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隐的短篇小说
①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怎么样
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来说。时间串连。 1898-1927为书研究中心。1898-1916梁启超,林纾等“新小说家”,1917-1927五四小说家 1902-1906,1906-1911,1912-1916,1917-1921,1921-1927 1叙事时间参考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对故事与情节的区分,不是热奈特的“情节时间”与“故事时间”区分。 到二十世纪接触西洋小说前,中国小说基本采取连贯叙述写法。 情节时间:政治小说一起之突兀,侦探小说令读者骇其前而绎其后(见尸体倒叙在回看),言情小说之前后倒置(看官可曾晓得*的来历,原来,另表一说等),五四小说理论家对叙事的淡漠(很少有人谈及,不管是倒叙还或此档是插叙,这种文法都理所当然了,但这种写法已与小说家的主观情绪及政治思想观更好的结合了,如狂人日记) 2叙事角度相当于热奈特的“焦点” 文言小说(唐传奇至明清小衫乱说)部分采用限制叙事(1第一人称,2史传笔法,对人物纪其行状,如柳毅传)章回小说全知叙事; 新小说家从谋篇布局角度切近限制叙事,借一人来叙事(老残游记中前面是游记,到后面写了翠巧的事情,又变成了全知。去查),录见闻的第一人称叙事(吴研人(读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五四时期第一人称叙事受青睐便于抒情,日记体,书信体小说风行(丁玲《萨菲女士的日记》、卢隐《海滨故人》),因第一人称如长篇的话就变得过狂热单调了,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鲁迅的《药》),真实感的追求。离间与反讽,诗趣。 叙事结构:作家创作时的结构意识。情节,性格,背景三要素选择何种为中心。 小说三分法,风土人情,山水名胜让位于人物和情节,作家突出人事的政治层面含义的创作意图,景物被自觉地遗忘。(以前文人对风土人情重视,从南朝《荆楚岁时记》起重视,新小说家也有,不过不出彩,只是表态,未审美,只是为了增加小说真实感。胡适也说道中国小说缺乏风景描写技术——到了写景的地方,骈文诗词中的许多成语便自然涌来。老残游记中黄扒庆河结冰那一段比较好,看下),注重内面的新小说(“性格”被凸显了,如《老残游记》),政治小说中情节功能的削弱,五四小说结构重心的转移(不注重情节奇巧而是贴近生活,“我”有个性有心理),独白,诗意(五四作家在构思时,突出故事情节以外的“情调”、“风韵”,开始追求小说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七章 史传与诗骚传统219-245 强调:1中国作家热衷于引史传、诗骚入小说的原因 2影响中国小说发展的是“史传”与“诗骚” 3史传、诗骚影响中国小说的具体表现 长篇小说本身就是史书,如三国演义水浒; 小说中常出现:“有诗为证”。 五四作家,个人抒情,短篇小说较长篇多,翻译的童话多,赵景深的《安徒生童话》,冰心的。用诗骚。
② 五四潮流与卢隐小说有怎样的关系
庐隐(1899-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是"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早年就读于北京慕贞学院、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取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五四"期间,积极参加并开始创作,以探索"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不幸的是,庐隐的身世是不幸的,虽生自官宦人家,但自幼很少得到父母的疼爱,她本人的生活道路也很坎坷,这些都使她的作品中总是强烈的流露出内心的悲哀与寂寞,这种调子,几乎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而她本人就像她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一样,经历着感情上的风风雨雨,却始终在追求着一种个性的解放,始终执拗地追求着理想的爱情与人生。
庐隐是"五四"时期最早觉醒的女性,茅盾在他的《庐隐论》中谈到这位"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作家":"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我们现在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她于1921年成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女作家。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在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上刊出后,鼓舞了她的创作热情,在随后一、两年内,她接连写了《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吗?》、《月下的回忆》、《或人的悲哀》等作品,于1925年结集为《海滨故人》出版。这是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她前期代表作品,收有十四篇,前七篇属于问题小说,揭露封建势力的黑暗,谴责军阀政权的残酷和日本侵略者的险恶。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一个著作家》写金钱势力下的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一封信》写农村姑娘的以身偿债,被虐待致死,《两个小学生》写军警镇压学生的请愿。《灵魂可以卖吗?》写资本家的纱厂剥夺了女工的灵魂自由,使之成为机器的附庸。《余泪》写修道院附属小学的女教师,于辛亥革命中上前线宣传基督教教义,呼吁免诛残敌,反为敌军子弹所中。而后七篇作品则通过对青年人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探索人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心理问题小说的,它们形象地描写出"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青年探索人生意义,却找不到答案的追求与幻灭以及她们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感情冲突下的悲欢苦闷,表现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女性开始觉醒,却又没有最后摆脱几千年来传统思想的束缚,歧路俳徊的精神状态,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新旧嬗递时期一种颇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代表作《海滨故人》以"自叙传"的手法写露莎和几位女同窗从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的过程,宣泄了寻求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郁闷心理,女主人公们对昔日良辰美景的伤逝之感,对无法把捉的命运遭际的哀怨之情,使作品充溢着悲观的色调。《或人的悲哀》以亚侠给友人的十封信,倾诉了这位年青的知识女性以多愁多病之身,浮沉于爱情与人生的大海中的苦恼。她苦苦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由北京到东京,由东京到杭州,真可谓上天入地,锲而不舍,但她看到的是人间的虚伪,人类的利已心。她躲避违心的爱情,而追求一个热心研究社会主义、决心为主义牺牲的青年,但这位有志气的青年竟郁悒病逝,在她的面前留下一片空虚。她只好哀叹:"要探究人生的究竟,花费了不知多少心血,也求不到答案!"最后沉湖而死了。《丽石的日记》中的丽石,也是感情脆弱、行动彷徨,以致在"到处都是污浊的痕迹"里陷入烦恼的漩涡,甚至起"游戏人间"之念--但最终"只被人间游戏了我!"在这些女性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负荷着几千年的传统重压,同时又初受新思潮洗礼的女性,作为过渡时代的人物,一方面渴望着个性解放,灵魂的自由,向往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能决绝地冲出传统价值标准的藩篱,对世俗的訾议和非难还不无忌惧,于是只好徘徊歧路。这种无法排解的苦闷常常使她们悒郁无欢,给她们的性格染上了二重色彩。
在《海滨故人》为庐隐奠定了文学地位以后,她又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长篇小说《归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以及她和李唯建的通信集《云鸥情书集》;小品、杂文合集《东京小品》和一册《庐隐自传》。《曼丽》集中虽有一些自叙传性的哀伤作品,但其余作品的题材和境界显然比《海滨故人》的后半部有所扩展。《曼丽》的女主公曼丽,抱着"为国家的正义而牺牲一切"的志向加入某党盲目前冲。如今,她忏悔了,她目睹了这个从事革命的政党内部的腐败,贪污成风,宗派林立,相互出卖,相互刺探,为的是将来"作官发财,高车驷马"。两三个月的经历,恰如毒蛇在曼丽的心头盘咬,处处布满伤痕。虽然她还想寻求一条光明的路,但心头的创伤已将她送入上海的医院。小说借一个青年女性的心灵历程,批判了"革命为作官"的腐败风气,又以一场变质的革命为背景写了一个心病患者的追求与幻灭。《象牙戒指》是庐隐后期创作的高峰,是作者对她的挚友石评梅与高君宇悱恻动人的爱情悲剧的珍贵纪念,其中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意绪。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浓郁诚挚的感情,哀婉缠绵的笔触,使它堪称为一时爱情小说的佳构。女大学生张沁珠为一个有妇之夫骗取爱情后遗弃,心灵带上了滴血的创伤,认为人间只有"自私和浅陋","愁惨就是我的命运"。革命者曹子卿向她献上一颗真挚的心,祈求她把灵台的方寸地作为他的归宿。但她的心灵已失去常态,淡对这位革命者的一片真情,觉得"万不能承受你这颗不应给我而偏给我的心",致使曹子卿"如火花之光明"的生命,如"慧星之迅速"地消逝。数年来的冰雪友谊,只博得遗恨千古。她终于把心献给已死的曹,用他所遗赠的象牙戒指套住自己的余生。小说成功地揭示了在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女性在旧习俗的摧残下"矛盾而生,矛盾而死"的复杂心理以及"苦闷和愁惨"的命运,从而鞭挞了浅薄的世情,歌颂了真挚的爱情,情调幽怨悲凄,写来字字皆泪。此外,《灵海潮汐》、《致梅姐》、《愁情一缕寄征鸿》、《寄梅巢旧主人》、《寄燕北故人》等小说散文也寄托着庐隐对石评梅的衷情厚意。而《玫瑰的刺》、《云鸥情书集》几乎就是庐隐与李唯建恋爱、婚姻生活的实录。另外,在《归雁》和《云梦姑娘》中的纫青与云涵、剑尘,云梦与其情人的恋爱经历中也能分明看到庐隐自己的感情经历。
庐隐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悲愤人生的哀鸣。悲哀是庐隐一些重要作品的主旋律,它在庐隐小说中的位置,恰如母爱在冰心作品中的位置一样。她毫不隐讳地承认"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庐隐自传》)。她的悲哀尽管缺乏强者的斗志,却通过对悲愤人生的哀鸣,表现了探索人生的积极意义。她的作品的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以青年人的爱情婚姻为题材,写不幸婚姻带来的烦恼和痛苦,异常关切妇女的地位和命运,提倡女子要有独立的人格、社会地位和完好的个性。她从妇女的角度描写恋爱题材,认为恋爱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以描写男女恋爱的专家自诩。但她笔下的爱情并非一味地柔情脉脉,而是悲气萧然。她抨击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束缚,蔑视世俗社会对纯洁爱情的谣诼,嫉愤薄情男子对女性的欺骗和玩弄,感慨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当时知识青年女性在爱情上的种种烦恼和悲剧,几乎都被她写到了。
在艺术风格上,庐隐是颇具个性的。庐隐的抒情风格,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缠绵悱恻与慷慨悲歌间有,笔锋常带感情;庐隐的小说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可与同时期的郁达夫媲美;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色彩,大多数采用日记或书信或讲故事的形式,这在"五四"小说家中可谓首屈一指;她的语言流利、自然、真切,纤�而不失酣畅;她小说的结构趋向散文,在缺少约束的行文中浸透着浓郁的感情,细腻蕴藉,沉哀入骨,前期作品结构松散,词藻华丽,后期有长足的进步。
③ 关于卢隐及其作品介绍
庐隐(1898.5.4~1934.5.13)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商务
《曼丽》(小说集)1927,北平文化学社
《归雁》(小说)1930,神州
《象牙戒指》(小说)1930,商务
《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1931,开明
《云鸥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女子书局
《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中华
《女人的心》(长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庐隐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北新
《火焰》(长篇小说)1936,北新
《庐隐选集》1936,中央书店
《庐隐创作选》1936(出版单位不详)
《庐隐佳作选》1947,上海新象书店
④ 现代女作家有哪些
冰心,丁玲,萧红,宗璞,陈衡哲。
拓展资料
一、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1920年9月27日与任鸿隽结婚;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衡哲散文集》、《文艺复兴史》、《西洋史》及《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⑤ 中国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头发的故事》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独白的方式,围绕着男人留辫子、剪辫子,女子剪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通过头发问题所引起的反复曲折的风波,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深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激。小说通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生动有感染力。
2、《风波》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
并由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
《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写此”,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
小说最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3、《故乡》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4、《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系列小说作品,《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
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5、《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沉沦》树立了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文学碑以福建厦门产的花岗石造成,碑面一侧嵌有穿学生服戴学生帽的郁达夫铸像,铸像下刻有“郁达夫”三字。碑面另一侧刻有“沉沦”两个大字。
⑥ 中国近代有哪些知名的女作家
心,庐隐,凌淑华,萧红,张爱玲,丁玲,苏青,林徽因,石评梅,苏雪林、三毛,陆小曼,铁凝,陈染,林白,王安忆,安意如 ……
陆小曼,名眉,生于1903年11月7日,于1965年4月3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她是画家和作家。 陆小曼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是这种性格,她与第一任丈夫军人王庚离婚,后来遇到最爱的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