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短篇小说解析

短篇小说解析

发布时间: 2022-05-13 17:09:23

⑴ 求几篇短篇小说赏析。

羊脂球赏析 http://www.blogms.com/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2134972

套中人赏析
提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契诃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开始时光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古怪猥琐的人,就把大家压得透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辖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作者在这里向我们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官贵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
从艺术上着眼,小说最大的特色是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首先以夸张的笔墨给别里科夫画了一张惟纱惟肖的漫画,显得多么迂腐和可笑。另外还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以他荒谬绝伦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构成一种对比,使人忍俊不禁。骑自行车,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里却变成了极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经地指责道: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要倒过来用脑袋来走路了”。作品还不露痕迹地运用了反语和丰富的潜台词,极其辛辣地嘲笑了别里科夫,作者写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瞧!这个“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作者暗示我们,只有棺材,才是别里科夫应该去的地方,而且这也应当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归宿。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也不能忽略。它们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小说是从一月夜两位打猎朋友的聊天开始的,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闲聊,殊不知别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感慨和深思。开始的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的故事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的月色的描绘。这又和别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作品最后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的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我就只找到这些,希望你能有帮助

⑵ 莫泊桑短篇小说 真的故事 赏析

思和布局的巧妙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又一大特点。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巧妙、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和布局使莫泊桑的小说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他的短篇小说常常像故事一样娓娓动听,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在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早已埋伏了精心设计的妙笔。有时,正在缓慢进展的情节会因为一个细节的插入而迅速推向高潮,形成意想之外的场面。人物和主题从中得到深刻的表现。有时先制造重重迷雾,故意将读者引入歧途——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做出种种猜测,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几乎每篇都新颖别致又存在一个共同点:入情入理,真确可信十分自然朴实。为了实现精巧和自然相统一的艺术构思,莫泊桑出色的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这里选以下2点重点分析。

⑶ 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凶犯的赏析

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凶犯》的赏析:

一个胖子,一个瘦子,本是好朋友,可“三品文官”“两枚星章”却立刻拉开了两人的距离。文章通过人物前后矛盾的语言和动作的对比描写,突出了瘦子身上那种趋炎附势、巴结奉迎的世俗心理;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写人物的外貌神态,突出表现了瘦子阿谀、谄媚的奴才相。

文章除了五处对丹尼斯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外,其它都是法官与丹尼斯的对话。可以说,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描写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虽然题目叫“凶犯”,实际上并未造成恶性事故。

文章的结尾丹尼斯在审讯结束后被押走,将被关进监狱。他直至被押走都不知道自己是因为拿了个螺丝帽(他仍认为这事微不足道)而被关进监狱。他固执地以为是村长造了假帐(这是事实),害了他。不能简单用愚昧无知来评判他,毕竟他也只不过是根据自己的生存环境,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做对自己有利的事罢了。

(3)短篇小说解析扩展阅读

《凶犯》的背景:

1880年底,哥哥尼古拉介绍,20岁的契诃夫结识了19岁列维坦,列维坦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画家。他们两人一个爱文学、一个爱美术,但是在艺术创作的气质神韵方面有很多相似点。

列维坦有不少画作是在与契诃夫同游、钓鱼、打猎、休闲过程中创作的,如果而这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则是契诃夫以列维坦为原型人物,创作而成。

⑷ 契诃夫短篇小说《哀伤》解析,越详细越好,求助!

4.小说主人公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5.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成功,请结合原文两处划线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6.小说用不小的篇幅来写主人公的心理,请简要分析这些心理语言的特色。(5分)
7.这篇小说以“哀伤”为题,寓意深刻。请结合全文探究“哀伤”的含义。(8分)

4.他虽然对妻子比较粗暴,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很爱妻子的:他为没能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自责难过;他对造成妻子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他对无法弥补对妻子的爱感到懊悔;他希望妻子能再从头活一次,然后好好待她,以此救赎自己的良心。他诚实守信,有责任 心:他冒着严寒千方百计要安葬好妻子,最后却付出了性命。临死前还想着再活五六年,好还人家的马,给妻子下葬。(言之成理即可)
5.如小说开头“刀割一样的冷风迎面吹来,雪花的迷雾在打转儿,田野、电线杆、树木都看不见了”的环境描写,为整个小说定下了苍凉、阴冷、悲怆、哀伤的基调;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等环境描写,则渲染了这种肃杀、凄凉、冷酷的气氛,使“哀伤”这个主题不断地得到了深化。(言之成理即可)
6.(1)从总体上看,这些心理语言,朴素自然、平易直白、不事雕饰,符合小人物的身份和口吻,也反映出人物的遭遇。(2)细而言之,这些心理语言,①或絮絮叨叨,尽情吐露。如“他想:……老太婆却死了”的一段心理描写即是如此,极好地反映出人物懊丧、伤感的心理。“他回想起,……还没有清醒过来”一段心理语言,则又反映了主人公的自责和内疚。②或语气强烈,情绪激动。如“是啊,她还常常去讨饭!……往回走”的心理描写,用三个感叹句和一个疑问句,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生活之贫苦、无奈与纠结。③或语反复,意无尽。如反复用“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的省略句,写出了主人公对妻子的深深歉疚和无限哀痛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7.(1)包含着 人世间的荒凉和辛酸;(2)凝集着多少人生的不幸和痛楚;(3)显示了人们对生命的留恋和向往。(言之成理即可)

⑸ 《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以及赏析

乞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乞丐如何被救赎的一个过程,结局也相当惊诧,

当然这正是契诃夫小说的特点。

街道上衣衫褴褛的乞丐,谎称自己是乡村教师,被政治阴谋所害。自己接下来将去一个

外省就职,但却身无分文。但就在这行乞之时,被经过的律师揭穿,因为律师之前也见到过

他,在另一个地方,但却以大须生的名义,说被学校开除,才沦落到街头。

于是律师非常气愤,自己心中的善良,诚信遭到了侮辱。觉得乞利用这种卑鄙,无

耻的手段来骗取同情,实在是让人唾弃。律师看乞丐身体健全,年纪尚且不老,就劝他作一

些正当工作,然而乞丐却以各种理由反驳,自己没有技术,啥也不会,没有人愿意用他。

于是律师提出,那总能干一些体力活吧,只要乞丐不要嗜酒成性,解决温饱也不成问题啊。

乞丐反而倒,谁愿意聘用他啊。于是律师便让乞丐为自己家劈柴,扫地干些杂活。并且付给

他薪水。乞丐被女厨领入柴院,每次干活都是,辱骂和诅咒乞丐。

就这样乞丐慢慢步入正轨,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当乞丐再次在剧院门口遇到律师时,律

师满是骄傲与自豪的吹嘘这自己的所作所为,乞丐也连连感谢并且说,其实当年自己一个柴

头都没辟,所有的活都是女厨干的。之所以自己改过自新,是因为听到了女厨的话和为自己

劈柴这些类高尚行为,让他心里发生了变化,决定改过自新。

小说不仅讽刺了律师自以为是的君子行为,实则是愚蠢的做法,犹如温水煮青蛙。相反,

女厨的毫不留情的谩骂与诅咒更似良药,有醍醐灌顶之效。

  “哀,莫大于心死”,乞丐还是能被救活,正是乞丐心虽然一片荒凉,但终归没有死去。

无论是律师苦口婆心的指引,还是女厨恶语相向的鞭策,倘若乞丐心如死灰,相必这两种方

式都将化为泡影。

--

⑹ 著名短篇小说读后感或赏析

《在乡下》读后感 读了莫泊桑的《在乡下》,感触颇深。故事非常简单,一位贵族妇女十几年前在乡下领养了一个孩子。而本该被领养的是与这个孩子年龄相仿的邻居家的孩子。十几年后当这个孩子衣着光鲜地返回家中见自己的生父母时,邻家的那位儿子十分羡慕,责备自己的母亲在当年没有将自己送出去,而在夜里出走。小说通过偶然因素带给人物的命运带来的变化,引发了对人性的拷问。 那位儿子只是见了被领养的伙伴衣着光鲜地回来探亲,出于羡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几十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反过来责备父母是糊涂虫和土包子,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并且赌气离家出走。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在这里抵不过华丽的服饰。亲情抵不过金钱。难怪老妇人哭着说自己累死累活地养了儿子这么久,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确实,当年父母舍不得将儿子送走是因为对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儿子却反过来责备母亲没有送走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反差,批判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并且狠狠拷问了人们的良知。 纵观现在,这种事情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为了一点的利益,与亲生父母对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屡见报端。这些人应该好好地反省,唤醒自己的良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金钱、荣誉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世俗之物品来衡量的。文章鞭挞了那些视金钱与荣誉胜过亲情的人。而对于这种人,文章在最后也给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里。”这句话就暗示了这种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⑺ 中外名家作品,短篇小说,加赏析1000字左右

---《骆驼祥子》
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茶馆》,《春花秋实》;短篇小说集《火车集》,《樱海集》等等。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于是,他省吃俭用,起早摸黑。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也被夺走了。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毕竟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

⑻ 契科夫《苦恼》作品赏析

艺术特色:

1、作品层次:

《苦恼》的层次非常清楚,写了姚纳四次向他人倾诉,四次碰壁,最后只好走进马棚,对马诉说。

契诃夫每写完一次姚纳的碰壁,接着便写他的苦恼,而每次碰壁后,他的苦恼就随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后,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后,写了姚纳想象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倾诉,整个故事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匠心独运。

姚纳遇到的四类人及对他们的称呼是军人(老爷)、三位年轻人(老爷)、仆人(老哥)、年轻车夫(老弟),这四类人的先后顺序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从高到低的顺序,姚纳在最后一次碰壁后,他在想象中向“娘儿们”倾诉,从排列顺序看,排在牲口(小马)的前面,可见当时俄罗斯妇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当姚纳向军人和三位寻欢作乐的年轻人倾诉时,这两类人虽不耐烦,却还敷衍一句:“他是害什么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当他去向仆人和年轻车夫诉说时,前者让他走开,后者一言不发倒头便睡。

如果说,被姚纳称之为老爷的军人和三位年轻人,决不会花时间去听一个穷车夫的诉苦,这里存在社会地位的隔膜;而当姚纳去向和他同阶层的仆人和年轻车夫诉说时,他们竟连敷衍的话也懒得说,这的确发人深省。

2、语言风格

小说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却内容丰富,这与作者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是分不开的。

首先作者用词简单、精确、凝练,在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等方面选用的词语朴实无华、又简洁精炼、寓意却又十分丰富;

其次作者在选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对话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结构简单、短小精悍,显示出了语言简洁的特点,再次作者在描写时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格,收到了简单、精炼、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另外《苦恼》中还大量运用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运用也使语言含蓄、凝练,产生空灵之美。

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极其精炼,毫无冗长和罗嗦之感。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下和场合里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

三个青年的对话显示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着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

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交、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内心愁苦的心情。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3、描写手法

契科夫在《苦恼》中也采用了现实主义客观描写手法,他强调作者在创作中的客观态度,但丝毫不反对作品应有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不是廉价的说教,不是硬塞给读者,而是把鲜明的倾向丝毫不露行迹地融入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述中,他认为倾向性是作者主观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流露越隐蔽越好。

全文通篇没有作者主观的说教,但读者却从作者抑郁的描述中,看到人间的冷酷和世态炎凉。这正是契科夫“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现实主义的成功体现。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于冷如冰霜的社会的揭露,真实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苦恼》它强烈刺激着读者的不是别的,乃是惊人的真实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8)短篇小说解析扩展阅读:

《苦恼》创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的黑暗时期。7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无视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了。

进入80年代后,他们转而采取暗杀手段来推翻专制制度。虽然他们成功地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但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后,便开始了更加残酷的血腥镇压,革命者成批地被绞死和流放,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普遍的绝望情绪,丧失了以往的那种革命信念和斗争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气也使许多人变得麻木、冷漠,充满了庸俗的市侩习气。

契诃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因此他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深有体会。19世纪80年代初他开始了创作生涯,到写作《苦恼》时,社会责任感已经日益增强,民族倾向也更加鲜明。

19世纪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沙皇的专制统治使得当时社会中的人等级制度分明,人与人之间关系麻木冷漠。处在上层社会的人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处在下层的如马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则生活困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贫富差距十分明显。

⑼ 契诃夫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契诃夫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是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形象

1、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

2、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3、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4、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

5、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⑽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作品赏析

(一)朴素、自然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
契诃夫主张“简洁是才能的姊妹”、“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既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紧张场面;而是情节简单、发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语言精练明快,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热点内容
宣城网络小说作家 发布:2025-09-19 15:59:24 浏览:233
都市网络竞技小说 发布:2025-09-19 15:51:10 浏览:230
言情小说大全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9-19 15:43:42 浏览:582
异界之都市纵横小说 发布:2025-09-19 15:42:58 浏览:938
低调经典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19 15:42:44 浏览:806
经典行业小说 发布:2025-09-19 15:33:29 浏览:586
有没有做游戏商人的小说 发布:2025-09-19 15:33:13 浏览:631
初代言情小说作者有哪些 发布:2025-09-19 15:24:09 浏览:630
游戏人物钻出屏幕小说 发布:2025-09-19 15:24:06 浏览:361
好小说言情经典 发布:2025-09-19 15:21:48 浏览: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