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岁岁年年灯会
Ⅰ 峻青的资料
峻青,男,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市人,当代作家,画家,中共党员。
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黎明的河边》、《海啸》、《血衣》等小说。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曾任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
2019年8月19日晨,作家峻青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96岁。

(1)短篇小说岁岁年年灯会扩展阅读:
人物经历
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维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短篇小说《血衣》获1946年胶东文协二等奖、《黎明的河边》获上海蜂花杯奖,七绝《回归诗》获1997年香港回归诗词大奖赛荣誉奖。“文革”中受到严重迫害。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写作。
1981年发起创办《文学报》并主持该报工作。后任上海作协副主席,继续在创作。几年前又推出近400万字的《峻青文集》(六卷)。峻青还是中国硬笔书协的名誉顾问,深受庞中华和全体同仁爱戴。
Ⅱ 【短篇】小说 雪儿的团圆年
1.
腊月,冻雨之后下了场棉花雪,雪照亮天空。田边的草垛上开满了冰花,树枝上,屋檐下结满一串串冰凌。在外打工的叔婶们背着大小的行囊陆续回来,村口路上留下一排排深浅不一的雪窝窝。
雪儿的爸妈托人捎信,年三十前回家过年。
一群孩子拿着爸妈带回的玩具,在野地里疯玩,打雪仗,掷冰刀。唯独雪儿悄悄地转身离开,头也不回地跑回家。
“奶奶,三婶捎信了,爸妈年三十前回。”
“年三十回?那--好!”
“他们有没有托你三婶捎些年货回来?”
“没有。”
“唉,这过年也得有个年样子吧!”奶奶长叹了一口气。
“快了,年三十,也没几天了,爸妈回来会买的。”
雪儿出生在08年元宵节,爸妈去广东打工后,留下祖孙俩。去年奶奶中风瘫痪后卧床,雪儿除了读书还要照顾奶奶的生活。
邻家的炉灶间飘起了腊肉和瓦罐炖热的米酒香,雪儿肚子咕噜响,想着该给奶奶做中饭了。水缸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雪儿破冰勺水,手指冻得像红萝卜。炉灶冰冷,雪儿引燃了干松枝,把手伸到火上烤。火灭了,雪儿再引火,将冷柴扔进火里,小手缩进袖管取暖。过一会儿锅底的红火渐渐燃烧起来,水沸腾了,雪儿做了鸡蛋挂面,火煨红薯,祖孙俩吃得香喷喷。
村里有人家开始杀年猪,剁肉丸,腌蹄膀,备年货。肉香弥漫,爆竹炸响,小年之后村里的年味越来越浓。
雪儿家里的老牛眯着眼,慢慢咀嚼着早晨吃下去的草,老母鸡缩在鸡窝里挤成一团。灶房里只有一篮子土鸡蛋,爸妈早点回来买年货该多好!雪儿心想。
2.
腊月二十五,国道上的车开始多起来。三婶站在村口朝国道上张望,汽车喇叭声不断,开始摆起了长龙阵。
“堵车叻!这一堵得有个二三天了。”
“雪儿,跟三婶上国道去卖快餐。”
“卖,快--餐?”
“我,不去。”雪儿低着头踩着脚下的雪泥巴,球鞋头脱胶了,雪水慢慢渗进了鞋里,冰冷。
“我,不去,去了,我奶奶吃啥?”雪儿嚅嗫道。
“婶煎荷包蛋,萝卜干炒腊肉,再炒个红菜苔。做好快餐给你奶奶送一份。”
“我奶奶嚼不动萝卜干。”
“那就两个荷包蛋下春丝面,保管你奶奶爱吃。”
“去吧!卖快餐赚的钱,婶给你买双新鞋。”三婶摸摸雪儿的头。
雪儿跟着三婶回家,换了双袜子和套鞋。三婶做好快餐后挑着担子,雪儿拎着饭桶,踩着稀哗哗的雪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了国道。
国道上的车子像条长龙一样蜿蜒着,车尾喘息着,冒着白哈哈的热气。小汽车的窗紧闭,车里老的少的,吃零食,看手机,几乎没人注意到雪儿。
“卖快餐咧!二十元一份。”三婶大声吆喝。
“卖---”,雪儿胆小,叫不出声。
“走,跟着婶,上那边,大巴车人多。”
三婶打开热气腾腾的饭桶开始叫卖,“正宗土猪腊肉,香煎荷包蛋,蒜香红菜苔,烤红薯香又甜,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掉。”陆续有人下车来买,快餐一会儿卖完了。
三婶吐着唾沫星子飞快地数着钞票,从一叠钞票里抽出一张五十元递给雪儿,“这五十给你买双新鞋。”
雪儿紧捏着钱,一路飞奔回家,结冰的田埂湿滑,一个踉跄雪儿摔在田里,一脸的冰渣渣,生冷地痛。
三婶挑着担子在后面追上来,“傻丫头,跑这么快,摔着没?”
“不碍事,三婶。”雪儿爬起来,咧嘴笑着。
雪儿跑进家门大声告诉奶奶,“年货钱有了。”
“哪来的?”
“跟着三婶卖快餐,赚的。”
“五十块,可以买点肉了。”
“嗯。”雪儿不想告诉奶奶这是三婶给她买鞋的钱。
“雪儿,明早你把那篮土鸡蛋煮茶叶蛋,拿到公路上去卖,可以多换两个钱。”
“年前,跟你三婶上集市买身新衣服和鞋子。”
“我不要新衣服,买双鞋就可以了,剩下的钱家里买年货。”
“你爸妈也不知道哪天赶回来买年货?”
“快了,爸妈年三十前一定能回。”雪儿知道爸妈年年要等到结完工钱才会回。
3.
一缕阳光穿透屋檐下的冰挂,折射出五彩光芒,亮晶晶的冰凌开始化作水,沿着屋檐落在地上溅起朵朵小水花。雪儿盼着今天把这篮子土鸡蛋卖了,给家里添点年货钱。
数数总共三十三个蛋,将炉火烧旺,茶水咕咚咕咚地响,灶台弥漫着茶香。雪儿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进锅里,大火之后小火煨,两个钟后茶蛋清香四溢,雪儿挑出两个留给奶奶,自己挑了一个破壳的尝尝味儿,咸淡合适。
雪儿双手拎着一桶热气腾腾的茶叶蛋上公路,村里已有不少人在长龙车阵旁叫卖,卖快餐的,卖鸡蛋的,卖热水的……雪儿有点害怕缩在一边,不敢吆喝。
“雪儿,过来。”看见三婶雪儿心安一点儿。
“上小车那边去卖,城里人爱吃。”
挽着桶子,雪儿沿路观察车窗里的人,多数人还在车里昏昏欲睡。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冲她招招手,雪儿立刻走上前,车窗摇下来暖风扑面。
“多少钱一个?”
“2元,”雪儿小声说。
“给我5个。”
收到十元,雪儿暗自高兴,心里有底了。拎着桶子飞快地跑向中巴车,学着大人的样子,吆喝起来:“茶叶蛋,香喷喷的茶叶蛋。”
“来三个,来两个……”雪儿踮着脚尖,双臂举起茶叶蛋递上窗口。看着她那双洁净的眼睛,红扑扑的小脸蛋,大家抢着买她的茶叶蛋,几分钟茶叶蛋就卖光了。
雪儿喜滋滋地攥着一把零钱,呼哧呼哧地跑得像只小雪兔,风刮在脸上一点也不痛,飞溅起的雪泥水,在耳边飞过。
村头的石磨坊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阵豆粉糍粑的香味儿钻进鼻尖。想起妈妈做的豆粉粑粑,口水在嘴里划了几个圈,悄悄地咽下。要是妈妈也能赶上今年的打糍粑那该多好。
4.
远远地雪儿望见,袅袅的炊烟升腾在自家屋顶,是爸妈回来了?心跳到了嗓子眼,扑腾扑腾地,雪儿飞快地冲进家门,屋里放着大包小包行囊。
妈妈正在灶前烧火,红红的炉火印在妈妈的脸上。看见雪儿,妈妈张开双臂,雪儿扑进妈妈的怀里,“妈,你怎么提前回来了,我爸呢?”
“雪儿乖,今年老板没有拖欠工资,所以爸妈提前赶回来了。”妈妈紧紧把雪儿搂在怀里。
“奶奶说你和三婶上公路卖茶叶蛋,你爸撂下行李去找你了,怎么没碰上?”
“嗯,我上村头了,看见有人打糍粑,没遇上爸爸。”
“想吃糍粑糕了?”“嗯,”雪儿使劲地点点头。
“小馋猫!”妈妈刮刮她的小鼻尖。
“妈妈这就炒豆子,磨豆粉,蒸糯米。”
“这是我卖茶叶蛋和快餐的钱,给家里添点儿年货吧!”雪儿把钱交给妈妈,妈妈背过身去,擦眼角。
“妈,你哭了?”
“没,柴禾灰进眼睛了。”
“傻丫头,爸妈回来会买年货,这钱留给你和奶奶用。”
“给雪儿买身新衣裤吧!”奶奶在里屋应着。
“好,明天赶集去买。”
妈妈从行李袋里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包糯米,倒出一小盆黄豆。旺火烧热锅,妈妈把黄豆倒进锅里翻炒,微微焦黄的豆子开始胀裂,噼里啪啦的,满屋豆子香,炒香的豆子倒在竹匾上晾凉。
爸爸风风火火地走进屋,把雪儿抱起来,用胡子扎雪儿的小脸蛋,爷俩笑呵呵。吃着咯嘣脆香的豆子,炉灶间飘扬着快乐的火焰,屋里暖烘烘的,奶奶开心地笑。
妈妈磨好豆粉后,将糯米加水倒进木制饭甑。加柴烧旺火,锅底的红火熊熊燃烧,锅盖边冒着氤氲水汽,饭甑咕咚咕咚地唱着歌儿。糯米蒸熟后,跟着爸妈端着热腾腾的糯米,去村头打糍粑。
村里人老远就喊爸妈,挨家挨户拉着家常排队等,雪儿看娃儿们放鞭炮。
轮到雪儿家时,爸爸挽起袖子,将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挥起胳膊,举起木锤用力敲打,“啪、啪、啪”木锤落在石臼里,糯米粘连成了白雪团。爸爸涨红脸,额头冒着汗,接连不断地捶打,成团的糯米糍粑,被木锤拔起长长的细丝,细腻粘稠香喷喷,雪儿在一旁看得吧嗒嗒地流口水。
爸爸从石臼里取出糯米糍粑团,妈妈手脚麻利地揉成细长圆条,捏成鸡蛋大小的糍粑团,放在铺满豆粉的竹匾里,再扬上一层层豆粉,轻轻滚动,糍粑团包裹着豆粉,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粉和糯米香。
雪儿忍不住抓起一个咬一口,糯香划过舌尖,润泽喉咙;豆粉香飘过鼻翼,钻到心底。一团豆粉粘在了鼻尖上,甜丝丝的,雪儿伸出舌头舔鼻尖。想起爱吃糍粑的奶奶,雪儿催促爸妈快回家。
5.
年二八,爸妈带着雪儿赶乡集,置办年货。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卖春联的,卖花炮的红彤彤铺满一地,花花绿绿的糖果粒儿堆成小山,雪儿看得眼花缭乱。爸妈给雪儿和奶奶买了一套新衣裤和鞋子。
沿街的商铺围满了人,锣鼓声震天响,一看是舞狮子,雪儿便挪不开步子。拉着爸妈直往人堆里挤。只见一只金毛大狮子披红挂彩,踩着鼓点,摇头晃脑地走出来。人群挡住了视线,雪儿踮着脚尖也只能从人缝里看到狮子的半个身子,爸爸二话不说,把雪儿抱起来。锣鼓声密集起来,狮子忽然一跃而上跳上一根柱子,竖直身子,踩着鼓点在几根柱子上走起梅花阵,忽然跳上一根更高的柱子,摇头摆尾,雪儿心跳得扑腾扑腾的,生怕舞狮的人会摔下来。一阵鞭炮在狮子边炸响,狮子张开大嘴吐出一张新年快乐的红色条幅,人群一阵欢呼。
看完舞狮之后,爸妈带雪儿逛集市,刚出油锅的芝麻球,热气腾腾的粽子,酸甜的糖葫芦串,甜丝丝的棉花糖……各种好吃的雪儿都想逐一尝尝。妈妈说,吃多了闹肚子,去买肉,炸肉丸子,做卤肉。想着妈妈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熬制的卤蹄髈,雪儿口舌生津,连连拍手。
肉菜市场人潮涌动,爸妈按清单采购,新鲜的猪牛肉,活蹦乱跳的鱼和蔬果,几大袋沉甸甸爸爸肩挑手扛,妈妈拎着红灯笼,一家人欢欢喜喜回家。
6.
年三十,天刚蒙蒙亮,村里就响起鞭炮声,惊得犬吠鸡鸣。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生火做年夜饭,炊烟袅袅升腾,如梦境一般。
妈妈系着围裙在灶台间忙碌,煎鱼,剁肉丸子,卤蹄髈,炖鸡汤,厨房飘出一阵阵浓郁的香味。爸爸将暖烘烘的炭火,放在奶奶床边,雪儿帮着奶奶梳头洗脸换新衣,奶奶高兴的合不拢嘴。
忙碌一整天,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在炉火前,品尝一桌子热气腾腾丰盛的美味。红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肉丸粉丝意味团团圆圆,卤猪蹄髈泛着油光表示日子红红火火,蘑菇炖鸡象征来年大吉……,妈妈逐一告诉雪儿每道菜的寓意,嘱咐雪儿鱼不可动筷,隔日才能吃。雪儿嘴忙不停,爸爸端起醇香的米酒祝福奶奶,“过年好!身体健康!”奶奶说:“今年的年过得真好!年过好了,一年一家子都顺畅。我们雪儿快快长大!”一家人欢声笑语。
年夜饭后,雪儿换上新衣鞋揣着压岁钱,看村里的娃儿们放烟花,蒙着耳朵看”啾啾“乱窜的地老鼠飞窜上天,和女孩们转着圈挥动着仙女棒焰火,希望五颜六色的火焰能有神奇的力量。画个圈,雪儿许个愿,希望今年爸妈能在元宵节给她过完生日再去打工。
一轮圆月升起在树梢,屋檐下的红灯笼透着温暖的光,“团圆年,月圆圆”。春晚新年的钟声敲响时,爸爸点燃一大卷炮仗辞旧迎新。
Ⅲ 读老舍作品有感 我是六年级的不要写得太深也不要太浅 大约500字左右 多写几个读后感
[原创] 老舍作品读后感
熟悉阶段
起初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不比对鲁迅、曹禺、巴金的更感兴趣。我读的第一部先生的作品是短篇小说《月牙儿》,不能说没有感触,但是在日记里连名字都没有提,而张爱玲《金锁记》倒留下了读后感。现在想来,可能是小说中的压抑和绝望色彩太浓,让我实在写不下去的缘故吧。
《我这一辈子》
因为先前看了电视剧,就读了老舍先生著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主人公的坎坷遭遇,对黑暗社会的迷惑与怀疑,对现实屡屡妥协又屡屡碰壁,无不带给人一种辛酸之感,
而电视剧与原著相比,不仅增加了许多原著所没有的人物(如瑞姑娘、赵二、凤英等等)和情节,而且把时间跨度向后又延长了十余年,将原有人物黑子(即刘方子)、福海(即顺子)、冯先生(即吴仟南)的命运和性格也进行了推想和加工。但是这样一来,主人公的形象就不像原著那么丰满了。
另外,在情节上将北京兵变改成张勋复辟时的抢劫行为,而且将市民的趁火打劫删去,显然是回避了原著深刻而尖锐的思想内涵。至于为什么要把主人公儿子的名字改成主人公自己的名字,更令我大为不解.
《猫城记》
因为天热,前后经过22天才读完了《猫城记》。小说作于1932年,通过主人公“我”在火星上的奇遇,用寓言式的手法描写了一个行将灭亡的古老猫国,借以影射旧中国的腐朽、堕落、愚昧、自私、勇于窝里斗……
猫国的官僚愚昧、人民麻木、军队不守纪律而强横、学生游荡惹事。居民不喜欢吃饭,专以一种叫“迷叶”的毒品为粮,时时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对于外国人,猫国人既顺从又倚恃;敌人入侵,不愿反抗,却在灭亡之际还要自相残杀。个别清醒者如小蝎、大鹰的举动没能挽救亡国灭种的命运,最后或
绝望 自杀或自我牺牲。
作者由于对社会主义的不理解,用同样夸张的手法,对猫国人实行的“大家夫司基”,对“马祖大仙”的顶礼膜拜,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但我认为:作者并非是在否定社会主义,而只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某些方面有所不满,江青根本不可能理解这种超越时代的看法,所以作者的悲惨结局就无法避免了(这正是我读《猫城记》的原因)。
尽管这本书后来连老舍先生本人都不喜欢了,但由于它形式上的有趣,以及批判的尖锐(尽管方向上有误),后来仍然成为我最喜欢的国内现代文学作品。
《骆驼祥子》(读后备忘)
用了八天时间,读完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的《老舍小说选》中的《骆驼祥子》,又用两天重读了短篇小说《月牙儿》。这里只谈前者。
小说通过做洋车夫的祥子“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在残酷现实面前理想抱负的逐渐破灭,从一个指望通过个人奋斗过上好日子的下层社会青年堕落成一个懒汉和流氓的全过程,折射出旧北平以至于旧中国的社会风貌。
对于祥子的善良、自信而略有些自私,往吃、喝、嫖、赌、耍滑头、诈骗、告密的转化;虎妞的庸俗懒惰,以及对祥子生活的消极影响;小福子坎坷悲惨的命运;曹先生对平民的宽容体谅,小说都有传神的刻画。至于精明热心的高妈(曹家的女仆),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老车夫老马、阴狠贪婪的孙侦探、妖淫的夏太太等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都令人过目不忘。
小说用北京方言写作,有些词语还是我不曾听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促使我购买收藏。人物心理描写也比较精彩。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本《老舍小说选》收入的《骆驼祥子》和《月牙儿》恰好表现了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在旧时代从追求理想到走向堕落的过程,而作为女性的《月牙儿》主人公命运更加悲惨。
《茶馆》第三幕
读完《地球的红飘带》的同一天还读完了老舍作三幕话剧《茶馆》的第三幕。姐姐上高中时在课本上读了第二幕,1997年又在老张书记家借阅了第一幕,前后十几年才读完了全剧。
第三幕除了国民政府接收人员指良为“逆”,特务密探横行施暴,出卖民族资本家产业之外,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的卖淫业“托拉斯”,庞四奶奶(庞太监的四侄媳)借“三皇道”登上“皇后”宝座的臆想,印象最深,比当今社会的
“百丑图” 更加“绚丽”,以事实有力地反驳了为国民政府作辩解的言论。
《老舍短篇小说集》(读后备忘)
在昨天,《老舍短篇小说集》电子书成为我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书中除《我这一辈子》外,均未接触过。其中除《“火”车》、《兔》、《东西》批判旧时代的专横霸道、弱肉强食、媚外求荣之外,其余《杀狗》、《一封家信》、《浴奴》等六篇则描写抗战时期,歌颂普通群众的英勇不屈,批判普通人中的自私、懦弱、孤芳自赏习气。
深入阶段
2008年春天,被《老舍评传》勾起了兴趣,萌发了读老舍其余一些作品的念头。第三年的春节前夕,开始了预定的“老舍作品阅读年”。
《离婚》
用12天读完了老舍的一部较早期的长篇小说《离婚》。通过几个科员闹离婚又不了了之的经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老李的懦弱和顾虑。
老李诚然是对黑暗社会不满,而有时也能作出勇敢的举动,与浑浑噩噩甚至同流合污的老吴、邱先生等人不同。然而他毕竟不敢和黑暗社会、庸俗生活决裂,最后只能采取逃避的方式,而依他的软弱,逃避也未必能够坚持,然而这也不能让老李负全责,他人对现实的屡屡妥协,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张大哥夫妇是完全习惯于甚至喜欢这种黑暗的,他们的乐于助人已经接近于为非作歹了。但是残暴的统治仍然使他们面临了飞来横祸,由于丁二爷平生头一遭的英勇行为才得以解脱(他们却蒙在鼓里)。
小赵则不止是同流合污,更是黑暗的帮凶,集促狭、狭隘、虚伪、阴毒于一身,幸好最后被丁二爷掐死,没有造出更大的祸害。
老舍还以可敬的胆量,影射了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那个小赵似乎也是其中一分子。
小说对人物,即使是次要人物的心理感受和变化描写很生动,而又不失北平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对小赵的描写,在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内心之后,也袒露了他对诱骗不谙世事的张秀真(张大哥的女儿)的于心不忍及动了真情,表现人性的复杂很是到位。
《四世同堂》
我曾两次看过1985版的《四世同堂》改编电视剧,遗憾的是都没有看完整。读了原著,不仅看到了日寇的屠杀、虐待、盘剥,还看到了爱国志士和普通百姓不同形式的反抗。除了对北平风俗人情,物产饮食的描绘,对侵略者心态和策略的剖析之外,还对占领之下北平百姓的麻木和软弱进行了批判,这让我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在敌人任意的淫威之下,祁老人的逆来顺受、只求平安起了短暂的作用后,终究被连续的打击敲得粉碎;祁天佑的老实本分,钱默吟老诗人的沉浸诗歌不问世事,小文夫妇的只顾个人小天地而又没有任何招灾惹祸的根由,都没有能避免他们个人或家庭的毁灭。到了最难以忍受的时日,尽管在面临饥饿的威胁下,也没有发生集体的反抗,但钱默吟作为一介文人,伤身破家之后坚定地走上了甚至要扔出手榴弹的斗争之路;为了家庭一贯忍受退避的祁瑞宣在太平洋上的战火烧掉他最后一份工作之后,也投入了地下宣传工作。刘师傅的出走,常二爷儿子大牛儿的报仇,李四爷对日本宪兵的还击,说明了普通百姓中不乏反抗的火星。就连一生处世冷漠的小文在妻子被无故杀害之后,也做出了唯一一件英勇的举动——砸碎了行凶日本军官的脑袋。
老舍确实很会说故事。初读时,我刚对日常生活的漫长描绘感到一点疲乏,就看到了由于汉奸冠晓荷的告密,钱默吟老人被日军捕去,钱家长子和钱太太相继惨死。钱家丧事刚了,钱老人意外地带着累累伤痕扑倒在家门前……金二爷陪着钱老人闯进正打麻将的冠家,出手教训冠晓荷、大赤包夫妇,在长久的悲愤之后第一次让我感到痛快。让我更痛快的是书中的汉奸几乎都没有落个好下场,这纠正了我由电视剧得到的一个错误印象:强横威风有如西太后的的大赤包最后死在日军的狱中。尽管死得非常惨,也不能引起我丝毫的同情。献媚邀宠不遗余力,却又缺少作恶的胆量的冠晓荷,与自私自利,庸俗得让人生厌的祁瑞丰同样死在自己主子手里,同样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恨之余又可悲。与大赤包同样狠毒,却只有在保证安全时才敢于害人的蓝东阳,最后在日本死于原子弹爆炸。这个爬虫除了可鄙只有可笑了。只有
被自己昔日男友祁瑞全结果 的冠招弟,才让我能有一点怜惜,因为她所以堕落成特务,主要是受家庭的熏陶,而又有娇美的外表。
再说深一点的感受:其一是老舍一贯的北京地方特色并没有阻碍深邃的思想和辽远的视野。
其二是“芦笛”的 无聊阿彭
版主说老舍“善于表现人性”,确实如此,但这与“人性化”不同。冠晓荷和大赤包有时也有点“人性”,但那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例如冠晓荷难忘恩爱,不顾大赤包发威也去给尤桐芳收尸,可是对小妾的感情还是抵挡不住对野坟场的恐惧。这点“人性”的火星也照不亮黑恶的心灵。
《赵子曰》
用5天读完了老舍最早的一部成功的小说《赵子曰》(作于1926年),叙述20年代一群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风貌。最突出的当然是那位既庸俗无聊又欺软怕硬,显示自己不畏强权的赵子曰。他敢于挑头组织学生大闹学校,捆打校长,却不敢搭救被退职奉军军官逼做流氓的同乡谭玉娥——也是因见对方不像酒后初见时那么漂亮,以致怕军官报复(资助了谭玉娥一点钱)丢下家庭教师的差事逃之夭夭。他和武端、莫大年一直怀疑李景纯与他们同样,一心争风吃醋,直到看到王女士给李景纯的信,才知道冤枉了已不在人世的同学。
李景纯是一位可敬的有为青年。屡屡劝告赵子曰做点于国家社会有益的事,不要混日子。他不主张使用暴力,但为了为民除害,也为了救王女士和张教授,决意刺杀军阀贺司令,不幸失败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他还继续激励赵子曰等人,终于促使他们洗心革面。
那个卑劣无耻、成为一切祸患的根源的恶少欧阳天风,我不想多说了。
老舍的幽默风格,尤其在人物细微的动作中体现出来,而这又充实了人物的性格。
另外,小说中写到学生因不满考试大闹学校时,割下老庶务员的耳朵钉在门框上,联想到《猫城记》中猫国学生切割校长身体的描写,看来那并不完全出于幻想……
《火葬》
用和《赵子曰》同样的天数,读完了老舍在抗战期间写的一部直接描写战争的小说《火葬》。
我是在《老舍评传》中知道这部据说不成功的作品的,因此对它产生了兴趣。但是读过之后,却说不出它有多么差,也许是我的鉴赏力差劲吧。固然老舍对便衣队石队长这样的抗日军人的描写是比较肤浅的,也没有将他作为主人公表现。另外对便衣队开始攻城时结果田麻子和日本宪兵的描写,有些戏剧化色彩。但除此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对王举人为求保命屈身降敌,两头敷衍,并不显得平庸。这个人物让我想起了《四世同堂》中的牛教授,而牛教授只不过是个没有出场的次要人物罢了。其他像梦莲(王举人之女)从娇小姐到女战士转变的内心根源,石队长的智勇双全和慷慨赴死,刘二狗把汉奸做到底的愚蠢和虚荣(有点像蓝东阳),都是栩栩如生。还有田麻子虽为虎作伥又不愿把坏事做绝的心理——这确是体现了“人性化”的思想,但还在合理范围之内。小说虽短,对日寇和汉奸的残暴,表现的力度也不弱于《四世同堂》。
可见文豪的作品,即便是“劣作”,也是我难以企及的。
《神拳》
因为阅读器电量不足,好像上天开玩笑似的又是一个5天才读完了老舍在建国后一部较有名的剧作《神拳》。至此,“老舍作品阅读年”宣告结束。
该剧通过义和团运动期间,直隶(今河北)某县高永义、高大嫂为首的一支农民义和团队伍从酝酿 发动
到参与保卫北京城的过程,小中见大地表现出整个义和团的发展过程,对于义和团爆发的原因,作者用简洁的对话交待出了北方大旱和洋货倾销,在第四幕里又用同样方式表现了清廷对东交民巷(使馆区)“明攻暗保”的招数。爆发的又一原因——民教矛盾,作者则以夜猫子的横蛮猖狂,映衬出其入教的哥哥、恶霸张飞龙的丑恶而加以表现。
其他如以孙知县、明大人反映清廷官吏的脚踏两只船和兔子胆作风,以乔神甫反映侵略者的伪善和阴险,就不算多么出色了。
在对义和团的同情与歌颂基调之外,作者对他们的愚昧迷信有所表现,但刻意淡化;虽然写了富家子弟田富贵的投机自保、浑水摸鱼,但没有触及贫民中败类的滥杀行径——这就是义和团受人指责的重要原因。这些不足都出于时代的限制,不是作者能力的问题。在大气候中文豪也无法写出深刻的作品。
老舍作品经典(上下卷) 读后感
拿到手中的是中国广播出版社的《老舍作品经典(上下卷) 》,是从卓越网上购买的,原价65元,卓越上的价格是59.6元,相当于是88折。老实说比较其他书,折扣并不是很大的幅度。但是书是很好的书,厚厚的两册,700多页,很重实的感觉,包装不算是豪华,但是和老舍先生的作品风格相配。
不知道为什么这书在卓越上介绍时写的是“作者:舒乙 ”,照 我看这是不合适的吧?我知道这个“作者:舒乙 ”其实是老舍先生的儿子,不过他毕竟不是写出这些好作品的真正作者啊?其实应当是编者就比较正确了。而书的封面上也确凿地印着“ 舒乙 编”,卓越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有点让人费解,也是不应当发生的情况。
老舍先生的才华是无可非议的。确实是大作家,平民风格与天生幽默,自居一家独具一格。建议重点阅读一下最前面的“代前言”,极其精练准确,先读了这个代前言,就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了。不知道这个精彩的“代前言”是谁写的?据我想不会是他的儿子舒乙 ,因为那个口气不像,应当是一个比较有份量的大家的手笔。开篇就总结了老舍先生的五个最重要的特点,而这五点“是了解他,懂得他的五把钥匙。”
我喜欢《猫城记》,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会知道,老舍先生是说的民国这前后几十年的旧中国的国情,只是假借一个所谓的“猫国”奇遇,真正的意味是不言自明的。老舍先生和鲁迅先生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看到国家遭受侵略人民惨
被压迫,心中是十分痉的,而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一支笔,去批判社会批判黑暗,希望能够有一个真正带领中国人民的领导群体,挽救濒于灭亡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在老舍先生创作这些小说的时候,多是在30年代左右,那个时候还没有共产党的强大影响,所以总的来看,那个时候老舍先生还是悲观多过乐观的。在《猫城记》的最后,他写了自私自利还好内斗的猫国人在外来侵略者的打击下全部灭绝的惨状,他写道“要形容一切我所看见的,我的眼睛哭瞎了;”,而灭亡猫国的“矮人们”,照我想来,当是指日本无疑了。不能不佩服老舍先生的深远眼光,他早看出来,中国人不会灭亡在外国人手下,只会因为内斗自私而自绝,而日本永远不会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永远不会放弃灭亡中国的妄想!这是多么深刻的洞见!可是我们现在也仍然无法放下老舍先生的担忧,因为我们的心仍然不齐,仍然有许多人甘愿当小日本的奴才,以做鬼子的汉奸为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然而这又是千真万确的,中国的许多事其实就是坏在了汉奸的手上,而汉奸永远层出不穷,真是令人绝望!
《上任》是一个小短篇,十足的幽默,看了让人发笑。《正红旗下》感觉和《小人物自述》是差不多的,都是老舍先生带自传体的小说,只是可惜没有写完,尤其是《正红旗下》,刚刚开了个头,精彩的好戏才要开演,竟然搞成了绝唱!唉,可惜可叹!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老舍先生不知道要有多少精彩的作品再创作出来!不过以他的性格看来,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典型,所以文化大革命一来,他就是不死,怕是也不会多写一个字了吧?唉,时代的悲剧戕害了多少真正的大家呀!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太“法西斯”了。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读《北京的春节》有感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不说现在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嘛!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借老舍先生的话来做结:“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