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竹林中
⑴ 妙手鬼才――芥川龙之介作品鉴赏《竹林中》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 是日本倍受推崇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不是对人间真善美的歌颂,而是对假恶丑的揭示。 他像一位不近人情的外科医生用犀利的手术刀把人体剖开,冷静的告诉你这是“心”、这是“肝”、这是淋漓的“鲜血”。
他是那个《皇帝新衣》里的小男孩,告诉我们最真实的人性和丑恶的社会现实。他的文章很多取材于古代日本和中国的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但在意境和深度上远远超越了原作。
读他的文章,最开始觉得很平淡,慢慢的,会有一股凉气爬上来 ,越来越冷,让人禁不住打个寒战。在热热闹闹娱乐至死的狂躁氛围下,很需要这样一剂清凉的药汤。
下面我就把其中我最喜欢的几篇文章推介给大家。(分9期更出,敬请期待)
01 竹林中
故事讲述一个武士带着妻子真砂,在赶路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武士被缚,真砂被辱。最终武士被杀,多襄丸被抓,真砂逃走。
小说全篇由七段供述组成:分别是由报案人樵夫、证人行脚僧、抓捕大盗的捕快、真砂的母亲以及案件的嫌犯多襄丸、受辱者真砂、受害人武士对同一事件做出的陈述。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讲述了不同的关键细节,特别是三个当事人都说自己是凶手。
多襄丸供述:我路遇二人,被女色所惑,设计将武士骗入竹林绑在树上,当他面将女人侮辱。之后当我想逃走时,女人却拖住我说“让两个男人看我出丑,比死还难受。不是你强盗死便是我丈夫死,你们两个总得死一个。谁活我跟谁去” 让我将她男人杀死。无奈,我把武士放开,同他公平决斗,在二十三回合将他杀死。女人趁乱逃走了。
真砂:强盗当着我丈夫的面将我凌辱,并对他百般讥讽和嘲笑。当我想跑到丈夫身边时,看到他灼灼目光里充满轻蔑和厌恶,让人冰冷刺骨。一时间我羞愧的晕了过去,醒来时强盗已逃之夭夭。我想丈夫看着我出丑,从此不会再原谅我了,我决定杀了他然后自杀。于是我朝他胸口刺了一刀,但我自己却没有勇气自杀。
武士(借巫女之口):我妻子被侮辱后,强盗对她花言巧语,蛊惑她跟他一起走。谁知我妻子竟然回答“好吧,随你带我去哪儿都成。”当他们牵手走出竹林时,真砂竟然回过头来指着我说“把他杀掉!有他活着,我就不能跟你”。听到这句话强盗都惊呆了,他把女人一脚踹在地下,问我是否要把那女人杀了。趁我犹豫时真砂逃走了,强盗把我解开也跟着追了出去。受此大辱,我拿起地上的匕首自杀了。
三人的供词都是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利益出发。多襄丸的供词里处处体现出他是一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在无法逃脱死亡命运的前提下,他无论有没有杀武士,承认自己是凶手慷慨赴死,是塑造光明磊落大盗形象的唯一选择。
真砂作为一个女人,在遭受强盗凌辱之后,最希望得到的便是别人的尊重,所以她在供词里塑造的是柔弱自尊的形象。丈夫不仅见证了她的耻辱,而且轻蔑憎恨的眼神彻底摧毁了她做人的尊严,所以她只能杀死丈夫,以此来向世人表现自己是一个自尊的人。
武士作为一个男人,当目睹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凌辱却无能为力时,他最想逃避最不想承认的是自己的无能。武士的记忆把自己塑造成因妻子的背叛痛苦不堪而自杀的人,从而躲避面对自己的无能。
《竹林中》并不是一篇悬疑小说,它的主旨是要说明人都是利己的,每个人对事件的解读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出于维护自身的形象和权益的目的,往往会用谎言掩盖真相。凶手是谁?真相是什么?小说开放性的结局让人良久回味。黑泽明根据《竹林中》改编的电影《罗生门》获得了广泛赞誉。
“罗生门”现在成了一专有名词,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未完待续 下一期介绍《罗生门》)
02 罗生门
03蜘蛛之丝
04 鼻子
05山药粥
06秋山图
07袈裟与盛远
08疑惑
09六宫公主
⑵ 芥川龙之介有一篇短篇小说是以看一件事从不同人的角度看为中心思想的叫什么来着
《竹林中》
《竹林中》是小说集《罗生门》中的一篇,所以有人也称做《罗生门》
实际上小说集《罗生门》中开篇小说《罗生门》,《竹林中》是第二篇,其实是并列关系,而许多人一提到楼主问题时候第一反应是《罗生门》,其实是个大乌龙,这些侃侃而谈的人未必认真看过芥川小说,或者看的是阉割移植的通俗版本,只是混个”我知道“了了
一定要分析的话(其实好文字一定要分析个子丑寅卯是种罪过),《罗生门》讲的是人在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会做出原本不可能做出的行为,并找到相应的借口来安抚内心的矛盾。《竹林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当事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叙述他们眼中的事情经过,彼此的叙述却如此的不同,但是他们是诚恳的,是诚恳的,他们如此相信着。
⑶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讲的是什么意思,感觉很乱啊.
一、这部作品让读者感觉乱,那才是正常的。
因为作品的主题本身就是想让读者感觉到世界的混乱而不可确定,真相是什么,永远难以确定;真理是不可知的,真相总是被歪曲。
二、作品的内容,就是要通过对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来叙述,就有不同关键细节,这样才展现了作品真相不可确定的主题。
三、其实分析多襄丸、真砂、武弘的叙述动机后,我们可以发现支配他们这么做的根源是同一的,即人性中的某种阴暗。这种阴暗可以理解为类似于利己主义的私欲,也可以说是那种不敢直面自身的虚伪。正因为这种利己的私欲,他们不择手段地为自己粉饰,以种种谎言来掩盖真相,用自己的叙述来解构他人的叙述,以求确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满足某种不可告人的欲望。正是人性中的这种阴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构成了《竹林中》的重重迷雾。
作者在这里想告诉我们的不再是什么扑朔迷离的故事,而是导致这种扑朔迷离的背后根源———人性的阴暗面及其不可信任性。
叙事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现代小说家对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追求。芥川龙之介也不例外。在他的小说中,有不少都表现出叙事的不确定,例如早期的《秋山图》、后期的《水虎》等。而《竹林中》显然是将这种不确定叙事发挥到极致,并使之成为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点。这种不确定的叙事一方面能够引起读者的良久回味,延长审美时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同时,这种不确定性又常常能让我们从中发掘出丰富而深刻的蕴藉。
四、《竹林中》不确定性的解读。
1、樵夫、云游僧、捕役、老媪的证词是带有空白和不可确信性的。
樵夫所提供的线索是留有空白的,而且是从他自己的立场来提供的。云游僧的证词更多地像是在暗示自己的清白;捕役在证词中宣称强盗多襄丸是个好色之徒,但其根据却仅仅是道听途说的一起案件;老媪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品行上的优点,从而强化他们作为无辜者受害的面貌,企图以此促使典史为她尽快找回女儿,惩处强盗(她的这种强调的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
正因为如此,这些本该用来鉴别案件当事人的话是否真实的试金石成了伪试金石,它们本身的不确定性为整篇小说的不确定性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必需的空间。
2、多襄丸、真砂、武弘对案件的叙述是相互矛盾而又各自自圆其说。
他们为什么都要将杀人的行为往自己身上揽,这不是无缘无故的。
1)、多襄丸。他先是极力强调自己希望避免杀人而实现自己的色欲,而后据他说又是为了能把真砂娶到手,才杀了武士。而且,他杀武士也没有用什么卑鄙手段,而是采用公平决斗的方式。在他这样的叙述下,他事实上为自己完成了辩护:一开始不想杀武士,说明他不是天性凶残的人,后来想娶真砂而杀武士,说明他并非仅是那种下流的色狼,而是对真砂怀有真情的;一开始用偷袭的手段绑了武士是因为不想杀人,是一种仁慈之念,后来要杀人了就解开武士的绑绳,与其决斗,说明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汉子。多襄丸对案情的叙述的内在动机是将自己塑造成人们心目中剽悍勇武的一代草莽英雄。
2)、武士的妻子真砂的忏悔则首先强调了自己受辱后又遭到丈夫的蔑视。这种蔑视使她羞愤交加,备感耻辱,决定弑夫而后自杀。但是她杀了丈夫后,虽然多次尝试自杀,但都没有成功。所以她才活了下来。在她的叙述下,她将自己塑造成这样一个女子:贞烈、知耻、悲惨。她遭受了强盗的欺凌后又遭到丈夫的羞辱。她的遭遇是如此令人同情。而她如果要消除这种羞耻,那只有消灭这一羞耻的“旁观者”———丈夫,以及羞耻的承载
者———她自己。于是,她又隐隐然成了一个积极洗刷耻辱的刚烈女子。在日本传统伦理道德中,为洗刷耻辱而杀人或自杀都是被敬重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够通过这么做洗刷耻
辱,那么他就永远不能算是一个有德性的人。
3)、武士武弘。他借巫婆之口的述说强调的是两点:其一,妻子的不忠实;其二,他是自杀的。强调前者使他对妻子的恼怒和蔑视变得合情合理,以此说明他不是那种心胸狭隘的人;同时又能突出自己的不幸,增加自己的同情分。强调后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高刚直。毕竟身为武士,技不如人,连妻子也保护不了,反而自身为强盗所杀,那是奇耻大辱。同样,身为武士若为女子所杀也不光彩。因此,即使早已命归黄泉,武士武弘也要死死咬定自己系自杀而非他杀。因为宣称自杀不仅可以避免耻辱,而且能把自己塑造成刚直不辱的武士。
五、作品补充介绍:
《竹林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的悬疑小说。
《竹林中》故事是以在公堂上审讯相关证人和犯人为主要背景来展开,通过七个人物的叙述来建构凶杀案的真相。这七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却莫衷一是,既互相印证又彼此矛盾。在叙事的迷雾中,唯一能确定的是武士金泽之武弘死了,他的妻子真砂被强盗多襄丸强奸了。而案子的关键问题——金泽之武弘是怎么死的却被悬搁。案件最重要的两个当事人以各自最不容置疑的“自白”彻底颠覆了前面五人对案情真相的建构。
《竹林中》被日本导演黑泽明改编为电影《罗生门》,并在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