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党费读后感500字
1. 读小说后的感想,500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
《西游记》读后感600字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回《西游记》,第一次读时,纯粹是为了它曲折有趣的情节;后来再读,对书中的各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就有了一些看法。《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喜欢他的善良、调皮、机灵、法力无边、对各天神说话时的直率、打妖怪时的执着(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和对兄弟、师傅和猴子猴孙的情谊。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经常第一个发现妖怪,可是他的师傅唐僧却总是轻易地被那些装扮成好人的妖怪欺骗,而对打死妖怪的悟空念紧箍咒惩罚,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悟空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师傅的话,没有死皮赖脸地跟着师傅。但是当八戒又来找他帮忙时,他一听到师傅有难,就不记前嫌、义无返顾地跑去救师傅,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天生比较冲动,性格比较火爆,有时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杀生,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都是罪有应得的,都是些杀人无数的强盗啊,暴君啊等等,可是相信佛教的唐僧却不信,他不管怎么样都不让悟空杀人,却不去管那些恶人去害人,我总是觉得悟空很冤枉。唐僧在他们师徒四人中是让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人,他总是被妖怪抓走。在师徒四人之中,他总是带来麻烦,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时还会添乱,要是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已经去另外一个西天了。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却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师傅,见到妖怪害人时,总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当悟空打死那些祸害苍生的人时,他却大惊失色,不仅念紧箍咒,有时还要赶走他,难道他就不会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家伙给杀了,他们又会去祸害别人,这样,岂不是为了一条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吗?但是,唐僧却也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为了到达西天取得真经造福苍生,他不仅不要快速到达西天而不让悟空自己飞去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也从没让悟空帮他飞过。唐僧在一路上遇见了不少人善意……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记》,会不会太幽默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同时又因心肠太软而显得有点懦弱和迂腐;孙悟空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傅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猪八戒虽贪财好色,又懒又馋,但从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他在这个时期是最顽劣叛逆的,但却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我深深地喜欢上这一人物形象,也许是因为他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无父无母,没有世俗的各种羁绊,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决心到远方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他在追求自由,摆脱死神的束缚;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正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彻底的自由,他才显得那么可爱,当众多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玉皇大帝被迫请求西天如来佛祖的帮助时,让人有一种泄恨的快感,给人带来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孙悟空最终还是受惩罚而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但这并不说明他有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毕竟他是孤军奋战,也许正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他输也输得悲壮,尽显英雄本色,让人惋惜,敬佩。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深深蕴含着人们长期以来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它和孙悟空这个人物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名著读后感——简爱读后感: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假如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假如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假如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究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要害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读后感: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2. 《党费》读后感
读完《党费》,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我也说不清这是为什么。平日里我很少看当代的文学作品,因为不喜欢。那个时期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们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说教的色彩很浓,而且每篇都差不多。但是每当我静下心来读完这些小说的时候,我的心又禁不住被深深地震颤。因为这些小说里都有一种说不清的力量在感染着我。下面我也想通过写《党费》这篇小说的读后感来理清楚这股震颤我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读完后我就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这也使得我对这篇小说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党费》是王愿坚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内容主要是关于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该小说主要通过三件事情来刻画黄新的,一个是在“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第二个是黄新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她坚持战斗,偷偷组织村民用丈夫留下的仅有的一点贴己钱买盐给山上严重缺盐的战士腌咸菜。第三件就是黄新为了挽救“我”挽救党毅然地抛下了年幼的女儿牺牲了自己,并恋恋不忘补齐党费,最后嘱咐“我”用咸菜交了最后一笔党费。
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仅以黄新用咸菜交党费为主线。但是他的故事性却很强。那作者是如何做到感人至深的呢?这得从作者的艺术手法上来说了。
首先,我觉得这篇小说的语言上非常地口语化,感觉就像是小时候聆听太爷爷给我讲红军打仗的革命故事一样,很亲切。小说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让人听起来就像是他亲身经历的一样。然而仅有这些就能做到让人坚信所讲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当然不是,虚构的故事总是空洞的缺乏灵魂的。该小说的这一特点还要得益于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虽然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
在这里,小说中的几个重要情节也都是有真实的故事原型的。例如主人公黄新,它的原型就是大革命斗争时期青年农村妇女卢春兰。故事大概是山上游击队没盐吃,坚持斗争的卢春兰在村子里组织各家给他们腌咸菜,在送咸菜上山的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就在敌人用枪杀威胁全村的群众要究出组织者的时候,她毅然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迎着敌人的枪口站了出来。这已大体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然而要使故事变得丰满,情节变得有些有肉,还要加入更多的东西。作者曾经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在一位烈士空荡荡的口袋里找到了一个笔记本,里面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的下面写着“如果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一笔党费。”上述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真实的,感人的。然而听者对事情的认识多半却是感官的、肤浅的。作者通过把自己以前听到过的相关故事杂糅在一起,并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充实,然后进行整理提炼,使得笔下的主人公更典型、更理想、更完美,也使得故事的情节性、思想性更强,更具感染力。
其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很丰满。尤其是黄新。她机智、果断、无私、临危不惧,活生生的,
很有感染力。作者特别善于抓住细节来表现人物。例如,在夜深人静的白匪围剿的敏感区域,黄新在家一边偷偷为山上的战士腌咸菜,一边轻轻地哼《送郎去当兵》。黄新和丈夫是自由结合的,她怎么会不爱她的丈夫呢?然而她却毅然带头送丈夫去当兵。这里刻画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她在革命陷入低潮时仍然在坚持斗争的可贵精神。当被敌人包围的时候,她“很快抱起孩子亲了亲”,并把妞儿托付给了“我”,自己毅然选择以牺牲自己来掩护党的侦察员“我”,这里,并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正是为了能让千千万万的妞儿过上好日子,为了革命能取得胜利,她才无情地选择了这样做。表现了黄新人性的光辉。此外,从典型细节入手来塑造人物性格最典型的就是母亲从女儿手里拿下咸菜的描写了
。作者着力刻画了妞儿因为严重缺盐,看着咸菜直咂嘴巴的一系列神态描写,通过母亲最后还是选择把菜从孩子手里拿下来的辛酸场景刻画揭示了黄新把一切都献给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将细节和事件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运用短篇小说中以小见大的方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抓住了能表现主人公性格的一瞬间,非常的有力。
过去,老师家长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学会“艰苦奋斗”,要能“吃苦耐劳”。我们刚开始还会认真地听,虽然并不能完全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宣传多了、听多了也就变得麻木了,这些词对于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标语。但是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开始深深地感受到,像这样的一类不知见了多少遍的字眼,开始变成了饱和着血肉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东西。原来我们的革命前辈是这样“艰苦”奋斗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样的来之不易,而他们付出了血与肉之的代价之后却不曾享受过一天幸福宁静的生活。他们的无私使得他们的故事变得壮美,使得他们的生命变得光辉。这个故事显示了前辈革命者的高贵品质,也显示了人类最崇高的美,是你不得不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爱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小说能够深深撼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