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克拉克短篇小说

克拉克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4-08-26 14:57:09

㈠ 阿瑟·克拉克的书

1956年移居斯里兰卡。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

1964年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1968年《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上映,小说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拉玛任务》。

1974年《拉玛任务》获星云、雨果、约翰坎贝尔奖。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1988年经诊断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后多半靠轮椅行动。

1995年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

2000年受封英国爵士,由于身体不便,英国王室派高级专员亲临斯里兰卡赠与爵位。

2001年探测火星矿物的宇宙飞船被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岛》(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
《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深海牧场》(The Deep Range, 1957年)
《月尘如月》(A fall of Moonst, 1961年)
《海豚岛》(Dolphin Island, 1962年)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2年)
《拉玛任务》(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奖,星云奖)
《会见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sa, 1973年, 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奖,星云奖)
《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玛再现》(Rama II,1989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游》(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时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阳暴》(Sunstorm,2005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www.taobao.com
www.dangd ang.com

搜索书名。有卖。他的获奖著作《拉玛任务》比较好找,书店或者网店都有。建议网店买,实体书店难,毕竟出版时间很久了。

㈡ 求推荐好看的科幻短篇小说谢谢!

  1. 阿瑟.克拉克《太阳帆船》,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参加地月之间的光动力飞船比赛的故事,可以说是最早的描写“光帆推进”技术的小说。小说最后,没人赢得比赛,主人公的飞船“狄安娜”号失控地飞向远方,最终飞出太阳系,成为了地球人类制造的在太阳系外速度最快的物体。小说中主人公和飞船之间如同恋人一般亲密的关系感人至深。最后飞船离开了他,飞向外太空,虽然令人悲伤,但也充满希望——这毕竟是人类航天事业迈出的一大步,谁知道会不会有哪个外星文明发现它呢?

  2. 何夕《六道众生》。未来人口爆炸,已超过百亿,为了安置如此多的人口,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的普朗克常数秘密制造了五个新世界,与本世界并称为“六道世界”,六个世界互不干扰,是“平行世界”,大量的居民被移居到新世界当中却浑然不觉,以为是“星际移民”。小说中的反派郝南村拥有能够在六道世界中自由穿梭的超能力,他野心勃勃,企图借此控制六道世界;而拥有同样超能力的男主角何夕在揭开了自己身上的秘密以及六道世界的秘密后,充满正义感的他决心粉碎郝南村的阴谋;女主角牧野静是警察,在参与神秘事件的调查中认识了何夕并暗恋对方,不料何夕一心想对抗恶势力,并不渴望爱情,他的冷漠伤了牧野静的心。人性的冷暖与善恶在这部短篇小说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曾获得2003年的银河奖,强烈推荐!

  3. 阿缺《江河流殇》。一个以霍金的“时序保护猜想”为梗的悲剧故事,堪称科幻版、悲剧版《你的名字。》:生于22世纪的男主角江川通过“超时空通信技术”与20世纪的民国女孩舒原取得了书信联系,就这样交往了十年,渐渐地两人产生了爱恋之情,江川想穿越时空见舒原一面,但是因为技术原因始终无法实现。后来江川得知了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天津大沽口战役中,舒原顽强抵抗,不愿被日军抓去日本做慰安妇而自杀。江川心急如焚去救人却最终失败,因为“时序保护猜想”决定了过去不可能被改变,改变过去等于违背自然规律,任何穿越到过去的东西如果会改变过去,要么会被“时间”撕碎,要么会回到原来的时空。于是一段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爱情就此断绝。小说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让人冷到骨子里的悲伤,令人潸然泪下,是一部可以打动人心的佳作。

㈢ 阿瑟·克拉克:从未长大,从未停止成长

阿瑟·克拉克

他是西方三大科幻作家之一,与艾萨克·阿西莫夫以及罗伯特·海因莱因鼎足。他出生在平凡的1917年,却在47年后的1964年创造了传奇,这一年,他与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开始起步。他头顶的光环不仅与科幻小说有关,还与卫星通讯以及预言家有关,他是三大科幻作家中写作最注重细节、预言最准确的一个。

2008年3月19日,克拉克因呼吸衰竭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墓碑上刻着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的确,他从未停止成长。2013年,距离克拉克创作出《2001:太空漫游》(1968)已过去45年,已经被封为“世界科幻殿堂的经典著作”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以更严谨的修订、更精美的装帧设计再次在中国整装上市。即便过去近半个世纪,四部曲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并不仅是因为克拉克作出了多少令人惊叹的预言,用导演库布里克的话说,是“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正是因为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让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库布里克

“他们应该在我们坐的位置标个牌子纪念,”后来回忆自己与库布里克在纽约“伟客商人”餐厅的那次会面时,克拉克幽默地说道。

那是1964年的4月,当时的库布里克还沉浸在上一部电影《奇爱博士》 (Dr.Strangelove)的成功里阿瑟·克拉克简介,正在寻找一个企图心更大的主题——探讨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这个计划足以让所有老派电影中高公司的主管都心脏麻痹,就算今天的好莱坞也很难接受”,克拉克感叹库布里克的野心。而当时的克拉克已经从美国搬去了斯里兰卡定居,并且出版了如《童年的终结》(1953)等一系列畅销作品,还拿过了雨果奖。

克拉克向库布里克罗列自己的短篇小说清单,其中一篇《前哨》(TheSentinel)吸引了库布里克。“这是一篇塑造气氛的小说,讲月球上发现了一个外星生物制造的一种类似防盗器的东西阿瑟·克拉克简介,等人类抵达的时候就会启动”,克拉克介绍道。

但《2001:太空漫游》(下简称《2001》)并非完全改编自《前哨》,“小说要拍成电影,还得加很多料,《2001》和《前哨》更像是橡实和橡树的关系。”这些“料”中就包括克拉克《黎明的遭遇》(Encounterin theDawn)等五个短篇故事,但更多的内容是全新的,“这些故事是和库布里克脑力激荡好几个月之后,我再一个人孤独地(是的,非常孤独地)关在西23街222 号那家有名的切尔西饭店1008 号房里想出来。”

到激培陪最后阶段,小说和剧本开始同时写作,相互激荡。“有时候我会在看过电影毛片之后再重写小说的某些段落明蠢,就文学创作来说,这可是相当昂贵的方法,没几个作者享受得到”,克拉克说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认为库布里克是小说《2001》未署名的作者。

1968年春电影上映,克拉克与库布里克谁也没有想到,这部小说跟电影同时创作的作品会成为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人们纷纷涌入影院,在影像中体验到了一种类似吸毒般的迷醉感。“70年代是最好的时代,《2001》是所有此类影片的教父,”《星球大战》之父卢卡斯曾这样评价电影《2001》。即使到今天,这部电影依然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经典。

1999年3月,就在克拉克写好《2001》“千禧年版序”之后的两个多星期,他接到一个出人意表的震撼消息:斯坦利·库布里克辞世了,享年70岁。“我现在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我们不能一起迎接2001年的到来了,”他将那一年的序言改成了对库布里克的悼念。

“阿瑟,所言不虚。”

历史和小说纠缠在了一起。

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出发前往月球之前都看过电影《2001》,1968年圣诞节,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边的阿波罗八号组员告诉克拉克,当时他们很想发无线电回来,说自己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电影中的情节)。“唉,谨慎还是占据了上风,”克拉克打趣道。

然而,阿波罗十三号的任务却真的和《2001》有一段很诡异的关联。在电影中,当计算机哈儿报告AE-35组件“失灵”时,他说:“抱歉打扰你们欢庆,但是我们有个问题。”而在被命名为“漫游号”的阿波罗十三号的指挥舱中,航天员们刚做完一段电视播报(配乐就是《2001》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在这时氧气槽爆炸了,他们传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休斯敦,我们有问题了。”

后来,阿波罗十三号的航天员高明地随机应变,利用登月小艇当“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游号”安全返回地球。事后美国航天局局长汤姆·派恩(TomPaine)送了一份整个事故的记录报告给克拉克,在报告封面上他还写了这样一句话:“阿瑟,所言不虚 。”

克拉克的确所言不虚。小说中他还写到了“发现号借助木星重力场的加速,继续往土星飞去”。而11年后,这项“摄动操作”(利用行星重力场使宇宙飞船加速的技术)当真被“航海家号”(Voyager)宇宙飞船派上了用场。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1984年。在小说《2001》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主人公鲍曼必须搭乘发现号上的分离舱进行舱外活动,追赶宇宙飞船遗失的通讯系统天线,后来他追上了,却无法制止其缓慢的自转,也无法带回发现号。1984年2月,通讯卫星“西星六号”(WestarVI)和“棕榈棚B2”(Palapa B2)因为火箭发射错误而进入无用的轨道,航天员乔·艾伦(JoeAllen)离开了发现号航天飞机,利用机动装置与棕榈棚通讯卫星会合。和小说中的鲍曼不同的是,现实中的艾伦靠着背包里氮气喷射推进器的推动,制止了天线的自转,棕榈棚卫星被带回发现号的货舱,两天后,西星通讯卫星也救了回来,后来这两颗卫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经过整修后又重新发射,这件事情被认为是航天史最成功的任务之一。

后来艾伦还将这一次经历写成《进入太空:一个航天员的漫游》(Entering Space: An Astronaut’sOdyssey)一书,在赠给克拉克的书中他附了这样一封信,“敬爱的阿瑟: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就被你的写作虫和太空虫感染了,可是你却没告诉我,不管当哪只虫都很辛苦。”

几乎所有太空人都读过克拉克,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读了克拉克成为了太空人,对于这一点,克拉克感到很骄傲,“要不是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在前,我想骄傲地用事实证明,我所认识的那几个太空人都是因为读了我的书才成了太空人。”

《2001》的影响甚至更深远。在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眼中,《2001》是科幻文学的巅峰之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电影《2001:太空漫游》完成后的30年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见面虽然不过数次,却始终保持友好联络,就在克拉克接受英国BBC电视台的访问时,库布里克还特意传来贺词:“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

电影《2001:太空漫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三四百万年前,生活在非洲荒原上的猿人在一方天外飞来的黑色长方体石头的启发下开始懂得了使用工具和狩猎。很多年后,人类进入了太空,在月亮的第谷环形山中发现了一个黑石,这块黑石启发了美国于翌年即2001年向木星派出飞船“发现号”。发现号的乘客只有戴维·鲍曼一人幸存,进入一块更加巨大的黑石,被神一样的智慧留下的创造物改变成不死的星童。这部电影曾获5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导演提名。尽管最终没有拿到一项奥斯卡大奖,但该片在科幻片领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无法代替的,它带给我们的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层次思考。

“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1968 年7月《2001》小说出版后的十余年,克拉克总是断然否决任何写作续集的可能,也否认自己有丝毫这种念头,可是“航海家”任务的成功却改变了他的心意,“在我和库布里克开始合作的时候还一无所知的这些遥远星球,突然摇身一变,带着令人目眩的地表环境,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当时谁想象过卫星的表面会满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喷出一百公里高的硫磺?”这些科学事实的发现,让科幻小说可以写得更有说服力,于是14年后的1982年,克拉克发表了“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二部,《2010:太空漫游》。

在这本书中,克拉克继续了他的惊人想象和预言,其中最令中国读者惊讶的是他对中国太空站的预言:“2010年主人公弗洛伊德再次乘坐飞船离开地球时看到了中国的最新太空站。”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事实上,天宫一号(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在2011年9月发射的,这与克拉克30年前所预测的时间仅差一年。“矮胖的圆柱形结构……”他甚至连形状都预言对了。

在书中,他还预见了网络时代,预见了我们当下这个时代阅读的碎片化,预见了微博上经常出现的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灾人祸、冲突威胁、报忧不报喜的评论。“扫读这些小小的电子报头条,还会经常勾起一个想法,通讯工具越了不起,其内容似乎就越琐碎、庸俗,或者说令人丧气。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灾人祸、冲突威胁、报忧不报喜的评论——亿万个散播进太空的字词里,关切的主题似乎仍然是这些”,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四部曲中的第三部《2061:太空漫游》发表在1988年,与第二部间隔6年。这一次,克拉克把香港富豪请了出来(如果他更有预见性,应该请出一位真正的内地富豪),他还提到了和谐号:“‘和谐号’是钟氏船队的第一艘宇宙飞船,专为地球—月球—火星航线而设计的客货两用船。通过与十几个政府及机构之间的复杂交涉,船上安装了仍在实验阶段的介子驱动器,因此和谐号也是一艘试验船。它在月球上的‘雨海’造船厂建造完成,推进力恰好可以在零酬载情况下驶离月球,从此只来往于各轨道之间,而不在任何星球降落。依照劳伦斯爵士一贯喜欢张扬的行事风格,他特地将和谐号的首航日期定在了2057年10月4日,也就是‘斯普特尼克’发射百年纪念日这一天。”——不知这算不算也是一种预言呢?

最后一部《3001:太空漫游》直到1997年才面世,在这部作品中,克拉克将时间设定到一千多年以后,展开了一场对人类最终命运的想象。

而在非科幻作品中,克拉克的预言同样令人称奇。1945年,在一封写给《无线世界》的信中,他就提到了“卫星通讯”这个想法,后来以《地外中继——火箭空间站能够提供覆盖全球的通讯吗?》为题刊登在这本杂志上。今天,卫星的对地静止轨道便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克拉克轨道”或“克拉克带”。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克拉克承认他的确对这个想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被问及为什么不申请这项专利时,他总是回答:“一项专利其实更应该是被控告的许可证。”传说,在他去世之前,有关部门每年寄给他一美元的象征性专利。

1974年,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一次访谈中,克拉克还精准地预言了未来的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甚至细致到如何在网上订一张音乐会的票,如何获得日常生活的讯息,“所有这些就像用电话一样方便。”而在《太阳帆船》这篇短篇科幻小说中还预言了利用太阳风的驱动器……

就在人们震惊于他精准的预言时,克拉克却说,“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原文地址:

㈣ 阿瑟·克拉克 科幻作品梳理

阿瑟·克拉克,英国硬科幻巨擘,以科学为根基的想象力著称,其作品预测的科技发展与现实惊人一致,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命名“克拉克轨道”。1986年,克拉克设立“阿瑟·C.克拉克奖”,每年评选一次,奖励英国最佳科幻小说。

克拉克的代表作包括《太空前奏》、《火星之沙》、《空中列岛》、《童年的终结》、《地球反照》、《城市与群星》、《深海牧场》、《月海沉船》、《2001太空漫游》、《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与罗摩相会》、《与梅杜莎相会》、《天堂的喷泉》、《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拉玛再现》、《拉玛迷境》、《拉玛真相》、《3001太空漫游》、《时光之眼》、《太阳暴》、《第一次出生》等。

《童年的终结》、《城市与群星》、《月海沉船》、《与罗摩相会》、《天堂的喷泉》、太空漫游四部曲,以及《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爱这个宇宙》已收录中文译本。

未收录的有《太空前奏》、《火星之沙》、《空中列岛》、《海豚岛》、《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拉玛再现》、《拉玛迷境》、《拉玛真相》、《时光之眼》、《太阳暴》、《第一次出生》等。

㈤ 哪些科幻小说家的想象力成真了

科幻小说除了带给人们阅读乐趣,其构想出的一些未来科技也激发了许多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灵感,让他们能开发出改善人类日常生活的新技术。大多数科幻小说家只是靠想象来描述社会可能会需要的东西,但有的时候他们的预测与所开发出的技术非常接近,甚至直接被实现。下面就介绍六位对科技研发颇具贡献的科幻小说家……
一、克拉克
催生了人造卫星
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哨兵》,这部短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2011太空漫游》。
除了写小说,他还能构想出能够成为现实的发明,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1945年发表的报告中描述了人造卫星的概念。现在那些人造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就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二、凡尔纳
激发了潜水艇与直升机开发灵感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凡尔纳并没有亲自发明潜水艇或是直升机,但他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这两种新颖的装置。1894年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开水域潜行成功的Argonaut Jr.号潜水艇的Simon Lake,就是受凡尔纳知名著作《海底两万里》的启发,当时凡尔纳还亲自写了短笺祝贺Lake的成就。
另一部凡尔纳鲜为人知的作品《云之帆》,则是激发了现代直升机之父雷克尔斯基的灵感。雷克尔斯基也曾公开提及凡尔纳小说对他的影响,可惜这次凡尔纳来不及送出贺词──他在1905年逝世之后好一段时间,雷克尔斯基才成功打造出直升机。

三、阿西莫夫
预言自动驾驶车辆、视频通话
出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预言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将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设计具备‘机器人脑’的车辆”,这几乎与目前Google等公司进行的开发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活动不谋而合。而现在车辆中使用的GPS系统与各种车载计算机,岂不就是“机器人脑”?
阿西莫夫还预言了视频通话技术。他在1964年写过:“通讯将会演变成可视听的模式,你将可以同时看到在跟你讲电话的人。”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视频通话是在近15年之内被开发出来,并以Skype、Facetime等应用程序呈现,事实上这个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点长,在50年前艾西莫夫就预言了该技术,之后也曾被实现在有限的应用中存在好一段时间。
四、史蒂芬森
想象的虚拟世界即将成真
美国当代科幻小说家史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并不是第一个提到在线社群的小说,不过他确实描绘出了一个完全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可能会有的模样。
我们的环境与史蒂芬森所描述的“Metaverse”仍然有一段差距,但随着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一个更真实的虚拟世界也有望成真。
此外,史蒂芬森的小说也预测了人们将会在现实世界与他人互动时,会因为计算机的魅力而在不恰当(而且恼人)的时机分心。他没料准的是他说那些人只会是一小部分,但实际上现在所有人随时都在玩他们的手机。

五、根斯巴克
不只写科幻小说,也鼓励更多人写
十九世纪出生的美国科幻小说家根斯巴克一开始真的只写小说,出版过《Ralph 124C 41+》与《Ultimate World》两部作品,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1926年创办了科幻小说杂志《Amazing Stories》。他曾说过,一个好的科幻小说故事应该是“75%的文学与25%的科学相互交织”。
根斯巴克并非科学家,但他也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美国知名的年度科幻小说奖“雨果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出版科幻小说、杂志,他还活跃于业余无线电领域,创办过两本电子实验杂志,他通过出版刊物激发了无数人的灵感。
六、海莱因
预测了核子战争与网际网络的使用
美国科幻小说家海莱因也有很多著名的预言,有部分成真,也有部分没有实现。其中一个比较著名同时也令人遗憾的是,他预测美国会比世界其他国家更早制造出原子弹。后来的冷战时期与海莱因在短篇小说《Solution Unsatisfactory》所描述的虽然不太相同,但他对世界将会面临核子战争的预测却很准确。
海莱因也提出过不那么沉重的预言,他设想过两种不同形式的因特网。其中一个比较不准,却很有娱乐效果的预测出现在1938年出版小说《For Us, the Living》中,他构想的一种全国性信息网络不是电子式的,而是透过气送管,让人们能通过这种网络阅读报纸上的文章。考虑到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得来速”服务,该方案也可以用来实现在线金融。
后来,在海莱因的另一部小说《Friday》里也提到了全国性信息网络,因为该作品是在1983年出版,所以他所提到的网络技术应该已经不能算是“预测”了;不过海莱因在书中描述的网络使用模式确实在好几年之后成为了现实。

热点内容
叶轻歌重生小说 发布:2025-05-06 01:52:01 浏览:449
都市小说中的保险集团 发布:2025-05-06 01:51:59 浏览:945
和尚的爱情言情小说阅读 发布:2025-05-06 01:49:52 浏览:241
都市共享男友系统类小说 发布:2025-05-06 01:49:05 浏览:987
小说冷艳总裁的妖孽兵王 发布:2025-05-06 01:48:55 浏览:590
重生目标小说 发布:2025-05-06 01:48:14 浏览:541
小说妇下载全本免费下载 发布:2025-05-06 01:46:05 浏览:719
橙光游戏有个狼女的小说名 发布:2025-05-06 01:45:26 浏览:491
穿越西游记之纯爱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5-05-06 01:35:48 浏览:521
总裁姓骆的小说 发布:2025-05-06 01:11:08 浏览: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