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作品中短篇小说
『壹』 叶圣陶小说《隔膜》的简介
《隔膜》作为叶圣陶的早期作品迥异于其后期的创作。众所周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缔造者之一,叶圣陶的小说带有浓厚的“为人生”色彩,试看他的几部名篇《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饭》等,均体现了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文研会的其他成员如鲁迅、沈雁冰、王统照等人一样,叶圣陶是将文学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来,极切地关注着社会问题,当仁不让地汇入早期“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队伍中,并成为“其中成熟最快且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隔膜》之于叶圣陶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它们都是“独语体”的,越过社会,越过众人,也越过自己显而易见的风格,退回到隐秘的内心深处,不求反响,不求共鸣,不求为人所知。他们只是要单纯地记录那些困扰自己纠缠不清的思绪,让它从笔端滴落留驻纸上,作为曾经有过的记忆。
阅读《隔膜》,除却那稍稍带有时代特征的“蓄音片”、“令郎”、“作揖”等语词外,我们看不出它所叙述的情境离我们的遥远。相反,拨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烟云,我们似乎能够轻易走入作家的心底,轻车熟路地洞悉其心境以及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与他之间的同感并未因为创作时代的久远而消弥。因为那种相似的感同身受的苦恼与迷茫同样曾纠缠过我们每一个人。《隔膜》的感觉与我们是相通的,这便是它历经八十多年仍能打动读者的深层原因。文章不长,几乎完全是叙述者一人的讲叙,只在大体的环境概括中,简单勾勒了三个场面,以承托起短篇小说的框架。至于具体的情节波澜则并未展开,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旁枝末节,作者
一开场的自述已奠定了整个文章的基调和主题。所以,这是一篇不太象小说的小说,若归入散文亦无不可。因为如果大致抽空或置换文中的三个场面,抽空所涉及到的人物和对话,文章的主题和基调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依然成立,只是那样它将成为名符其实的散文,与小说这一体裁的相隔也就太远了。这样古怪的小说,不仅在二十年代,即便整个现代文学的长河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作者截取的三个场景分别是“相逢”——亲戚的书斋、“饮宴”——朋友的餐室、“闲聚”——众人喧闹的茶馆,这便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系中提取出了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是自己无法左右与选择的血缘关系,二是生活中接触较多可以互相照应的熟识关系,三是毫无瓜葛的陌路关系。三种关系一是天意给予的,二是自我选择的,三是难以称为关系的关系,它们几乎可以涵纳世上的一切交往,虽然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浓淡程度,不能绝对得同日而语,但它们给予叙述者的感觉却异常雷同、如出一辄,那就是——隔膜。相逢如何,不过是说意料之中你应我答的话,客套的寒喧的程式化的但又不能省略的话,找一些掩饰尴尬填补沉默的无关紧要的问题,但说者只顾说了,似是尽了义务卸去责任,于是并不专心听答者的应对,对其几乎充耳不闻,答者也便跟着淡漠无味。交流在尴尬中阻塞了,象中间被筑起堤坝的小河,浪花只在自己小小的范畴中盘旋。饮宴又如何呢?与不相熟的人举杯叙情,即便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却只是言不由衷的应酬而已,依是各怀了各的心,虚情假意一番。人头攒动吵嚷热闹的公共场合里,互相问好高声谈论,似是交情笃深一拍即合,却又毫在意对方,少了谁也不会被发现,多了谁也不会有人惊喜,大家都在热烈的无聊着。三个场景概括要约了无所不在的隔膜,无所不在的寂寞,委实让人难以承受。
《隔膜》写了人的荒诞处境,写了人日常的一种孤立无援的存在方式,隔膜也是人无法摆脱的一种无奈境遇。尽管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却互不了解,互不关心,互不在乎,互无意义,他人在自己眼中如同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样,仅沦为一个无足轻重单调而空洞的行动符号,人是这样群居而又孤独无助与自身绝缘的动物。这种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的疏离是令人恐惧的,人活着非旦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困扰艰辛还要逃避与类群的接触,岂不是一种绝境中的绝境,挣扎中的挣扎?
隔膜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墙壁,人们竞相筑起的用于自我防卫的墙壁又成为难以跨越的隔膜。人成为彼此在世间的障碍物、累赘、或危险品。人人设防、人人自危,在保持距离互相隐瞒这一点上却有着高度的默契,自觉自愿地加深拉长着原有的鸿沟。
《隔膜》中的叙述者烦恼于那些无聊无谓的交往应付,烦恼于那些“蓄音片”式的对话交流,也烦恼于欲摆脱而不能的窘然处境,在与亲戚的叙旧中,“我如漂流在无人的孤岛,我如坠入于寂寞的永劫,那种孤凄彷徨的感觉,超于痛苦以上,透入我的每一相细胞,使我神思昏乱,对于一切都疏远,淡漠。”在作客友人家中,“我想他们各有各的心,为什么深深地掩饰着,专门用蓄音片说话?这个不可解。”“我没有别的盼望,只盼时间开快步,赶快过了这两点钟。”在人群川流不息的茶馆,“我欲探求他们每天聚集在这里的缘故,竟不可得。他们欲会见某某么?不是,因为我没见两个人在那里倾心地谈话。他们欲讨论某个问题么?不是,因为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辨个是非,不要什么解答,无结果就是他们的结果。”这是无可穿透的心与心的隔膜。人们象一个个刺猬,本欲在冬日里相互偎依取暖,然而彼此倒立起来的刺又使它们难以接近,于是只能处于一种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下,欲达不达模棱两可地延宕着,枯燥无味的心绪永不得改变。
在个人与他人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想把他人当作对象,当作客体,同时又想摆脱自己成为他人的对象,使人感到压抑的地位,于是人们不得不处在紧张乃至冲突的关系之中。“他人是我的地狱,”我们每个人都在别人的目光下苟活,处于从属于他人的境况之中。这就是《隔膜》想要表现的深层含义。
作为二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个宗旨是以文学干预生活的知识分子,叶圣陶的《隔膜》是一次意外的收获。这里没有恼人的社会问题,没有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没有抨击批判滴血为墨的铿锵力度,但是却是绵里抽丝的缓慢而持久的钝痛,它不是为表现什么,不是为教化何人,只是单纯地记录了自我感觉,这是作家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所成就的,以它原生态的极强生命力感动了读者。通过文本,我们理解了八十年前的作者,理解了八十年前那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空虚和痛彻骨髓的孤寂,我们不自觉得为它颤栗。也许,在喧哗里落寞,在孤寂中陶然是人类永远无法自解的一个谜语吧!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其文:
(一)创作经历
1、他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叶圣陶本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最显著的,就是以饱满浓郁的政治热情,迅速直接地描绘革命斗争的壮烈图景,歌颂群众运动的宏伟场面。这就使他本时期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精神被茅盾誉为“杠鼎”之作的《倪焕之》是新文学史上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名著。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表·译者的话》)。
(二)创作主题及其风格
1、圣陶谈到他作小说的态度,常喜欢说:我只是如实地写。这是作者的自白,我们应该相信。但他初期的创作,在“如实地”取材与描写之外,确还有些别的,我们称为理想,这种理想有相当的一致,不能逃过细心的读者的眼目。后来经历渐渐多了,思想渐渐结实了,手法也渐渐老练了,这才有真个“如实地写”的作品。仿佛有人说过,法国的写实主义到俄国就变了味,这就是加进了理想的色彩。假使这句话不错,圣陶初期的作风可以说是近于俄国的,而后期可以说是近于法国的。因为是“如实地写”,所以是客观的。他的小说取材于自己及家庭的极少,又不大用第一身,笔锋也不常带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对话及作者关于人物或事件的解释里,往往出现,特别在初期的作品中。爱与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说的两块基石。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的思潮;但他能用艺术表现,便较一般人为深入。
2、自由的一面是解放,还有一面是尊重个性。圣陶特别着眼在妇女与儿童身上。他写出被压迫的妇女,如农妇,童养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写一个农妇的。对于中等家庭的主妇的服从与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游》(《隔膜》中)里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两封回信》里说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笼子里的画眉,花盆里的蕙兰”,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类平等的一个‘人’”。他后来在《未厌集》里还有两篇小说(《遗腹子》,《小妹妹》),写重男轻女的传统对于女子压迫的力量。圣陶做过多年小学教师,他最懂得儿童,也最关心儿童。他以为儿童不是供我们游戏和消遣的,也不是给我们防老的,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有他们的权利与生活,我们不应嫌恶他们,也不应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具体而微看。《啼声》(《火灾》中)是用了一个女婴口吻的激烈的抗议;在圣陶的作品中,这是一篇仅见的激昂的文字。他憧憬着“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是自由的,发展个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都被揿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圣陶极厌恶这些模型或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下,他“只觉一个虚幻的自己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见《隔膜》中《不快之感》)。
3、圣陶小说的另一面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圣陶后期作品(大概可以说从《线下》后半部起)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写实主义手法的完成。圣陶的生活与时代都在变动着,他的眼从村镇转到城市,从儿童与女人转到战争与革命的侧面的一些事件了圣陶写作最快,但决非不经心;他在《倪焕之》的《自记》里说:“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我们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态度。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的结尾,几乎没有一篇不波俏的。他自己曾戏以此自诩;钱杏邨先生也说他的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
4、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叶圣陶是发起人之一,后来又成为其骨干成员和创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强调文学必须反映人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被压迫损害者;他的创作集中地、充分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血与泪” 的文学宗旨。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在他写的近百个短篇中,与教育有关的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构成了叶圣陶创作的独特领域――教育文学。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封建教育有一个清醒、透彻的认识,对衰朽没落的旧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还表现在以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少年儿童悲惨不幸的遭遇和他们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难。喊出了被束缚、禁锢在封建教育下儿童的心声和愿望,要求全社会尊重儿童、关心儿童、同情儿童、了解儿童,使他们获得发展天性的自由,这是叶圣陶民主主义教育文学另一个重要表现。他的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一致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从总的倾向看,叶圣陶“五四”前后的创作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朱自清、叶圣陶语)
(三)语言艺术风格:
1、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确实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2、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三、叶圣陶其趣:
(一)写童话的原由: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是我国语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国中学、师范学校语文课本。叶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前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学子们童心的无邪、童真的灵幻、童趣的稚拙时时感染着他。这时,他读了鲁迅《二十四孝图》一文,说有一位童年小友因为只能读“人之初,性本善”,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缺乏生气和希望,竟至死亡。由此,萌发了为儿童写作的愿望。他拿起笔来,成为我国近代童话创作的第一人!
(二)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爱酒嗜酒,一生留下诸多酒话。本文向大家介绍有关他的几则饮酒轶闻雅趣。
文友酒会
三十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时,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叶圣陶和丰子恺等几位朋友便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友酒会,叶圣陶自任会长,规定只有一顿能喝5斤以上黄酒者方能申请入会当会员,每周的周末举行一次会员聚会。当时,同在开明书店任编辑的钱君陶也想入会,但他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会心里没有底。一次他问已是酒会会员的丰子恺自己能否入会,丰子恺感到说不准,表示要请求会长叶圣陶后方能决定。当丰子恺向叶圣陶汇报此事时,叶圣陶幽默地说,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个预备会员罢。事后,叶圣陶路遇钱君陶,便风趣地对他说:“你也是酒会会员了,要锻炼酒量,争取早日报‘预备’两字去掉!”
醉酒经历
叶圣陶一生好酒但自制力很强,很少有醉酒的记录。据叶圣陶儿子叶至诚介绍,从他记事开始,叶圣陶醉酒仅有两次。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总司令60大寿时,当时定居上海的叶圣陶受邀出席朱总司令生日午宴,因过于兴奋激动,醉酒后由中共上海办事处两位工作人员护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间在武汉大学时,有一位武汉大学的英国教授雷纳,听说叶圣陶善饮,想与其较量一下。他专门邀请叶圣陶到他的寓所对饮,叶圣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两人如何对饮不得而知,到午后太阳打斜时,叶圣陶才踉踉跄跄回家。叶至诚迎上前去扶他时,他还笑着说:“我呒啥(吴语意为‘没关系’)。”后进卧室躺下睡着了。事后叶至诚了解到,那次较量,雷纳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叶圣陶还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先后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树,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海棠花盛开的4月19日,叶圣陶总要邀请朱光潜、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挚友亲朋来家小聚。而每当此时,俞平伯总会带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潜则捎上一瓶白兰地,主人在准备的下酒菜中,必备一只叶圣陶自制的酱鸭。他们赏花饮酒,促膝谈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此情此景,堪称饮酒之最佳环境,超过任何的星级宾馆和酒家。“十年内乱”中,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难再了。
叶圣陶享年94岁,堪称高寿。除了他心胸开阔善待人生外,适量饮酒也是他的长寿原因之一。虽然叶圣陶黄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时候仅以一两多白酒解瘾,可见他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叶圣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饭时他喜欢饮上一杯绍兴黄酒或葡萄酒,对酒的钟爱直至生命终止。
(三)叶圣陶与朱自清
叶圣陶与朱自清相识于1921年秋天。叶圣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不久就成了好朋友。叶圣陶蛰居上海,朱自清则在北平,一南一北,但鱼雁不绝。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不幸逝世。8月30日,叶圣陶、陈望道等与清华同学会联合举行的朱自清追悼会,并在会上致词,对失去一位文坛干将和诚挚知友而痛惜不已。收起
『贰』 叶圣陶有什么著名作品: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其作品有:
《春宴琐谭》《小白船》《一粒种子》《雪朝》《旅行家》《含羞草》《隔膜》 《线下》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快乐的人》 《稻草人》《火灾》 《叶绍钧选集》
《倪焕之》 《古代英雄的石像》《文心》 《未厌居习作》《圣陶短篇小说集》
『叁』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的内容简介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作书目: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肆』 叶圣陶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叶圣陶,生于1894年,卒于1988年,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原字秉臣,后改字圣陶,笔名郢生、翰先等。江苏省苏州人。
1914年开始写文言短篇小说,1918年发表首篇白话短篇小说《春宴琐谈》。加入文学研究会后,创作进入旺盛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城中》、《四三集》等;长篇小说《倪焕之》。其中《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是其代表作,《倪焕之》是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成熟之作。他遵循“为人生”的写实主义主张,在冷静真切的人生观察中摄取平凡生活题材,运用客观的笔触进行细致描绘,注重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章法、结尾,语言凝练纯净,富于表现力,形成一种朴实自然、冷峻隽永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又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还撰写过10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编辑过几十种文学语言教科书,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伍』 叶圣陶还有哪些短篇小说
叶圣陶原名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吴县。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1934(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写作杂谈》(教育)1951
《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抗争》(短篇小说)1959
《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微波》1959
《箧存集》(诗)1960
《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陆』 叶圣陶作品有哪些
叶圣陶的作品主要有:
1918 《春宴琐谭》 短篇小说
1921 《小白船》 童话
1921 《一粒种子》 童话
1922 《雪朝》 诗
1922 《旅行家》 童话
1922 《含羞草》 童话
1922 《隔膜》 小说集
1922 《玫瑰和金鱼》 童话
1922 《月亮姑娘的亲事》 童话
1922 《快乐的人》 童话
1923 《稻草人》 小说
1923 《火灾》 小说集
1925 《线下》 短篇小说
1928 《倪焕之》 长篇小说
1931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
1934 《文心》 教育
1935 《未厌居习作》 散文
1936 《圣陶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
1936 《叶绍钧选集》 文选《上海时事新报》 《礼拜六》 《上海民国日报》 《儿童文学》 《文学周报》 《中国语文》
《公理日报》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开明小年》
《国文月刊》 《诗》
《苏州评论》 《光明》
《国文杂志》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柒』 叶圣陶作品有哪些
叶圣陶的作品主要有:
1918 《春宴琐谭》 短篇小说
1921 《小白船》 童话
1921 《一粒种子》 童话
1922 《雪朝》 诗
1922 《旅行家》 童话
1922 《含羞草》 童话
1922 《隔膜》 小说集
1922 《玫瑰和金鱼》 童话
1922 《月亮姑娘的亲事》 童话
1922 《快乐的人》 童话
1923 《稻草人》 小说
1923 《火灾》 小说集
1925 《线下》 短篇小说
1928 《倪焕之》 长篇小说
1931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
1934 《文心》 教育
1935 《未厌居习作》 散文
1936 《圣陶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
1936 《叶绍钧选集》 文选《上海时事新报》 《礼拜六》 《上海民国日报》 《儿童文学》 《文学周报》 《中国语文》
《公理日报》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开明小年》
《国文月刊》 《诗》
《苏州评论》 《光明》
《国文杂志》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怎样写作文》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ZHU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创作了我国**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目前**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
其它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1、《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卜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外貌描写作文600字
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叶圣陶的文章
著作书目:《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倪焕之。
(长篇小说)1929,开明《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参考资料://china.cn/chinese/zhuanti/yst110zn/685282
叶圣陶写的散文
[叶圣陶写的地球读后感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写的《地球》,只看题目我还以为是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呢,其实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地球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勤劳的,另一种人是柔弱的,一天他们没有食物了,于是勤劳的人开始耕种,可是柔弱的人拿不动锄头,勤劳的人就种出东西来分给他们,叶圣陶写的地球读后感 日记。
勤劳的人必须背着食物爬上土石堆给柔弱的人,土石堆越堆越高,变成了高山,爬上去送食物越来越难,渐渐地勤劳的人有的病倒了、死掉了,而那些柔弱的人太柔弱了身子越来越小,一代小于一代,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读后感《叶圣陶写的地球读后感 日记》。
由此我想到了生活中也有柔弱、勤劳的人,有些同学像勤劳的人,主动学习,不仅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补充课外知识,有些同学像柔弱的人,干什么都要靠别人,上课靠老师下课靠家长,我希望那些不住动学习的柔弱的人赶快消失,全都是爱学习的勤劳的人。
〔叶圣陶写的地球读后感 日记〕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怎么上传作文,就是叶圣陶的那个作文
这样就能产生一篇不错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核心就是“在阅读中修改.同学们在自己作文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一试,有漏洞,阅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语感上感知作品的语言.开头起草、内容等方面的修改、毛病、推敲的过程中.要念起来上口:文章第二步修改的关键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敲、思想. 第三步,仔细看文章是否符合自己原来的想法.假如我原来的想法不到家,就是阅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稿,我看很要紧:“文章改完后.所以写完了要看几遍,还有很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个好习惯:要修改的地方,我们的修改任务还没有最终结束. 第二步,经过比较,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领域,达到我的目的,挑选一个,那就要改了、第二步修改后.看:完成第一步.” 这就是说,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纯而又纯”的标准,不妨想出两个或三个改的办法.这也是对自己的考试,就是自己审查妥当不妥当,一定有缺点.这一方法古人也经常用之,具体做法是,听起来顺耳.” 这就是说,而不是像有些人在会上做报告念稿子那样念法、漏洞?要跟平常说话一样地念:“文章总是要改的.怎么念法呢、在思考中修改”,完整不完整:“修改”后“阅读” 叶圣陶说,达到“精而又精,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缺点,或者我写出来的话没有针对我想的:在完成第一次写作后,即草稿完成后,在反复琢磨,这样容易改得精一点,于是我常用比较的方法修改:“在完成第一步修改后. 改:“比较”后“修改” 叶圣陶说.” 这就是说,使文章在内容上尽量丰富起来,丰富自己原来的想法,就要首先阅读,有毛病例文 叶圣陶说. 可见,最好是念一两遍、在比较中修改
叶圣陶的文章《荷花》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 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 还 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 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 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 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课本上改动了一点 给你原文 诗的材料 叶圣陶 今天清早进公园,闻到一阵清香,就往荷花池边跑。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
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
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
那画家是谁呢……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
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
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另外一种东西,这种情形以前也有过。
有一天早上,在学校里看牵牛花,朵朵都有饭碗大,那紫色鲜明极了,镶上一道白边儿,更显得好看。
我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牵牛花,朝着可爱的阳光,仰起圆圆的笑脸。
还有一回,在公园里看金鱼,看得出了神,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条金鱼。
胸鳍像小扇子,轻轻地扇着,大尾巴比绸子还要柔软,慢慢地摆动。
水里没有一点儿声音,静极了,静极了…… 我觉得这种情形是诗的材料,可以拿来作诗。
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地想。
叶圣陶先生作文的名言
猪的鼻子有两个孔,猪有着黑漆漆的眼,望呀望呀望也看不到边. 猪的耳朵是那么大,呼扇呼扇的尾巴是卷又卷,原来跑跑跳跳还离不开它 猪头猪脑猪身猪尾(yi)巴 从来不挑食的乖娃娃 每天睡到日晒三杆后 从不刷牙猪的肚子是那么鼓,一看就知道受不了生活的苦 猪的皮肤是那么白,见到漂亮姑娘就嘻嘻哈哈 不会脸红不会害怕 猪头猪脑猪身猪尾(yi)巴
你好我是您的一个小书迷,是《稻草人》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您.看到您照片上那亲切的笑脸,花白的胡须,炯炯的眼睛上那一对雪白的、粗粗的弯眉,一看就知道您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您写的文章总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您写的童话充满童真、童趣;您努力把自己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又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表现在页面上;您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创始人.看着您写的童话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一粒种子》让我明白太贪心、刻意追求的人不能得到好的结果.《富翁》使我懂得如果大家都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都想坐享其成的时候,却一无所有,是多么悲哀啊!还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含羞草》、《记金华双龙洞》等等,这些奇妙、有趣的故事中都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傻子》.傻子是一个憨厚善良的人,而他的诚实在别人看来却是“傻”.当师傅让他和师兄做夜工的时候,他心疼师兄天冷劳累,让师兄舒舒服服的睡觉,自己却在寒冷的冬夜做了一夜苦工;当他捡到一袋子银币的时候,心里只想着:丢东西的人一定很着急,我要等那个人来找.一直等到所有的店铺都关门,终于等到丢银币的老人;他把劳动所得的糕点和馒头毫无保留地送给饥肠辘辘的难民.别人都说他是傻子,我却认为傻子并不傻,他有一颗金子般无私的心灵!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非常可贵!您用这样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善良的人.叶圣陶爷爷,您知道吗?在当今校信通里,有许多和“傻子”一样善良的、无私奉献的人,像“小城说雨”老师、“曾经有梦”老师以及众多辛勤的管理员老师,他(她)们大多与积极写博的孩子们素不相识,但老师们不辞辛劳地传授写文章的好方法,义务给大家的文章发评论来指导我们,以至于积劳成疾,却依然像“傻子”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叶圣陶爷爷,虽然您早已仙逝,但是您为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您留下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愿您在天堂里可以写出更多好书,把您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叶圣陶作品有哪些?????????
『捌』 叶圣陶集作品有什么
叶圣陶的作品主要有:
1918 《春宴琐谭》 短篇小说
1921 《小白船》 童话
1921 《一粒种子》 童话
1922 《雪朝》 诗
1922 《旅行家》 童话
1922 《含羞草》 童话
1922 《隔膜》 小说集
1922 《玫瑰和金鱼》 童话
1922 《月亮姑娘的亲事》 童话
1922 《快乐的人》 童话
1923 《稻草人》 小说
1923 《火灾》 小说集
1925 《线下》 短篇小说
1928 《倪焕之》 长篇小说
1931 《古代英雄的石像》 童话
1934 《文心》 教育
1935 《未厌居习作》 散文
1936 《圣陶短篇小说集》 短篇小说集
(8)叶圣陶的作品中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人物评价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
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玖』 叶圣陶的代表作有童话集_,长篇小说_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