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大赛2021要求
1. 2021茅盾文学奖颁奖 共5部作品获得奖项
20xx茅盾文学奖颁奖
10月14日晚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茅盾文学奖颁奖礼,而根据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8月16日发布公告,根据第六轮投票结果,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及李洱《应物兄》(按得票数排序)5部作品最终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历届奖项之最
最年轻获奖者:1982年古华(40岁)
最年老获奖者:20xx年王蒙(81岁)
获奖次数最多:张洁(两次)
篇幅最长获奖小说:张炜《你在高原》450万字
篇幅最短获奖小说:古华《芙蓉镇》16万字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
1.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2.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3.年月里,五味杂陈。
4.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7.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8.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9.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10.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11.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1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13.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4.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15.一个好铁匠睁模,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成一把宝刀。
16.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17.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8.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兄森。
19.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20.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1.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22.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23.极度的顺从悉尘缓是悖逆。
24.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25.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26.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27.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28.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29.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30.我只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31.作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写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应该将自己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
32.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33.一个作家写久了,总会想到要寻找自己的语言。某种语言在脑子里盘旋久了,就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一旦写起来就会有一种冲击力,我是说写作时,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寻找某种语言,而是某种叙述腔调一经确定并有东西要讲时,小说的语言就会自己蹦跳出来,自言自语,自我狂欢,根本用不着多思考怎么说,怎么写,到了人物该出场时,就会有人物出场,到了该叙事时,就会叙事。
34.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黎光经典语录摘抄
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90年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网》等3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等。1992年元月调深圳从事新闻工作,转入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代表作有《没有家园的灵魂》(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6一1997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美丽的泡影》、《伤心百合》、《打捞失落的岁月》等。现出版有《杨黎光文集》(八卷)。另有《青春门》、《欲壑大网》、《失落的魂灵》等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上海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长春电影制片厂电视分厂等拍摄并播出。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广东省第三届金枪奖、广东省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奖(特别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跨世纪优秀人才。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杨黎光经典语录:
人是群居的动物,尽管人与人在一起总是打架,但人又离不开人。人最怕孤独。
人的意识分两种,有意识与无意识或叫做潜意识。意识如何一座舞台。灯光照得到的地方,叫有意识, 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叫潜意识。
生活,有时平静得如同一泓秋水,很长日子连一个涟漪都没有,让你寂寞的希望能看见几个人浪花。生活,有时又如突然奔来的一群烈马,带给你一系列焠来不及防的意外。
人生充满偶然。偶然,常常是摆渡命运的帆船。
在这个从不下雪的城市,有着火热的生活的炎热的冬季,却人际关系冷漠。人们忙,忙的来不及留下一丝的微笑。因此,在熙熙攘攘的人海里,在这个狭长的热土上却拥挤着三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我却常常感到孤独。
或许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才使我们对快乐的追求显得如此热切、强烈。在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大哲学思想中,快乐问题,总是被当作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被反复提及。
快乐是一朵娇艳之花。若想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绽放,必须营造出充满阳光的社会氛围。
快乐是一种能力。若想超越感官享乐的局限,实现心灵的愉悦,必须借助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双翼才能得以升华。
人在童年的经历,必将影响他的一生。童年,既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他的成长依据。
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在经受考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清贫的人因为清贫睡不着觉,暴富的人因为暴富睡不着觉,虽然两者有着质的区别,但人最终还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因此,我希望人人都拥有一个枕头,一个让你想睡就能睡着的枕头。
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极大化。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的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其方法就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
随着社会的丛林化,无论你是国家官员、商人、企业白领,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蚁族、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都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都想在利益冲突与权利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于是,世界开始变得冰冷坚硬,人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各种因抑郁而产生的精神疾患开始如传染病般广泛流行。社会,进入一种处处充满焦虑不安的非正常状态。
快乐是个宗教问题,快乐是个文化问题,快乐是个哲学问题最后,快乐还是个社会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经典语录
1.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2.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3.年月里,五味杂陈。
4.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7.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8.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9.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10.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11.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1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13.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4.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15.一个好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成一把宝刀。
16.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17.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8.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19.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20.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1.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22.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23.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24.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25.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26.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27.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28.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29.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30.我只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31.作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写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应该将自己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
32.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33.一个作家写久了,总会想到要寻找自己的语言。某种语言在脑子里盘旋久了,就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一旦写起来就会有一种冲击力,我是说写作时,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寻找某种语言,而是某种叙述腔调一经确定并有东西要讲时,小说的语言就会自己蹦跳出来,自言自语,自我狂欢,根本用不着多思考怎么说,怎么写,到了人物该出场时,就会有人物出场,到了该叙事时,就会叙事。
34.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2. 写作那些事|《短篇小说写作指南》——新手写小说的快速进阶书 (1)
对于写小说这件事我是一边写一边琢磨的。从2021年年底开始写我的第一本女性小说《站在人生路口凝望的女子》,正因为没有写小说的经验,所以迫切需要一本指导自己写小说的书籍。
好在平时储备一些书,于是在柜子里翻出这本《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这一本书,准备在2022年过年的时候阅读。在过年七天里,没有什么事情,除了一日三餐和陪孩子,所以一有时间都在看这本书,只用六天的时间便看完了。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一书不是哪个人的个人著作,而是一本由多位作家、编辑的文章编撰成的合集,该书的目的正如书中的副标题那样地写道:“一本书讲透写作,让你也能写出好故事猜凳”。
其实对于是否能通过读一本书就达成那样的目标,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认为它顶多只能叫定心丸,让我们这些新手能快速上道以免走偏,我们绝非看了一本书就能真正掌握写小说奥妙的。
在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力条件下,我们写出的小说属于不同的层次,就像云层的分布,在对流层磕磕碰碰、结结巴巴,越往上到平流层我们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但是通过看《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这本书至少能够让我们明白一本小说它的核心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从一个业余写作者一步一步向专业的写作者迈进。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一书围绕短篇小说写作具备的要素排列组合不同作家和编辑的文章,分为:
围绕对这本书并结合自己写第一本女性小说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共勉。
起步阶段,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序言》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
哗镇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可能都是初学写作的人不自觉会想要问的问题,不论是问自己还是问他人。
就我自己来说,我走上写作这条路是属于上道较晚的那种,三十多岁了才开始爱上写作。而且之前也没有什么文学功底,只是一直从事法律工作,多少养成一点严谨的思维习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自己有没有写作天赋。
当时只是出于一个世俗的目的,因为弟弟生病,突然之间觉得自己无力应对生活,想要变现,于是就找到平台开始写。
写着写着我才发现在写作这条路上的人很多,天资高的人也不在少数,自己也缺乏商业运营的头脑,也没有看到成功的曙光。只是自己的读者从一位数、两位数增长,和文友的交流在乱兆粗增多,渐渐的就停不下来了。
决定开始写,那写什么?
首先写自己,“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小说写作需要的是最为私密的个人情感。”“毋庸置疑的是,你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最贴近你个人的。你的梦想是什么?野心是什么?把它写出来吧。”
其次是如饥似渴的阅读,为了掌握好某个题材最好的方法是不断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一切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除此之外,需要细致观察身边的人和周围的世界。
我在写自己的第一本女性小说过程中,是边读、边写、边思考,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除了日常的观察,我还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喜马拉雅上听波伏娃的《第二性》、渡边纯一的《不分手的理由》、《女人这东西》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等,凡事与女性有关的书籍和朋友讨论关于女性的话题我都有很浓的兴趣。
在2021年的时候为了日更千字文,再加上年底加班所以无法应对日更,所以我开始写《站在人生路口凝望的女子》这一本小说的前十四章。那算是第一稿,后来是在这十四章的基础上修改添加的第二稿、第三稿。第三稿更名为《女性私语》在17K小说网发表。目前快要完本。
写小说,我的体会是其实写作的功夫在诗外。要多读好书、多读经典!
写小说,从捕捉情绪开始,养成观察我们的日常,感受我们身边的人、事和物的习惯。可以说,不养成一颗敏感而具有感受力的心!
3. 作品精选算短篇小说集吗
作品精选是指集合了一个或者几个作者写的作品里最好的内容集结成书,并不限定小说的篇幅长短,可能是短篇,也可能是中篇或者长篇,而短篇小说集则完全是由短片小说组成的。
4. 个人文集小说出版 及 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连载签约上架 有奖征文大赛
二、小说连载签约上架变现,让文字有最好的安放,前来投稿赛文有奖!
赛出优质长篇小说连载,运作作品与文化公司签约上架变现。
前段时间,翎远华章文化公司签约部主编淡水浅唱与琴雪山人运作十几位作者成功签约上架番茄、懒人畅听或喜马拉雅等平台,逐渐实现了作品变现。
本次赛事受公司签约部主编
组织本次长篇小说连载赛事。
1.征文范围: 只限于长篇小说连载,传播正能量。
字数越多越有优势。文后附长篇小说连载简介。
2.征文投稿
节选连载 部分章节
入围作品将发布到“乡情乡韵文学部”推广并依阅 读量计算点数 评定一定名次。
将入围名次作品送交文化公司签约部主编淡水浅唱组织的三人以上 专家团队评定奖次,并报送文化公司组织签约备案后,按照评定名次按照奖项设置,颁发奖励。
一等奖 3名 2000贝/人
二等奖 6名 1000贝/人
三等奖 12名 500贝/人
优秀奖 20名 300贝/人
优质作品将签约上架,实现你变现的作家梦!
所有获奖者将颁发获奖证书。
4.赛事起止时间
即日起——2月27日
5.征文活动享有编辑权和最终解释权!
投稿参赛作品,即同意上述理念。
乡情乡韵文学部 签约部主编
2021年12月27日
5. 读艾玛的短篇小说《岛》(刊于《收获》杂志2021 No.6)
第一次买《收获》,读的第一篇就是艾玛的《岛》,我很喜欢。虽然第一遍看完的时候,还有些云里雾里,但它的好,却是已经感受到了的。我马上就看了第2遍,稍许理清了头绪。
艾玛必定是她的笔名,我去网络了一下。艾玛1970年生人,那现在也就是52岁了。2007年开始创作发表小说,也就是37岁才出发。现在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所著《夹叉》入选"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中篇小说类第4名, 所著《绘画助力梦想》荣获第二届"罗峰奖"全国非虚构散文大赛优秀奖, 所著《白耳夜鹭》获得首届"短篇小说双年奖"。她是湖南人,现居青岛,也是在那里,她获得了《岛》的灵感。
青岛海岸线曲折,附近海域,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座小岛,有7座海岛上有常驻居民。《岛》写的,就是一个时代居住在岛上的家庭,在心理里试图离开岛,而离不开的故事。
我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种摆脱不掉的小岛式的封闭文化对人的侵蚀,人的挣扎、人性的摇摆。
1.母亲
父亲和母亲的冲突是故事的主线。父亲和母亲本是自由恋爱,也有过甜蜜的青葱年华,然而在岛上的漫长婚姻,却因为封闭甚至封建的渔民文化,而日趋瓦解。死去的大女儿是埋在母亲心底最锋利的一根刺,但这肯定不是唯一的刺。主人公去父亲的老友林叔家喝酒时,林叔用筷子狠狠敲了他的脑袋,说:"你这不中用的货! 没个规矩还行?由着女人闹吗?" 女人在小岛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了,或许一直都是当家渔船主人的附属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主人公回忆起幼时,母亲带他离开小岛去赶集的时候,母亲的轻松和快活。那时的母亲才是真正的自己,可以果断花钱,可以主动热情地打招呼。那么这些,她在小岛上一定都是做不到的。
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母亲未必一直是逆来顺受的,她可能有过她的反抗。有的反抗是不自觉的,比如抱着林叔的女儿幸儿,就想起来了自己的女儿,在奶奶面前就哭了起来;有的反抗是主观故意的,比如在奶奶死后,就把奶奶住的院子门封上了,我在这里立刻就读到了一种理解的快感;有的反抗是无奈之举,比如她后来开始信洋教,如果没有信仰,我怕她很容易变成抑郁症吧,信教是她可以宽恕丈夫、宽恕婆婆,宽恕这个小岛,让自己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我跟她一样感谢这个教;有的反抗是最后的决绝,父亲不理解母亲,厌恶母亲的神,砸碎了母亲的神像,导致母亲终于决意出走,离开他,离开小岛。这最后一根稻草 -- 神像的压垮,是整个故事矛盾冲突的最高点,也是故事里所有人物中,最强烈的一次离开岛的举动。
母亲几乎是整个故事中最勇敢的人了,虽然她也是被逼的。
2.父亲
文章并没有花太多篇幅直面描绘父亲的早年面目。但有两个间接的场景,还是让我心里竖立起了像一个封建老头一般的权威的父亲形象。一个场景是,主人公5岁的时候,父亲带他上船,他摔倒、大哭、呕吐,父亲对他这个渔民的儿子居然水土不服露出了令他终身难忘的嫌弃表情。另一个场景是,当父亲在炕上睡觉时,母亲和他都轻手轻脚地做事,彼此还会心领神会地一笑。这显示并不是那种因为体恤父亲而来的轻手轻脚,反而像是一种地主家的长工看到地主好不容易打了个盹,赶紧喘口气,偷着乐一下的模样。
岛文化中的男权主义对父亲的影响似乎已经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了。
可妙的是,在文章的结尾,父亲悲愤交织的一句"她把什么话都说给她的神听,神明明什么都知道,可神屁都没跟她放一个!"似乎又在告诉我们,其实父亲还是有倾听母亲的内心话的的渴望的,当年的女儿的事或许不是他的意思,也许他也有他的不得已,长久以来的酗酒或许是他反抗的一种形式。
或许,在强硬的外表下,他也在微弱地挣扎。
3.奶奶、林叔、其他人
当奶奶抱着幸儿哭自己的女儿时,奶奶不耐烦地数落母亲,阻止母亲的哭。
当主人公到林叔家喝酒,林叔呵斥他,怎么可以由着女人闹。
当主人公想到父母的分居,担忧的是,"城里老人闹闹分居、搞搞黄昏恋什么的,不会有人说什么,在乡下可就是胡闹,就是丑闻了。"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个小岛式的封闭文化侵蚀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一家人,而是所有人。
4.主人公-他
主人公在文章里没有名字,就用了一个"他"来指代。
主人公的塑造是在整篇文章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全篇文章看似讲的是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纠葛,由他的回忆以及现在他上岛去见父亲这个事件串联起来。实际上,我觉得,"他"这个人物从幼时,到现在的思想行为轨迹,才是整篇小说的主题能凸显出来的最关键的部分。
如果没有"他"的串联,故事就只是个因文化冲突引起的婚姻矛盾。而有了"他"的思想行为轨迹,读者就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被封闭文化禁锢住了的,摆脱不掉的无奈、无力感。
主人公其实也像他的母亲一样,一直在挣扎,但他比他的母亲,好像更多了摇摆,这就让故事似乎更可悲了。
他的摇摆在于,他自小依恋母亲,站在母亲一边,但后来长大了后却好像变得跟父亲一样,开始嫌弃母亲。
他明知去岛上见顽固的父亲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却还是去了,就好像那次雨夜寻猫。
上岛之前,他明明同情、理解母亲,似乎有能力去责难父亲,但是当父亲对他说,如果母亲腊月里不回来,就不要回来了时,他却虚弱地为母亲辩解"哪能呢"。这句话好像在暗示,他离开岛之外,很快就会去劝母亲回来,似乎离岛是母亲的过错了。
就是在这里,我知道了,埋藏在他心底里,自小就耳闻目染的小岛文化其实一直都在。
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主人公和他妻子之间关于孩子的拉扯。妻子做梦梦见女孩儿,妻子担心感冒对怀孕不利,他的态度总是含糊其辞,不能明确他到底是想要孩子还是不要,不明确他喜欢女儿还是儿子。他既爱护妻子,怕妻子收到家族观念的伤害,但又不能不敢表达他的主张。这种矛盾的挣扎,就好像他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摇摆不定一样。
虽然他早已物理上离开小岛生活,但是他的内在竟一直离开不了。
就好像林叔,虽然腿脚不便,也还是非要在小岛上过着孤独的生活。他们似乎在心灵上摆脱不了这个小岛。
整个事件实际并无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也就是家长里短的小事。让故事可读性增强的关键,是作者把多年前死婴的原因作为了一个饵(悬念),引导着读者一直读下去。它贯穿了整个文章,串起了父母的矛盾,也串起了主人公目前和妻子之间的尴尬境况。
文章最大的亮点,我觉得是写的主人公对于要不要孩子,和妻子之间隐晦的几次交流。刚开始看第一遍时并不懂这些和父母事件的关联,直到看第二遍、第三遍时才能体会到这是岛文化给他的烙印。他的这种懦弱,游离,矛盾,就更让人唏嘘了。文章的立意就是在他这里升了起来。
易读,有代入感,引发思考,文学表达的这三个要求,作者都做到了。当然,离开第四个要求,让人思来想去,好像又想不明白,似乎还有些距离。
作者选取的这个小岛生活的题材,有一定的稀缺性,故事本身也用独特的角度,对生活进行了提炼,整篇故事中基本没有无关的情节。
看完这个故事,我马上就联想到了我自己,这种想走出去又走不出去的困境,或许每个人身上都有,比如童年的阴影,比如一些执念。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挣扎。我觉得,如果在文章最后,能把这个议题再隐隐地扩大一些,是否会更好呢?因为每个人心里都可能有一座走不出去的岛。
附录:金句摘抄
这几座大风车让岛看上去更像是一艘船了,仿佛它们细长的叶片转得再块一点,岛就会跑向大海深处去了。
父母对孩子隐而不宣的那一部分生活,像是一件褴褛的皮袄,尽管他们捂得很紧,但还是时不时就会漏风。
他在他们之间长大,像在冷水里长大的鱼,也自然地没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情。
他站在码头上,看着那几座大风车,想起工程师说换螺丝的事,就觉得父母之间应该也是有个螺丝坏了,只是不知道去哪里找新螺丝来换。
6. 哪个网站写小说更容易得稿费
emmmm,新人适合什么样的写作平台,按照我自己写文这一年来的体验,我很推荐每天读点故事。
我的理由也很明确,首先是推荐给新人的,而读点平台对新人非常非常的友好。
这点真的很重要,有些大的写作平台确实有很多大神,top的稿酬也让人很眼红,但是一篇文投下去,水花都见不到,写了几百万字,全部石沉大海,连骂都没人骂,那种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我大概是2021年的一月份在读点开始发文的,读点从一开始就让我体验了它的友好,一句话来说,读点是个有温度的平台。推荐读点大概有 3个原因。
第一就是,在读点投稿的稿子,是可以要求编辑给出修改意见的。
这点对新人来说真的真的真的,太重要了。因为新人自己是看不出自己稿子的好坏的,给身边的人看,不管评价是好是坏意义都不大,因为不专业,但是有了专业编辑的评价,对自己而言进步就会很快。 哪里写的不好下次可以改,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改,进步就会越来越快,而且会很有成就感,不会让写作者觉得自己是在单机。之前在其他平台投的稿子,那稿子你都看不出来是真人看过的,因为不管是过了没过,你都只会收到非常官方的通知,但在读点投稿,是可以要求编辑给出修改意见的。
第二是,读点是真的会给新人机会。
每一篇稿子读点的编辑都会认真去看,不管你是不是签约作者,是不是这个平台的小白,在过稿这件事上,读点的编辑是一视同仁的。哪怕你是第一次在读点投稿,只要你投的稿子通过了vip的审核标准,编辑就会给你过稿。我在读点第一次投vip就过稿了,感谢我编辑当时对我那篇稿子的不杀之恩,我得承认那篇是有点小瑕疵的,但是我编辑非常耐心的来联系我,然后将修改意见发给我,几乎是手把手的教我修改。这点我真的会哭出来啊QAQ因为我一开始写文的时候逻辑整个就是稀巴烂,像个千疮百孔的渔网,一眼就能看出来破了好多个洞,我编辑是真的耐心,一个一个的给我挑出来然后教我改。
我在读点一年多,偶尔回头翻一翻才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写了这么多篇了,并不和别人比,就和我自己一年前写的那些妖魔鬼怪一比,我确确实实是进步了很多的。如果没有读点平台给我机会,然后有责编手把手带我,那我肯定是成长不了这么快的。我刚来读点的时候,那属于是一穷二白,满打满算六个粉丝,后来才知道,六个粉丝里面五个都是我朋友的小号,怕我觉得写文没人看很灰心,特地来装读者的。她后来也说,早知道我成长这么快,她就不费这个心思了。我说读点给新人机会是因为,我自己就是新人,然后确确实实在读点这个平台下,利用读点的资源,成长起来的。这是我实实在在的感受。
第三就是,读点的稿酬还是很优厚的,尤其是对于新人而言。
只要过了读点的vip审核就是一千块钱保底。我当时看到这个征稿条例的时候多少是有点不敢相信,啊,一篇文一千啊。对于我这种穷学生来说,真的真的很足够了。每个月哪怕只过一篇也够我生活费了。从我签约读点开始,我就基本没有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了。这种经济独立真的很爽很爽,年轻人尤其知道,有些东西在家长眼中那就是浪费钱,但是只有浪费钱的项目能给我快乐啊。像剧本杀,密室逃脱,和小姐妹出去逛街,买新衣服,给游戏里的儿子女鹅买新衣服,这些在家长眼里浪费钱的项目,自己有了经济来源之后,简直不要太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得到酬劳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个快乐就闭环了第四是因为,读点是一个有情怀的平台。读点过v从来不是只看流量的,读点非常重视好的故事内核。不管是悬疑还是科幻还是小众题材,只要写的好看,读点都会让你过稿,读点从来不是一个只追求流量的平台。读点让我看到在这个喧闹浮躁的互联网上,是真的有平台在坚持挖掘好故事,而不是一味的哗众取宠。所以所以我真心的希望我可爱的读点,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者涌入,吸引来更多的读者,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最后能成为中国最大的短篇小说平台。读点还有非常多的征文活动,奖励很丰厚,像新年的征文,一等奖是千字千元,设置了五个赛道,爱情赛道的一等奖大大直接拿了将近五万的稿费。
可能有大大会有疑惑觉得这样的征文关小透明什么事,有关,真的有关,因为读点从来不看人气评奖,故事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作者都是从征文开始融入读点的。这么好的小说平台,各位大大们不要等了,直接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