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及解析
❶ 契科夫《苦恼》作品赏析
小说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却内容丰富,这与作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用词简单、精确、凝练,在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等方面选用的词语朴实无华、又简洁精炼、寓意却又十分丰富。
其次作者在选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对话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结构简单、短小精悍,显示出了语言简洁的特点,再次作者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格,收到了简单、精炼、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1)契诃夫短篇小说及解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契诃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深有体会。19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创作生涯,到写作《苦恼》时,社会责任感已经日益增强,民族倾向也更加鲜明。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出生于破产商人家庭,早年边做家庭教师,边求学。188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生时代即开始以“契洪特”的笔名写作诙谐小品和幽默短篇小说。
契诃夫的小说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独树一帜。他与莫泊桑,欧·亨利齐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契诃夫也写戏剧,名作有《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❷ 《契诃夫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赏析
契诃夫短篇小说,犹如锐利的剃刀,直刺社会肌理。这位俄国文学巨匠,以其深刻洞察力,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出人性的多面和社会的症结。
《胖子和瘦子》以辛辣的讽刺,揭示了社会等级的虚伪,契诃夫用幽默的笔触剖析了人性中对权力的奴性追求;《一个文官的死》则深入剖析官僚体制下的压抑,让读者体验到个体在体制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
《普里希别耶夫军士》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专制制度下个体的奴性与对权力的盲目忠诚,而《苦恼》中,姚纳的悲惨遭遇,是社会冷漠无情的写照,唤起人们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反思。
玛宪卡的离开在《风波》中象征着觉醒与反抗,而《巫婆》的故事则刻画了一个在压抑环境中的女性,她的抗争是对自由的呐喊,揭示了权力失衡下的道德困境。
萨夫卡的堕落与迷恋,《阿加菲娅》以警示的方式,提醒人们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底层歌女的遭遇在《歌女》中,映射出社会的阶级分野和道德的沦丧,引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丈夫》揭露了社会阶级歧视的残酷现实,税务官的冷酷无情,让人深感底层生活之苦。而在《磨坊外》,磨坊主的贪婪与道德沦丧,是对人性贪婪面的无情鞭挞。
最后,《万卡》中的凡卡,是沙皇统治下苦难童年的缩影,他的圣诞节求救信,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唤起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
契诃夫的短篇,不仅是一篇篇小说,更是对人性、社会的深度剖析,每一篇都是一段历史,一段对现实的无情揭示。
❸ 《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以及赏析
乞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乞丐如何被救赎的一个过程,结局也相当惊诧,
当然这正是契诃夫小说的特点。
街道上衣衫褴褛的乞丐,谎称自己是乡村教师,被政治阴谋所害。自己接下来将去一个
外省就职,但却身无分文。但就在这行乞之时,被经过的律师揭穿,因为律师之前也见到过
他,在另一个地方,但却以大须生的名义,说被学校开除,才沦落到街头。
于是律师非常气愤,自己心中的善良,诚信遭到了侮辱。觉得乞利用这种卑鄙,无
耻的手段来骗取同情,实在是让人唾弃。律师看乞丐身体健全,年纪尚且不老,就劝他作一
些正当工作,然而乞丐却以各种理由反驳,自己没有技术,啥也不会,没有人愿意用他。
于是律师提出,那总能干一些体力活吧,只要乞丐不要嗜酒成性,解决温饱也不成问题啊。
乞丐反而倒,谁愿意聘用他啊。于是律师便让乞丐为自己家劈柴,扫地干些杂活。并且付给
他薪水。乞丐被女厨领入柴院,每次干活都是,辱骂和诅咒乞丐。
就这样乞丐慢慢步入正轨,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当乞丐再次在剧院门口遇到律师时,律
师满是骄傲与自豪的吹嘘这自己的所作所为,乞丐也连连感谢并且说,其实当年自己一个柴
头都没辟,所有的活都是女厨干的。之所以自己改过自新,是因为听到了女厨的话和为自己
劈柴这些类高尚行为,让他心里发生了变化,决定改过自新。
小说不仅讽刺了律师自以为是的君子行为,实则是愚蠢的做法,犹如温水煮青蛙。相反,
女厨的毫不留情的谩骂与诅咒更似良药,有醍醐灌顶之效。
“哀,莫大于心死”,乞丐还是能被救活,正是乞丐心虽然一片荒凉,但终归没有死去。
无论是律师苦口婆心的指引,还是女厨恶语相向的鞭策,倘若乞丐心如死灰,相必这两种方
式都将化为泡影。
--
❹ 契科夫《苦恼》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1、作品层次:
《苦恼》的层次非常清楚,写了姚纳四次向他人倾诉,四次碰壁,最后只好走进马棚,对马诉说。
契诃夫每写完一次姚纳的碰壁,接着便写他的苦恼,而每次碰壁后,他的苦恼就随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后,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后,写了姚纳想象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倾诉,整个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匠心独运。
姚纳遇到的四类人及对他们的称呼是军人(老爷)、三位年轻人(老爷)、仆人(老哥)、年轻车夫(老弟),这四类人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从高到低的顺序,姚纳在最后一次碰壁后,他在想象中向“娘儿们”倾诉,从排列顺序看,排在牲口(小马)的前面,可见当时俄罗斯妇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当姚纳向军人和三位寻欢作乐的年轻人倾诉时,这两类人虽不耐烦,却还敷衍一句:“他是害什么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当他去向仆人和年轻车夫诉说时,前者让他走开,后者一言不发倒头便睡。
如果说,被姚纳称之为老爷的军人和三位年轻人,决不会花时间去听一个穷车夫的诉苦,这里存在社会地位的隔膜;而当姚纳去向和他同阶层的仆人和年轻车夫诉说时,他们竟连敷衍的话也懒得说,这的确发人深省。
2、语言风格
小说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却内容丰富,这与作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
首先作者用词简单、精确、凝练,在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等方面选用的词语朴实无华、又简洁精炼、寓意却又十分丰富;
其次作者在选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对话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结构简单、短小精悍,显示出了语言简洁的特点,再次作者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格,收到了简单、精炼、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另外《苦恼》中还大量运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运用也使语言含蓄、凝练,产生空灵之美。
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极其精炼,毫无冗长和罗嗦之感。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下和场合里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
三个青年的对话显示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着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
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内心愁苦的心情。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3、描写手法
契科夫在《苦恼》中也采用了现实主义客观描写手法,他强调作者在创作中的客观态度,但丝毫不反对作品应有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不是廉价的说教,不是硬塞给读者,而是把鲜明的倾向丝毫不露行迹地融入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述中,他认为倾向性是作者主观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流露越隐蔽越好。
全文通篇没有作者主观的说教,但读者却从作者抑郁的描述中,看到人间的冷酷和世态炎凉。这正是契科夫“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现实主义的成功体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于冷如冰霜的社会的揭露,真实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苦恼》它强烈刺激着读者的不是别的,乃是惊人的真实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4)契诃夫短篇小说及解析扩展阅读:
《苦恼》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期。7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无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了。
进入80年代后,他们转而采取暗杀手段来推翻专制制度。虽然他们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便开始了更加残酷的血腥镇压,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普遍的绝望情绪,丧失了以往的那种革命信念和斗争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气也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了庸俗的市侩习气。
契诃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深有体会。19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创作生涯,到写作《苦恼》时,社会责任感已经日益增强,民族倾向也更加鲜明。
19世纪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当时社会中的人等级制度分明,人与人之间关系麻木冷漠。处在上层社会的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处在下层的如马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则生活困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❺ 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凶犯的赏析
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凶犯》的赏析:
一个胖子,一个瘦子,本是好朋友,可“三品文官”“两枚星章”却立刻拉开了两人的距离。文章通过人物前后矛盾的语言和动作的对比描写,突出了瘦子身上那种趋炎附势、巴结奉迎的世俗心理;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写人物的外貌神态,突出表现了瘦子阿谀、谄媚的奴才相。
文章除了五处对丹尼斯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外,其它都是法官与丹尼斯的对话。可以说,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描写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虽然题目叫“凶犯”,实际上并未造成恶性事故。
文章的结尾丹尼斯在审讯结束后被押走,将被关进监狱。他直至被押走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拿了个螺丝帽(他仍认为这事微不足道)而被关进监狱。他固执地以为是村长造了假帐(这是事实),害了他。不能简单用愚昧无知来评判他,毕竟他也只不过是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做对自己有利的事罢了。
(5)契诃夫短篇小说及解析扩展阅读
《凶犯》的背景:
1880年底,哥哥尼古拉介绍,20岁的契诃夫结识了19岁列维坦,列维坦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画家。他们两人一个爱文学、一个爱美术,但是在艺术创作的气质神韵方面有很多相似点。
列维坦有不少画作是在与契诃夫同游、钓鱼、打猎、休闲过程中创作的,如果而这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则是契诃夫以列维坦为原型人物,创作而成。
❻ 请谈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及小说要表现的主题。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所有的情节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怀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首尾人与马的关系又与中间部分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对比,因此全文结构紧密、中心突出,又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
这篇描写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忧愤深广之作,读来令人震颤而又耐人寻味。它的思想内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作品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车夫姚纳身处社会的下层,军人可以向他发脾气,青年们随意取笑漫骂他,扬言“给他一个脖儿拐”边看门人和他的同行都对他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到“黄昏的暗影笼罩金城”,他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奔波到晚上十点钟,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他的遭遇又极其不幸,老婆早已去世,唯一可寄托希望的儿子又新近病逝。作者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苦苦挣扎、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形象。他的不幸,正是当社会压迫的结果。然而,对姚纳来说,最苦恼的还不是他的现实境遇,而是他的痛苦无处诉说,无人理解和同情,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承受。作者写出了他在浩大无边的苦恼摧残下的内心麻木;他一动不动地任凭风雪的袭击,他无心拒绝不公道的车价,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旨”。但作为一个活人,他毕竟还有向人倾吐苦恼、与人交流情感的渴望。然而在偌大的社会中,他却找不到一个关心同情、能分担他的苦恼的人,他只能在马身上实现他那小小的可怜的心愿。一个小人物孤单寂寞,压抑滞重的心态由此得到了深刻的揭示。他的麻木、忍受和不觉悟,既是生活的赐予,也是他无法通过斗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心灵桎梏。作者哀其不幸之余,也不无怒其不争的意味。
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品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三、抒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处言说的苦恼心境。当时,契诃夫正为探求真理不得而苦恼。他的这种心境,反映在《没意思的故事》的情节之中,也寄寓和流露在姚纳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在叙述马车夫不幸遭遇和内心苦恼的过程中,尤其在姚纳只得对小母马倾吐悲苦的描写中,作者本人的那种苦闷、悲哀和默默之情是溢于言表的。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更具有一种自我表白的意味。小说写道:“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这既是客观写实,也是主观移情。作者在同情小人物命运、抨击社会黑暗的描绘中,又表现出自己的那种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的无可奈何的态度,那种还在黑暗中摸索而苦无出路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