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短篇小说绝
⑴ 《俗世奇人》中的全部故事都是什么
《俗世奇人》中的全部故事分别是:苏七块、刷子李、酒婆、死鸟、张大力、冯五爷、蓝眼、好嘴杨巴、蔡二少爷、背头杨、认牙、青云楼主、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泥人张、绝盗、小达子、大回、刘道元活出殡。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1)冯骥才短篇小说绝扩展阅读
作为一部知名小说,《俗世奇人》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冯骥才移植天津相声语言的特点,在《俗世奇人》中运用大量的富于诙谐、嘲讽和节奏性的语言进行叙事,给小说笼罩上了一层“津味”色彩。如《死鸟》中有一段对贺道台伺候上司“心得”的描写,堪称经典,“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的时候说嘛,嘛的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帖耳,挨骂时点头称是……
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吗?”
这段宛如相声开场白即“垫话”的叙事方式活生生地“画出”了贺道台阿谀奉承、巴结上司的丑陋嘴脸。其中“嘛”、“撒气篓子”、“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等方言俗语的使用给小说增添不少喜剧效果,减少了阅读时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隔膜,增加了亲切感。
另外,冯氏小说语言“节奏性与音乐性都极强”,上述一段层次分明,第一层是伺候上司的“准则”,第二层是贺道台伺候上司的“天性”;而且每个小句舒缓自如,不急促,不突兀。这种别致的语言风格正如相声语言一样,富于节奏感。而《洋相》一篇则通过“抖包袱”的语言形式来讽刺崇洋媚外的中国人。
⑵ 绝盗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传统文化的弊端。
在《绝盗》中反思传统民族文化弊端对人性残害的同时,对“奇”字误导人性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冯骥才指出,是传统文化的弊端导致了他对中国的陋习感兴趣,并提起笔来进行创作的。
冯骥才主要批判了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文化的自我束缚力和文化的神秘性,比如,冯骥才在《绝盗》中批判了具有民族劣根性象征的辫子。
同时,作者还指出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人们将畸形变态的美视为审美规范,当社会变革时,这种清规戒律的审美标准被打破了以后,人反而变得手足无措起来,从而陷入困惑迷茫当中。
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主张,主张描写人生的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着,是冯骥才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更是对被压抑、被歪曲着的人性挣扎、抗争,用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来显示着人的正常本性。
创作背景:
《绝盗》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
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作者的写作特点:
冯骥才的作品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性的变化。作者的细节描写在作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看似在漫不经心的甚至有些琐碎的描写,但其实都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不能随便取代的。在冯骥才的市井小说中,就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冯骥才不仅刻画了生动形象的人物,挖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内在,而且还对人性变化做了深刻的阐释。
⑶ 冯骥才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两个,短篇小说一个。
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 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