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微小说 » 墨西哥短篇小说

墨西哥短篇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5-07 12:56:20

① 谁有欧亨利的《双料骗子》原文

欧·亨利

(O. Henry, 1862-1910)

作者简介: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网络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创作紧随莫泊桑和契柯夫之后,而又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网络全书”之誉。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出生于北卡来纳州中部小城格林斯勃罗。他的父亲是地方医生。他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从小由祖母抚养。15岁到一个远房叔叔的药店里当学徒。20岁上来到得克萨斯州,先当牧牛人,后到州首府奥斯丁。从1884年起先后当过药剂师、绘图员、第一国民银行的出纳员。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极不安定,但却为日后写作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

1887年7月,他与亚瑟尔·阿斯特斯结婚,1894年10月,银行发现他的帐目短缺了现金,法院审讯后宣布不予追究,于是他辞职离开了奥斯丁,来到休斯敦的幽默刊物《滚石》当美术编辑,第二年又成为《休斯敦邮报》的专栏作者。这段平静生活并不长久。1896年联邦银行检察机关又对他开始刑事追究,再次传讯他。他抛下妻小,流亡到洪都拉斯等地躲避。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赶回家探望而被捕。1897年7月,他的妻子因肺病去世。1898年2月,他以贪污银行公款罪被判5年徒刑,关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

在狱中,他忍受了极大的精神折磨,他的名字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犯人编号。幸亏不久监狱医务室需要一个药剂员,他得以重操旧业,还有闲暇时间。1899年岁末,他想到要给女儿一份圣诞礼物。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写成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他以一本法国药典书作者的名字为笔名,投给了《麦克吕尔》杂志,在圣诞节前夕刊登了出来。由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作品接二连三地发表,欧·亨利的名字随之声誉鹊起。1901年7月,他由于“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3年半前他是贪污犯波特,出来时则成了小说家欧·亨利。

欧·亨利定居纽约。他以创作为业。1903年12月,他负责《星期日世界》周刊。从1904年起,他一年要出版一两本短篇小说集,较著名的有《四百万》(1906)、《剪亮的灯盏》(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声》(1908)、《善良的骗子》(1908)、《命运之路》(1909)、《选择》(1909)、《毫不通融》(1910)、《乱七八糟》、《滚石集》、《流浪儿》和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1904)等。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网络全书”。

欧·亨利除了跟杂志社老板和出版商打交道外,很少交朋友。1907年,他与萨拉·克里曼结婚。他酗酒的习惯未能改掉,加上早年生活颠沛流离,身体状况日见衰竭。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纽约逝世,年仅48岁。

走近欧·亨利

——写在美国作家《欧·亨利全集》出版之际

郭俊峰

距华盛顿州不远的北卡罗来纳州有一个名叫格林斯波罗的小镇。1862年9月11日,小镇里一位不得志的医生和他美丽纤弱的妻子生了一个大眼睛、不大强壮的孩子。谁也不曾想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孩子以欧·亨利的笔名平步文坛,成为一个深受美国和世界读者喜欢的伟大小说家,并且在百年之后仍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和魅力。

欧·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岖、艰苦而又不幸,他三岁丧母,15岁就走向社会,从事过牧童、药剂师、�事、办事员、制图员、出纳员等多种职业。1889年,他和罗琦不顾她父母的反对私奔成婚,并在年轻妻子鼓励下走上创作道路,创办《滚石》杂志,发表幽默小品。后来,他因挪用银行资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狱后,他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每周为世界报提供一个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饮酒过度,终于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骗子,巧取豪夺的金融寡头,肆无忌惮的买卖官爵,小偷、强盗、流浪汉的生活,以及失业、犯罪等等。对贫民他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批判与揭露,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反抗与心声。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270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还有数量很少的诗歌。欧·亨利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所面临的社会矛盾的态度,他写小鸟、古老的村庄,歌颂流浪者,以阴郁的笔调吟颂“唱催眠曲的男孩”,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因数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响很小。相反,他的许多书信倒是精彩的随笔,他同编辑谈生活,谈创作,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思想。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叶子》。其著名小说还有《黄雀在后》、《市政报告》、《配供家具的客房》、《双料骗子》等,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将他比做“美国的莫泊桑”,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国的文学传统之一。从华盛顿·欧文开始,许多作家都善于写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欧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讽刺;马克·吐温的幽默以充满俚语的口语,滑稽、俏皮的描写和极夸张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欧文·肖的幽默则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风趣上。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经历坎坷,使得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读《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读《警察与赞美诗》让人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处理小说的结尾,是欧·亨利最具创造性的贡献,也使他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但由于作者写作速度快且多,这种手法运用过多过滥,不免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欧·亨利的作品在我国一直拥有广大读者。这次出版的《欧·亨利全集》重译了包括诗歌在内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给所有喜欢欧·亨利的读者提供一个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欧·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郭俊峰)距华盛顿州不远的北卡罗来纳州有一个名叫格林斯波罗的小镇。1862年9月11日,小镇里一位不得志的医生和他美丽纤弱的妻子生了一个大眼睛、不大强壮的孩子。谁也不曾想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孩子以欧·亨利的笔名平步文坛,成为一个深受美国和世界读者喜欢的伟大小说家,并且在百年之后仍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和魅力。

欧·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岖、艰苦而又不幸,他三岁丧母,15岁就走向社会,从事过牧童、药剂师、�事、办事员、制图员、出纳员等多种职业。1889年,他和罗琦不顾她父母的反对私奔成婚,并在年轻妻子鼓励下走上创作道路,创办《滚石》杂志,发表幽默小品。后来,他因挪用银行资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狱后,他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每周为世界报提供一个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饮酒过度,终于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突出。欧·亨利长期生活在下层,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使他对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丰富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会的各种现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贫穷艰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骗子,巧取豪夺的金融寡头,肆无忌惮的买卖官爵,小偷、强盗、流浪汉的生活,以及失业、犯罪等等。对贫民他充满了同情,对资产阶级剥削者从不同角度予以批判与揭露,道出了下层劳动群众对剥削、压迫的愤怒反抗与心声。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270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还有数量很少的诗歌。欧·亨利的诗歌创作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所面临的社会矛盾的态度,他写小鸟、古老的村庄,歌颂流浪者,以阴郁的笔调吟颂“唱催眠曲的男孩”,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因数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响很小。相反,他的许多书信倒是精彩的随笔,他同编辑谈生活,谈创作,表达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创作思想。欧·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叶子》。其著名小说还有《黄雀在后》、《市政报告》、《配供家具的客房》、《双料骗子》等,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将他比做“美国的莫泊桑”,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国的文学传统之一。从华盛顿·欧文开始,许多作家都善于写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欧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讽刺;马克·吐温的幽默以充满俚语的口语,滑稽、俏皮的描写和极夸张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欧文·肖的幽默则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风趣上。欧·亨利承袭这一传统,受同时代作家的影响,加之一生经历坎坷,使得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读《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读《警察与赞美诗》让人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处理小说的结尾,是欧·亨利最具创造性的贡献,也使他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但由于作者写作速度快且多,这种手法运用过多过滥,不免使人感到有明显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欧·亨利的作品在我国一直拥有广大读者。这次出版的《欧·亨利全集》重译了包括诗歌在内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给所有喜欢欧·亨利的读者提供一个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欧·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

② 海明威作品有哪些

海明威作品有:

1、《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

2、《永别了,武器》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29年9月27日。通过描述二人的爱情,作品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

3、《有钱人和没钱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著的以基韦斯特、哈瓦那和墨西哥海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形象地刻画了“个人主义者”哈里·摩根失败的一生。

4、《雨中的猫》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23年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故事非常简洁,女主人公(年轻的美国妻子)欲图救一只雨中的猫却无功而返,回到旅店房间向丈夫抱怨,正在这时,丈夫看见店主派侍女送来了一只大花猫。

5、《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

③ 《老人与海》解析

一部积极的存在主义作品
——《老人与海》解析

一、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短篇小说名篇《老人与海》中塑造的“准则英雄”形象。老人走运也好、背运也好,他都在进行苦斗,体现着一种“优雅”的风度。尽管海明威曾反对把《老人与海》看成寓意性作品,但作品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大海”象征着现实生活,它永恒无限,神秘莫测,它时而仁慈,给你带来丰厚的收获;时而残忍,狂涛巨浪,让你九死一生;“马林鱼”象征着人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人的理想总是那么美好而又可望不可及;“鲨鱼”象征着人类永远摆脱不了的悲剧因素,它总是在你最欣喜得意的时候出现,“老人”则作为抽象化了的人类精神的象征。
选取大海作背景体现了作品题材的重大性,毕竟海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而且来自16年前一个简单的渔猎故事的创作构思也是海明威对现实社会秩序深入思考的结果。以大海为代表的现实社会是不可理喻、充满危险的世界。大海的变化无常,鲨鱼的凶猛残暴都是现实世界暴力的象征。在老人眼里,那片海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客观存在。它的荒诞性神秘性恰好在于:它可以给你偌大的礼物,让你欣喜若狂;又可以让你胜利在望时,功亏一篑。大海代表的整个社会现实,整个世界完全凌驾于“人”之上,成了捉弄人的荒诞存在。人与现实世界斗争的结果是残酷的失败、流血和无能为力。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来一个故事。桑提亚哥的形象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加缪笔下的西绪弗斯。西绪弗斯的结局是——往山上推石头。“人们只能看见一个鼓足全身之力推动着巨石,他紧贴巨石的面颊,肩膀承受住布满泥土的庞然巨物,双脚深陷在泥土中,两臂伸展开,一双手支撑着,不停地推动。经过漫长的辛勤劳动后,目的达到了。然而西绪弗斯看着那块巨石迅速地滚下山去,他得从头再往上推。他重新回到了山下的平地。”作为荒谬的象征,加缪对其评价是:“无论他的热情或他的苦刑来说,他都是个道地的荒谬人。他对诸神的蔑视,他对死亡的仇恨经及他对生命的热爱使得他得到这无法比喻的惩罚。这惩罚使他用尽全力也得不到成功。这就是对尘世热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历经84天的苦斗,终于捕到一条比他的小船还长两尺的大马林鱼。然而同西绪弗斯一样:成果却化为乌有了。他拖回海边的只是马林鱼的空架,鲨鱼剥夺了他的“战利品”。然而老人并未颓唐,他仍然那样热爱生活甚至梦中还见到象征力量的狮子。我们同样可以说“他的命运属于自己,那片海,那条船,为他所有。”也许明天出海仍然是徒劳,他却乐此不疲。通过桑提亚哥,海明威表达了他对显示存在的荒谬的世界的体认。
正如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说过的:“我们是一些无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个没有我们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偶然之中。”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在其行动之前悲剧命运似乎早已注定。现实是如此不可理喻,仿佛人只有通过死才能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只有死才是最安全的保障,才能摆脱荒诞世界的捉弄。84天冗长的战斗过程在老人眼里却是庄严的,是其生命的缩影。打渔决定了他必须不惜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生存决定了他必须面对荒谬。
二、
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在“关心存在,人的存在,个人的存在;以及该存在的条件和质量”上是一致的。这种对于存在的思考和关注既是西方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类存在问题的观照。约翰·基林格在其著作《海明威与死神:存在主义的一个故事》中在肯定海明威存在主义思想的同时,指出他与存在主义的相似性“不是因为存在主义哲学对他有直接的影响,而是因为海明威和存在主义者都是他们共同环境——20世纪这一灾难深重、战痕累累世界的产物。”
海明威18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生理和心理上均留下了战争的伤痕。战争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虚妄本质,摧毁了传统的价值,使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从此人被抛入了一种孤独的境地,他们彷徨、苦闷、疑虑、迷惘,看不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海明威在揭示战争的残酷不义之时,也是在揭示人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境遇。他在否定战争的同时,也在否定人类的整个生存境遇。这种对战后人类存在的揭示就是存在主义的“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谬的”翻版。萨特是从人的本体论的角度思考了人类生存的乌有和痛苦。海明威则从人的实际生存处境出发,展现了人在价值沦丧的社会中生存的虚空和迷惘,两者角度不同,但指向同一。
三、
存在主义宣称:存在先于本质,即人在存在之前,没有任何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没有固定—言风格给读者提供了八分之七的自由阐释权。海明威那隐去八分之七,只显现浮在水面上八分之一的冰山原则使他把生活素材浓缩到了几乎“吝啬”的地步。“读者,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部分,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海明威这种不加评论、不加解释、不加分析的文体风格既告诉我们人物每一个本能的行动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原样,是存在着而非想像出来的东西,又给我们提供了重组熟知环境中的人物的自由,从而大大增添了艺术生命的感染力。简洁、看似干巴的语言,短而不连贯的句子,含蓄客观的表达,不仅没有减弱表达人的生存境遇,反而于简洁中见深邃,于不连贯中见真实,于含蓄中见内涵,于客观中见真理。这不可不说是海明威对存在主义文风的贡,使存在主义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统一。
总的来说,海明威的存在的人生观基本上是存在主义的海明威英雄在荒诞命运的摆布中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以人类承受苦难的悲剧精神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指向是乐观的。如果存在主义以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为中心神话的话,那么海明威的中心神话便是桑地亚哥在海上同鲨鱼、同自然的不断拼搏。两者都是一种进取性、建设性的行动和努力,但西西弗斯的行动是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其基调是对行为徒劳的叹息;而桑地亚哥的行动是循序渐进,有所超越的,其基调是对行为胜利的赞美和肯定。
四、
在《老人与海》大海是凶狠、野蛮和阴险的,是深不可测和不可知的,可以说是海明威那个现实世界的典型象征。同时,那个世界的人只是也只能是那茫茫大海上的一叶破舟,他无力地挣扎着,忍受百般苦难,以期幸免亡命。四周看不到一个灯塔航标,也没有一丝被救的希望。就是说,在那个互相杀戮的世界里,个人是孤立无援的;不但人与人之间是冷酷无情的,人与一切生物之间也是冷酷无情的。
由此可见,海明威的世界观十分悲观,而且他的那种世界荒诞感是系统的,贯穿于他作品的始终,表露着他对现实世界荒谬性的彻底揭露和无情鞭挞。同时,他以特殊的方式谴责了战争,讽刺批判了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日益腐败的社会现实。存在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恶心感,就是对客观世界的不可知感,对环境的无以名状的恐惧感、迷惘感,对生活的陌生感以及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孤独感。而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则以与荒诞的世界激烈抗争,展现了精神上永不屈服的强者风貌即“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存在主义者和海明威各以不同的处世方式对待这一荒谬社会。
意大利评论家纳米·达哥斯蒂诺说“从《在我们的时代里》到《老人与海》,海明威对现实的基本态度没有改变。人生是一场孤独的斗争,是行动的拚死的激情,在它背后意识不到任何意义或理由。人生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说明、被改善或被挽救,也不能真正提出或解决什么问题。”因此,人只能在人生的樊篱上“愤怒或死去”或伤心无力地观望。这使海明威和他的主人公陷入了痛苦和失望的深渊由此可见,海明威笔下的这个虚无世界,人的价值飘忽不定,人生无家可归,永远是个未知数。人总是处于一种“异己”的、甚至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他总是处于一种动荡的、不安定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焦虑、恐惧状态中。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他的周围危机四伏,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巨大的虚空的压迫。但是,他又不甘心逆来顺受,而是试图以自己的本能和直觉的经验去和那些“异己”的力量抗衡。当然,这种凭个人力量去摆脱困境的努力,难免要遭到悲惨的结局。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客观世界中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忧虑”,因为他感到他所处的世界所有境遇只不过是虚无,而这个虚无的世界又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人只能悬在“虚无”中无穷尽地“忧虑”着,而所有的“忧虑”都是通过恐惧、痛苦、厌恶以及选择行为表现出来。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产生于一种普遍的厌烦,这种厌烦是无法排遣的,它来自灵魂深处那漆黑的夜晚。如果说,海德格尔是用哲学语言阐述这种观点的话,海明威则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演绎了这一思想。
五、
既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虚无的,那么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主题是海明威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其核心是死亡焦虑和死亡超越。在荒谬、恐怖的世界里,死亡一方面以其非理性的让人猝不及防的力量使人感到神秘可怖,感到人生的虚空,另一方面又被人当作逃避虚无、摆脱荒谬人生的最终手段,具有终极实在性。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独自在海上打了八十四天鱼,却一无所获,是收网不干,还是继续到更远的深海去捕鱼,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必须选择的重大问题。老人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他说鱼的选择就是待在一切圈套、引诱和诡计都奈何它不得的深水里。“我的选择呢,就是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把它找出来。到那世界上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去。”15如果他不出海,那么他的生活就无意义,他的生存也就变得虚无了。“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老人努力在行动上体现这一精神。在与马林鱼和鲨鱼的轮番拚死斗争中,老人不屈不挠,表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虽然最后他失败了,但他在精神上却是胜利了,赋予了自己的存在以意义和价值。由此看来,同存在主义者一样,海明威企图向读者指出,在荒诞的环境中,唯一的出路是反抗;反抗是人对强大的异已的世界所作的反应,是人的本质之一,反抗意味着人性的

④ 墨西哥人的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旧金山。父亲是破产农民,家境贫寒。杰克幼年时就曾以出卖体力为生,卖过报,当过童工,后来又当水手,到过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厂做工。以后他又加入了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他的早期作品有《野性的呼唤》(1903)、《白牙》(1906)等。1909年发表代表作、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的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对社会做了尖锐批判。一生先后写过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优秀的有《墨西哥人》、《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生动,有相当感染力。他成名后因经济上的破产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1916年11月22日自杀。

⑤ 墨西哥人的介绍

《墨西哥人》(1913)以1910年墨西哥革命为背景,描写一个流落在美国的墨西哥青年怎样支持祖国的革命斗争。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因此人物就象刀削斧劈似的,个性鲜明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小说描写拳击十分精彩,可见杰克·伦敦对于所描写的事物了解深透。《墨西哥人》发表于1913年,是杰克·伦敦写得最好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它描写一个流落在美国的十八岁的墨西哥革命者,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不惜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利威拉是烈士的后代,他长期忍饥受冻,做着最平凡的工作,却暗自忍受极大的菩痛和屈辱,练就一身好拳术,不断在必要的时候换取血汗钱,献给革命。最后.为了弄到给准备起义的工人购买枪支的巨额资金,他蝎尽全力,以无比顽强的革命意志,战胜了美国第一流的拳击家。

⑥ 外国著名小说有什么。

以下以美国名著为例:

1、《教父》普佐;

2、《红字》霍桑 其他作品 《福谷传奇》;

3、《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4、《草叶集》惠特曼;

5、《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

6、《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马克·吐温;

7、《欧·亨利短篇小说集》欧·亨利;

8、《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9、《美国的悲剧》德莱塞;

10、《第二十二条军规》 海勒;

11、《雨王汉德森》 索尔·贝娄;

12、《战争与回忆》 赫尔曼·沃克;

13、《幼狮》 欧文·肖;

14、《钢窟》 阿西莫夫;

15、《皮袜子故事集》 库柏;

16、《大街》 辛克莱·路易斯;

17、《大地》赛珍珠;

18、《小妇人》路易莎·奥尔科特;

19、《裸者与死者》诺曼·梅勒;

20、《一位女士的画像》亨利·詹姆斯;

21、《幕府将军》詹姆士·克拉维尔;

22、《绿野仙踪》弗兰克·鲍姆。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世界名著

⑦ 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品

富恩特斯自幼爱好文学,并显露其才华。在随父母居住智利期间,他十二岁时便创作了几篇短篇小说,并发表在大学的杂志上。一九五零年他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法律系毕业,开始从事外交活动。尽管他担任外交公职,但他仍在业余进行文学创作。一九五四年他发表短篇小说集《假面具的日子》,在文坛初露锋芒,一九五九年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明净的地区》使他一举成名。这部展现出墨西哥城各种不同生活的小说以批判的眼光毫不留情地揭示出墨西哥革命中所隐含的弊端。使富恩特斯享誉文坛的是一九六二年发表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这部作品受到拉美文坛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一部“最为全面、最为完美、成就最为显著的小说”。
卡洛斯·富恩特斯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还有:通过一位未出生便有惊人记忆力、会说话的主人公的生活,讥讽了由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合并成“墨西哥美国”这一荒诞构想的长篇小说《克里斯托巴尔·诺纳托》(1987);反映美国一位著名的黑色幽默作家在墨西哥革命时期去墨西哥与一位可以当他的女儿的纽约女子之间的相爱,以及这位女子与墨西哥革命中的一位可以当她儿子的年轻的革命将领之间的罗曼史的小说《美国佬》(1985);长篇历史小说《战役》(1990);含有四个短篇(康斯坦西娅、不幸的女人、拉斯洛马斯的囚犯和我的名誉与理智的人们)的短篇小说集《康斯坦西娅和其他几篇处女小说》(1990);《被埋葬的镜子》(1992);由五个故事(两岸,征服者的孩子们,两个努曼西亚,阿波罗和妓女们,两个美洲)组成的短篇小说集《桔橙树》(1993);将自己隐秘的情感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生活的一部分经受文学检验的《狄安娜,孤寂的女猎手》(1994)(这部小说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后又有长篇小说《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1999)、小说自选集《墨西哥的五个太阳》(2000)等问世。
富恩特斯不仅积极进行小说创作,而且还写评论文章。他在一九九零年出版的散文集《勇敢的新大陆》中,对西班牙美洲文化,即印第安古文化、非洲文化和西班牙文化的交融进行了反思,并对拉美当代主要作家,如卡彭铁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科塔萨尔、莱塞玛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在一九九三年发表的散文集《小说的地域》中,作者进一步评述了博尔赫斯、罗亚·巴斯托斯和胡安·戈伊蒂索洛等西语作家的作品。从一九九三年七月起,他为哥伦比亚的《时间日报》的周日专栏撰稿,同时他还为美、英、法、意、德、西、墨、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的一些报刊撰稿。

⑧ 博尔赫斯 作品,及简介。谢谢

爱笔爱畅614朋友,你好。以下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相关资料: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博尔赫斯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我给你提供几个地址,在这个地址都可以在线阅读博尔赫斯的作品: http://www.17pk.cn/dir/literature/foreign_literature/novel/wenyi/borhis/ 另外在网络的博尔赫斯贴吧里有更多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资料,地址是: http://post..com/f?kw=%B2%A9%B6%FB%BA%D5%CB%B9 以下则是博尔赫斯的生平年表: 附一: 迷宫中的旅程--博尔赫斯生平 1899年8月24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具有古老英国和阿根廷血统的家庭。 1914年全家移民欧洲。在瑞士日内瓦上中学。 1919年参加西班牙的“极端主义”文学运动。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度成为阿根廷“极端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1923年全家再次往欧洲。在西班牙最重要的杂志《西方评论》上发表文章,其诗作在马德里的文学圈中深受好评。 1924年全家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创办杂志《船头》。 1925年出版诗集《面前的月亮》。 1927年因患白内障而动手术。 1930年与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相识,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友谊和合作。 1933年短篇小说《街角上的男人》发表。 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世界性丑闻》。 1936年出版随笔集《永恒的历史》。协助比奥伊·卡萨雷斯创办《不合时宜》。 1937年进入市立图书馆工作。定期写作关于卡夫卡的专栏文章。 1946年因在一份反庇隆的宣言上签字,被调出图书馆,“升任”国营市场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员。 1949年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说集《阿莱夫》。 1950年当选为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同时担任国立图书馆馆长一职。 1951年出版第四本短篇小说集《死亡与罗盘》。 1956年库约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获“国家文学奖”。 1957年受聘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的英美文学教授。 1961年与贝克特同获“福门托奖”。应邀访问美国。 1963年访问欧洲,进行演讲和接受各种荣誉。 1967年第二次访问美国。与埃尔莎·阿斯泰特·米连结婚,三年后离异。 1969年首次访问以色列。前往巴西接受“美洲国家文学奖2”。 1971年第三次到美国。 1975年出版《沙之书》、《永恒的玫瑰》、《序言集》。母亲去世。 1986年4月24日与玛丽亚·儿玉结婚。 6月14日在日内瓦去世。 附二:据博尔赫斯的小说拍摄的电影 《仇恨的日子》 根据《埃玛·宗兹》改编,导演莱奥波尔多·托雷·尼尔松,1954(阿根廷); 《玫瑰角的汉子》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勒内·穆稀卡,1957(阿根廷); 《入侵》 根据博尔赫斯和比奥伊·卡萨雷斯创意拍摄,导演乌戈·圣地亚哥,1968(阿根廷); 《埃玛·宗兹》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阿兰·马格鲁,1969(法国); 《蜘蛛的谋略》 根据《叛徒与英雄的主题》改编,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1970(意大利); 《另一些人》 根据博尔赫斯和比奥伊·卡萨雷斯的脚本改编,导演乌戈· 圣地亚哥,1974(法国); 《死去的头目班德拉》 根据《釜底游鱼》改编,导演埃克托尔·奥利韦拉,1975(阿根廷); 《第三者》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卡洛斯·乌戈·克里斯蒂安森,1980(巴西);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埃德加多·科扎林斯基,1992(阿根廷)。 附三:博尔赫斯所获奖项 博尔赫斯说:“获奖只可用来满足虚荣心;既然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不得诺贝尔奖也罢。”博尔赫斯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损失和遗憾,不过,这缺憾并不属于博尔赫斯,而属于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福门托奖,西班牙; 1962年 艺术与文学勋章获得者,法国; 1963年 国家艺术基金大奖,阿根廷; 1965年 不列颠帝国高级勋位爵士,不列颠;第九届诗歌奖,佛罗伦萨市,意大利;太阳勋章,秘鲁; 1966年 第九届国际圣母像章奖,意大利;英格拉姆·梅里尔基金会文学奖,纽约; 1968年 荣誉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意大利共和国勋章; 1970年 泛美文学奖,巴西; 1971年 耶路撒冷奖,以色列; 1973年 阿方索·雷耶斯奖,墨西哥; 1976年 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勋章,智利;“十三人俱乐部”奖,布宜诺斯艾利斯; 1979年 金奖章,法兰西科学院,巴黎;荣誉勋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鹰十字勋章,冰岛;金舟奖,圣多明各共和国; 1980年 荣誉奖,阿根廷诗歌基金会,布宜诺斯艾利斯;塞万提斯奖,西班牙;西拉文学奖,西班牙;西诺德尔杜卡奖,巴黎; 1981年 巴尔赞奖,意大利;法国精神与政治科学院院士,巴黎;奥林 ·约利齐奖,墨西哥; 1983年 法国三级荣誉勋位获得者,巴黎;阿方索十世“哲人”大十字勋章获得者,西班牙;T.S.艾略特奖,芝加哥; 1984年 意大利共和国大十字骑士勋位获得者; 1986年 埃特鲁里亚文学奖,意大利。

⑨ 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有

表现主义: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长篇小说《审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中短篇小说集《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 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净的地区》( 1958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铁尔( 1904-1980 ),古巴作家。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1949 )、《消失了的足迹》( 1953 )、《光明世纪》(又译成启蒙世纪)(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图里亚斯( 1899-1974 ),危地马拉作家。长篇小说《玉米人》( 1949 )、《危地马拉传说》( 1930 )《总统先生》( 1946 ),获 1967 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 1911-1969 )秘鲁作家
胡安·鲁尔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1955 )。

热点内容
名称探柯南大结局小说 发布:2025-07-17 00:27:15 浏览:952
霸道腹黑甜宠短篇小说 发布:2025-07-16 23:39:49 浏览:432
2017年网络小说稿费 发布:2025-07-16 23:32:38 浏览:852
沉沦短篇小说集有哪几篇 发布:2025-07-16 23:23:47 浏览:261
都市神奇宝贝类小说 发布:2025-07-16 23:23:31 浏览:64
熬夜看言情小说的危害 发布:2025-07-16 23:19:29 浏览:359
都市妖孽魔少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7-16 23:06:07 浏览:953
网游之宿命轮回小说最新章节 发布:2025-07-16 22:53:19 浏览:854
武神小说免费版 发布:2025-07-16 22:32:48 浏览:902
光辉成就网游小说 发布:2025-07-16 22:30:24 浏览:103