8.《把血液找出来》:一个因车祸失去痛感的父亲被人用刀砍伤,流血不止。死前却露出神秘的微笑。他发现了什么?
9.《七个房间》:这是一个死亡游戏。姐弟俩莫名其妙被掳进密室,只有一个小水沟。七间屋子,另外六间各有一个女人,杀魔王每天只送一次水与面包,每天都会肢解一个女子。姐弟俩能活着逃出来吗?
人类终极命运:
10.《神的咒语》:“如果世界是没有的所谓的他人,只有自己一人,那该有多轻松啊。”一个被鄙视被孤立的孩子,一个总想表现良好讨好他人的孩子,一个声音有魔力的孩子,在操纵其他人的生死后,他真能够获得永恒的宁静?生活永远是矛盾的。
11.《向阳之诗》:当你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拥有感情的生命,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人与你告别,这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情?(这本书让人想到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智人失去控制的情形。)
跳出书中怪异的故事情节,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尝试审视作者短篇小说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例如,开头一句很抓人,吸引人看下去,情节离奇有张力,人物性格诡异鲜明,结局总是出其不意,小说要表达的意义却触人深思。
1、开头很吸引人,有种魔力吸引读下去
举两个例子:
《小饰与阳子》:“妈妈要杀我的话,她会怎么下手呢?”
《七个房间》:“在那间房里醒来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非常害怕。”
2.过程很有张力,极富画面感
《小饰与阳子》中两个双胞胎,一个光鲜靓丽,一个衣衫褴褛。
《七个房间》中弟弟在小水沟中爬来爬去。
《远离的夫妇》中的孩子,能看见爸爸妈妈,可爸妈却互相看不见。
在此不再详述,只有亲自看过才能体会。
有据为证,虽为短篇小说,却被拍成电影。日本拍成电影有部惊悚悬疑推理片《继续活下去的五个故事》,取自5个非常精彩烧脑过瘾的小故事(《小饰与阳子》+《七个房间》+《远离的夫妇》+《向阳之诗》+《动物园》)。
3.结局反转很意外
《小饰与阳子》:"阿姨惊讶地叫出了声——穿着一身脏衣服,和我一模一样的那张脸正贴在地面上。"让人不寒而栗!结局前的一个逆转,开启了另一种幸福的新章。“只要紧紧握住口袋里的钥匙,就有一股力量涌上心胸口,好,我怎么样都活得下去。”
《远离的夫妇》:结局原来一切都是我的想象,父母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长期父母用我做传话筒与对方争吵,让幼小的我产生了心理阴影。结局用孩子的牺牲换来父母的和平,多么痛的领悟!纵使真相大白,哀伤的事实已成定局。
《七个房间》:面对死亡一天天逼近,该如何选择?姐姐很智慧,设计在被杀的那天,让弟弟成功出逃,并挽救了其余六人。
《寒冷森林中的小白屋》:冷白色尸体堆积的房子,映衬着遭遇悲惨童年的主人公内心没有一丝的温暖。但是红发小姑娘却是他心中唯一的一丝暖意。最终发现自己伤害了却是自己恩人的子女,情感一再崩溃,回归他的马厩。
《神的咒语》:结局发现,原来我将这个声音的魔力不仅改变了他人,也用在自己身上。主角不仅自欺,也巧妙地误导了读者。看了两遍才看懂,原来一切都是虚空。这样的结局让人想到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无姓之人》(Mr. Nobody)。电影花了相当大篇幅讲述男主遇到红、蓝、黄三个女孩的各种人生可能,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但可能男主都是不存在的。
《把血液找出来》:失去痛觉的人,拥有成功的企业,一个贪财的妻子,两个无用的孩子。儿子与妻子之间为了争夺家产设计谋杀。最后企业家临死之前露出的微笑,因为知道谁是凶手,发现儿子没那么无用,让人心酸。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再尝试比对一下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异同。
一部成功的小说,核心是要有个好故事。而长篇小说但仅有个好故事还远远不够,最为关键的是要立起一个人物。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内作品中林黛玉、薛宝钗等,海外作品中的郝思嘉、简爱、茶花女、包法利夫人、苔丝等经典文学形象。
而短篇小说,更侧重情节取胜。来看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项链》、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等,对于其中的故事情节,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小说中的人物却未必能记住。
第一次读这类题材的小说,总体来说很是震撼,别具一格,又隐隐作痛。
一部小说,若仅仅是玩技巧,也就是当个故事,消遣一下时光。但读完乙一的作品,掩卷深思,乙一传递给读者的,有原生家庭的逆反,有对手足情谊的渴望,有对人性的凉薄的冷笑,有对爱与自由的追寻,有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内容饱满,掷地有声。作者用有些残酷的、极端的手法来表现,让人在极度的痛中获得领悟,令人无法忘怀,这或许正是乙一作品的魔力。
Ⅵ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急啊!!!!
the open window by Saki 即《敞开的窗户》,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幅社会讽刺画。在一个典型的社交场合,在场的三个人说着客套话,却各自想着各自的心思。姑姑在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小姑娘在想着如何捉弄无聊的客人,客人在自顾自沉浸在对自己病体的自怨自艾中。
作者想要表达再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社会生活,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种种陈腐庸俗与愚蠢浅陋,无情讽刺了现实的政治状况。
在《敞开的窗户》这篇小说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带有一定的异化隔膜的成分。姐姐不了解弟弟的真实需要,客人除了姓名和地址对主人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是在小姑娘和赛普顿太太之间也存在着不理解。维拉和她的姑姑关系是近是远,小说并没有做出朋确的介绍。
不过显然赛普顿太太并不了解侄女有如此高妙的编故事的能力。如果她能多了解一些维拉,当弗兰姆顿吓得从屋子里狂奔出去的时候,她就应该能够判断一定是小姑娘在背后捣鬼,用恶作剧把客人吓跑了。
(6)出其不意的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敞开着的窗户之解读
1、嘲讽之鬼故事
小说中的嘲讽首先体现在其对哥特式鬼故事的颠覆性戏仿。在萨基生活的时代,鬼故事是英国文学中非常受普通读者欢迎的类别。
作家通过对悬念的铺垫,对恐怖场景的精心刻画,对鬼魂、僵尸、坟墓等元素的引入,制造出了迷离奇幻的效果,深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体验到了恐怖、惊奇、诡异的多重心理感受。在小说中,维拉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流行鬼故事的基本叙述手法。
2、嘲讽之二:繁文缛节
小说的嘲讽不仅体现在对鬼故事的调侃,更体现在对当时英国社会繁文缛节的讽刺。作者萨基本身出身英国上层社会,小的时候母亲早亡,父亲在大英帝国的东南亚殖民地任职,他便交由两位姑姑抚养。
两位姑母自诩出身高贵,重视礼仪,实则为人虚伪,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对她们来说,活着是给别人看的。举止得体,礼貌周到,小孩子懂规矩,这比正直的灵魂、同情心、爱和宽容等更重要。萨基在她们的监护下,渡过了缺乏亲情呵护的枯燥呆板的童年。正因为这样的境遇,使萨基痛恨英国上层社会装腔作势的礼仪。
在作品中,萨基不遗余力地批判这些礼仪的空洞性,而这一点在《敞开的窗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